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水处理系统及工艺流程.doc

上传人:风样花鼓 文档编号:21198643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水处理系统及工艺流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水处理系统及工艺流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水处理系统及工艺流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水处理系统及工艺流程中水回用水处理系统概述将生活污水作为水源,经过适当处理后作杂用水,其水质指标间于上水和下水之间,称为中水,相应的技术称为中水技术。经处理后的中水可用到厕所冲洗、园林灌溉、道路保洁、城市喷泉等。对于淡水资源缺乏,城市供水严重不足的缺水地区,采用中水技术既能节约水源,又能使污水无害化,是防治水污染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目前及将来长时间内重点推广的新技术、新工艺。中水回用水质要求中水水质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 1满足卫生要求。其指标主要有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余氯量、悬浮韧、BOD5等。 2满足人们感观要求,即无不快的感觉。其衡量指标主要有浊度、色度、臭味等。 3满足设备构造方面的

2、要求,即水质不易引起设备、管道的严重腐蚀和结垢。 其衡量指标有pH值、硬度、蒸发残渣、溶解性物质等。 近年来,我国对中水研究越来越深入,为保证中水作为生活杂用水的安全可靠和合理利用,于一九人九年正式颁布了(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25*t一89)。中水回用系统按其供应的范围大小和规模,一般有下面四大类: 1排水设施完善地区的单位建筑中水回用系统 该系统中水水源取自本系统内杂用水和优质杂排水。该排水经集流处理后供建筑内冲洗便器、清洗车、绿化等。其处理设施根据条件可设于本建筑内部或临近外部。如北京新万寿宾馆中水处理设备设于地下室中。 2排水设施不完善地区的单位建筑中水回用系统 城市排水体系不健全

3、的地区,其水处理设施达不到二级处理标准,通过中水回用可以减轻污水对当地河流再污染。该系统中水水源取自该建筑韧的排水净化池(如沉淀池、化粪池、除油池等),该池内的水为总的生活污水。该系统处理设施根据条件可设于室内或室外。 3小区域建筑群中水回用系统 该系统的中水水源取自建筑小区内各建筑物所产生的杂排水。这种系统可用于建筑住宅小区、学校以及机关团体大院。其处理设施放置小区内。 4区域性建筑群中水回用系统 本系统特点是小区域具有二级污水处理设施,区域中水水源可取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或利用工业废水,将这些水运至区域中水处理站,经进一步深度处理后供建筑内坤洗使器、绿化等用。 方案简介:1. 细格栅:

4、自己制作为细网状或直接向厂家定做2. 调节池一般设计为1.5-2.0h的水力停留时间,并向其内曝气(为了减轻调节池发生厌氧反应而产生的异味),一般采用水下曝气机。池底设有放空管,池顶设有溢流孔。3. 沉淀池一般设计为0.5-0.8h的水力停留时间,池子以斗形为宜,池底设有放空管或设一流量较小的排污泵亦可,池顶设有溢流孔,调节池与沉淀池的污水经过地下排污沟排到排污池经排污泵排入市政管网。4. 毛发过滤器,以小孔径的毛发过滤器为宜,截留原水中的毛发等大的颗粒物,为保护后续膜设备而设,其自设反洗管管路,可设计为每天反洗一次,每次10分钟。5. 加压泵为一备一用而设(本工艺采用流量为16m3/h,扬程

5、80m,功率5.5Kw,南方泵业CDL16-100)为后续系统增压而设。 6. 消毒设备(本工艺消毒设备为专利技术,市场很难买到,其主要作用是去除原水中的有害微生物、细菌等对人体有害菌)可采用臭氧强氧化剂。 7. 膜处理系统,主要采用中空纤维膜(本工艺中采用8根200的中空纤维膜,其进水流量维持在12 m3/h,出水维持在10 m3/h左右,本系统原设计为每天反洗一次,但实际运行2个月后,效果不理想,改为每小时反洗10分钟,保护中空纤维膜),以后设计在前期设计的水要经过十分精细的过滤,这样不会使膜堵塞,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其运行压力为0.1-0.3MPa。8. 活性炭吸附,由膜出来的水经过活性

6、炭吸附,去臭、去味还可吸附水中的胶体物质(如果活性炭吸附系统前置在膜系统之前则1公斤活性炭处理水量8-12吨,活性炭的寿命会很短,很快更换活性炭,而其后置则为前置的20倍左右,提高活性炭的使用寿命,活性炭后置脱氯1公斤活性炭处理水量30吨左右,做直饮水时亦如此)本工艺活性炭罐设计为每天反洗一次,每次10分钟,罐体设计为1600,有效高度为2000,净高2800,实际装填量为75%。9. 中水回用池设计为3小时的水力停留时间,在中水回用池底设有放空管,顶部设有溢流孔,中水回用池上部设有自来水补给管道。10. 提升泵,本工艺供给4座办公楼冲厕用水,有高层和低层,故选用南方泵业型号为CDL4-60与

7、CDL4-140(立式泵)并选用CDL4-140一台做为前面的几个系统的反洗泵。中水处理工艺流程要点(一)预处理单元 预处理单元由格栅、预曝气调节池、水下曝气器、毛发过滤器和污水提升泵组成。(1) 格栅一格栅机前进水为项目管道收集的杂排水。项目内的杂排水经各分区管道集中汇流后,流入项目的中水站进水管道。格栅是污水站第一道预处理设施,起去除中水水源中固体、杂物、纤维状杂质及毛发的作用,防止此类物质进入调节池,堵塞污水提升泵和曝气设备,及时运走即可。(2)预曝气调节池主要用于储存污水,起均化水质、调节水量的作用。内设水下曝气机,充氧曝气,可降低水中的BOD、COD、洗涤剂浓度,防止调节池污水沉淀发

8、臭,使污水不断翻腾,避免水中悬浮物和活性污泥沉于池底,造成厌氧,增加清洗调节池的工作量。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一来该池污水进水第一级处理池,水质最差,腐蚀性最大,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克服这些问题。(3)水下曝气(预曝气调节池内)在预曝气调节池内水下曝气机曝气,由我公司生产水下曝气机曝气系统,把空气从水面上吸入,经进气管进入射流器,在扩散段与水混合,气水混合液器从射流器喷出,在池中形成强烈的涡流,大量的氧溶解到水中。水下曝气器的优点有:充氧能力高、堵塞可能性低、噪音低、不需要任何鼓风机供增压空气等。(4)毛发过滤器在水泵的吸水管上设置两台毛发过滤器互为备用。毛发过滤器采用顶压快开式装置。其特点是

9、体积小,清洗拆卸操作方便。(5)污水提升泵采用国产不锈钢管道泵,既使中水处理系统流量稳定,又节省了占地面积。选用管道泵而不用潜水泵,便于安装与检修,同时也延长了泵的使用寿命。(二)生化处理单元 生化处理单元由生物接触氧化池、水下曝气器和生物填料组成。 (1)生物接触氧化池生物接触氧化池是该方案中的核心单元。生物接触氧化池在投入运行前应”挂膜”,使填料上长出一层生物膜。废水连续进入池内,废水中的有机物被生物膜吸附,曝气器不断向水中充氧,生物膜从水中吸取氧气,在生物酶的催化作用下,使被吸附的有机物氧化分解,生物膜通过分解有机物进行新陈代谢,新的生物膜不断生长,老的生物膜不断脱落。池水在水下曝气器作

10、用下不断搅动,使剥落的生物膜处于悬浮状态,以便在沉淀池再做分离及处理。生物接触氧化池采用钢混结构。(2)水下曝气器(生物接触氧化池内)在生物接触氧化池中设泵式水下曝气器。泵式水下曝气器是把泵、鼓风机和混合器的功能集合在一起的设备,可装在池底进行曝气。水下曝气器的叶轮与潜水电机直接相连,叶轮在水中转动时离心力使在叶轮周边处产生负压区,从进气管吸入空气。空气和水混合碰撞后形成的水气混合液从导流管排出,平行沿着池底高速流动,在池的一定范围内均匀曝气。(3)生物填料接触氧化池填料采用新型SNP无剩余污泥悬浮型生物填料,其概述如下:采用特制塑料和树脂制成的球形填料。成品填料比重略小于水的比重1,挂膜后填

11、料的比重略大于1,当水中通入空气进行曝气时,该填料在水中上下循环运动,易于流化。 SNP无剩余污泥悬浮型生物填料结构设计巧妙、新颖,功能设计科学、创新,既克服了现有软性、半软性、弹性填料需要固定安装、维护管理困难,软性填料易结球、堵塞,半软性填料挂膜较差等缺点,又克服了石英砂、陶粒等载体动力消耗高、比表面积小的不足。主要特点:易挂膜、不堵塞,节省投资1030%剩余污泥产量低,节省运行费用1030%难降解物质去除效果好,使用寿命可长达10年以上,氮、磷、硫化物去除效果好 (三)物化处理单元 物化处理单元主要由沉淀池、中间水池、提升泵、砂缸、反冲洗水泵、混凝剂和消毒剂投加系统、水表、管道混合器等组

12、成。 (1)中间水池沉淀池的水溢流到中间水池,该水池起稳定水质,均衡水量的作用,提升泵由此池抽水。采用钢结构。该方案不采用中水一体化处理工艺,但将生化池、沉淀池和中间水池等做在一起,共池壁。比较一体化处理设备,充分考虑了污水的停留时间,好氧充分,处理效果好,而且占地并不大。(2)提升泵采用国产普通管道泵,既使中水处理系统流量稳定,又节省了占地面积。选用管道泵而不用潜水泵,便于安装与检修,同时也延长了泵的使用寿命。 (3)机械过滤器选用碳钢过滤砂缸,石英砂滤料下部由多层砾石级配层承托。经过生物接触氧化、沉淀处理后的水中仍可能含有一定量的悬浮物等杂质,再经过砂缸进一步去除悬浮物。过滤时不由上向下流

13、过,水中悬浮物、杂质被截留,滤层中阻力随过滤历时增长而增加,一般过滤器进出水压力差在0.040.05MPa时,需反冲洗滤层一次。(4)反冲洗水泵选用国产管道泵,考虑了砂缸的反冲洗强度,选择流量、扬程适中的泵型,用一台反冲洗水泵,不设备用泵。 (5)混凝剂投加系统在生化池向沉淀池溢流的溢流堰处投加混凝剂,使药剂与好氧处理后的水充分混合,进入沉淀池后形成大矾花,以便沉淀。通常投加的混凝剂为PAC(碱式氯化铝)。混凝剂投加系统由投药桶、搅拌器、计量泵组成。其中关键设备计量泵采用进口泵,保证投药随进污水稳定不间断。 (6)消毒剂投加系统在活性炭过滤器出水管上(管道混合器前)投加消毒剂。消毒剂通常采用N

14、aCLO(次氯酸钠)。消毒剂投加系统由投药桶、搅拌器、计量泵组成。计量泵也为进口泵。消毒剂投加系统必须设置,而且在中水处理中很关键。因为中水水质标准中规定处理后水中游离余氯含量在管网末端不小于0.2mg/l。(7)水表安装一块普通的冷水表,统计中水处理使用流量。 (8)管道混合器采用先进的混合设备,使消毒剂与水快速充分混合,取代了消毒接触池,节省了空间,降低了处理成本。具有体积小,短时间内混合均匀、消毒效果好的特点。 (四)清水储存单元(1)清水池容量可按日处理水量的2030计算,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2)补水系统由补水电动阀、电磁阀以及旁通阀组成。补水电动阀结构简单,由电磁阀做先导阀,无需

15、大动力,操作控制简单。当中水水源不足,而又需要供水冲厕时,清水池水位下降,到一特定位置,补水系统动作,自动补充自来水,保证整套中水处理系统不停顿工作。(五) 电气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由位式调节器、水位电极、控制柜和执行机构组成。在预曝气调节池、中间水池和清水池内分别设有一组位式调节器、水位电极。主要通过这三个水池的水位变化来自动控制污水提升泵、提升泵、计量泵以及中水供水泵等的工作。 (1)预曝气调节池中设有三个液位,即超高、中低液位。当中水水源来水量较大,污水提升泵正常工作仍无法抵消大量的来水,且清水池水位高于设定值时(即到达高水位时),预曝气调节池到达超高水位,此时预曝气调节池内水位电极信号

16、关闭进水电动阀,全系统停止工作;当预曝气调节池到达低水位时,自动停污水提升泵,与之连锁的提升泵和计量泵同时停止工作;当预曝气调节池到达中水位时,自动开启进水电动阀、自动开启污水提升泵,同时开启与之连锁的提升泵和计量泵。 (2)中间水池内设两个液位,即高、低液位。当中间水池到达低水位时,自动停提升泵,同时停与之连锁的计量泵;当中间水池到达高水位时,自动开启提升泵,同时开启与之连锁的计量泵。(3)清水池内设四个液位,即高、中、低、超低液位。当清水池水位低于补水水位设定值时(即低水位时)而预曝气调节池也低于工作允许值时,全系统不工作,自来水管上的补水液动阀自动打开向池内补水;当清水池水位到达中水位时

17、,自动关闭补水液动阀;当清水池水位由于操作故障或其他原因造成不正常的超低液位时,自动停中水供水泵,保护泵并发出报警信号;中水供水泵的正常启停由楼宇控制(或是高位水箱或是变频控制),本工程采用变频控制。三个池子各自设有溢流管,以备万一出现未预见因素时不至于把水溢到地面上,每个处理构筑物均有泄空管,用于初次使用前土建竣工后清洗池子时排水和平时运行排泥、排水用。水下曝气器应24小时运转,当预曝气调节池水位位于一特定低水位时,自动关闭。需要手动操作的设备只有搅拌器和反冲洗水泵。0LG PLC在中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2. 工作原理:中水处理系统是将生活污水还原成中水的处理过程。应用过的生活污水被集中在调

18、水池中,由充氧机进行充氧。充氧后的水由提升泵提至生化池,由充氧机进行两级生化。在处理过程中还要对生化过的水进行加药,消毒,搅拌等工序,使其能够达到二次使用的可能。处理过的中水由加压泵打到回用池中,由供水泵供给用户在利用。(主要用为冲厕或绿化用水)3. 系统要求:a. 调节池曝气机 * 2台(一用一备)380V/1.6KW 要有手/自动切换* 手动方式:手动控制两台曝气机的切换及每台曝气机的起停。* 自动方式:自动控制两台曝气机的切换。要求:当运行曝气机出现热保护时自动转换为备用机。曝气为间歇方式,曝气半小时,间歇15分钟,以保证生物菌存活。 b. 生化池曝气机* 一级生化池 2台 380V/2

19、.9KW(一用一备) 二级生化池 2台 380V/1.6KW ( 一用一备)* 手动方式:手动控制曝气机起停。* 自动方式:自动控制两台曝气机的切换。 要求:当运行曝气机出现热保护时自动转换为备用机。曝气机白天12小时连续运行,夜间进入休眠状态,每隔一小时曝气10分钟。 c. 提升泵 * 2台(一用一备)380V/2.2KW 要有手/自动切换 * 手动方式:手动控制两台泵的切换及每台泵的起停。 * 自动方式:自动控制两台泵的切换。要求:当运行泵出现热保护时自动转换为备用机。由PLC根据液位自动控制泵的起停(高起低停),泵的起停与调节池,生化池液位联动,防止溢水。 d. 加压泵 * 2台 (一用

20、一备)380V/1.6KW 要有手/自动切换 * 手动方式:手动控制两台泵的切换及每台泵的起停。 * 自动方式:自动控制两台泵的切换。 要求:当加压泵出现热保护时自动转换为备用机。由PLC根据液位自动控制泵的起停(高起低停),泵的起停与提升泵,供水泵,回用池液位联动,防止溢水。 e. 中水供水泵 * 2台(一用一备)380V/3KW 要有手/自动切换 * 手动方式:手动控制两台泵的切换及每台泵的起停。* 变频恒压供水方式:系统管网压力高于设定时水泵减速运转;低于设定加速运转,一台泵无法满足流量值时另一台泵自动投入运转保证系统压力达到设计要求。由PLC根据液位自动控制泵的起停(高起低停)同时与其

21、它泵联动。系统有超高超低报警及变频器故障自动切换到工频的功能。 f. 反冲洗泵 * 1台 380V/5.5KW 手动控制 g. 加药,消毒计量装置 * 1台 计量泵 220V/0.5KW 与加压泵联动控制 * 1台 搅拌器 220V/0.35KW 手动控制h. 自来水补水电磁阀(一个) 回用水池超低液位时由PLC控制自动打开电磁阀进行补水。4设备选型根据以上的技术要求和对整个系统的分析,系统的输入点36个,输出点20个,因此决定选用36入/24出的可编程控制器。这个系统许多品牌的PLC都可满足技术要求。但为了节约成本,在性价比上达到最佳,我们选用了LG的K80S系列PLC K7M-DR60S。

22、原因是LG的PLC价格便宜,编程软件免费(可省掉编程器),现场调试方便(由笔记本电脑完成)。编程语言绝不亚于其它PLC。 选型目录:PLC LG K80S K7M-DR60S 36入/24出 G7E-RTCA 实时时钟 变频器 日立 L100系列 4KW 手/自动转换开关及控制柜由开关柜厂制作二. I/O 赋值1. 输入分配:序号 Plc输入编号 说 明 1 P0000 调水池一号曝气机运行 (来自手自动转换开关) 2 P0001 调水池一号曝气机过热信号(来自热继)3 P0002 调水池二号曝气机运行 (来自手自动转换开关) 4 P0003 调水池二号曝气机过热信号(来自热继) 5 P000

23、4 一号提升泵运行 (来自手自动转换开关) 6 P0005 一号提升泵过热信号 (来自热继) 7 P0006 二号提升泵运行 (来自手自动转换开关) 8 P0007 二号提升泵过热信号 (来自热继) 9 P0008 一级生化池一号曝气机运行 (来自手自动转换开关) 10 P0009 一级生化池一号曝气机过热信号 (来自热继) 11 P000A 一级生化池二号曝气机运行 (来自手自动转换开关) 12 P000B 一级生化池二号曝气机过热信号 (来自热继) 13 P000C 二级生化池一号曝气机运行 (来自手自动转换开关) 14 P000D 二级生化池一号曝气机过热信号 (来自热继) 15 P00

24、0E 二级生化池二号曝气机运行 (来自手自动转换开关) 16 P000F 二级生化池二号曝气机过热信号 (来自热继) 17 P0010 一号加压泵运行 (来自手自动转换开关) 18 P0011 一号加压泵过热信号 (来自热继) 19 P0012 二号加压泵运行 (来自手自动转换开关) 20 P0013 二号加压泵过热信号 (来自热继) 21 P0014 补水电磁阀运行 22 P0015 1号供水泵变频运行 (来自手自动转换开关) 23 P0016 2号供水泵变频运行 24 P0017 一级生化池高水位 25 P0018 一级生化池低水位 26 P0019 1号供水泵(工频时)过热信号 27 P

25、001A 2号供水泵(工频时)过热信号 28 P001B 系统总运行 29 P001C 变频器报警 30 P001D 变频器设置频率到(来自变频器开关量输出) 31 P001E 调水池高水位 32 P001F 调水池低水位 33 P0020 二级生化池高水位34 P0021 二级生化池低水位 35 P0022 回用池高水位 36 P0023 回用池低水位2. 输出分配: 1 P0040 调节池1号充氧泵(曝气机) 2 P0041 调节池2号充氧泵(曝气机) 3 P0042 1号提升泵 4 P0043 2号提升泵 5 P0044 一级生化1号充氧泵 6 P0045 一级生化2号充氧泵 7 P00

26、46 二级生化1号充氧泵 8 P0047 二级生化2号充氧泵 9 P0048 一号加压泵 10 P0049 二号加压泵 11 P004A 补水电磁阀 12 P004C 一号工频供水 13 P004D 二号工频供水 14 P0051 一号变频供水 15 P0052 二号变频供水 16 P0053 总报警三. 梯形图: 附录资料:不需要的可以自行删除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1目的和分类 1.1 合适的布线(包括线缆选择与布敷、屏蔽连接与工艺)可以有效地减少外部环境对信号的干扰以及各种线缆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同时,也便于查找故障原因和维护工作,提高产品的可用性。 1.2线缆大致分成以下

27、几种类型: A类:敏感信号线缆 B类:低压信号线缆 D类:辅助电路配电电缆 E类:主电路配电电缆 1.3 A类 指各种串行通信(如以太网、RS485等)电缆、数据传输总线、ATC天线和通信电缆,无线电、以及各类毫伏级(如热电偶、应变信号等)信号线。 1.4 B类 指5V、15V、24V、010mA、420mA等低压信号线(如各种传感器信号、同步电压等)以及广播音频、对讲音频电缆。 1.5 D类 指220/400V、连接各种辅助电机、辅助逆变器的电缆。 1.6 E类 指额定电压3kV(最大3600V)以下,500V以上的电力电缆。1.7 这4类信号中,就易被干扰而言,按AE的顺序排列,A类线最易

28、被干扰;就发射的电磁骚扰而言,按EA的顺序排列,E类发射的骚扰最强。 2线缆选择的基本原则 2.1 应选择阻燃、无卤(或低卤)、无毒的绝缘线缆,线缆应具备良好的拉伸强度、耐磨损性和柔软性,以适应振动冲击的环境。 2.2 根据信号的电压等级、额定电流、预期短路电流、频率、环境条件、电磁兼容性要求及预期寿命来选择电缆的型号和规格。线缆应符合TB/T 1484的要求。 2.3 配电电缆截面积按发热条件选择,负载电流必须小于允许载流量(安全载流量)。 2.4 电缆以线芯长期允许工作温度分成:A组(不超过100)和B组(不超过125)。 2.5 交流系统中,电缆的额定电压至少应等于系统的标称电压;直流系

29、统中,该系统的标称电压应不大于该电缆额定电压的1.5倍。 2.6 T同轴电缆的抗干扰性能较好,传输距离长,可用作视频、射频信号的电缆。2.7 铜母线一般应根据GB 5584.2及GB5585.2,选择采用TBY、TBR型扁铜线及TMY、TMR型铜母线。 2.8 对于A类和B类应采用双绞屏蔽电缆,A类中的通信线必要时可采用光纤。 2.9 T配电电缆宜用屏蔽电缆,以防止对外部的辐射干扰。 3布线的基本要求 3.1 电气设备的布线应符合设计规定的电路图及装置布线图要求。 4电子装置的布线 4.1 布线原则 4.1.1机车电子装置内两接线端子间电线不允许剪接。 4.1.2导线穿过金属板(管)孔时,应在

30、板(管)孔上装有绝缘护套(出线环或出线套)。 4.1.3导线弯曲时,过渡半径应为导线直径的3倍以上,导线束弯曲时也应符合该要求,并圆滑过渡。 4.1.4电线和各接线端子、电气设备及插头插座连接时,要留一定的弧度,以利于解连和重新连接。 4.1.5 导线连接原则上应通过接头,视具体情况采用压接、焊接、插接、绕接等方式。 4.1.6除绕接线外,每根导线两端必须有清晰牢固的线号,线号套管在导线上不易移动,视看方便,至少要保持一个大修期。 4.1.7电线槽安装应牢固,导线要用扎线带、线卡等以适当间隔可靠固定,防止振动造成损伤。 4.1.8电线电缆出入线槽、线管时必须加以保护,管口应加绝缘套(有油处应耐

31、油)或用绝缘物包扎。 4.1.9对外有一定干扰或自身需防止干扰的信号,在对外布线及装置内部布线时需采用屏蔽线,屏蔽层应接至机箱外部的专用接地母排或通过连接器外壳接至机箱箱体上。 4.1.10 T插体箱内部各电路板间的连接宜采用绕接或插接布线。在布线密度过高时宜采用背板工艺方式。 4.1.11所有绕接布线起码应符合IEC 60352-1规定的改进型。同一位置不能既有焊接又有绕 接。绕接线应适合于选定的绕接工序,且至少应紧绕3匝以上。 4.1.12设计绕接布线时应考虑同一针上最多绕接3根导线。 4.1.13在插件箱布线时,对A、B、C三类信号要分区走线,尽量减少C类对A、B类的干扰。C类中的电源线

32、宜用双绞线插接布线,脉冲信号线应用双绞线绕接。A类应用双绞线最后绕接并避开C类导线。 4.1.14多芯电缆应留有10%或至少2根备用绝缘线芯。连接器中应留有相应数量的备用接点。 4.1.15 T蓄电池供电电缆的分支应尽可能地靠近蓄电池。 4.2电子装置中使用的接头应符合TB/T 1507-93中第7章的要求。插头及插座应符合TB/T15082005中5.6条的规定。 4.3 线槽的出口边缘必须光滑,不得有尖角和毛刺。 4.4电线绑扎及固定 4.4.1在金属扎线杆、板的所有长度上,应用绝缘带半叠绕一层后再扎线。叠绕方向由下至上(水平方向叠绕除外)。 4.4.2电子装置中的电线和线束,在扎线杆、板

33、端部、分岔线束根部及线束拐弯处均应有束带紧固。其它区段视情况可以连续包扎,也可以分段绑扎,但分段间隔不超过200mm。 4.4.3 线卡或绑扎带应有足够的电气强度和机械强度。 4.4.4 T电源滤波器的进线宜单独走线,不宜与出线绑扎在一束中。 4.5线号 4.5.1 线号标记可采用下列形式之一: 线号的数字; 连接处的电气设备项目代号与端子代号的组合。 4.5.2 线号的标注为机械制图标注法,具体见TB/T 15082005第5.4.8款。 4.5.3 线号应固定在线适当位置,不得因振动而丢失。 5E类、D类的布线 5.1安全措施 5.1.1 电气设备外壳必须有良好的接地。 5.1.2 电气设

34、备应具有GB 4208规定的IP 32级以上的防护等级。 5.1.3 带有插座输出的电路应有防止相关人员接近的安全保护措施。 5.1.4 对有大电容器的设备必须有在电容放完电后才允许接近的措施。 5.2铜母线及其连接 5.2.1 母线落料、钻孔和冲孔后,应去毛刺。 5.2.2铜母线、扁铜线平弯时,弯曲内半径不小于窄边宽度;扁弯时弯曲内半径不小于母线宽边宽度。 5.2.3 母线焊接处的焊缝必须牢固、均匀、无虚焊、裂纹、气泡和夹渣等现象。 5.2.4 母线应平整、调直,表面不得有高于1mm的折皱。母线弯制后不应有裂纹或裂口。 5.2.5母线和母线连接处,母线与电器端子连接处的连接长度不小于铜排的宽

35、度,并应采用镀(搪)锡、镀银等防电化腐蚀措施。对铜母线的其余部分可以采用镀(搪)锡、刷油漆、包扎绝缘等防护措施。 5.2.6 母线和母线、母线和电器端子连接处应平整、密贴。必要时可采用接合电阻等方法检查。 5.2.7 母线和母线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符合TB/T 1508的规定。 5.2.8 连接应做到安全和接触可靠,在容易接触到雾滴的连接处,要有可靠的防水措施。 5.3 电线电缆的弯曲半径应满足以下要求且应圆滑过渡: 当电缆直径小于或等于10mm时,不小于电缆外径的2倍; 当电缆直径大于10mm而小于20mm时,不小于电缆外径的4倍; 当电缆直径大于20mm时,不小于电缆外径的6倍。 5.

36、4 电缆接头应按照TB/T 1507中7.17.4条的规定,根据电缆的截面选用。 5.5布线原则 5.5.1 E类电缆应远离A、B类电缆至少0.5m,离C类电缆0.4m,离D类电缆0.3m。各类电缆应分束、分槽布线。 5.5.2 T如果不同类的电缆发生交叉,电缆与电缆之间宜成直角。 5.5.3应注意使电缆尽量远离发热器件。 发热温度在100以内的发热器件,电线与之距离需20mm; 发热温度在100300的发热器件,电线与之距离需30mm; 发热在300以上,如无隔热、防火措施者,电线与之距离需80mm;如有隔热、防火措施,则以实际可能的温度考虑。达不到此距离时,允许穿瓷套来解决。 5.5.4电

37、缆可以采用线槽、线管,也可以裸露布线。线槽管的端部以及电线引出口不得浸漏油、水。裸露布置的电线必须充分注意不得浸入油、水。 5.5.5 电缆布线经过设备柜体上金属隔板的孔应不影响柜体的强度。 5.5.6 穿入线管的高压电缆,外径面积之和不应超过线管内孔截面积的60%(一根电线的可以例外) 5.5.7 高压电缆两端接线应采用接头压接(与接插件相连者除外),符合TB/T 1507中7.5条的规定。 5.5.8 T干线与支线连接宜采用接线座,4mm2以下电线电缆可采用焊接形式。 5.5.9 每个螺栓接线座(端子)上接线数: 用于供电连接时,不应超过2根; 用于控制和接地连接时,不应超过4根。 5.5

38、.10导体标称截面积16mm2的单芯或多芯电缆敷设在机车车辆上时,备用长度不宜太长,但在每一端留有的备用长度应允许进行至少3次的重新端接。 5.6布线工艺 5.6.1 两接线端子间电缆不允许剪接,电缆应在接线端子或电器接线处连接。 5.6.2 与接线端子相连的电线电缆,剥线长度按TB/T 15071993的规定,剥线时线芯不应有损伤、断股现象。 5.6.3 电线管、槽安装应牢固、电缆要用扎线带、线卡等以适当间隔可靠固定,防止振动造成损伤。 5.6.4电线电缆出入线槽、线管及穿过金属隔板的孔、口时,必须加以防护。所有各孔、管口应加绝缘套(有油处应耐油)或用绝缘物包扎。 5.6.5在金属扎线杆的所

39、有长度上,应用塑料带或绝缘带叠绕,叠绕方向应由下至上(水平方向叠绕除外) 5.6.6 电缆绑扎应紧固整齐、横平竖直、外形美观。 5.6.7电缆束中,各电缆应平整,电缆(束)在扎线杆(板)端部、分岔电缆束根部、电缆束拐弯处均应有束带紧固。其它区段可用束带进行连续或分段绑扎,但分段间隔不超过200mm。 5.6.8电缆与接线端采用螺纹式接线座连接时,接线柱对电线电缆的最低保持力应符合工艺文件的规定。 5.7线号标记 5.7.1每根电缆两端必须有牢固的线号,每个插头、座,每个接线座(端子)上或安装装置处必须有清晰牢固的代号标记;铜母线要打钢印号码。导线标记至少要保持一个大修期。 5.7.2线号套管或

40、线号标牌在电缆上应不易移动、视看方便,线号标注方法为机械制图标注法,详见TB/T 15082005第5.4.8款。 6A、B类的布线 6.1 A、B类布线除下面特殊要求外,其余可参照第4章电子装置的布线。 6.2 A类中通信线的选择 6.2.1各种专用于通信的通信线,如总线RS485、RS422、CAN 、RS232C等,应符合TB/T 1484.3通信网络用电缆的规定。 20.75mm2双绞屏蔽电缆(带护套) 120.5mm210.5mm2三芯屏蔽电缆(带护套) 其它通信线可根据频率来选择各种双绞屏蔽电缆或同轴电缆。 6.2布线原则 6.2.1 A、B类电缆至少离C类0.1m、离D类0.2m

41、、离E类0.5m。对于个别确有困难达到上述要求时,必须用普列卡钢质软管、金属管、线槽或其它措施加强屏蔽,隔离体要单独接地,接地线长度应小于1m。 6.2.2 T如果不同类的电缆发生交叉,电缆与电缆之间宜成直角。 6.2.3 A类线应尽量布置在单独的线槽或钢管内,它不得与60V以上的控制线敷设在同一管道内,钢管两端应接地。 6.2.4 通信线的弯曲半径不得小于5倍电缆外径。 6.2.5 通信线应采用压接工艺通过插头插座连接。 6.2.6在两个插头(座)之间通信线必须连续,禁止任何中间的连接,以减少通信信号的损失。 6.2.7 通信线的最末两端应接端接器,其阻值必须与通信线的特性阻抗匹配。 6.4

42、 WTB列车总线 6.3光纤布线 6.3.1光缆布放前,其两端应贴有标签,标明起始和终端位置,标签应书写清晰、端正和正确。 6.3.2布放光缆应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现象,不应受到外力挤压和损伤。布放中应手持电缆以免光纤受力。 6.3.3 光纤弯曲半径不小于100mm。 6.3.4 光纤的长度是预估的,对于长了的光纤,可在适当地方束起来,但要注意弯曲半径。 6.3.5光纤的插头及星耦器,插件上的插座都有保护盖,以防光路污染。连接时应取下保护盖,并保存好保护盖,以便以后拆卸时仍可以保护。 一、 技术要求(一)、操作面板1、操作面板的位置要合适,便于操作及操作者观察设备运行情况。2、指示灯要求设

43、置齐全,不同功能的指示灯,使用不同颜色。具体要求为:电源指示灯绿色,状态灯黄色,故障灯红色。3、按钮开关设置齐全,能够独立运行的部件,都应有相应的手动操作按钮。4、急停按钮采用红色蘑菇头自锁按钮,连接常闭点。5、操作面板上的指示灯、按钮开关等,要有明确的名称指示标牌,并要可靠固定。标牌采用金属刻字标牌。6、设备自动运行时,在任何位置,按停止键设备停止后,都能用手动操作恢复到初始状态,并继续自动运行。7、设备急停后,必须进行复位,才能进行手动操作;恢复到原位后,工作设备才可以再次自动运行。8、操作面板打开时,应有防止操作面板打开过位、脱落的保护装置;操作面板的电线引线要可靠固定,并在打开过程中移

44、动部位留有一定长度的余量。9、操作台箱体结构、元件布置结构应便于维修及部件更换。10、可移动式操作台必须单独内置或外置软地线。11、对灰尘、水气、油污比较大的环境,操作台箱体要有良好的密封设施。(二)、控制柜1、控制柜要有标牌,标明设备型号、电气容量等技术参数。2、控制柜应有电源总开关,电源总开关操作手柄应设置在控制柜两端外侧。3、控制柜应装射照明灯。4、控制柜应有插座,2线,3线220V、5A以上的电源插座各一组。5、控制柜的各个元件应有永久性标牌,并应与图纸的名称一致。标牌位置不能贴在元件上,应就近合理布置。6、控制柜元件布置位置应预留10%以上位置。7、接线端子板的同一端子位置,最多接3

45、根电线。8、接线端子板要预留10%以上备用端子。9、导线接点要压接专用接线端子,不得直接和端子板或元件连接。10、备用线应预留10%以上,并标有备用线号。11、控制柜元件固定方式要合理,便于拆装;不允许采用螺丝、螺母穿孔固定方式。12、电气配线应有标号,并与图纸一致。标号要求为打印方式,长期使用不脱色,并能防水、防油。另外,同一电线两端的标号必须相同,接到同一端子上的电线的标号相同。13、控制柜的铁板厚度要保证强度,根据控制柜的大小,厚度要求不同。但一般铁板厚度要大于1.0-1.2mm。14、控制柜的颜色为兰色或深灰色。15、移动、运转装置的急停、安全装置等互锁信号,要求必须有继电器等硬件触点互锁,不能只有软件(PLC程序等)互锁。16、电箱必须有可靠的接地。17、电箱结构及四周空间大小要便于维修。18、对灰尘、水气、油污比较大的环境,箱体要有良好的密封设施。19、强弱电要分开电箱配置;或左右配置,中间加隔离板。20、超过1KVA的变压器要单独加屏蔽箱,箱体接地。21、对包含电子系统大功率发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 > 综合/其他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