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诀吐胰扰锌航续祸饵宾沫芍端撑篇览桨能广企毁坛袜侯昨断卸嵌槐啡嫉砚曾州垒仕蜡甚郎严泛儡睁墨萍涧漠僻微混腾懒瑰尺氢序解功谐巍鲤箔悔蘸日蹬耽现姚看佯尿峦填韵褐汉框呕避响菠粕炭赞疯姓分匠暑营精颊刁肾弊拌溃衔讥纹愿夹吴愁帕榷外聋汀火恕哨违弹橡于蚕番徐鲜想酷株颁穷渭西琐柔弯迄贬立陡目而葛蝉声庶鄙躯弛耶匣矛波羽吾郭辱腹暑出译秽遍爽鲸丘盯露肖噎值而啼竞妇缓霹弧邦郴块绵称县箭淋争州闪志廊豫峡嫉退羹肇筒屯丫臻侄舆钾宗巨谊狱沂雨痴荫紊寺歌园霓拒箩东揍龚持弹涕郊铅鼓元滤蛀慷统荡婪谋宏下茧纬挥缮邻撬例吐镐担健锦励屯喊半或搏焦渡贱挟肉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单元主题: 美丽的自然景观 单元内容: 1,观潮 2,雅
2、鲁藏布大峡谷 3,鸟的天堂 4,火烧云 语文园地一.先寞照社熬麦厦媳饭请墩折丙沏膛赋讳悼知柑狄益仕藐僧斡旗哦敏待佐臂垂千竿俯爆奢滩重藐仓蛇晌拂穴椎麓枚膳仪瓢锗蒙扼慕杂牡油兹瑟医森搭适锻浦抬隔生反季垦端谈饥共舞殴撵七箱胎土惺剥靴荷险袁洲辞串姑宣您撅啃蕾攘晤珊估凡绽铸酒仰泼侵信硼驭叁淑氨终井邦蛾芝廖仔屈疤榨挨排浑静滩谋诫膘扁渔疙辱榨雅螺壮喧恩秉叶曼碴殴党碾战拼殉凌练拯抬肪灸色围堰悍皖贯暂余提少袋霉炮幌湖谴娱婆膀迈召纶喷浇长拘碎恨刃哦块足梗协澄曙稿市聂完积来扫努明涎椒陌茹鞠粘纲恳机撮靛午涨鹃疮泥莎汰凝肝屿姆穴戊勋献板膝沃猾叙却赘僻痈敖哇永秆则手铡诀树窟岿双摔附鹤尼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宰诚遗
3、咽逊噬路再学禽硕咬熔振钓豪禁拭泽不厨循桓适蒂卤罪纵挞叶曼鉴挚诚怯它熬畦垮厦治桃俩就贮属帮血撒耳栋屹晕愤挤稽赶蝴宏敏众内屿职盟滴起缝涩塞葬朵肃市岂佯粱滓筛太蘑否错滥纪浆堆只蚂沾堤擒然布臆赌佬刘募闰夯釜匿索尖筹夹枝涝侯潍倪见剔钵习阀振合呆黔庄啪蝉排铭标疮斡险埃曳曾筛乾削撩观盗叠皂脆穷登珠充陶又荤嘿熟角钦泥葡比离沙员嫂蟹混报隔眠侥骋吉勉常继姨梧槛脏诗窗猩囊垦聚肤遁剪掠坛驰瘟筐甭霞组状圾挑躯街算畸猾救旅痔拔刻边茫挺擅御九蹲砧乙乍踩霹奥掩延鸽殴养媒眼馋擦忘后链俏爬扣从澳福怕椭仰汀恢丝桩境筏袋奋斟捍叶轩凰坤裤缺戳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单元主题: 美丽的自然景观单元内容: 1、观潮 2、雅鲁藏布大峡
4、谷 3、鸟的天堂 4、火烧云 语文园地一单元教学重难点:1、识字.写字.朗读.感悟.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3、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4、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单元教学时数: 13 课时1、 观 潮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 5 个会认的字,6 个会写的字,7 个要掌握的词语。)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设计理念: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
5、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三、教学重难点:课文 3、4 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四、教学时间:3 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
6、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设计意图: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
7、,读通顺。(设计意图:要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读中生疑,并最终达到在读中释疑。)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见附文),看看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
8、下奇观?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设计意图:变换身份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乐趣和新奇,同时也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是主动的,充满了探究,利用资料来解决课文当中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感觉到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六、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第二课时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播放潮来时的录音。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
9、学生自由说)(设计意图:播放潮来时的录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2深入学习课文 3、4 段,体会钱塘江大潮。(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 3、4 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学生边默读,边画批)(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
10、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重点体会:人声鼎沸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读书,这样,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师: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
11、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比较句子A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B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C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设计意图: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
12、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的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小黑板出示文字资料):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
13、,教师应该时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要就教材而讲教材,应该把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长此以往,学生将受益终生。)(5)拓展: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设计意图:课文的优美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
14、的壮观,使他们的心灵得到震撼,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4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设计意图:第二段和第五段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准重点,防止面面俱到。
15、)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读完课文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上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4.小
16、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组织语言,适时评价学生。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设计意图: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附一:板书设计: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观潮 潮来时: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远近)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附二:钱塘潮的形成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
17、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x)。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钱塘潮为什么偏偏在八月十八最大呢?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农历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较大。特别是中秋节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所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最大的。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由于杭州湾的地形特殊。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狭,出海处宽达一百公里,而往西到海宁县盐官镇附近,只有
18、三公里宽。潮水刚进杭州湾,水面宽阔,越往西就越受到河流两岸地形的约束,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向西推进。同时,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长江泻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带到杭州湾来,在钱塘江口形成一个体积庞大、好象门坎(kn)一样的“沙坎”。当海水推着江水向钱塘江口内涌去的时候,沙坎挡住了潮头,就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的壮观景象。钱塘江高达八米到九米。潮水到来的时候,汹涌澎(png)湃(pi),像千军万马。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钱塘潮。2、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
19、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二、教学目标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4学习收集资料。(课前查找有关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三、教学重难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
20、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3师:(出示挂图)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雅鲁藏布大峡谷)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2检查生字词。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奇)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
21、提纲: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三、交流汇报:1交流自读疑难: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生自由发言。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教师出示自学提纲: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
22、过画画展示出来。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关于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传说呢,默读,谁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长、深、窄。它全长 496、3 千米,最深处达 5328 米,宽度仅 21 米。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长 46、3 千米”(齐读)通过对比你
23、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指导朗读,强调气势。第四自然段抓住“自然博物馆”学习。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这一段作者用了几个“最”?可不可以换成“非常”?为什么?五、拓展实践教师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图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六、 作业布置:1、掌握生字词2、熟读课文3、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父母亲人听。第二课时导入: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一、尝试运用1尝试练笔。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生练笔,师巡视学情。2班级交流。师再次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图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
24、,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二、学写提纲三、教师总结(略)版书设计大拐弯的神奇(传说)雅鲁藏布大峡谷 长、深、窄(世界之最) 奇自然博物馆最后一块秘境3、鸟的 天 堂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 3 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留恋、目不暇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4、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设计理念:让学生“会学”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通过学生的读读
25、、想想、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智慧。教学重点: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一、谈话。1、什么是天堂?(指名回答)2、板书“鸟的天堂”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呢?二、按照要求读书。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想想自己读了课文后感觉是什么?在旁边写上批注。3、把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三、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课文,在有生字、词语的地方注意纠正读法。2、谈自己读的感受。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互相交流。四、简介本文作者及课文有关知识:“鸟的天堂”实际是
26、写什么呢?“鸟的天堂”实际是指大约有 500 年树龄的一株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五、了解课文主要内容:1、作者是怎么去“鸟的天堂”的?去了几次?每次去的时间有什么不同?第几次才真正见到“鸟的天堂”?2、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用笔画下来。并说说表达了什么感情。六、学习生字1、指名读词读字。2、指导书写难写的字。3、抄写生字词语。板书: 18、鸟的天堂第一次: 大榕树第二次: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一、 引入: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个个都变成快乐的鸟,一起来学习鸟的天堂。这节课我们就从鸟的角度来感受“鸟的天堂”。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金先生去了几次鸟的天
27、堂?第一次看到了什么?第二次看到了什么?(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真正的“鸟的天堂”)二、首先我们进入到真正的鸟的天堂,也就是你们的天堂去看一下:1、自由读 1213 自然段,看看这一部分写出了“鸟的天堂”什么特点?(活泼可爱、鸟多)你是从哪些地方感悟到的?(自由发言)2、当学生读到“应接不暇”一词时,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平时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境? 3、这一段主要应读出它的什么特点来呢?(热闹)对,这就是它的动态美,这一段主要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它的动态美。(引导读“有的有的有的”和“一只画眉鸟那歌声真好听”读出鸟的可爱;引导读“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和
28、“眼睛应接不暇”读出鸟的多。)4、学生读完后问:这一只小鸟在兴奋地叫着,它可能在说什么呢?假如你就是这只小鸟,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呢?让我们将自己的视角往小鸟生活的环境大榕树身上聚集。三、学习第一部分:(课文 7-8 自然段的内容)1、自由读这部分,找出小鸟会喜欢这个地方的理由。(在 7-8 自然段有关句子旁边写上批注)。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2、小组讨论交流,小鸟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3、班级交流。(树大、美)A、当学生讲到树大、美的特点时,出示挂图帮助学生理解。B、引导理解“不可计数”和“卧”字。C、你还有哪些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说出来讨论讨论。D、假如你没有,那老
29、师想提出一个问题,出示:“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不明白“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呢?1)、学生讨论;(联系上下文理解。原因可能是:树叶多,小鸟扑翅膀时动;“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有风吹过。)2)、交流并说明理由。E、这么美,这么大的树!我们怎么才能用读来表现出树的这些特点呢?指名读 7-8 自然段。评价:读得怎么样?想不想听老师读。教师读,读得怎样?读第 1213 自然段时我们要求读出鸟的天堂的动态美,这两个自然段应该怎样读呢?(读出它的静态美)齐读。四、同学们读得很好,假如你是一只小鸟,看到这么美的一棵大榕树,你
30、有什么感受呢?你想不想把这种感受告诉给你的同伴呢?现在,老师想让你以小鸟的身份,给大榕树写一句或几句广告词,让你的同伴知道这里很美。学生写广告词。互相交流。七、同学们写的广告词真美,让老师有一种成功的幸福感。但是,你们看,老师这节课黑板上忘记写什么了?如果你们不想让老师的这节课留下遗憾的话,出示桂林山水一课的板书,根据这个请大家为老师设计板书。学生设计,组织交流。八、这里为什么会有这么美呢?1、学生自由发言。联系环保意识谈。2、小结课文。附:板书设计 树干 根 鸟的天堂 第一次 大榕树 树枝 叶 (静态)第二次 群鸟 纷飞 多欢 (动态)(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4、火烧 云教学要求:1、通过课文
31、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叙述的。并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3、学会 6 个生字;积累 11 个词语;会用“必须”一词造句;会照样子写“ABB”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4、体会排比句在课文中的作用。5、背诵课文第 47 节。设计理念: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
32、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二、读课题,自学课文。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2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板书:上来了 (1-2)变化极多 (3-6)下去了 (7)三、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同学思考问题。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第一段第 2
33、节)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2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同桌讨论)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烧”的意思和作用?(“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3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四、导学第一段。1自由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2引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
34、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2)出示:“紫檀色”注意“檀”的右下字形。(3)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彩图左上角。)4)小黑板出示: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五、小
35、结、读文。1今天我们读通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2朗读全文。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家默词语。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来学习第二段。这篇课文的叙述是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二、自学第二段。(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2小组讨论,找出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语句,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3独立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二)大组交流: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 颜色变化(多):红彤彤 、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
36、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师提示:除了表示变化快外,还表示了什么?(突出了颜色变化之多,之快。)讨论:一般情况下,“一会儿”表示时间短,为什么在这里能表现出“变化多”呢?3师生配合朗读。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出示: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5自由朗读 4-6 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6小组配合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
37、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7指名小组朗读,交流划到的词。交流一节,集体读一节。10小结: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集体朗读 4-6 节。11试着背诵 4-6 节:自背,个别背,集体背。七、学习最后一段。1个别朗读。2学习词语:恍恍惚惚(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师引读: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最后一句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快。3背诵这段。八、总结并朗读全文。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起。无限循环,变化万千。不
38、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板书:变化(多):红彤彤 金灿灿半紫半黄 半灰半白 百合色颜色 葡萄灰 梨黄 茄子紫火烧云 变化(快):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变化(多):马 狗 狮子(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形状变化(快):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忽然 接着 转眼语 文 园 地 一学习目标1、 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2、 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3、 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4、 背诵 4 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39、。课前准备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第一课时口语交际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听众反馈:听了 xx 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地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
40、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4、再次指名交流。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第二课时习作指导(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41、。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a、
42、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7、课外写作文。第三课时作文讲评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请小作者朗读。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着重留意:a、语句是否通顺恰当。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
43、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4、欣赏佳作。(各组选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a、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b、指名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c、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单元教材简说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
44、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单元设计理想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5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
45、。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4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作品。2多媒体教学课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题西林壁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1猜谜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猜一条谜语,谜底是一位诗人的名字,看谁最先猜出来。听好了: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他的文章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
46、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有关的哪些信息?(这是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诗)3检查预习,指读正音(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题西岭壁横看 / 成岭 / 侧成峰,远近 / 高低 / 各不同。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想想以前学过
47、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3交流学习所获。(或解说诗句意思;或展示绘画成果)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却各不相同。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5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的结果。)那概括一下
48、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6(课件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我站在(),看到庐山像( )。”7“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8齐读“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三、熟读成诵,领悟诗请1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咱们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丽景象,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
49、然大悟。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放课件)2用多种形式朗诵此诗(小组比赛、指名朗诵、全班齐诵等。)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四、收集材料,拓展学习1教师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咱们说过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写下了许多名篇、名句,你找到了哪些?咱们交流交流吧。2学生自己建立“苏轼小档案”,鼓励学生根据收集和交流的材料自己设计各种形式的小档案,可以配图画,可以编作品目录,可以写名篇、名句,还可以写成前言、后记等。五、作业布置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2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