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医学类何谓鼠疫课件.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138427 上传时间:2018-09-02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4.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类何谓鼠疫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医学类何谓鼠疫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医学类何谓鼠疫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医学类何谓鼠疫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医学类何谓鼠疫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鼠 疫,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为特点的烈性传染病。鼠疫被WHO规定为国境检疫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何谓鼠疫?,3,1. 第一次世界鼠疫大流行 发生在公元6世纪(527-565),历经38年,一般认为起源于中东鼠疫自然疫源地,流行中心在中近东地中海沿岸。流行蔓延到当时所有著名国家,死亡约一亿人。时值埃塞俄比亚的查士丁尼王朝,医学史上称为“查斯汀瘟疫”。,2. 第二次世界鼠疫大流行 始于14世纪,止于17世纪70年代(1346-1665),流行长达300多年。鼠疫流行遍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北部,欧洲四分之一人口死于瘟疫。英国

2、、意大利死者达人口的半数。据考证当时中国也受波及,死亡约1300万人。医学史上称为“黑死病”。调查证实流行地区确实存在着古老的鼠疫自然疫源地。,4,7,3. 第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 发生于19世纪末(1894年),暴发于中国广州、香港,流行持续到20世纪中叶,长达60余年。 流行波及亚洲、欧洲、美洲、澳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的沿海城市及其附近内陆居民区,死亡约1200多万人。 这次流行虽然传播蔓延快,但控制迅速而彻底。 此次大流行期间发现了鼠疫菌(1894年),明确了鼠疫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家栖及半家栖啮齿动物鼠疫猛烈流行。,6,1980-1999年 鼠疫流行回升

3、 西部地区鼠疫持续流行,青海(18年)、西藏(10年)、甘肃(3年)、新疆(3年)、内蒙古(4年)。 1986年云南再次发生鼠疫,至1999年病例达282例,流行10年次。,7,2000-2008年 持续流行 青、藏、甘、滇仍有流行,广西、贵州暴发流行。 青海(4年)、西藏(6年) 、甘肃(2年)、内蒙古(1年)、云南(5年)、广西(2年)、贵州(4年)。,8,1955-2005年中国人间鼠疫流行动态,引起鼠疫的病原体是鼠疫耶尔森氏菌 (1894.Yersinia Pestis)。典型的鼠疫菌呈短而粗,中段膨大,两头钝圆的短小杆菌。有荚膜,无鞭毛,无芽孢。为革兰氏染色阴性。鼠疫菌是一种强毒力的

4、病原体,对敏感动物和人具有猛烈的侵袭力和快速传染性。,病源体,(一)荚膜FI(Fraction I) 抗原 在荚膜中存在两种抗原成份 一种糖蛋白(FI) 另一种为蛋白质,荚膜是某些细菌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 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 它犹如穿在菌体表面的一件外套, 用显微镜观察,中心部位是细菌菌体, 在暗色背景下荚膜呈透明状环绕菌体, 具有抗干燥、抗吞噬和附着作用。,(二)毒力V/W(Virulcnce)抗原 在细菌表面V抗原是蛋白质,有保护作用 W抗原为脂蛋白V/W抗原结合物有促使产生荚膜,抑制吞噬作用,与侵袭力有关。,三、鼠毒素(Murine toxin),鼠疫杆菌产生的外毒素(毒性蛋白质)主

5、要作用是抑制辅酶还原,损害心肌细胞线粒体又可使肝、肾及心肌组织变性、出血、坏死鼠毒素抗原性强,可制成类毒素。,(四)内毒素,与一般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内毒素性质相同但毒性较强,耐热,能引起发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中毒性休克。,(五)杀菌素(Pesticin I),有杀死其他菌的作用与侵袭力有关,有助于侵袭扩散。,18,一传染源 1啮齿类动物:各类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如旱獭、黄鼠、沙土鼠、黄胸鼠、褐家鼠等。,19,2食肉类动物:各类疫源地内的狗、狐狸、猞猁、艾鼬等。,20,3其它动物: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内的藏系绵羊、黄羊、马鹿、牦牛、骆驼等。,21,4鼠疫病人:肺鼠疫病人。,22,二传播途径与感染

6、方式 1蚤叮咬,经血传播:从啮齿类动物到蚤到人的传播。,随致病菌的种类、数量、毒力以及患儿年龄和抵抗力的强弱不同而异。轻者仅有一般感染症状,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DIC、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侵入人体的细菌是否会引起败血症,与入侵菌的毒力、数量和人体防御免疫功能有密切联系。 引起败血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下这些都可能导致败血病的发生:皮肤、粘膜发生破损和发炎如创伤和伤口感染、大面积烧伤、开放性骨折、疖、痈、感染性腹泻、化脓性腹膜大量进入血循环。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广大创面为细菌入侵敞开门户,皮肤坏死、血浆渗出、焦痂形成又为细菌繁殖创造良好环境。 13 致病菌的变迁及常见的败血症致病菌:具有致病性或条件致病

7、性的各种细菌均可成为败血症的病原体。由于年代的不同,患者的基础疾病不同,传入途径以及年龄段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致败血症的细菌也不同。1950年以前,败血症的病原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占总数的50%以上,葡萄球菌(金葡+表葡)占20%,革兰阴性杆菌占12%左右。随着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败血症的病原菌谱也发生了变迁。由于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对青霉素等高度敏感,作为败血症的病原现已少见。近年来统计,厌氧菌占败血症病原8%26%不等(较多医院不能做厌氧菌检测),以脆弱类杆菌和消化链球菌为主。在机体防御功能显著低下者中还可发生复数菌败血症,即在同一份标本中检测出2种或更

8、多种致病菌,或72h内从数次血或骨髓标本中培养出多种致病菌。一般复数菌败血症约占败血症总数的10%。,精品PPT课件 浏览免费 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荚膜、鼠毒素、内毒素等,鼠疫,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传染源:鼠、病人,途 径:鼠蚤、人蚤、呼吸道,鼠-蚤-人 人-人,传染源各种感染鼠疫菌的啮齿动物 鼠疫病人,人群易感性 人对鼠疫没有自然免疫力,所有人群都有易感性。,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途径: (1)动物跳蚤人,蚤叮咬,经血液传播,多为腺鼠疫。 (2)人空气飞沫人, 经呼吸道传播肺鼠疫 。,不幸的是跳蚤还要咬人,人染上病之后,又有新

9、的跳蚤来帮助传播肺炎型鼠疫 可以通过人呼出的飞沫传播给其它人 。,腺 鼠 疫 潛 伏 期 約 2 至 7 天,细菌败血症时引发肺 鼠 疫,人传人,潜伏期1-6天,鼠蚤,鼠 间鼠疫,鼠蚤,其他传播途经: 剥离染疫动物皮毛时鼠疫菌进入创口而感染,或吸入带菌皮毛中的尘埃感染。 取食未充分煮熟的染疫兽肉,经消化道感染。 染疫动物随运输工具传播。 实验室感染。,临床分型,腺鼠疫 肺鼠疫 败血症鼠疫 其他型鼠疫,鼠疫全身中毒症状,发病急剧、高热寒战 头痛、呼吸急促 极度虚弱 重症 意识不请恐怖不安结膜充血,(1)腺鼠疫,单纯腺鼠疫在细菌侵入的局部不出现症状,也不发生淋巴管炎,鼠疫菌很快引起所属淋巴结特有的

10、急性出血性淋巴结炎 淋巴结肿可发生在任何被侵部位的所属淋巴结,以腹股沟、股、腋、颈等淋巴结为多见。,(2)肺鼠疫,原发性肺鼠疫 继发性肺鼠疫,原发性肺鼠疫临床,潜伏期短,发病急剧;严重的一般临床症状外,有呼吸道感染的特殊症状;高热,达4041,脉搏细速每分钟120130次;,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胸部检查所见与危重的临床症状不相称,继发性肺鼠疫,发病前,有原发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症状;继发肺鼠疫时,常表现为病势突然增剧,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随之咯出稀薄泡沫样血痰;,痰中含有大量的鼠疫菌,可成为引起原发性肺鼠疫的传染源。,肺鼠疫患者,里本,男,21岁,藏族。发病后次日死亡。,败血型鼠疫 特点

11、,血压下降,心音变钝; 皮下及粘膜广泛出血; 有时有黑便,胃肠道出血,血尿; 白细胞减少 血液中查见大量鼠疫菌。,(3)败血型鼠疫,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继发性由腺型或其他型鼠疫未治疗或治疗不当病情恶化所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较早:剧烈头痛、意识不清,狂躁不安、谵妄等,颜面呈恐怖、痛苦、狰狞表情。,鼠疫败血症死者朋措,男,18岁,藏族,轻型鼠疫和隐性感染,轻型鼠疫一般包括治愈的无典型鼠疫病程经过的病例及能走动的腺鼠疫,又称逍遥性鼠疫和小鼠疫; 这类病人在流行过程中往往不易被发现,有时流行过后从其血液中查出鼠疫的抗体(间接血凝阳性); 但无既往鼠疫菌苗接种史。,1、鼠疫流行病学依据 2、鼠疫临床

12、特征 3、鼠疫细菌学诊断 4、鼠疫血清学诊断,诊断原则,流行病学依据,患者在发病前10天内到过鼠疫疫区,接触过疫区的疫源动物或动物制品。 接触过鼠疫病人或有被疫区跳蚤叮咬的可能。 进入过鼠疫试验室或接触过鼠疫试验用品 。,鼠疫诊断方法,根据流行病学线索、鼠疫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三方面综合判定与诊断。凡同时具有流行病学线索和鼠疫临床症状特点者,可判定为鼠疫疑似病例。,凡鼠疫“疑似病例”同时具有鼠疫细菌学检查阳性(患者或死体标本分离到鼠疫菌)或血清学检查阳性,可判定为确诊病例。,鼠疫诊断方法,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4h内迅速恶化并具有下列症候

13、群之一者,病型,1确诊鼠疫病例,有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临床表现者,为腺型鼠疫。 2确诊鼠疫病例,有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临床表现者,为败血型鼠疫。,3确诊鼠疫病例,有咳嗽、胸痛、喀痰带血或咳血临床表现者,为肺型鼠疫。,免疫性,人体对鼠疫杆菌无天然免疫力,容易感染。患过鼠疫病愈者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很少再次感染。,鼠疫的治疗,治疗原则 特效治疗 病人治愈出院标准,治疗原则,及时治疗,减少死亡; 正确用药,提高疗效; 精心护理,促进康复; 消毒隔离,防止传播 。,如果能够在发病小时内进行抗菌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转危为安。,鼠疫的特效治疗,首选药物链霉素

14、辅助治疗或预防性投药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广谱抗菌素,磺胺类药物头孢曲松静脉给药,链霉素用法,成人首剂量1g,以后每次0.5g,每4小时1次,肌注,12天后改为每6小时1次。 小儿2040mg/kg/日,新生儿1020mg/kg/日,分24次肌注。 对严重病例应加大剂量,最初二日,每日4g,继以每日2g,分4次肌注。 链霉素可与磺胺类或四环素等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疗程一般710天,甚者用至15天。,危重症抢救,感染性休克 DIC,呼吸衰竭 脑炎,(三)病人治愈出院标准,肺鼠疫病人经治疗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再治疗3-5天,停止治疗后,对其痰及咽喉分泌物连续检菌3次,隔

15、3天检查一次,均为阴性。,(三)病人治愈出院标准,腺型及其他型鼠疫病人经治疗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肿大淋巴结完全吸收或残留小块硬结。,皮肤鼠疫及肿大淋巴结破溃者,创面洁净并已基本愈合后,患病局部连续3次检菌,每隔3天一次,均为阴性。,鼠疫自然疫源地,目前最活跃鼠疫自然疫源地,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 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疫源地 滇粤闽黄鼠疫源地,自然疫源性,在自然条件下不依赖于人类,病原体、媒介和宿主在其种族延续过程中长期并存的生物学现象。,病原体,宿主,媒介,自然疫源性疾病:由自然疫源性这一生物学现象引起的疾病。 自然疫源地: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有其特定的种群分布,

16、从而决定了不同类型的自然疫源地。,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类型与分布,包括旱獭、黄鼠、沙鼠、田鼠、家鼠5大类型鼠疫疫源地。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东南的19个省、自治区、295个县。 疫源地总面积140余万平方千米。,人间鼠疫流行季节,各类旱獭及达乌尔黄鼠疫源地:流行高峰在7、8、9月。 长爪沙鼠疫源地:每年45月和1011月两个高峰。 南方家鼠疫源地:长年可流行。,鼠疫疫情动态,2008年全国鼠疫检菌分布图,1991-2008年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人间病例月分布,29,黄鼠鼠疫疫源地,人间鼠疫与褐家鼠鼠疫流行季节相吻合。,形势分析,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动物鼠疫疫情将长期存在 疫源地

17、面积最大(60万km2),占全国疫源地面积的42.86%动物鼠疫最为活跃,每年有10-20个县发生动物鼠疫流行,占全国鼠疫流行县数的1/3至1/4;分离鼠疫菌50-100株该地区地广人烯,动物鼠疫疫区达不到完全彻底处理人间鼠疫病例将不可避免,长爪沙鼠疫源地 今年存在发生动物鼠疫较大流行的危险 流行具有明显的流行-散发-流行的特点 近2年动物鼠疫呈散在发生 今年动物鼠疫呈上升趋势,南方家鼠疫源地仍有动物鼠疫疫情反弹的可能,加之,该疫源地气候、人们生产生活、旅游等因素,动物鼠疫传播到人间的几率仍然较高,旅游、工程建设、军事活动 航空、铁路,鼠疫远距离传播的危险性增大 非疫源地、大城市 国际传播,未

18、知疫源地?,如何防控?,工作目标,防范鼠疫远距离传播 严防鼠疫传入北京,1 若患者条件差(年龄、基础状况、现症病情、免疫功能等多因素)病原菌数量大、毒力强时,致病菌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机体,也可由其所潜伏的病灶中释放出来,经淋巴管或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此时机体的防御机制被激活。在抗体与补体的调理作用下,病原体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有效的消灭,则成为一过性菌血症。临床上出现多脏器功能紊乱和衰竭。细菌进入人体后能否形成感染状态及侵入血循后能否发展成为败血症,与侵入细菌数量的多少和(或)其毒力大小、人体的防御功能与免疫应答强弱等诸多因素均有密切关系。新生儿易发生败血症,可发生在出生前、产

19、程中或出生后,这是由于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差、胃酸少、肠道通透性高、单核吞噬细胞作用弱、抗体(IgM、血清型和分泌型IgA)及补体浓度低等因素所致。这些内容在既往教科书中均有详细叙述,在此再介绍一些近年来有关发病机制的研究动态。 22 近来研究表明:细菌进入血循环后,在生长、增殖的同时产生了大量毒素,革兰阴性杆菌释出的内毒素或革兰阳性细菌胞膜含有的脂质胞壁酸与肽聚糖形成的复合物首先造成机体组织受损,进而激活 TNF,IL-l、IL-6、IL-8,INFr等细胞因子,由此触发了机体对入侵细菌的阻抑反应,称为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这些病理生理反应包括:补体系统、凝血系统和血管舒缓素-激肽系统被激活;糖

20、皮质激素和-内啡肽被释出;这类介质最终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发生渗漏,血容量不足以至心、肺、肝、肾等主要脏器灌注不足,随即发生休克和DIC。败血症之病理改变可由于致病菌种类、病程长短及基础疾病的不同而异。早期病原菌毒素所致各脏器及组织的改变以炎性反应为主,间以混浊肿胀、灶性坏死和脂肪变性。当单核细胞吞噬系统增生活跃时,肝脾均有肿大。水肿等迁延性损害越多是随着病程延长。毛细血管损害造成皮肤黏膜瘀斑和皮疹。心、肺、肝、肾及脑可出现小水肿、关节腔积水、化脓性脑膜炎、胸膜炎症等。 3、常见种类及特点 3.1金葡菌败血症:原发病灶常系皮肤疖痈或伤口感染,少数系机体抵抗力很差的医院内感染者,其血中病菌多来

21、自呼吸道。临床起病急,其皮疹呈瘀点、荨麻疹、脓疱疹及猩红热样皮疹等多种形态,眼结膜上出现瘀点具有重要意义。关节症状比较明显,有时红肿,但化脓少见。迁徙性损害可出现在约2/3患者中,最常见的是多发性肺部浸润、脓肿及胸膜炎,其次有化脓性脑膜炎、肾脓肿、肝脓肿、心内膜炎、骨髓炎及皮下脓肿等。感染性休克较少发生。,精品PPT课件 浏览免费 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义务报告人各行各业的职工、机关干部、教师、妇幼保健人员、学生、居民、农牧民及其它人员均为义务报告人。任何人发现可疑鼠疫病人或在鼠疫流行区内发现不明原因的急死病人或病、死啮齿类

22、及其它动物,应及时用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向所在地的医疗、卫生机构报告。,疫情报告单位,责任报告单位: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疫情报告网络:各级网络直报系统,出现疫情后的控制措施,政府部门 疾病控制机构 医疗机构,政府部门,成立应急指挥部,协调各委、办、局等有关部门,统一指挥,联合行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强疫情监测,并通过网络系统严密注视周边省份疫情动态,及时发布预测、预报、预警信息。 根据疫情划定大、小隔离区,并采取灭鼠、灭蚤、消毒措施。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追查传染源,查清接触者、污染物品及污染范围,采取控制措施。,医疗机构,实行首诊医生责任制,发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

23、要及时隔离治疗,并立即向疾病控制机构报告,同时采取消毒、防护措施,防止疫情扩大。,临床医生案头提示,病人来自重点鼠疫自然疫源地 病人近10天有接触史 病人主诉及临床表现 发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后,鼠疫防控的关键,意识 知识 技能,宣传教育,“三报三不”制度。三报,即发现自毙鼠和其他染疫动物要报告,发现疑似鼠疫病人和原因不明的急死病人要报告,发现原因不明的急性高热病人要报告。三不,即不私自捕猎旱獭,不剥食旱獭和其他野生动物,不私自贩运倒卖旱獭皮张。,相关法规条例,卫生部发布的法规,1、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实施方案;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3、鼠疫地区猎捕和处

24、理旱獭卫生管理办法; 4、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北京市发布的法规条例,北京市突发鼠疫疫情应急预案 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谢谢,随致病菌的种类、数量、毒力以及患儿年龄和抵抗力的强弱不同而异。轻者仅有一般感染症状,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DIC、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1.1 感染中毒症状:大多起病急骤,先有畏寒或寒战,继之高热,热型不定,弛张热或稽留热;体弱、重症营养不良和小婴儿可无发热,甚至体温低于正常。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灰,神志不清。四肢末梢厥冷,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婴幼儿还可出现黄疸。 12 皮肤损伤:部分患儿可见各种皮肤损伤,以瘀点、瘀斑、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样皮疹常见。皮疹常见于四肢、躯干皮肤或口腔粘膜等处。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可见大小不等的瘀点或瘀斑;猩红热样皮疹常见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13 胃肠道症状:常有呕吐、腹泻、腹痛,甚至呕血、便血;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或脱水、酸中毒。 14 关节症状:部分患儿可有关节肿痛、活动障碍或关节腔积液,多见于大关节。,精品PPT课件 浏览免费 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医学现状与发展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