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5-2016 学年重庆市合川区渭沱中学八年级(上)第三次月考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 8 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1下列说法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B普通课桌的高度约为 70cmC光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是 3108m/sD人的眼睛迅速眨一下的时间约为 2s2如图中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A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B放大镜把文字放大C桥在水中形成“倒影 D小孔成像3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3:5,通过的路程之比是 1:3,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A5:9 B3:
2、2 C2:3 D9:54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A早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 B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C深秋,红红的苹果蒙上白霜 D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5小莹在家做了一个实验:把一枚硬币放在一个没有水的碗里,把碗放在桌子上并慢慢向远处推移,直到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为止保持头部不动,缓缓地向碗中倒水,倒着、倒着,小莹又重新看到了碗底的硬币如图所示是用作图方法说明重新看到硬币原因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6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 st 图象分别如图 a 和 b 所示由图象可知( )A甲、乙两车的速度相同B甲通过 2.4m 时,乙通过 3.6mC两
3、车相距 1.2m 时,运动的时间是 6sD经过 3s,甲、乙相距 0.3m7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 20cm 处时,在另一侧距凸透镜 20cm 处的光屏上出现了一个与烛焰等大的清晰像,若保持物距不变,更换一个焦距为 15cm 的凸透镜,要想在屏上出现清晰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使屏远离透镜 B使屏靠近透镜 C使屏向上移动 D使屏向下移动8小翔同学看到学校中的一个水管在滴水,马上前去拧紧在此过程中他突然想到水滴下落的快慢有什么规律吗?于是他和几名同学找来秒表、刻度尺、数码相机等器材开始了研究首先他们调整水管阀门使水能一滴滴的下落,并保持水管向下滴水的时间间隔相等此时他们将刻度尺放
4、在水滴下落路径的旁边,用数码相机拍照分析照片之后发现,2每滴水的运动规律基本相同其中一幅照片如图所示水滴从图中最上面一滴水位置至最下面一滴水位置的运动过程中,下列四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水滴下落的过程中速度逐渐增大水滴在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水滴在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较全程的平均速度大水滴下落过程中平均速度随着下落高度的增大而增大A只有 B C D二、填空作图题(填空题每空 1 分,作图题 17 题 2 分、18 题 3 分,共 20 分)9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同向行驶在江北大道上,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 ,以大道两旁的树木、房屋为参照物,甲乙两车都是 (选填“运动”或“静
5、止” ) 10课堂上,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 (选填“漫”或“镜面” )反射的缘故湖边的路灯距湖面高 3m,湖水深 2m,映在平静湖水中灯的“倒影”距离湖面 m11在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图,其矫正做法是 图12有五名同学先后用同一刻度尺对同一物体进行五次测量,记录结果是:17.82cm、17.81cm、17.79cm、17.28cm、17.81cm根据数据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则测量的结果应记作 cm13汇演上,小明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琴声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耳中的14下列光
6、现象: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池水变“浅”了;水面倒影如镜;海市蜃楼;在潜水艇中用潜望镜观察水面上的情况;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用照相机拍摄美丽的风景属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是 (填序号) 15小霞同学测某物体长度时的情景如图 1 所示,则物体长度是 cm为了减少测量误差,小越同学采用如图 2 所示的方法测量硬币的直径测得硬币的直径 D 是 cm16如图所示,一束斜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 O 点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 40,经反射后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了 若要使反射光线向左水平射出,则平面镜应绕 O 点逆时针旋转 17画出光线通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18如图所示,O是 O 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7、并画出物体 AB 在该平面镜中的像 AB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共 3 小题,每空 1 分,共 24 分 )19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3(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 “B”或“C” ) ,示数为 ,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 ABCDE) ,则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 (2)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将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
8、化时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 )热量(3)根据描绘的图线,该物质在第 5min 时处于 态,该物质的熔点为 ,仔细观察图象发现,该物质熔化前(AB 段)升温比熔化后(CD 段)升温 (选填“快”或“慢”) (4)图象中 DE 段是 过程20如图 a 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各一,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 A 和 B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面点燃蜡烛 A,拿未点燃的蜡烛 B 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选填“前”或“后” )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3
9、)移去蜡烛 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 (选填“能”或“不能” )观察到蜡烛 A 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选填“虚”或“实” ) (4)当蜡烛 A 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 A 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 、 “不变”或“变小”) (5)小勇同学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无论怎样移动蜡烛 B,都不能与蜡烛 A 的像重合,其可能的原因是 (6)如图 b 所示是小华同学的实验记录,通过分析他发现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小华同学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2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由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2)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
10、置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整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 (3)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 20cm 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 、 “投影仪”或“放大镜” )应用了这个成像规律接下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调后,在光屏上还会出现一个清晰的像,这时所成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4)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的、缩小的像,若此时将蜡烛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 )透镜的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选填“变大” 、 “变小”或“不变” )(5)蜡烛随着燃烧而变短,光屏上
11、成的像将向 (选填“上”或“下” )移动由于影响到了实验的进行,这时最合理的调整是 A将凸透镜和光屏向下移一些 B只需将光屏向上移动些C 只需将凸透镜向下移动些 D以上均可(6)实验中,当小明用白纸遮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时,光屏上成像的情况是 A只出现烛焰的上半部分的像 B只出现烛焰的下半部分的像C仍然是完整的像,只是变暗些 D成像情况不受任何影响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4四、论述与计算题(本题共 2 小题,22 题 6 分,23 题 6 分,共 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解答步骤和公式,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22暑假里,小勇乘火车去游玩时,他乘坐的火车总长为 180m当火车以 7
12、2km/h 的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隧道时,他坐在车上测出自己通过隧道的时间为 60s求:(1)此隧道有多长?(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多长时间?23小强的爸爸听说小强学习了运动的快慢及声现象后,想考查一下小强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于是周末一起驱车来到郊外,以 72km/h 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向山崖开去并鸣笛一声,4 秒钟后,小强和他爸爸听到了回声(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小强爸爸让小强计算一下此时他们距山崖的距离,请你帮助小强解决这一问题52015-2016 学年重庆市合川区渭沱中学八年级(上)第三次月考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 8 个小题,每小
13、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1下列说法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B普通课桌的高度约为 70cmC光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是 3108m/sD人的眼睛迅速眨一下的时间约为 2s【考点】长度的估测;时间的估测;声速;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解答】解: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此选项不符合实际;B、中学生的身高在 160cm 左右,课桌的高度接近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 70cm 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C、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14、最大,为 3108m/s,在水中要慢一些此选项不符合实际;D、人们常用“眨眼之间”形容时间短暂,正常人眨一次眼的时间不到 1s此选项不符合实际故选 B2如图中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A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B放大镜把文字放大C桥在水中形成“倒影 D小孔成像【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分析】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光现象:(1)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日月食、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解答】解:A、筷子好
15、像在水面处折断,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 A 不符合题意;B、用放大镜把字放大,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属于光的折射,故 B 不符合题意;C、由于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桥在水中的倒影实际上是桥在水中所成的像,故是利用光的反射,故 C 不符合题意;D、日食是由于月亮转到了地球和太阳中间,即照到地球上的光线被月亮挡住了,故该现象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 D 符合题意故选 D63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3:5,通过的路程之比是 1:3,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A5:9 B3:2 C2:3 D9:5【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分析】已知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和速度之比,根据公
16、式 t=可求所用时间之比【解答】解:由题意知,s 甲 :s 乙 =1:3,v 甲 :v 乙 =3:5,由 v=得:t=,所用时间之比:t 甲 :t 乙 =: =: =5:9故选 A4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A早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 B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C深秋,红红的苹果蒙上白霜 D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分析】固态向液态(气态)吸收热量,气态变液态(固态)放热【解答】解:A、早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属于固态转化为液态,就需要吸热符合题意B、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是湿润的空气液化,会放热不符合
17、题意C、深秋,红红的苹果蒙上白霜,是湿润的空气属于凝华,要放热不符合题意D、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属于凝固,要放热不符合题意故选 A5小莹在家做了一个实验:把一枚硬币放在一个没有水的碗里,把碗放在桌子上并慢慢向远处推移,直到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为止保持头部不动,缓缓地向碗中倒水,倒着、倒着,小莹又重新看到了碗底的硬币如图所示是用作图方法说明重新看到硬币原因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考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分析】光的折射定律是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并且光路是可逆的,当我们用眼睛看水中物体时,物体所反射的光进入到了我们的眼睛,才看清物体【解答
18、】解:据光的折射定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当我们用眼睛看水中物体时,物体所反射的光进入到了我们的眼睛,才看清物体故选项 AB 光线方向错误;选项 CD 光线正确,但 D 选项折射光线没有发生偏折,故 D 错误,只有选项 C 图正确故选 C6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 st 图象分别如图 a 和 b 所示由图象可知( )7A甲、乙两车的速度相同B甲通过 2.4m 时,乙通过 3.6mC两车相距 1.2m 时,运动的时间是 6sD经过 3s,甲、乙相距 0.3m【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分析】分析两车的 st 图象,可得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
19、动,(1)由图 t=3s 内通过的路程关系,得出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利用 v=得出速度大小关系;(2)由 a 图知,甲通过 2.4m,用的时间;再由 b 图得出这些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进而求出用时 6s 时两车相距【解答】解:由图可得两车的 st 图象都是过原点的直线,都做匀速直线运动,(1)在 t=3s 内,s 甲 =1.2m,s 乙 =0.9m,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s=s 甲 s 乙 =1.2m0.9m=0.3m,故 D 正确;由 v=得 v 甲 v 乙 ,故 A 错(2)由 a 图知,甲通过 2.4m,用的时间为 6s;由 b 图知,乙用时 6s,通过的路程为1.8m,故 B 错;用时
20、6s 时两车相距s=s 甲 s 乙 =2.4m1.8m=0.6m,故 C 错故选 D7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 20cm 处时,在另一侧距凸透镜 20cm 处的光屏上出现了一个与烛焰等大的清晰像,若保持物距不变,更换一个焦距为 15cm 的凸透镜,要想在屏上出现清晰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使屏远离透镜 B使屏靠近透镜 C使屏向上移动 D使屏向下移动【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分析】当 u=2f 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 v=2f;当 fu2f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 v2f【解答】解:当 u=20cm 时,在另一侧距凸透镜 20cm 处的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与蜡烛
21、等大的像,所以 2f=20cm,即 f=10cm;当凸透镜焦距为 15cm 时,f=15cm20cm2f=30cm,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30cm,所以屏应远离透镜故选 A8小翔同学看到学校中的一个水管在滴水,马上前去拧紧在此过程中他突然想到水滴下落的快慢有什么规律吗?于是他和几名同学找来秒表、刻度尺、数码相机等器材开始了研究首先他们调整水管阀门使水能一滴滴的下落,并保持水管向下滴水的时间间隔相等此时他们将刻度尺放在水滴下落路径的旁边,用数码相机拍照分析照片之后发现,每滴水的运动规律基本相同其中一幅照片如图所示水滴从图中最上面一滴水位置至最下面一滴水位置的运动过程中,下列四种说法中正
22、确的是( )水滴下落的过程中速度逐渐增大水滴在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水滴在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较全程的平均速度大水滴下落过程中平均速度随着下落高度的增大而增大8A只有 B C D【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分析】平均速度等于路程除以在这段路程上所用的时间,图中相邻两个水滴之间的时间间隔相等,根据通过的路程可判断平均速度的大小【解答】解:由图中可以看出,下落过程中,水滴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而时间间隔相等,所以判断速度逐渐变大,故正确水滴在前一半时间内通过的距离小于后一半时间内通过的距离,也就是说全部时间内通过的距离大于前一半时间内通过距离的 2 倍,所以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3、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故错误下落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即下落相同的高度所用时间越来越短,所以平均速度也越来越大故正确故选 C二、填空作图题(填空题每空 1 分,作图题 17 题 2 分、18 题 3 分,共 20 分)9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同向行驶在江北大道上,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 ,以大道两旁的树木、房屋为参照物,甲乙两车都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 )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分析】此题研究的汽车的运动状态,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是静止的,关键看他与哪个物体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是运动的,关键看他与哪个物体之间的位置没发生了变化【解答】解: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同向行驶在江北
24、大道上,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和乙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甲车是静止;以大道两旁的树木、房屋为参照物,甲乙两车的位置发生变化,甲车和乙车车都是运动的故答案为:静止;运动10课堂上,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 (选填“漫”或“镜面” )反射的缘故湖边的路灯距湖面高 3m,湖水深 2m,映在平静湖水中灯的“倒影”距离湖面 m【考点】漫反射;光的反射【分析】 (1)一束平行光线射到物体的光滑表面上,反射后,其反射光线若还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向物体的粗糙表面,经反射后,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2)物体在平面镜中成
25、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解答】解: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能看到黑板上的字,是因为光在粗糙的黑板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缘故;平静的湖水面相当于平面镜,灯在湖水面上成虚像,灯和灯的像到水面的距离相等,灯到水面距离是 3m,所以水中灯的“倒影”距离湖面也是 3m故答案为:漫;3911在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图,其矫正做法是 图【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分析】 (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2
26、)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解答】解:在以上四个图中,c 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 C 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故选 A 图远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远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凸透镜由题意可知:正确表示远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B 图,其矫正做法正确的是 D 图故答案为:C;A12有五名同学先后用同一刻度尺对同一物体进行五
27、次测量,记录结果是:17.82cm、17.81cm、17.79cm、17.28cm、17.81cm根据数据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则测量的结果应记作 cm【考点】长度的测量【分析】 (1)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说准确值是准确的,分度值所对应的下一位数据(最后一位)是估读的;(2)准确值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删去错误读数,取其余 4 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即为测量结果【解答】解:(1)观察 5 个测量值数据发现,数据 17.28cm 与其余四次记录的数值偏差太大,此测量数据是错误的;(2)由题中测量数据知:数据单位是 cm,小数点后由两位数,则测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
28、 1mm;(3)物体的长度为=17.8075cm17.81cm故答案为:1mm;17.8113汇演上,小明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琴声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耳中的【考点】音调;声音的传播条件【分析】 (1)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体积大,难振动,频率低,音调低(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解答】解:(1)小明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弦的长短不断变化,体积不断变化,频率不断变化,音调不断变化(2)琴声和我们的耳朵之间有空气,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中故答案为:音调;空气1014下列
29、光现象: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池水变“浅”了;水面倒影如镜;海市蜃楼;在潜水艇中用潜望镜观察水面上的情况;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用照相机拍摄美丽的风景属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是 (填序号)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分析】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如:透镜的应用、池水变浅了等;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应用的实例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现象;光的反射是指光线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比如我们平时看到的物体,平面镜成像等【解答】解: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小孔成像,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池水变“浅”了是光线由水中射入空气中折射造成的,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水面倒影
30、如镜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海市蜃楼是光线在不均匀介质中发生折射造成的,属于光的折射现象;在潜水艇中用潜望镜观察水面上的情况,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用照相机拍摄美丽的风景是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答案为:15小霞同学测某物体长度时的情景如图 1 所示,则物体长度是 cm为了减少测量误差,小越同学采用如图 2 所示的方法测量硬币的直径测得硬币的直径 D 是 cm【考点】长度的测量【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 0 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 0 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
31、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解答】解:由图 1 知:刻度尺上 1cm 之间有 10 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 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 2.00cm 对齐,右侧与 4.5cm 对齐,估读为 4.5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4.50cm2.00cm=2.50cm;图 2 刻度尺 1cm 分为 10 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 1mm;起始端从零开始,右端对的刻度是 7.40cm,4 个硬币直径的长度之和为 7.40cm,所以硬币的直径 D=1.85cm故答案为:2.50;1.8516如图所示,一束斜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 O 点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 40,经反射后光的传
32、播方向改变了 若要使反射光线向左水平射出,则平面镜应绕 O 点逆时针旋转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分析】 (1)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以及几何知识就可以解决问题11【解答】解:(1)根据题意,一束从左边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 O 点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 40时,反射光线如图所示: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是 40,如果不发生反射,光线将沿虚线方向射出,反射后方向改变了 40+40=80(2)若要使反射光线向左水平射出,根据光的反射定律,重新确定镜面位置(用红色表示),如下图所
33、示:此时反射角等于=20,法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反射光线与镜面夹角等于 9020=70,因为反射光线是水平的,所以平面镜与原位置比较沿 O 点逆时针方向转动了 70故答案为:80;7017画出光线通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考点】透镜的光路图【分析】在作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解答】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所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所示:18如图所示,O是 O 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在图中画出平面
34、镜的位置,并画出物体 AB 在该平面镜中的像 AB【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即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大小相等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先作出端点 A、B 的像点 A、B,连接 A、B即为物体 AB 的像【解答】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先连接 O 和O,再做 OO的垂直平分线,即为平面镜的位置先作出物体 AB 的端点 A、B 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 A、B,用虚线连接 A、B即为物体AB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三、实验与探究
35、题(本题共 3 小题,每空 1 分,共 24 分 )19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12(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 “B”或“C” ) ,示数为 ,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 ABCDE) ,则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 (2)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将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 )热量(3)根据
36、描绘的图线,该物质在第 5min 时处于 态,该物质的熔点为 ,仔细观察图象发现,该物质熔化前(AB 段)升温比熔化后(CD 段)升温 (选填“快”或“慢”) (4)图象中 DE 段是 过程【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熔点和凝固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沸腾及沸腾条件【分析】 (1)读数时视线要和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温度计的读数: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代表的示数,从小数字向大数字读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2)熔化是吸热过程(3)如图,物质先吸热温度升高,到达熔点,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全部熔化之后,温度再升高,不断吸热,
37、液体的温度升高,到达沸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完成沸腾过程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晶体的熔点【解答】解:(1)A 是俯视会使读数偏大,C 是仰视会使读数偏小,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温度计每一个大格代表 10,每一个小格代表 1,示数是 38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该物质是晶体(2)物质熔化时,把试管取出,物质停止熔化,放回烧杯物质继续熔化,可见物质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3)物质在第 5min 时处于熔化过程,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物质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 50不变,所以该物质的熔点是 50物质是固态时,吸热 3min,物质温度升高了 28(4820
38、=28) 物质是液态时,吸热 3min,物质温度升高了 40(9050=40) 所以该物质熔化前(AB 段)升温比熔化后(CD 段)升温慢(4)如图,BC 段是物质的熔化过程,DE 段是物质的沸腾过程故答案为:(1)B; 38;晶体;(2)吸收;(3)固液共存;50; 慢;(4)沸腾20如图 a 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各一,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 A 和 B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面点燃蜡烛 A,拿未点燃的蜡烛 B 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选填“前”或“后” )
39、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3)移去蜡烛 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 (选填“能”或“不能” )观察到蜡烛 A 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选填“虚”或“实” ) (4)当蜡烛 A 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 A 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 、 “不变”或“变小”) (5)小勇同学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无论怎样移动蜡烛 B,都不能与蜡烛 A 的像重合,其可能的原因是 13(6)如图 b 所示是小华同学的实验记录,通过分析他发现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小华同学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分析】
40、(1)在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其目的是为了确认物像的位置及大小;(2)点燃蜡烛,蜡烛在玻璃板中成像,观察蜡烛的像时,眼睛要在蜡烛的一侧,才能通过玻璃板看到蜡烛的像;(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4)平面镜成像特点:像距等于物距,物像等大(5)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 B,都不能与蜡烛 A 的像重合,可能玻璃板和水平面不垂直(6)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解答】解:(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 A 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 B 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2)在竖
41、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 A,拿未点燃的蜡烛 B 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 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3)移去蜡烛 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4)当蜡烛 A 向玻璃板靠近,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蜡烛 A 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变小,蜡烛 A 的像大小不变;(5)如果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A 蜡烛所成的像可能偏高或偏低,这样 B 蜡烛与 A 蜡烛的像就无法重合了(6)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故答案为:
42、(1)像的位置;(2)到平面镜距离;(3)不能;虚;(4)不变;(5)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6)未多次实验,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2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由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2)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整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 (3)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 20cm 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 、 “投影仪”或“放大镜” )应用了这个成像规律接下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调后,在光屏上还会出现一个清晰的像,这时所成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4)实验中,光
43、屏上已成清晰的、缩小的像,若此时将蜡烛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 )透镜的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选填“变大” 、 “变小”或“不变” )(5)蜡烛随着燃烧而变短,光屏上成的像将向 (选填“上”或“下” )移动由于影响到了实验的进行,这时最合理的调整是 14A将凸透镜和光屏向下移一些 B只需将光屏向上移动些C 只需将凸透镜向下移动些 D以上均可(6)实验中,当小明用白纸遮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时,光屏上成像的情况是 A只出现烛焰的上半部分的像 B只出现烛焰的下半部分的像C仍然是完整的像,只是变暗些 D成像情况不受任何影响入射角大于或等于
44、临界角【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分析】 (1)根据焦点的定义,利用图示的情况,即可确定焦距(2)在实验中,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3)凸透镜成像中,当 u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对应应用如照相机;当 fu2f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对应应用如投影仪;知道光路是可逆的(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5)随着蜡烛燃烧而变短,根据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像会向上移动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可以使蜡烛向上移动,或凸透镜向下移动,或光屏向上移动,都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但是如果蜡烛、
45、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个高度,每进行一次实验都需要进行调整,给实验带来很多不便,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6)凸透镜成像的实质,是由于物体发出的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汇聚成像【解答】解:(1)平行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一点,该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的距离叫焦距,所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60cm45cm=15cm(2)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是为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3)当物距为 200cm 时,物距在二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
46、影仪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接下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调后,则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在二倍焦距以外,在光屏上还会出现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这是因为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4)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的、缩小的像,将蜡烛在此基础上远离透镜,则物距增大,像距应减小,所成的像也减小,所以光屏应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烛焰的像变小(5)随着蜡烛燃烧而变短,根据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像会向上移动为了使下面是实验更方便操作,更合理是操作是把蜡烛升高,或凸透镜和光屏同时调低故选项 A 符合题意;(6)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当将凸透镜的上半部挡住时,下半部仍可以汇聚光线,所以仍可以成物体
47、完整的像但照射到凸透镜上部的光线将被挡住,所以汇聚到像点的光线少了,所以像的亮度将变暗;故选项 C 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15;(2)同一高度;(3)投影仪;缩小;(4)靠近;变小;(5)上;A;(6)C四、论述与计算题(本题共 2 小题,22 题 6 分,23 题 6 分,共 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解答步骤和公式,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1522暑假里,小勇乘火车去游玩时,他乘坐的火车总长为 180m当火车以 72km/h 的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隧道时,他坐在车上测出自己通过隧道的时间为 60s求:(1)此隧道有多长?(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多长时间?【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
48、用【分析】 (1)根据公式 s=vt 进行计算隧道有多长;(2)火车通过隧道经过的路程为车长加隧道长,根据公式 t=便可计算出火车通过隧道用的时间【解答】解:(1)火车速度:v=72km/h=20m/s,根据 v=得,隧道长:s 隧道 =vt=20m/s60s=1200m;(2)火车通过隧道通过路程:s=1200m+180m=1380m,根据 v=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时间:t=69s答:(1)此隧道有 1200m 长;(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 69s 的时间23小强的爸爸听说小强学习了运动的快慢及声现象后,想考查一下小强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于是周末一起驱车来到郊外,以 72km/h 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向山崖开去并鸣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