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和谐社会视角下对社 会 主 义本质论的重新解读.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12725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谐社会视角下对社 会 主 义本质论的重新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和谐社会视角下对社 会 主 义本质论的重新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和谐社会视角下对社 会 主 义本质论的重新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和谐社会视角下对社 会 主 义本质论的重新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和谐社会视角下对社 会 主 义本质论的重新解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和谐社会视角下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新解读第 29 卷第 5 期2007 年 1O 月宜春学院(社会科学)JournalofYichunUniversity(socialscience)VoL29,No.50ct.20o7和谐社会视角下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新解读陈红萍(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摘要:社会主义本质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明确了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具体化.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和谐;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C3 文献标识码:A

2、文章编号:1671380X(2007)05001104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要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什么样的社会状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追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都是社会主义本质在不同方面的具体表现.按照邓小平所概括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去实践,表现出来的必然是和谐社会的局面.重新解读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对于我们正确

3、看待和着力解决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基本力量,由和谐到不和谐和对抗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和谐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匹配就是一种和谐.但是,这种和谐不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变化,又会由和谐变为不和谐,为了达到新的更高层次的和谐,就必须进行改革,革命等.

4、社会主义条件下,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间的矛盾运动.由于现实的社会主义产生于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又由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发展生产力对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巩固,完善和发展至关重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此 ,邓小平一再强调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u邓小平不仅强调社会主义条件下要重视发展生产力,更为重要的是邓小平还强调了

5、解放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把发展生产力看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都没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还要解放生产力的论述.之所以存在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在建国初期照抄照搬原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已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出现了不相适应的方面,因此要通过改革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收稿日期:2007 一 O516作者简介:陈红萍(197O 一),女,江西上饶人,上饶师范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华东师范大学法学硕士,主要从事邓小平理论与教育管理研究.?11?第 5 期宜春学院

6、(社会科学)第 29 卷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及其他各种体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正如邓小平所说:“ 经济体制 ,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l 解放生产力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特别是经济管理体制,政治管理体制等一些具体体制,讲的就是生产关系,离开生产关系范畴,解放生产力就无从谈起.“要发展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对此我们有充分的信心.“【lJ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

7、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1 即通过改革,改变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不相适应的地方,变不和谐为和谐,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古往今来,贫困是社会不和谐的主要根源.许多社会矛盾都是由于社会资源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而引起,而社会资源不足则源于社会发展水平的低下.马克思曾指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 ,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然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发达,全社会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和谐社

8、会必须建立在社会生产力有一定发展,经济健康有序运行的基础上.离开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然失去物质基础和物质保障.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放在首位.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其出发点正是为了调整我国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不和谐“ 关系,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坚实的根基,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确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

9、,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消灭剥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2?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使全体劳动者获得了经济上平等发展的权利,同时也从根本上保证了公民各方面的平等权利.经济上的平等,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劳动者自身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和谐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历史阶段,虽然剥削制度已被消灭,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失,阶级差别已不存在,但剥削现象依然存在,这是由于剥削现象的消灭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公有制的比重也会逐渐增大,剥削

10、现象会逐渐减少,直至最后消灭剥削现象.我国目前整体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各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说现阶段我国社会中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要允许其存在和发展,也就要承认一定范围的剥削,只有这样才能为建立社会主义平等,公正的社会关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消除两极分化,坚持共同富裕目标.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成为影响社会成员之间关系和社会稳定的重

11、大问题,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一定的差距,差别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过大走向两极分化,必然失去和谐.和谐是反映事物与现象的协调,适中,秩序,平衡和完美的存在状态的范畴,是多样性的协调和统一,表明事物的发展合乎逻辑或规律.和谐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列宁指出:“ 对立面的统一 (一致,同一,同等作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2 和谐并不否认差别,矛盾,冲突,和谐不是纯粹的同一,而是包含斗争的同一,包含差别的一致;它源于差别而又融于统一,源于多元而又回归为一.和谐是矛盾双方经过一系列的斗争阶段达到的结果,斗争是手段,体现着对真理的追求,和谐是目的,体现着对

12、价值的追求.只有通过一定形式的对立和斗争,不断地解决或化解矛盾,才能达到和谐状态.要使社会关系和谐,既不能反对差别,又不能让差别过大,不能超越一定的“度“. 所谓一定的“度 “,就是一定不能使收人差距悬殊严重挤压和损害低收人群体的基本生存需求和条件,也一定不能超越社会的心理承受底线.为此,邓小平强调要第 5 期陈红萍:和谐社会视角下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新解读第 29 卷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J“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

13、区域问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行部分先富政策,必须防止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等其他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是指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增长,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全社会范围内消除绝对贫困,缩小贫富差距,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从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等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表明社会主义社会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后创造的成果归全体劳动人民享用,要让不断创造的社会文明和经济财富惠及全体人民,而非少数人,是全体

14、社会成员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人富裕.其实质就在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追求利益共享的效果和目标,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追求效率与公平的和谐统一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邓小平在概括和界定社会主义本质时用的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表明,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众所周知,社会真正的和谐只有在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只有提高效率,

15、才能为实现社会公平创造条件;也只有实现社会公平,才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极大地提高效率.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经济发达的社会,贫穷不是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l 怎样消灭贫穷,怎样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靠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首先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率.“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的政策.“即通过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和动力机制,加快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提高

16、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打破平均主义,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使社会财富增加,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公平创造物质基础.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表面上看来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动分配原则的,这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3 引入竞争机制和利益机制,由原先平均主义的均衡发展思路到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思路,必然带来社会贫富差距的产生和扩大,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在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率,不断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邓小平强调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公平.消

17、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表述的是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公平内涵,是社会主义公平的两个方面,也是社会主义公平所要做到的两个基本要求.要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所以,邓小平始终注重把握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目的,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 “共同富裕 ,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 ,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

18、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这告诫我们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不能造成贫富两极分化,社会主义一定要逐步消除剥削制度下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社会的公平状况与社会和谐程度息息相关,必须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享有同等权力,让人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诚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下,由于人们的体力智力和客观条件差异等造成富裕程度的差别,多种所有制形式而带来的多种分配方式也不可能实现社会完全的公平,这其实也表明公平具有相对性?】3?

19、第 5 期宜春学院(社会科学)第 29 卷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的过程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这对解决平均主义带来的效率低下的弊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效率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激发全国人民劳动致富的积极性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运行所带来的财富增长,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也逐渐显露,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成为影响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公平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实践的观点辩证地看待公平与效率问题,不能只重视公平而忽视效率,也不能只重视效率而忽视公平,把握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2006 年 5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强调要“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提出“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这表明要从根本上改变不合理的体制问题,建立相应的政策制度环境,构建科学合理,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