1、中学联盟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题满分:150 分 2017.11.7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岭南,历史上是指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范围包括了我国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的大部分以及越南北部。五岭之名,最早起于秦。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2、云:“(秦)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 ”今人多把“五岭”解释为大庾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五座山的总称。不过,历史上有人认为,五岭并非专指五座山的名称,而是指五条入岭的通道。五岭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福建五省区交界处,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岭南地区属于古代五服之荒服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岭南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陈恩维说,古代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 “宾服” “要服” “荒服” ,合称五服。 荀子正论篇云:“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岭南负山临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在
3、历史上曾长期阻碍了该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古人的政治地理观念里,岭南给人以边远、偏僻、贫穷、蛮荒的印象。王风未被,春风不度,所以唐杜佑在通典中说:“五岭之南,涨海之北,三代之前是为荒服。 ”明确指出岭南远离政治中心、经济落后。 唐宋之际,岭南是政府安置流人谪宦的聚居地,据统计,两唐书所载唐代有名有姓且有具体贬谪地者共 211 人,其中岭南道就有 138 人,约占贬谪总人数的 65%,此外载有人名无具体地名或有地名无具体人名的岭南谪宦还有 200 人左右。而宋代整个岭南地区的谪宦,仅见于史籍者,即有 400 多人,湮没无考者,则更是不计其数。柳宗元舍弟宗一诗曰:“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
4、二十年。 ”在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侯艳看来,“一身去国”是被社会文化主流抛弃和政治追求失败后的无限悲怨, “万死投荒”之“荒”无疑是唐宋文人对于贬所“岭南”的整体印象,此乃地理印象、历史印象与现实印象叠加的产物。中原文人通常在异化的地理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份认同的感受不大一样,因此岭南带给文人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也完全不同。 “瘴”是古人对岭南之地描写最多也最具标志性的一个词。何为“瘴”?瘴是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其产生与气候和地理环境有关。到唐以后,随着贬谪流寓至岭南的文士不断增多,关于“瘴”的描写越来越多。据相关学者统计, 全唐诗中, “瘴”这个字共出现了 28
5、8 次,其中与岭南相关的超过了 200 次。“瘴疠”出现 30 次, “瘴云”出现 23 次, “瘴烟”出现 21 次, “瘴雨”出现 17 次, “瘴海”出现 16 次宋之问、刘禹锡、苏轼等人的文作都曾对此做过大量描述,不难看出,“瘴”字在当时已成为流寓文士讲述岭南生存条件之恶劣的重要意象。(摘编自李永杰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岭南,历史上是指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五岭之名,最早起于秦。 史记有“(秦)南有五岭之戍”的记载。B. 历史上认为五岭并非专指大庾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这五座山的名称,而是指五条入岭的通道。C.
6、五岭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福建五省区交界处。D. 岭南在历史上长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有阻碍,是因为其负山临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古代五服指“甸服” “侯服” “宾服” “要服” “荒服” ,是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划分的。B. 唐宋之际,岭南是政府安置流人谪宦的聚居地。而宋代整个岭南地区的谪宦,仅见于史籍者,即有 400 多人。C. 唐杜佑认为岭南远离政治中心、经济落后,王风未被,春风不度,给人以边远、偏僻、贫穷、蛮荒的印象。D. “万死投荒”的“荒”是地理印
7、象、历史印象与现实印象叠加的产物,是唐宋文人对“岭南”的整体印象。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岭南带给文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完全不同,所以中原文人在异化的地理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身份认同感不大一样。B. “瘴”是古人对岭南描写最多也最具标志性的一个词。这种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的产生与气候和地理环境有关。C. 据统计, 全唐诗中“瘴”字与岭南相关的内容超过了 200 次,这是唐代后随着贬谪岭南的文士增多造成的。D. 唐代后文人作品关于“瘴”的描写越来越多。这在当时已成为流寓文士讲述岭南生存条件之恶劣的重要意象。【答案】1. B 2. C 3. A【解析】1. 试题分析:以偏
8、概全。B 对应原文的信息在第一段,原文表述为“历史上有人认为,五岭并非专指五座山的名称,而是指五条入岭的通道” ,而选项说“历史上认为” 。2. 试题分析:C 对应原文的信息在第二段,原文表述为“在古人的政治地理观念里,岭南给人以边远、偏僻、贫穷、蛮荒的印象。王风未被,春风不度” ,可见是古人不是唐杜佑。3. 试题分析:因果倒置。A 对应原文的信息在第四段,原文表述为“中原文人通常在异化的地理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份认同的感受不大一样,因此岭南带给文人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也完全不同” ,显然因果倒置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深情徐建英我出生的鄂南地区,山高林密,各类野
9、兽世代扎驻在深山之中,紧挨山边的庄稼跟着常遭罪,各村成立的护农小组中,父亲年轻时候就是其中的一位铳手。 枪支管理法实施后,父亲的那杆双管猎枪被公安机关列入收缴之列,到父亲重新持证换上单管猎枪时,山下的庄稼人开始一茬茬往城里卷,山上的野兽下山无食可觅,也很少再来作孽,而父亲此时的年岁也大了。庄稼少后,荒地多了,从前热闹的围猎随着护农小组成员一样相继老去。父亲平日里侍弄完屋檐外廊墙角的几丘菜地,余下来的时间,还是喜欢一个人柱着那支老式的单管猎枪上山转悠。只是年岁大后,从前健步杠在肩上的猎枪,如今经他柱在脚下,成了一支看起来很滑稽的拐棍。而他总是习惯说:“转转吧,习惯了咱湖村的山,转转也好。 ”特别
10、是雪落的冬季,父亲每隔两日,必定在清早进山一趟。就是这样的一个冬季,父亲遇上了那个人。那个人,父亲时常在我们湖村周边碰到。笼着雾罩泊着小筏的湖边,袅袅升腾着炊烟的早晨,更多的时候,父亲会在密匝匝被夕阳涂得金灿灿的林子里遇到他,那些橡树,槲树,青杉,松柏什么的,平日里庄户人家司空见惯的树们,在那个人眼里像似镀过金的宝贝。有时他弓着腰,有时会曲膝半蹲着地,伴随着那个人手中的玩意儿“咔嚓” “咔嚓”的灯光闪过,有时还会哗啦啦一下跪在地下,样子庄严肃穆,像似要完成一件很重要的庆礼。再看那个人时,父亲就常常忍不着多瞅几眼,更多时会瞅他背上封得严严实实的洋玩意儿。那年冬季的雪很大,母亲的阻止没能如愿,反而
11、加速了父亲进山的频率隔日一趟转成了一日一趟。那天一大早父亲又柱他那杆老猎枪,鬼鬼祟祟地瞒着母亲从菜窖里拎出一条棉布小袋,踏着积雪穿过村口,走上了村后被雪落镶白过的南拢凹。那被大雪厚厚覆盖的山路上,一行脚印直向镶白的树林子,一股啸冷的雪风在父亲错愕的神情里吹动树条子上缀满的冰挂。顺着那行脚印,父亲很意外地在南拢凹岔路上碰到了那个人。他立在路边,像似在等着什么,背裹里封得严严实实的洋玩意儿缀上了一层薄雪。迎着父亲错愕的目光,他对着父亲笑笑算是招呼,然后跟在父亲身后,也上了山。父亲柱着猎枪的步子在前方停了下来,他紧了紧手中的棉布袋子,看着同时停下来的那个人,折返身向另一座山头走去。那个人在原地仅停了
12、一下,也折转身子跟向父亲身后。父亲再次停下来,看着那个人,柱着的猎枪在雪地上不满地跺了跺,一动不动地立在雪地上望向那个人。那个人在父亲的目视下,后退了几步,复又走上前,父亲的猎枪再次在雪地上跺了跺,一动不动地望着他。那个人停在原地半晌,才背着包一步一回地绕向另一个山头。父亲站在雪地中,直见那个人在林子里只剩下一个小黑点时,才折转身向南拢凹的深山走去。父亲在晌午时柱着猎枪空着手走进家门,棉布袋中装着几粒不知名的树木坚果,他边拍打着肩上的残雪,边絮絮叨叨地唠叨着那个人的不是,唠叨那个人扰了他的好事。母亲见此很不满地在一旁接口:“就是没人惊扰你,你平素不也照样是空手回家的。 ”而父亲听罢,嘻嘻哈哈地
13、笑了起来。对此,我们再一次把父亲所有的举动归咎于他老小孩的心理在作梗。这件事不久我返城找到了新的工作,应新同事约,我陪他参加一个摄影大赛的颁奖会。在获奖作品展厅中的一角,一幅叫深情作品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雪地里半蹲半跪着一位老人,老人的模样慈眉善眼,在他的手伸前的地方,是一只灰色的野兔,看到老人,灰兔眼神像极了委曲的孩子,挣扎着向老人身边挪近,一旁的雪地上,一只棉布小口袋散在雪地上,几只鲜红的萝卜露出袋口在雪地中格外醒目。远处一棵枫树,被积雪压弯的树桠下,隐隐有支陈旧的单管猎枪在雪风中飘。(选自小小说选刊 ,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画
14、波浪线的句子“样子庄严肃穆,像要完成一件很重要的庆礼” ,写出了“那个人”认真严肃和敬业的精神。B. 父亲“加速了进山的频率”却依然打不到猎物,主要是因为他根本不想打猎物,而只是想重温昔日的生活。C. 小说中多次出现了雪、树林、风等环境描写,这既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生活背景,又渲染了气氛。D. 小说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由“我”来讲述故事,既让人感到可信与亲切,又起到了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5. 分析画横线句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冬季,父亲遇上了那个人”在文中的作用。6. 小说为什么以摄影大赛的一幅作品深情结尾?请结合全文,从艺术结构、情感表现、思想内容三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D 5.
15、打破了平铺直叙,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后面的摄影情节作铺垫。 6. 在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照片深情结尾,出人意料,照应标题,安排巧妙;在情感表现上,深情地呈现出猎人与猎物,由于爱而达成的一种和谐;在思想内容上,把一个平凡的“狩猎”事件,上升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高度,深化了主题。【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 项,主要是因为他根本不想打猎物;C 项,没有提供“社会背景” ;D 项,没有“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 “就是这样的一个冬季,父亲遇上了那个人”在文中的作用,主要围绕内容和结构方面分
16、析。打破了平铺直叙,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后面的摄影情节作铺垫。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探讨以摄影大赛的一幅作品深情结尾,从艺术结构、情感表现、思想内容三个角度分析。如在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照片深情结尾,出人意料,照应标题,安排巧妙。点睛: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本题第一问就是如此,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的内涵,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本题需要结合题干要求分析,从艺术结构、情感表现、思想内容三个角度分析。(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17、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 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出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人” )会将之看成是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他们制定的标准严谨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成
18、为习惯。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一提菜篮,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意和恒久的品质。很多人都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著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如同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凭借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更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基业长青唯一的道路。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我曾经多次到海外游学,你从孩子们的身上,可以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和束缚。这样的孩子从小没有被沾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他们都会倾注
19、精力,认真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这不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吗?时寒冰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材料二 “追求卓越” “创造新鲜事物” ,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匠心。 “匠心”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创造性。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 ,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 。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这就是创新。“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 。这就是创新,就是总理说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能够“匠心独运”了, “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 。 “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
20、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差距。节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材料三 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 ,更有甚者,抄袭胡编、搜奇媚俗、善恶不辨,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 “娱乐至死” ,同质化现象严重,抗日“神剧” 、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 ,每年都有不少粗制滥造的新剧拍完就
21、直接“进了库房” 。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 “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主要内容为体现“工匠精神”的具体事
22、例,兼有评论,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均为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B. 材料二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追求卓越与创新, “工匠精神”可以使人在工作中提升与完善自我。C. 材料三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的深刻意义,拥有踏实、专注、持之以恒等精神品质,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D. 三则材料从各个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正能量。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 ( )A. 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这是对材料二中“初心”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B.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各行各
23、业都需要它,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比如不断打破底线的穿越雷剧。C. 三则材料都说出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这说明我们在任何工作中都要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D.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它不是让大家只去做工匠,也不要求我们一定要像日本工匠那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E. 中国古人提到的“匠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工匠精神” ,它体现着中国文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9. 根据材料二,你是如何看待“优秀”与“卓越”两者之间关系的?请结合材料一相关事例简要分析。【答案】7. A 8. BD 9. (1)关系:两者是辩证关系。优秀是
24、卓越的基础条件,卓越是优秀的升华。(2)分析:优秀技能是基础,尽善尽美的品质是升华;标准苛刻关注细节是基础,精益求精,百年品牌的卓越追求是升华。日本工匠的奇迹来自于他们优秀的工艺技能;同时他们追求尽善尽美,执着于职人荣誉,这种卓越的品质让他们跨越优秀,最终创造奇迹。德国制造基业长青始于他们标准苛刻,关注细节的优秀品质;同时,德国人精益求精,梦想成就百年品牌,这种卓越的品质,让他们在各领域一骑绝尘。【解析】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 。比如本题中,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项,
25、 “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均为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说法错误。比如材料三中还列举事例。8.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 ,要求选出的是“较为合理的” “两项” 。A 项,材料二中“初心”是指做工匠的初衷、最初的原因。不是指孩子的心思。C 项, “三则材料都说出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说法错误,只有第三则材料说“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 。“说明我们在任何工作中都要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于文无据。E 项, “体现着中国文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应该是中国“匠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
26、的重视。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材料二,你是如何看待优秀与卓越两者之间关系的?请结合材料一相关事例简要分析”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材料二中说“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考生应先找出对“匠人”的解说,如“匠心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创造性” ,再找出对“巨匠”的解说,最后辨明“优秀”和“卓越”的关系。回答完第一问之后,还要“结合材料一相关事例分析” 。点睛: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案的要求,答题的区域,比如本题中,“根据材料二,你是如何看待优秀与卓越两者之间关系的?请结合材料一相关事例简要分析
27、” ,从题干来看,答案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优秀与卓越的关系” ,二是“结合相关事例分析” ,前者要根据“材料二” ,后者要依据“材料一” ,这其实就是暗示了答案的区域,考生找出相关内容,然后概括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人相顾骇愧曰: “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 ” 顺州山中有异兽
28、,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駁也。 ” 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 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 使还,求知扬州。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 ”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
29、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于四五,卒之付御史决。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 ,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积苦眩瞀,屡予告。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节选自宋史刘敞传 )注潴:蓄积。傅致:罗织。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B. 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
30、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C. 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D. 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廷试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在殿廷上亲发策问考试,故又称殿试、御试,廷试第一按惯例应被点为状元。B. 驿是古代接待传递公文的差役和来访官员途中休息、换马的处所,后也有为普通人传递信件和物资的功能,多临交通要道而建。C.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地理著作,书中也记载一些奇禽异兽。因书中一些内容出自神话传说,故其记载未可全信。D. 两宫在封建朝代多指皇帝和皇太后
31、,也有指皇帝和皇太子或东西二宫皇太后的,在本文此处应该指皇帝和皇太后。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敞学识渊博。他不但熟知契丹的山川道路,而且对顺州山中一种形状像马却能猎食虎豹的异兽,也能随口说出其名称,并引用古书详细解说。B. 刘敞体恤民情。雷塘曾是民田,后被官府征去蓄水,田主未得田地补偿,都失去了谋生之业,刘敞根据旧的田契,最终还田于民。C. 刘敞尽职尽责。知扬州时,他为王甲平冤昭雪;知永兴军时,他不畏豪强,极力惩治以奸诈手段获取利益的范伟,使范伟认罪伏法。D. 刘敞善于进谏。他为英宗讲读史记时,用史书中包含的义理来劝谏皇帝,使英宗明晓他的用意,太后
32、对此也非常欣赏。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2)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答案】10. C 11. B 12. C 13. (1)已经定案,刘敞看案卷觉察到他的冤情,王甲害怕狱吏,不敢为自己申辩。 (“既”, “具狱” , “ 察” , “自直” )(2)刘敞陪侍英宗讲习诵读,常常依据经典阐明事理,趁机用这些事来讽谏。 (“侍” , “ 指事” , “ 因” , “讽谏” )【解析】10.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
33、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尧禅之以位”为状语后置句,故在“以位”后断开;文言虚词“之”做宾语,同时, “天地享之/百姓戴之”是对称句,故“之”后断开。故答案为 C 项。本题标点如下: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11. 试题分析:B 项, “后也有为普通人传递信件和物资的功能”不正确。驿站专供官府使用,不为普通人服务。 “驿站”这一场所虽然古已有之,但作为一个词汇的出现是在蒙古元朝以后,元朝以前只称“驿” 。本题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
34、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12. 试题分析:C 项, “使范伟认罪伏法”不当。由原文“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于四五,卒之付御史决”可知,刘敞在任期间,范伟虽认罪但未伏法,刘敞调职后,范伟翻供,后来由御史做出了判决。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
35、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 “事件” “时间” “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 ,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 、 “地点” ,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筛选信息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 “既” ,已经;“具狱” ,结
36、案,定案;“察” ,觉察;“自直” ,为自己申辩。 (2) “侍” ,陪侍;“指事” ,阐明事理;“因” ,趁机;“讽谏” ,用委婉的方式进谏。文言文参考译文刘敞的表字叫原父。庆历年间考中进士,在廷试中排第一。负责誊写校勘的官员是王尧臣,他是刘敞妻子的哥哥,因为有亲属之嫌报名应试,于是就判定他为第二。刘敞先做了蔡州通判,又入职集贤苑,任尚书考功一职。刘敞奉皇帝之命出使契丹,刘敞向来就通晓山道水路,但仍让契丹人带领着他前行,从古北口到柳河,迂回曲折几乎有一千里路程,契丹人想要夸大道路险阻遥远。刘敞质问契丹翻译官说:从松亭往柳河方向走,非常直接又不费力气,不需要多天就可以到达中京,为什么故意取道这
37、里?契丹翻译官回头看着刘敞既惊骇又羞愧地说:“确实这样。只是自与大宋通好以来,设置驿站的路线就是这样,不敢变更。 ”顺州的山里面有怪异的野兽,长得像马却吃老虎豹子,契丹人不能认识这种动物,就来问刘敞。刘敞回答:“这就是人们说的駁 ”给他们描述駁的声音外形,并背诵山海经 管子的部分内容使契丹人了解这种动物,契丹人更加的感叹佩服。刘敞出使契丹国回来,请求治理扬州。扬州的雷塘,是汉代的雷陂。以前是农民的田地。汉之后官府征地蓄水但是没有拿别的田地来偿还百姓,农田的主人都失去了产业。然而雷塘也决堤残损无法蓄水漕运,扬州官员又把它们重新用作农田。刘敞根据唐朝原来的契据,全部偿还给百姓。发运使为此争论不同意
38、,但是刘敞最终还是将田地给了农民。天长县审问王甲的杀人案,已经定案,刘敞看案卷觉察到他的冤情,王甲害怕狱吏,不敢为自己申辩。刘敞就将此案交给户曹杜诱,杜诱不能查实平反,而罗织的罪名更加牢固。将要批决定罪,刘敞说:“这是冤案。 ”亲自审讯王甲。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说出真相。杀人的人原来是富人陈氏。此事在百姓中传颂,把刘敞视为神明。刘敞因为议论政事与众人意见违背,请求任永兴知军,被授为翰林侍读学士。世家大族范伟非法谋取利益,假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挟持当地官员的弊端,多次违反法令。刘敞彻底地惩办范伟的违法之事,范伟承认了自己所犯的罪行,但是没有等到判刑受处,刘敞被皇帝召回朝廷,被任命为三班院
39、,范伟立刻使以前定的罪案改变,甚至改掉了十之四五,最终这案子交由御史来判决。刘敞陪侍英宗讲习诵读,常常依据经典阐明事理,趁机用这些故事来讽谏。当时两宫正好有小人说挑拨离间的话,谏官有时指责得过于直接了当, (效果不甚明显) 。刘敞奉上史记给英宗看,到了尧把天下禅让给舜那一节时,拱手对英宗说:“舜这个人身份非常卑贱,尧把尊位禅让给他,天和地顺应尧,老百姓拥戴尧,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只是孝顺父母、敬爱兄弟的品德,光照天地之间罢了。 ”英宗站直身子改变容态,知道刘敞是在用经义名理来暗示劝告他。皇太后听说这件事后,也非常高兴。刘敞积劳成疾头晕眼花,多次准予告假。病稍好一点的时候,又请求离开朝廷到地方去做
40、官,被任命为汝州长官。不久改任集贤院学士、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刘敞去世,享年五十岁。(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菩萨蛮谢逸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14. 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 ( )A. “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B. “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运用拟人,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C. “葡萄水绿“,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
41、游春者的陶醉之情。D. 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由白天到了晚上,开启下阙的“归来愁未寝“。E.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写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15. 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答案】14. CD 15. 喜悦忧愁。上阕描绘春日游玩图景,女主人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的内心喜悦;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忧愁。【解析】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还是要
42、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选项C 将春水比成葡萄美酒,写出水色可爱;D 青山子规啼应是白天游玩时所闻。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答题关键词“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诗歌的情感,要从重点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入手。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就是隐晦的。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
43、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 ,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
44、,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
45、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三)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 “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 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_ , _ 。 ”(2)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 秋水共长天一色。 ”(3) 逍遥游中“_ , _ ”,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答案】 (1). (1)悟已往之不谏, (2). 知来者之可追; (3). (2)落霞与孤鹜齐飞 (4). (3)若夫乘天地之正; (5). 而御六气之辩【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
46、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决绝过去,放眼未来” “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 “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 ,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鹜”“御” “辩”的写法。三、语言文字运用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汽车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大部分厂商开始瞄准海外市场,奇瑞公司经过惨淡经营,2017 年销量继续攀升。今年春季,合肥城区的快餐零售额达 368 亿元,比去年同期小幅增长。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营销策略,中式快餐销售仍然不温不火。唐朝是诗的时代,但是唐人也非个个都擅长写
47、诗, 全唐诗中有的诗作就粗陋鄙薄,不忍卒读,虽然多数诗歌清新别致,情韵悠长。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港元汇率呈现大幅波动。这种波动足以让市场产生恐慌,由此导致对港元与美元“脱钩”的猜测也甚嚣尘上。如今各种辅导机构鱼龙混杂,有时家长花费了大量金钱,却不一定能对孩子学习产生明显帮助,还可能会浪费孩子宝贵的休息时间。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惨淡经营” ,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句中使用正确。 “不温不火” ,形容人的性情温和或形容销售行情不火爆。使用正确,此处
48、使用后一个义项。 “不忍卒读” ,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此处说诗作“粗陋鄙薄” ,可见此处望文生义,把该成语理解成读不下去。 “甚嚣尘上” ,形容消息普遍流传,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贬义词,此处感情色彩不当。 “鱼龙混杂” ,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句中说的是“辅导机构” ,属于对象不当。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比如“不忍卒读” ,从句中来看,误把该成语理解成内容粗劣读不下去,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比如 “甚嚣尘上”这个成语,这是一个贬义词,与语境中的感情色彩不合。第三,辨析用法。
49、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从 2013 年 1 月 1 日零时起,被称为“史上最严交规”的修订版正式实施。新规加强了对闯信号灯行为的处罚力度,但很多司机对“闯红灯罚六分”的规定产生了质疑。B. 古镇的形成不仅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功能,如商贸、交通、边防等,而且其大量的传统建筑也与当地的地形地貌相融合,构成了古镇别具一格的景观。C. 快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对传统建筑的毁坏是致命的,有些地方的传统建筑几乎被破坏殆尽,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