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传染病学(暨南大学)登革热(教学用)课件.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137644 上传时间:2018-09-02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暨南大学)登革热(教学用)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传染病学(暨南大学)登革热(教学用)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传染病学(暨南大学)登革热(教学用)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传染病学(暨南大学)登革热(教学用)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传染病学(暨南大学)登革热(教学用)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登革热,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杨健(13609619568),1,掌握:登革热的分型、各型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 别诊断。 熟悉: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三要素及治疗原则。 了解:登革热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血清学分型及预 防措施。,教学目的、要求,2,一、概念,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 登革热发病率最近几十年在全球大幅度上升。占世界人口40%以上的约25亿人面临登革热危险。 世卫组织现在估计,每年世界上可能有5000万至1亿登革热感染病例。

2、,3,概念,“登革”一名,系英语Dengue音译而来。至于Dengue由来也众说纷纭: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源自斯瓦希里语(Swahili)中的“Ki-dinga pepo”,意思是“突然抽筋,犹如被恶魔缠身”。 在台湾,则被称为登革热、天狗热或断骨热,其中天狗热一名源自日语;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被称为骨痛热症或蚊症。 在越南通称为热出血症。,4,概念,历史: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5,二、病原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登革热在东南亚地区造成日本军队和盟军的伤亡人数增加后,日本和美国科学家便积

3、极投入研究。 1943年日本科学家首次发现登革热病毒,美国也相继发现这病毒。其病因学直至1944年才被了解 1952年登革热病毒首次被分离了出来,用血清学方法定出一型登革热病毒及二型登革热病毒 1956年在马尼拉分离出三型登革热病毒及四型登革热病毒,6,病原学,1、登革病毒归为黄病毒科(Flaviviridae)中的黄病毒属(Flavivirus)。 2、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约11kb,编码3个结构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 3、登革病毒不耐热,60 30分钟或100 2分钟即可灭活,但耐低温,在人血清中保存于-20可存活5年,-70存活8年以上。,7,病原学,4、红细胞凝集抑制抗体,第4-

4、5天出现,24周达高峰。 5、中和抗体,第8-10天出现,2个月达高峰。 6、补体结合抗体,第2周出现,12个月达高峰。,8,三、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1、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2、患者在潜伏期末及发热期内有传染性,主要局限于病发前618小时至发病后第3日。,9,流行病学,(二)传播途径 1、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2、伊蚊吸人带病毒血液后,病毒在唾腺和神经细胞内复制,吸血后10天伊蚊即有传播能力。 3、在非流行期间,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10,流行病学,(三)易感人群 1、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在地方性流行区,发病以儿童为主。 2、感

5、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巩固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一年以上的免疫力。 3、此病在新疫区普遍易感。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11,流行病学,(四)流行特征 1、地理分布: (1)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在世界各地曾多次发生地区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 (2)197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首先发生登革热,并分离出第型登革热病毒。此后,于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离出、型病毒。 (3)我国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台湾是流行区。,12,流行病学,历史上,登革热疾病的医学文献记录是: 1779年于开

6、罗发生 1779年于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发生 1780年在菲律宾也有相似的疾病发生 1780年在美国的费城也发生 1780年在印度的马得拉斯也发生 1873年在台湾的澎湖县发生 1897年在澳洲出现 1910年在贝鲁特出现 1916年-1931年之间在台湾相继发生 1917年中国海南省也传出疾病发生,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可能是骨痛3型病毒造成的。 1928年在希腊出现,造成约一千人死亡。,13,流行病学,登革热病毒广泛分布在北纬25度与南纬25度间,至1980年为止,全球亚热带地区,有活动性登革热病毒传播的国家多达61个,涵盖总人口约有25亿之多。,14,流行病学,2008年,美洲、东南亚

7、和西太平洋区域有120多万多革热病例,2010年为230多万。 据估计,每年约有50万人因患重症登革热需住院治疗,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儿童患者。约2.5%感染者死亡。 2013年6月,泰国已经有4.9万人感染登革热,59人死亡,死者中半数为儿童。 2013年6-10月,广东中山市报道196例登革热(部分为输入性)。 2013年8-9月,云南西双版纳地区930例登革热(部分为输入性)。,15,2014年登革热疫情 截至10月26日零时,今年广东全省共有20个地级以上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40948例;广州为全省报告病例最高的城市,报告病例为34186例;其次为佛山(3358例)和中山(591例)。 目

8、前住院病例1381例,累计报告死亡病例6例,其中广州5例,佛山1例。 台湾登革热疫情,今年至10月21日登革热病例确认共有6105例,包括191例境外移入及5914例本土病例。,流行病学,2、季节性 登革热流行与伊蚊孳生有关,主要发生于夏秋雨季。在广东省为511个月。 3、周期性 在地方性流行区有隔年发病率升高的趋势,但近年来流行周期常表现为不规则性。,17,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1、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进入人体-第一次病毒血症-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复制-第二次病毒血症。 2、机体产生的抗登革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白细胞和

9、血小板系统。,18,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3、病理改变表现为:肝、肾、心和脑的退行性变,心内膜、心包、胸膜、腹膜、胃肠粘膜、肌肉、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出血。,19,登革热的流程图,登革热病毒存于人、猴及病媒蚊体内登革热病媒蚊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病毒必须借由病媒蚊叮呅才能传给人 病媒蚊叮咬登革热病患(从开始发烧的前一天直到退烧都具有传染力)8至12天后,则具有终生传染病毒的能力有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健康人,病毒在病媒蚊体内经过8至12天的成长后,便可以传给他人,期间可能长达数个月,依此循环,直到这只蚊子死掉。,20,五、临床表现,潜伏期为315天,通常为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

10、、登革热,登革出血热。,21,临床表现,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三型。 (一)典型登革热 1、发热 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骤,畏寒、高热,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持续57 日后骤退至正常。部分为双峰或马鞍热(saddle fever)。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并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22,临床表现,2、皮疹 于病程第36天出现,多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疹、红斑疹及出血点等,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延及颈部及四肢。皮疹分布于全身,持续3-4天消退。一般与发热同时消退。,23,临床表现,3、出血 25%50%的病例有出

11、血现象,出血多发生在病程的第58天。 4、其他 约1/4病例有轻度肝大,24,临床表现,(二)轻型登革热症状体征较典型登革热轻,表现为:发热较低,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疹,无出血倾向,浅表淋巴结常肿大,病程14天。,25,临床表现,(三)重型登革热1、早期临床表现类似典型登革热、发热3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2、表现为脑膜脑炎,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此型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多于24小时内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或出血性休克。本型罕见,但死亡率很高。,26,六、并发症,以急性血管内溶血为最常见,发生率约1%,多发生G6-PD缺乏的患者。其它:精神异常、心肌炎、尿毒症等。,27,七、

12、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在登革热流行区,夏秋雨季, (二)临床特征起病急、高热、全身疼痛、明显乏力、皮疹、出血、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28,诊断,(三)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减少,1/43/4病例血小板减少。 2、约半数病例有轻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29,诊断,3、血清学检查 单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滴度超过1:32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滴度超过1:1280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升高4倍以上者,可以确诊。用IgM抗体捕捉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有助登革热的早期诊断。,30,诊断,4、病毒分离 5、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及血清型鉴

13、定,31,八、鉴别诊断,本病应与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相鉴别。,32,九、预后,登革热预后良好,病死率为3/10000,重型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预后较差。主要死因为中枢性呼吸衰竭。,33,十、治疗,1、对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没有特异治疗办法,但及早发现和适宜的医护可将死亡率降到1%以下。 2、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 (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高热、出汗多、呕吐或腹泻者、有出血倾向者、脑型病例等处理。,34,十一、预防,(一)控制传染源地方性流行区或可能流行地区要做好登革热疫情监测预报工作,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隔离治疗。 (二)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

14、的根本措施。 (三)保护易感人群目前没有疫苗可用,最佳预防方法是防蚊灭蚊,35,登革出血热,1、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是登革热的一种严重类型。2、病原学:4型登革热病毒均可引起登革出血热,而以第2型最常见。3、流行病学登革出血热多发生于地方性流行区的当地居民之中,外来人很少发生。,36,登革出血热,4、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登革出血热的发病原理有两个学说。 (1)一个是抗体依赖增强学说。促进性抗体,它可促进登革病毒与单核细胞或吞噬细胞的结合,使之释放活性因子,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休克。凝血系统被激活则可引起DIC,并与血小板减少

15、一起导致各系统的出血。 (2)第二种学说认为发病机理与感染病毒的毒力、变异有关,一般型病毒较其他型病毒更易引起登革出血热。,37,登革出血热,5、临床表现潜伏期同登革热,临床上可分为较轻的无休克的登革出血热及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两型。,38,登革出血热,6、诊断 登革出血热的诊断标准: 有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 多器官较大量出血 肝大具备其中23项,同时血小板在100109/L以下,血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者,为登革出血热。同时伴有休克者,为登革休克综合征。,39,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 高危人群: 1.二次感染患者 2.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者 3.老人或婴幼儿 4.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5.孕妇,并发症: 中毒性肝炎、心肌炎、输液过量、电解质及酸碱失衡、二重感染、急性血管内溶血等。,7、治疗以对症、支持疗法为主。,42,讨论题,1、登革热的流行特征是什么? 2、登革热的临床分型及诊断? 3、登革热的鉴别诊断?,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临床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