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3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ng,供给)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减少)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6秦伯说(说,通“悦”, 音yu,高兴)7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音zh,明智)(二)古今异义: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今义:指儿子)4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
2、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作)的人)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请客的主人)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于外交场合)12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 (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3晋军函陵(军:名词作
3、动词,驻军)4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6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国,指郑国)7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薄弱)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9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赐,动词作名词,恩惠)10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肆:形容词用作动词,延伸,扩张)1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13阙秦以利晋(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14与郑人盟 (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15因人之力以敝之(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衰败)16以乱易整,不武 (乱:形容词用作名词,散乱之师;整:形容词用作名词,严整之师。武:名词活用作动词,符合武德)(四)一词多义1、实词: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二”的大写) 左传隐公元年其内任卿贰以上(副职)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贰则疑惑(不专一) 荀子解蔽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离心,背叛) 左传不迁怒,不贰过(再,重复) 论语雍也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烛之武退秦师鄙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 为学肉食者
5、鄙,未能远谋(庸俗,鄙陋) 曹刿论战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 左传昭公十六年越国以鄙远(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言语粗鄙 (粗俗)许许之。许君焦、暇(答应,听从) 烛之武退秦师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答应,听从) 廉颇蔺相如列传杂然相许(赞同) 愚公移山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 小石潭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大铁椎传相去复几许(约计的数量) 孔雀东南飞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动词,似乎,好像) 桃花源记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连词,如果) 烛之武退秦师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代词,你) 捕蛇者说曾不若孀妻弱子(动词,比得
6、上) 愚公移山噤若寒蝉(像一样)若夫乘天地之正(至于) 逍遥游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 秋水微国势衰微(衰败)参如微时,与萧何善(卑贱) 史记曹相国世家微言大义(幽微,精妙)人微言轻(形容词,轻微)见微知著(隐蔽,不显露)微斯人,吾谁与归?(连词,如果没有) 岳阳楼记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连词,如果没有) 烛之武退秦师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口技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稍微,略微)卖油翁则名微而众寡(细小)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形容词,含而不露) 屈原列传敝使史更敝衣草屦(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侯生摄敝衣冠(破旧) 信陵君窃符救赵敝人(谦词)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7、 资治通鉴因人之力以敝之(损害,衰败) 烛之武退秦师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烛之武退秦师停数日,辞去(告别) 桃花源记不辞劳苦(推脱)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借口)辞不赴命(辞谢) 陈情表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 归去来兮辞敢役夫敢伸恨(反诘语气,怎么敢) 兵车行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谦词,自言冒昧之词,也含有原、希望的意思)敢以烦执事(冒昧地,客气的说法) 烛之武退秦师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荆轲刺秦王进止敢自专(副词,表反洁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略词)孔雀东南飞过过秦论(指出过失) 过秦论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超过)是寡人之过也(过错) 烛之武退
8、秦师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错误,过失) 邹忌讽齐王纳谏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通过)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 小石潭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指出过失)一日,大母过余(访问,探望) 项脊轩志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桃花源记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种文体) 捕蛇者说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范增说项羽(shu,劝说) 鸿门宴知君知其难也(知道,了解,懂得) 烛之武退秦师郑既知亡矣(知道) 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了解)官知止而神欲行(知觉,感觉)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
9、也(识别,分辨) 马说孰为汝多知乎(知识,见解)封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封闭,封合)自寄一封书(量词)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又欲肆其西封(名词,疆界) 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 )烛之武退秦师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分封) 鸿门宴言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说,禀告) 烛之武退秦师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说起,谈论)扬州慢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记载) 石钟山记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学说,主张) 过秦论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话,进谏)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公从之(听从,答应) 烛之武退秦师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10、跟随,跟从) 廉颇蔺相如列传择其善者而从之(向学习) 论语一狠得骨止,一狠仍从(追赶,追随) 狼弟走从军阿姨死(参加) 琵琶行其印为余群从所得(堂房亲戚)旦日,客从外来(自,由) 邹忌讽齐王纳谏从余问古事(向) 师说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读zng,合纵) 过秦论亡焉用亡郑以陪邻(灭亡,动词) 郑既知亡矣(灭亡,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2、虚词以以其无礼于晋(表因果,因为,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而,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目的,来,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
11、,介词) 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用,介词) 烛之武退秦师而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却,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黑质而白章(表并列,连词) 捕蛇者说焉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烛之武退秦师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烛之武退秦师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愚公移山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捕蛇者说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是,在哪里) 烛之武退秦师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在这件事上) 捕蛇者说之
12、公从之(代轶之狐,代词) 烛之武退秦师子犯请击之(代秦军,代词) 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土地,代词) 烛之武退秦师亦去之(代郑国,代词) 烛之武退秦师唯君图之(代阙秦利晋这件事,代词) 烛之武退秦师邻之厚,君之薄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 烛之武退秦师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 烛之武退秦师是寡人之过也(的,结构助词) 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结构助词) 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以敝之(的,结构助词) 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标志,不译,助词)烛之武退秦师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隆中对其以其无
13、礼于晋(代词,指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又欲肆其西封(代词,它) 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代词,自己) 烛之武退秦师君知其难也(不定指示代词,那) 烛之武退秦师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近指,这) 捕蛇者说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副词,还是) 烛之武退秦师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是还是) 马说于乱石间泽其一二者扣之(代词,其中的) 石钟山记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 游褒禅山记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揣测语气,大概师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希望) 伶官传记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代词,你(的) 触龙说赵太后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又
14、,并且,连词)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况且) 烛之武退秦师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 愚公移山吾今且报府(暂且) 孔雀东南飞年且九十(将近) 愚公移山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连词,表选择关系,还是,或者)臣死且不避(连词,尚且) 鸿门宴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连词,尚且)父母且不顾(尚且)不出,火且尽(副词,将要,将近) 游褒禅山记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副词) 鸿门宴存者且偷生(副词,姑且) 石壕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而,反而,转折关系)滕王阁序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用在句首,表示进一层,换个角度议论)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桃花源记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15、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如果) 烛之武退秦师更若役,复若赋(你的) 捕蛇者说曾不若孀妻弱子(赶得上,比得上) 愚公移山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虽与这俱学,弗若之矣(比得上)吾儿,久不见若影(你,你们) 项脊轩志若是其甚与?(你)(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也) 烛之武退秦师邻之厚,君之薄也(也) 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烛之武退秦师2倒装句(1)状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烛之武退秦师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应“于郑伯言”) 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 烛之武退秦师(2)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应“
16、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3省略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许之 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曰: 烛之武退秦师敢以(之)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秦伯)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秦师(六)固定结构(1)“所“字结构 形式:所+动词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知道的) 烛之武退秦师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没有害处的) 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结交的同盟者) 烛之武退秦师附录资料:不需要的可以自行删除记叙文基础知识(一)记叙文的特点1、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
17、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2、分类:A、按样式分:通讯、回忆录、游记、新闻、参观访问记、民间故事。B、记叙内容分: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二)记叙的要素和人称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A、时间:一般用时间词表示;也有的间接表示事件的发生时间。B、地点:单一地点,事件在一处发生;还有的事件随情节发展而转换。C、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主要人物往往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次要人物帮助形成完整的情节,并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D、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开头,也有在后头(倒叙)E、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复杂事件的经过往往包含若干阶段,可先概括再综合。F、结果:指
18、事件的结尾,一般也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它是事件的一部分。如以抒情议论结尾的不能当作结果。记叙的人称:A、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我”是其中的一个人物,文章记叙的人和事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容易使读者产生真实而亲切的感觉。文中如有心理活动描写必定是“我”的,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能是“我”猜测的,不可直接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B、第二人称: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出于直接抒情的需要。但记叙文通篇一般不采用第二人称。C、第三人称: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文中每人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或称谓,没有“我”这个代词。其好处在于人物事件的
19、展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文中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可描写。(三)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指记叙文材料安排方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1、顺叙:记叙的材料按时间推移、地点转移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方法。用顺叙写的文章、层次、段落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可从时间推移、程序推进、空间转换等标志着手,理清思路。2、倒叙:先把事件的结果写出,或先把后发生的事(或是某个突出的片断或结局)叙述,然后再按事情的发生发展记叙,最后落到结果,使首尾呼应。其注意点: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由眼前的事物引起回忆;开始追述时,文章一般要用一两句话表明以下要追
20、述以往的事;追述部分仍按时间顺序写。3、插叙:在顺叙过程中插入与中心思想有关的事件。分析插叙要把握两点:一是转入插叙的过渡句。二是由插叙转到顺叙的过渡句,它们衔接要自然、完美。阅读时要注意插叙前后的过渡性文字。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人物描写起补充、衬托的作用。(四)记叙的中心与材料1、记叙的中心:就是作者凭借记人写景,给景状物告诉读者,自己对生活的看法。2、中心的把握:(1)、内容:一是文章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二是作者的感受、文章的意义。(2)、方法:抓具体材料: 写人为主的,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从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意义入手;叙事为主的,通过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进行归纳,从把握文章通
21、过叙写的事件所要说明的道理入手;写景状物为主的,要根据所描写景物的特征,把握文章通过写景状物抒发的感情进行分析归纳。抓文章题目抓开头结尾抓议论抒情语句记叙的材料(内容):就是根据需要围绕中心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所叙述的生活内容。材料必须为中心服务。抓记叙的要素:如:写人为主的材料主要有: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人物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记事为主的材料主要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场面、细节描写作者对事件的态度.写景状物为主的材料有:景物特征景物与人的关系景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景物的态度感情抓关键性词句(五)记叙的详略确定记叙的
22、详略标准应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详写:就是具体细致地记叙描写,使文章中心突出,形象生动感人。一般说来,与中心关系密切,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要详写。略写:是简洁地介绍某一问题或某些情况,使主体全貌清晰,文章结构完整,叙事脉络清楚。略写的材料,一般是与中心关系不太的,起辅助、补充、突出中心的作用。(六)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另外还用到议论,说明和抒情。1、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可分为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其作用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2、描写: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事件
23、和景物加以具体形象的描绘,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枯燥。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其作用可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3、说明:补充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4、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进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或从个别事物中说明它的普遍意义,使读者加深理解。5、抒情:作者在记叙基础上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七)记叙文的写作特色选材剪栽、详略搭配、结构安排、表达方式及语言运用。(八)记叙文的语言特征:具体生动、形象鲜明 合乎语法规律和逻辑顺序,并适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以及反问、疑问等句式,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