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课件.doc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136442 上传时间:2018-09-02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课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课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课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课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课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 1 周第 1 课时 本学期总第 1 课时 授课教师: 沁园春 雪第一单元第 1 课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远大理想与抱负。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这首诗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教学重点: 1吟咏、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2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1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2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价。教学方法: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说出词中表达的感情, 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2比较鉴赏法, 通过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阅读进一步理

2、解课文内容及艺术特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2、听朗读带,给生字词注音。3学生课文,读准字词。4点名读,读出感情。5师生点评,指导朗读。6再指名朗读,指导朗读。

3、7男女生分别读.体会感情。三、体悟交流 1让学生自读,整理自己的感悟。2请同学谈自己的阅读感悟3教师可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谈,比如写作思路,修辞方法,写景顺序 ,写景的角度。4让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机会.广泛交流。四、老师引导讨论以下问题:1 “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的 ;“雪”是词的 。2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 。3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4然而祖国的江河山水如此的美丽娇艳。那么,词中是如何来描绘这幅美丽如画的江河山水呢?又是哪些“英雄竞折腰”呢?讨论回答这两个问题板书如下: 注意:(1)诗人对雪景的描绘,由哪个词领起?说说这个词用的好在哪里。(2)从表达方

4、式上看: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4)下片中“惜”包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说说你对这些人物的看法。明确:“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伟大祖国的形象。诗人视野在想象中延伸拓展,所见内容超过目光所及,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豪迈的意趣。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明确: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先写眼前雪中银装世界,再写想象中红装素裹之江山,虚实结合描绘多姿多彩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5点明这首

5、词的中心的句子: 。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中所提出的问题。 (提示:最后一句。 )6指出并分析上片中所用的修辞、写作方法。7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五、我们还学过一首写“雪”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歌是 代的 写的白雪歌送武判写归京 ,大家再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读读,看看它们在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写景的角度与方法等方面有何异同。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把讨论的结果写在语文本上。1题材相同,都是写中国北方的雪景。但是时代不同。2结构相似,都分为两层。 沁第一层写雪景,第二层评价古今人物;白第一层咏雪,第二层写送别。3表达方式有同有异。相同的是描写雪景;不同的是沁中有议论,在描写

6、的基础上议论抒情, 白在描写中寓情于景。4所表达的意境不同。 沁写景始终赞美祖国的山河,感情乐观豪迈;白写景时较多的渲染雪中的奇寒,离情别绪。六、背诵默写 : 展开竞赛,积极背诵。七、布置作业1 背诵这首词。2写一篇名为雪的短文。课后反思: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品味诗歌,发挥自己的想象,学生才能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附:板书封(静态)描绘雪景 总写上阕 飘(动态)赞美祖国 望 惟余、顿失(静态)分写 山舞、原驰、欲比(动态)看红装、素裹、妖娆(想象)过渡:多娇、引英雄折腰评古论今 秦皇、汉武略输 武功赫赫下阕 惜 唐宗、宋祖稍逊歌颂英雄 成吉思汗 只识 文治不足数:风流人物,还看今

7、朝点题20062007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 2 周第 5 课时 本学期总第 6 课时 授课教师: 外国诗两首第一单元第 4 课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二)能力目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三)德育目标体察诗人对自然的感应,深入理解生命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通过联想想象进入情境,运用形象思维体会景物特点。教学方法:诵读法。 引导学生初读,整体感

8、知诗歌形象。深情美读,整合阅读感悟,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感悟法。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自渎,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如叶赛宁的夜和郭沫若的静夜比较,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多媒体展示蝈蝈与蛐蛐交替欢唱的情景)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去倾听生命的歌吟。(板书文题、作者)二、了解相关资料: 济慈简介投影:约翰济慈(17951821 年)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

9、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6 年发表处女作哦,孤独 。1817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 ,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 ,从此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 希腊古瓮颂 秋颂 忧郁颂 ,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 “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 20 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 25 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

10、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三、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1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2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入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学生踊跃回答,教师点拨: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 “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 “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 “可喜的草丛” ,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

11、悦的感情色彩。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思考: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3合作探究: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

12、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 ,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蚰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

13、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4学生配乐美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外国诗两首 题材:田园诗蝈蝈与蛐蛐济 慈(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冬)蛐蛐的歌儿 (主题)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20062007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 2 周第 6 课时 本学期总第 7 课时 授课教师: 外国诗两首第一单元第 4 课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二)能力目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三

14、)德育目标体察诗人对自然的感应,深入理解生命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通过联想想象进入情境,运用形象思维体会景物特点。教学方法:诵读法。引导学生初读,整体感知诗歌形象。深情美读,整合阅读感悟,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感悟法。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自渎,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如叶赛宁的夜和郭沫若的静夜比较,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一、指导自读夜1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谢尔盖亚历德罗维奇赛宁(18951925 年) ,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

15、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 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 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 。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2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诗的第一

16、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学生精彩回答,教

17、师明确: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4拓展延伸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投影:静 夜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学生合作研讨后回答,教师提示: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5学生熟读诗歌,深层感受夜色,体会夜的意蕴

18、。二、课堂练习阅读短文月是故乡明 ,回答问题。月是故乡明 李羡林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 “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 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完全是我无法想

19、象的。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

20、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些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

21、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底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

22、,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注:旖旎(y n):柔和美丽。耄耋(mo di),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望:夏历每月十五日。1作者在第 4、5 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填写。捉知了2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3从第 5 段中摘抄与第 6 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4请你写写

23、阅读这篇文章的心得。(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联想。字数在 150 字以内)参考答案:1数星星 看月亮 梦月亮 摸鸭蛋2(1)对比;(2) 突出思乡之情。3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4略三、课堂小结同学们,近代学者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两首优美灵性的田园诗作,让我们神思飞驰,尽享自然的美好与生机。如果说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那么渗透着生命底蕴的夜则犹如小夜曲。是愉悦让生命如此美丽,我们不由更深地热爱自然、感念自然。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的写作训练。五、板书设计外国诗两首

24、 题材:田园诗夜叶赛宁静谧 美丽 河水 松林 夜莺 秧鸡(安适、宁静的心境) 溪水 月色 (反复吟咏)大河 小溪 青草20062007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 2 周第 3 课时 本学期总第 4 课时 授课教师: 星星变奏曲第一单元第 3 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二)能力目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三)德育目标感受时代脉搏,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教学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教学难点:体悟“星星”

25、的象征意义。教学方法: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研讨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起步于 20 世纪六七十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动乱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

26、。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个新的诗学主题。诗人江河就是具中的代表之一。今大批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 ,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板书文题、作者)二、了解相关资料1朦胧诗简说:朦胧诗,作为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 “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 ”时期的“地下文学” 。食指(郭路生) 、芒克(姜世伟)、多多( 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0 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 祖

27、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 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 17 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凋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2作者简介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 年生.北京人。1968 年高中毕业。1980 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 ,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 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

28、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三、诵读,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2学生参考课本 P12 播音员丁建华所谈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思考:(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2)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一,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29、1)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白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大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2)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

30、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3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教师提示“变奏曲”助读资料:投影: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 ,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

31、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上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 ,可谓名副其实。20062007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 2 周第 4 课时 本学期总第 5 课时 授课教师: 星星变奏曲第一单元第 3 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二)能力目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

32、解诗歌主旨。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三)德育目标感受时代脉搏,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教学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教学方法: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研讨探究法。 如对“

33、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一、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二、研读揣摩1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学生品味诗句内涵和诗中的意境,精彩回答,教师明确:(1)“柔软得像一片湖” ,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

34、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2)“鸟落满枝头” ,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

35、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 “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 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点拨:(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

36、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2)“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 “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3)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3学生听读全诗,深入领悟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三、课堂练习1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话,请分析帆的意象。帆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37、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1)意象是 A_的 _的帆。B_的大海,_ 海风,_浪。C_碧流,_ 阳光,_异地。(2)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_,_ ,_。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悟等。(1)清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2)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画面象征什么?3根据要求写两段话

38、。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 40 个字。高山 溪流 大海(1)描绘一种情景。(2)表达一种感悟。参考答案:1(1)孤独 不安分 蔚蓝 呼啸 翻卷 清澈 金色的 遥远的(2)离乡远去 挣扎奋斗 享受宁静2(1)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要逃离幸福的乐疆。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2)象征有志追寻真理,渴望冒险与斗争的青年,青年进入中年的三个阶段。3略四、课堂小结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

39、于体验了咸涩的况味和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息永远是鲜亮的。五、布置作业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六、板书设计星星变奏曲江 河主要意象:星星(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情境:温馨美好寒冷严酷内容:向往光明否定现实(主题不变奏)20062007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 2 周第 1 课时 本学期总第 2 课时 授课教师: 雨 说第一单元第 2 课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积累“禁锢、喑哑、留滞、喧嚷、洗礼、温声细语”等词语。反复诵读,感知清新明朗、节奏欢

40、快的诗歌语言。(二)能力目标把握诗中意象,体悟诗意,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激发阅读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和人情美。(三)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和体验自然,丰富心灵感悟,优化情感和审美素质。教学重点:用喜悦、欢快的语调诵读全诗,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风格。理解意象,领悟诗歌主旨,感受作品饱含的深情。教学难点:发挥想象,体味诗歌意境。教学方法: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评析欣赏法。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其主体作用,探究赏析诗中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塑造的春雨形象。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把握诗歌的

41、丰富内涵。比较法。通过课文与鲁藜的云之歌写法的比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的内涵和特点。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 “雨”是诗人所钟情的宠儿,吟咏春雨,我们自然会想到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而在现代诗人郑愁予的笔下,雨更获得了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幻化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的雨点是她探访大地的殷勤脚步。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 ,感受诗人的轻美诗风(板书文题,作者 )二、了解相关资料: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 年出生于济南。 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 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 年开

42、始发表作品,968 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 年左右再度出山, “宝刀未老” ,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 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 1979 午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

43、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三、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标示并疏解字词。投影:(1)注音田圃(p) 禁锢(g ) 留滞(zh) 喑哑(yn y) 襁褓(qi ng bo) 喧嚷(xun)(2)释义禁锢:束缚,强力限制。留滞:即滞留,停留不流通。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温声细语:声音温柔而细小。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2指导学生朗读,把握语气和浯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提示:这首诗长句比较多,既要读得连贯,也要停顿恰当,并掌握好句中的重音。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

44、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停顿和重音示例;(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3播放萨克斯曲春风

45、 ,请学生伴随音乐诵渎,仔细体会诗中的情境,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教师明确: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4学生放声诵读,感悟诗中的意象。思考:(1)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2)清结合自己的想象,在“_ 的春雨”句式中填入恰当的修饰语,揭示诗人寄予“雨”的内涵。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1)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 “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 ;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地方很遥远” ,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 。这些话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 “雨”这位爱的

46、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2)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脚步轻快、温声细语的春雨,有情护花的春雨等。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是生命的源泉。诗人抓住雨的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四、欣赏品味:1请学生反复吟咏,找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仔细品味。学生踊跃回答,教师适时点拨:能表现全诗主旨的诗句,如:(1)“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诗句展示了雨对所有儿童博大的爱心, “丝缕”形象描

47、绘出爱之细之柔。 “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而博大。(2)“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诗句意味深长,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真正看到大地的希望。(3)“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诗句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 ,化为“祝福的心意” ,于不露声色中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这快乐地安息”使人联想起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名句,雨是在祝福孩子们收获成长的甜美。2合作探究:诗歌第七、八节写到了雨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你

48、怎样理解这“笑”的内涵?找出其中几个生动传神、极富想象力的诗句加以品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笑”在这里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勇敢地笑” ,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这两节诗都强调“雨”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 ,是“雨”这位爱的天使鼓励孩子们要勇敢、乐观地生活,祝愿他们快乐幸福。写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等“笑”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形象可爱,生动活泼,合乎孩子们的心理,更显出“雨”对孩子们的亲切情怀,使“雨”说的话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3学生齐读全诗,体会诗意,感受春雨的美好。4说话延伸。“雨”开启了一个新春的季节。 “雨说”让我们体悟了她的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