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浦区 2017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学业质量调研测试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 60 分钟,试卷满分 100 分。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在准考证号下填涂对应数字。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一、选择题(共 40 分,每小题 2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 研究原始农耕聚落最直接的证据应是A. 神话传说B. 考古遗存C. 甲骨卜辞D. 青铜铭文【答案】B2. 下列中国古代某时期政治形势图所反映
2、的时代征是A. 封邦建国,以藩屏周B. 王纲解纽,礼崩乐坏C. 七国争雄,变法图强D. 秦国崛起,完成统一【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信息“镐京”可知,政治形势图所反映的西周时期,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A 符合题意,故选 A;B 是春秋时期,C 是战国时期,D 是秦统一全国,B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镐京” ,结合所学西周的都城判断出朝代,然后根据朝代得出时代特征。3. 匡扶汉室,以“柔道”治天下,开创政治新局的帝王是A. 刘邦B. 刘彻C. 刘秀D. 刘备【答案】C【解析】刘秀匡扶汉室,建立了东汉,确立了一套新的治国方略,其核心是偃武修文、以柔治国,故 C 正确
3、;刘邦是西汉开国皇帝,刘彻即汉武帝是西汉强盛时期的皇帝,不符合“匡扶汉室” ,排除 AB;刘备没有实现“匡扶汉室” ,排除 D。4. 历史上,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的制度出现在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明朝【答案】C【解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长官同列宰相,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C 正确;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只有一人,排除 A;汉初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汉武帝形成中外朝制度,丞相只有一人,排除 B;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不存在多人共行“宰相”之职,排除 D。5. “贯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讫五代,发挥缀缉,成一家
4、之书”的史家是A. 司马迁B. 刘知幾C. 司马光D. 梁启超【答案】C【解析】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到五代的后周世宗共 1000 多年的历史,与“上自晚周,下讫五代”相符合,故选C;ABD 不符合题意,排除。6. “迄今井邑尤荒凉,居民生资唯榷场” 。诗文中的“榷场”出现在A. 南北朝时期B. 隋唐时期C. 辽宋夏金时期D. 元明清时期【答案】C【解析】榷场指中国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故 C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榷场” ,结合宋朝商业发展的史实分析思考。7. “身着儒装传耶稣,口述四书讲圣经”描述
5、的人物当指A. 董仲舒B. 朱熹C. 利玛窦D. 康有为【答案】C【解析】16 世纪中期欧洲宗教改革以后,天主教在西欧的势力大大缩小了。为了扩张天主教的势力,天主教建立了耶稣会作为传教组织。耶稣会派遣了大量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以意大利人利玛窦的影响和贡献最大。他以天主教与儒家思想的会通与融合为途径,并以宣扬西方科学技术为手段,向中国皇帝和官僚士大夫传扬天主教教义,试图将整个中国基督教化,故C 正确。8. 某校欲编排 15-16 世纪西欧历史演进的大型历史剧,以下主题不在此列的是A. 民族国家诞生B. 文艺复兴之光C. 启蒙理性高潮D. 信仰即可得救【答案】C【解析】15 到 16 世纪的西欧处于
6、封建社会的末期近代社会来临的时刻,突出表现在实现了人的发现和地理大发现。人的发现指的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而地理大发现则是开辟了新航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信仰即可得救,16 世纪宗教改革提出王权高于教权,现代民族国家形成,ABD 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7、18 世纪启蒙运动兴起,C 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C。9. 工业革命中,在生产领域首先使用瓦特蒸汽机的部门是A. 纺织B. 采矿C. 冶金D. 电力【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8 世纪 60 年代的英国开始了一场主要是围绕棉纺织工具的发明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即第一次工业革命,1784 年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棉纺织部门首先使用了瓦特
7、改良的蒸汽机,后蒸汽机作为动力被许多的工厂和机器使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故选 A。10. 下图信息反映了 19 世纪中期欧洲某国的政治特点。该国当为A. 日本B. 美国C. 俄国D. 德意志【答案】D【解析】根据“由 38 个独立的主权单位拼凑而成” “自由市” “王国” “侯国” ,结合所学可知,这个国家符合德意志帝国统一前四分五裂的状态,故选 D。11. “与其坐等邻国的开明,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 ”此言论当盛行于A. 废除农奴制度后的俄国B. 中体西用指导下的中国C. 经历王朝战争后的德国D. 明治维新开展下的日本【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与其坐
8、等邻国的开明,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明治维新,提出“脱亚入欧” ,与欧洲殖民者共进退,故选 D;俄国和德国是欧洲国家,不符合“不如脱离其行列” ,排除 AC;中国没有提出“不如脱离其行列” ,即“脱亚入欧” ,排除 B。12. 19 世纪末,提出“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的国家是A. 英国B. 日本C. 法国D. 美国【答案】D【解析】1922 年在美国的发起下,美、英、法、日等九国在华盛顿签署了九国公约 ,主要内容有: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
9、放。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从而为美国等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故选D。13.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中国近代史上,体现这一思想的革新运动是A. 洋务运动B. 百日维新C. 辛亥革命D. 新文化运动【答案】B【解析】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出自资产阶级维新派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主要内容是论证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必须变革政治制度,故 B 正确。14. “中国近代历时最为长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A. 时务报B. 申报C. 民报D. 新青年【答案】B【解析】注意题干“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 申报是 1872
10、年在上海创办的,到 1949 年停刊,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故 B 项正确;时务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报刊, 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 新青年是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报刊,不符合“历时最长、影响最大” ,故排除 ACD。15. 下列为某生课堂笔记摘录。据此判断,该生学习的内容当是A. 独立战争B. 南北战争C. 罗斯福新政D. 纳粹体制【答案】C【解析】根据“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 “私人垄断与国家垄断” ,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即有形之手来克服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故 C 符合题意,故选 C;ABD 与“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 “私人垄断与国家垄断
11、”无关,排除。16. 一战后确立的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A. 凡尔赛体系B. 华盛顿体系C. 雅尔塔体系D. 布雷顿森林体系【答案】B【解析】一战后,通过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故选 B。点睛:根据“一战后” “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联系所学知识,一战后华盛顿体系确立的内容和意义分析解答。17. 诞生于上世纪 40 年代,由 26 个国家签署的旨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文件是A. 国际联盟盟约B. 联合国宪章C. 联合国家宣言D. 京都
12、议定书【答案】C【解析】1942 年 1 月 1 日,美、英、苏、中等 26 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宣言 ,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为创建联合国组织奠定了基础,故选 C。18. 二战结束后,法国一政治家曾说“我们每接受一笔贷款,我们的独立便减少一分。 ”政治家口中的“贷款”源自A. 莫洛托夫计划B. 马歇尔计划C. 舒曼计划D. 十四点原则【答案】B【解析】材料“我们每接受一笔贷款,我们的独立便减少一分。 ”体现了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向欧洲提供贷款的同时,也加强了政治渗透,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不利于欧洲政治上的独立,体现
13、了马歇尔计划带有政治目的,故 B 正确;ACD 与题意无关,排除。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我们每接受一笔贷款,我们的独立便减少一分。 ”结合二战后美国推行的马歇尔计划得内容和目的分析解答。19. 下列出自湖北省天门县农民的几幅对联,引发了“我也过年”到“欢度春节”直至“永远跟党走”的心声,这直接得益于A. 土改运动深入B. 三面红旗高扬C. 联产承包见效D. 十年浩劫结束【答案】C点睛:根据 1974 年和 1980 年、1984 年和村联内容,结合 1978 年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分析思考。20. 地跨亚洲、太平洋、北美洲、南美洲的区域性经济集团是A. 亚太经合组织B. 世贸组织C. 北
14、大西洋公约组织D. 华沙条约组织【答案】A【解析】亚太经合组织是指环太平洋地区包括亚洲、太平洋、大洋洲、美洲的经济区域合作组织,故 A 正确;世贸组织是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美国和西欧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华沙条约组织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BCD 不符合“区域性经济集团” ,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特征,根据“地跨亚洲、太平洋、北美洲、南美洲的区域性经济集团”结合亚太经合组织的特征来分析材料即可。二、综合分析题(共 60 分)(一)思想之进21. 儒家思想从创立以来,历经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对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将下列字母按要求填入“儒学发展”结构示意图。A春秋; B宋朝; C三纲五常; D佛道;E.义;F.孟子;G.仁政;H.董仲舒(1)_;_;_;_;_;_;_【答案】AFEGHCD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核心思想是礼、义、仁;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核心思想“民本” “仁政” ;西汉时期,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三纲五常;宋朝儒家思想融合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代表人物朱熹,提出“明天理,灭人欲” ,故答案为:AFEGHCDB。(二)英国新貌22. 材料一:(1)就研究工业革命而言,以上材料一中属于直接史料的是_;属于间接史料史料的是_
16、。 (填写字母) 。材料二:地理上的得天独厚以及一个有知识的工人贵族阶级、一个不太有知识的高原人和爱尔兰人的广大基层、和低劣的、不太清洁的居住条件的传统汇合在一起,已使格拉斯哥区域随着新经济力量的解放和扩大其作用而一变再变,已使新工业文明的最好和最坏产物在那里继续争荣并茂成为势所必然。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2)作者从哪些视角对工业革命进行了评价?(3)结合所学,说说你对“新工业文明”中“最好和最坏产物争荣并茂”的理解。【答案】 (1)ABC (2)地理条件、劳动者素质、劳动力资源以及生产生活环境等视角。 (说出三个视角即满分)(3)英国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机器生产成为新文明的表征,它推动生产力
17、飞跃;产业工人队伍成长壮大;城市化进程加速;教育逐步普及,工业文明成为人类发展的新方向。与此同时,为追求利润,工厂主血腥剥削雇佣工人,造成贫富悬殊、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在工业文明飞速发展之际,由于缺乏对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意识,导致环境问题不断恶化。综上可见,在工业革命中,一面是技术智慧的光明,另一面是人际伦理与环境意识的暗黑,确实是“最好和最好产物争荣并茂” 。 【解析】 (1)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故 AB 是直接史料,C 为间接史料。(2)根据“地理上的得天独厚” “一个有知
18、识的工人贵族阶级、一个不太有知识的高原人和爱尔兰人的广大基层、和低劣的、不太清洁的居住条件的传统汇合在一起”可以分析得出地理条件、劳动者素质、劳动力资源以及生产生活环境等视角。(3)根据所学,分别从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回答。(三)革命与改革23. 针对近代各国治乱兴衰的历史,康有为于 1898 年上呈光绪帝御览了两份书稿。材料一:“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普大地杀戮变乱之惨,未有若近世之祸酷者矣。盖皆自法肇之也。 ”1898 年康有为进呈法国革命记序材料二:“以日本明治之政为宪法大誓群臣以定
19、国是;立制度局以议宪法;超擢草茅以备顾问;纡尊降贵以通下情;多派游学以通新学;改朔易服以易人心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我皇上阅之,采鉴而自强在此。若弃之而不采,亦更无自强之法矣。 ”1898 年康有为日本政变考问题: (1)简述康有为撰写两份书稿时的国内和国际环境。(2)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对法国大革命的认识。(3)根据材料二,康有为肯定了日本维新的哪些内容?(4)你如何看待康有为笔下的“革命与改革”之说?【答案】 (1)国内形势: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展。世界形势:19 世纪末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列强为资本输出开展瓜分世界的
20、斗争。(2)法国革命由君主专制制度下“君民争祸”而引起。法国革命带来了社会动荡不安,流血斗争长期存在。(3)政治上,制定宪法,实行议会内阁制度。教育上,派遣留学生,了解掌握西方先进技术。进行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4)核心观点如下:康有为将自身的主张、理想投射于对法国革命以及日本改革两种不同模式的思考中。/康有为通过对革命与改革的相比较,欲借法国革命模式的弊端去力推、赞誉日本立宪模式的合理和进步意义。/康有为对日本模式多为赞美之词,也许并不客观全面,但仍不失为面临瓜分之祸时局下救亡图存的最合理选择,为维新变法指明了方向。/基于民族存亡之际,康有为对日本及法国模式的不同解读折射着先进知识分子对
21、民族前程的有益思考和迫切的爱国诉求,有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历程。 史实准确、诠释评价视角新颖、逻辑顺畅、能个性化的表达。【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根据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分析回答,国内形势: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展。世界形势:19 世纪末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列强为资本输出开展瓜分世界的斗争。(2)根据“君民争祸之剧” “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概括得出。(3)根据“以日本明治之政为宪法大誓群臣以定国是”得出政治上,制定宪法,实行议会内阁制度。根据“多派游学以通新学”得出教育上,派遣留学生,了解掌握西方先进技术。根据“改朔易服以易人心”得出进行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4)根据“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 “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我皇上阅之,采鉴而自强在此。若弃之而不采,亦更无自强之法矣。 ”分析得出康有为的核心观点,然后分析康有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