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冻伤一 病因二 病理三 临床表现四 治疗第三节 冻伤1. 概念 : 低温引起机体的损伤2.分类 : 非冻结性冷伤 冻结性冷伤 冻疮 (在冰点以上 10C以下 )局部及全身性冻伤 (冰点以下 )单纯的低温冷冻作用不一定引起冻伤 ,同时还要有局部循环不良 ,抗寒能力降低及防寒措施不当有关 .一 病因1.低温冷冻作用为主要的原因2.相关因素(1)自然因素 :冷冻时间长 ,风速大 ,散热过快等(2)内在因素 :机体抗寒能力低(3)局部因素 :末稍部位 ,局部受压 ,循环差(4)其他 : 防寒不当二 病理 (一 )在冷冻作用下组织细胞的改变1.危险温度 : 为 1015C细胞分解亢进而衰竭死亡T
2、15C以上时 : 代射尚能进行 ,合成与分解相当缓慢T15C时 : 合成降低至停止 ,分解亢进至衰竭T10C时 : 分解也停止细胞进入静止状态 ,为细胞的生存提供了可能性的条件2.临界温度 : 为 -5-7C细胞发生冻结坏死 ,细胞的结构发生严重的破坏3.超低温 : 从常温速冻至 -120C以下 ,尚能保存组织结构及细胞结构的完整性 ,这种机体及细胞是否有生存能力 ,对人类来讲还是个迷 . 如 :动物界的冰虫 ,北极蛙及蟋蟀 ,美国癌症患者的超低温冷冻二 病理 (二 ) 在冷冻作用下机体的生理改变1.降温期 :随温度的下降机体的变化冷冻作用反射性地血管及肌肉的痉挛血管麻痹扩张瘀血期并血栓形成组
3、织冻结坏死神经系统抑制及损害缺血症状皮肤苍白冰冷寒战及刺痛皮肤潮红刺痛 ,毛细血管充血 ,通透性增加渗出皮肤青紫 ,水肿 ,感觉麻木或异常感觉迟钝或消失四肢及全身无力昏迷死亡二 病理 (二 ) 在冷冻作用下机体的生理改变2.复温期 :随温度的上升机体的变化在低温下组织缺氧及细胞代射障碍组织器官的损害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心肾损害坏死组织分解吸收组织坏死再灌流的损害加重水肿血容量不足 低容量性休克急性肾衰 肾缺血少尿无尿l无源电子式互感器的关键技术及难点n光学传感材料n传感头的组装技术n微弱信号检测n温度对精度的影响n振动对精度的影响n长期稳定性l有源电子式 CT、 PTn利用电磁感应等原理感应被测信
4、号uCT: 空心线圈 (RC); 小铁芯线圈 (LPCT)uPT: 电阻、电容、电感分压n传感头部分具有需用电源的电子电路n利用光纤传输数字信号l用于 GIS或者罐式断路器更方便lHVDC换流站、串补平台三 临床表现 1 周后脱屑愈合。 23 周后 ,如无感染 ,可痂下愈合 , 少有癫痕。 46 周后 , 坏死组织脱落形成肉芽创面 ,愈合缓慢 , 留有搬痕。 临床分度 病理损害 临床表现 预后I 度冻伤 红斑性冻伤 损害在表层 稍有麻术痒痛。 度冻伤 水泡性冻伤 损害在真皮层知觉迟钝水肿 度冻伤 坏死性冻伤 损害在全层及皮下由苍白转为黑褐色出现血性水泡 ,知觉消失。治愈后多留有功能障碍或残废
5、有寒战、苍白、发生绀、疲乏、无力等表现 ; 继而出现肢体僵硬、麻术、幻觉 ;继之神志模糊甚至昏迷。三 临床表现 临床分度 病理损害 临床表现 预后IV 度冻伤 深层坏死 损害及肌肉、骨髓可发展为干性坏死 ,感染后则变成湿性坏死 , 中毒症状严重冻僵 全身冻伤严重者可心律失常、心跳呼吸骤停。四 治疗 (一 ) 急救 1.迅速脱离冻体 ,保温2.快速复温水温 38 42浸泡 1530分钟 ,T36 为宜也可用体热复温法3.复温后置于 22 25 室内继续保暖 , 卧床休息 4.维持体液平衡和能量供需 ,补液加温至 375.防治休克和救治心跳呼吸骤停四 治疗 (二 ) 局部创面处理 1. 度冻伤基本同 度烧伤2. 度冻伤基本同 度烧伤(三 ) 全身治疗 1. 应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 2. 改善机体循环的用药低分子右旋糖酐、托拉苏林、罂粟碱中药等 3.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4.防治休克和肾衰等并发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