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摒弃八股口王力墨凡是编采人员都知道,一般的会议消息结构都是:导语+主要新闻事实+结束语.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会议消息逐渐形成了一种模式:导语+主要领导说+ 其他领导强调+结束语.所以 ,有一些会议消息逐渐变成了新的新闻八股.而这样的“八股 “文很难达到让读者知晓,领会会议精神的目的.所以,摒弃新闻八股,搞好会议报道,是每一个编采人员的责任.采访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先要明确我们要向读者传达一个什么样的信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大部分会议都会在会前发放一些与会议有关的材料,先熟悉这些材料,确定消息的主旨,选择好报道的角度,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围绕既定的主旨对会议进行认真地采访,捕捉会议的每个信息并细细
2、地过筛子.这就要求我们采访会议时不仅要带必要的采访工具,同时要仔细听,用心想,抓住重点,理清思路,选准切入点,把会议精神和领导的讲话意图在消息中准确地体现出来,并传达给读者.任何一篇会议消息,采访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也是基础.在许多会议上,有些讲话并不是完全秘书水平,往往脱开讲稿的发言是最容易“ 出彩 “的地方 .试想如果只是拿了会议材料就开始“闭门造车 “,而让那些精彩的地方漏掉,那会造出什么“ 车“,所以,记者要沉得住气.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中指出:“新闻工作,党报工作,说到底,也是群众工作,是我们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但是也有一部分新闻作品,不讲究辞章文采,文字干巴巴的翻来
3、覆去老是那么几句套话这种不良文风应加以纠正.“ 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在打好理论路线,群众观点,知识和新闻业务根底的基础上,提高驾驭文字的能力.要让会议消息出彩,吸引读者想看,看完,首先自己得想看.如果消息满篇套话,开中药铺,这样毫无文采可言,连自己都不想再看第二遍的文章,这作为会议精神载体之一的消息就很难说是完成任务的消息.汉语言文字是非常鲜活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我们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要让广大读者看的,“是我们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纽带和桥梁的建立和形成需要新闻工作者去努力,要是我们的会议消息老是板着一副面孔,这样何谈纽带和桥梁?因为“ 新闻工作,党报工作,说到底 ,也是群众工作“,所以,写
4、文章的出发点要坚持群众观点,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写出让群众想看,爱看,同时又是生动活泼的消息,这样我们才算尽到了责任.毛泽东同志指出:“报纸上的文章短些,短些,再短些 是对的, 软些,软些,再软些可以把软和硬两个东西统一起来.“有些同志觉得文章越长越能体观会议的重要性,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要有效地凸现会议精神,实际情况并非像我们想的这样简单.会议消息当长则长,益短则短,当硬则硬,益软则软.如果一味追求短或长,那样势必又会出现新的“八股“.新乡日报自 2002 年 4 月以来,改进会议报道,对会议报道进行了有效的改进和尝试,一改以往会议报道的那种老面孔,坚持群众观点,长短软硬结合,贴近读者
5、.这种做法不但使会议及领导讲话的精神得到了准确地体现,并且,传达给了每一个读者.为会议精神得到及时,准确地贯彻奠定了基础,而且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还受到了省新闻出版局和市委,市政府的通报表扬.学习和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和精彩的范文,不失为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 “.但是,再好吃的冷饭炒得遍数多了,也会令人倒胃 El 的.我们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不应一味地照搬照抄,要在实践中消化,吸收,否则,新八股文的始作俑者就是我们自己.会议消息与社会新闻和其他的消息有不同的地方,而且变化不如它们多.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写八股新闻的理由,反而要求我们要开动脑筋,开阔视野,要跳出会议写会议.抓住每一个会议的特点,这样写出的文章是完全可以出彩的.首先,不要给自己定下条条框框.其次,要放开思路,善于发现每一个会议的特点和“波澜“. 再次 ,在报道会议时,要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同时借鉴他人的成功范例,发挥汉语言文字鲜活,丰富的特点,在材料取舍,角度选择,辞章修饰上下工夫.邓小平同志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新闻工作者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不仅仅是一个光荣称号,更是一种责任.因为党报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喉舌,怎么能让我们的喉舌满目“ 八股 “文章呢 ?所以,摒弃八股新闻不可掉以轻心.(作者单位: 河南新乡日报社)对某 I l 议报道的一一思考摒弃八股搞好会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