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史记》选读活页规范训练:4知其不可而为之(word有详解答案).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211793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史记》选读活页规范训练:4知其不可而为之(word有详解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史记》选读活页规范训练:4知其不可而为之(word有详解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史记》选读活页规范训练:4知其不可而为之(word有详解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史记》选读活页规范训练:4知其不可而为之(word有详解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史记》选读活页规范训练:4知其不可而为之(word有详解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时间:45 分钟 分值: 60 分 )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4 分)A孔子沐浴而朝B滔滔者,天下皆是也C子路从而后,遇丈人D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解析 A 项沐浴:现指洗澡,古代“沐”指洗头, “浴”指洗澡,本文指斋戒。B 项滔滔:现指水大的样子,本文形容动乱。C 项丈人:现指妻子的父亲,文指年长的男子。D 项五谷:都指五种农作物,具体种类说法有所不同。答案 D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分)A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过:拜访B往者不可谏 谏:匡正,挽回C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易:改变,改革D植其杖而芸 植:立解

2、析 过:经过。答案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4 分)A止子路宿 B欲洁其身C见其二子焉 D子路从而后解析 D 项是名词活用作动词,A、B、C 三项都是使动用法。答案 D4下列句子中,对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4 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不得与之言 丘不与易也A和不同,和相同B 和相同,和相同C 和不同,和不同D和相同,和不同解析 连词,因为;介词,与、跟;介词,跟、同;动词,参与。答案 C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微斯人,吾谁与归”不相同的一项是 ( )(4 分)A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B果哉!末之难矣C子路行,以告D日月

3、逝矣,岁不我与解析 C 项是省略句,A、B、D 三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答案 C6名句填空。(2 分)(1)_,来者犹可追。(2)_,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答案 (1)往者不可谏(2)鸟兽不可与同群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以杖荷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

4、,已知之矣。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 分)A.至 ,则 行 矣向 吾 不 为 斯 役 ,则 久 已 病 矣 )B. 以 杖 荷明 日 ,子 路 行 ,以 告 )C.欲 洁 其 身 ,而 乱 大 伦弃 甲 曳 兵 而 走 )D.使 子 路 问 津 焉杀 鸡 为 黍 而 食 之 ,见 其 二 子 焉 )解析 A 项则:连词,表已然,已经/连词,表承接,那么。B 项以:介词,表工具,用/连词,表承接,相当于“而” 。C 项而: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修饰。D 项焉:都是句末语气词,不译。答案 D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4

5、分)A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B止子路宿C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D见其二子焉解析 C 项“仕”:做官,名词用作动词。A、B、D 三项都是使动用法。答案 C9下列对原文 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分)A荷 丈人看重体力劳动和农业生产,这一点比孔子要高明。但他避世隐居,对政治的态度是消极的。B孔子不因洁身自好而离开政治,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C文中的荷蓧丈人是乱世中的隐者。他对于子路跟着孔子周游列国而不从事农业,表示不满,可是对孔子这位思想家是敬佩、赞赏的。D孔子虽然也深感自己的“道”不被诸侯采纳,但是仍然率弟子周游列国。他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

6、道,这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解析 C 项中“可是对赞赏的”错。答案 C10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3 分)译文:_(2)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3 分)译文:_答案 (1)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2)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能废弃呢?(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 题。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爱, 无幸见恶,诽誉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

7、;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困 也,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夫子讥之,是吾师也。 ”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晏子春秋 外篇第八)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分)A不维其行 维:维护,保持B不自以为约 约:穷困,困窘C丘闻

8、君子过人以为友 过:探望,拜访D吾罪几矣 几:(到了)极点解析 C 项“过”的意思是超过。答案 C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4 分)A.有 幸 见 爱 ,无 幸 见 恶见 行 而 从 之 者 也 )B.见 君 而 不 见 其 从 政 者不 维 其 行 ,不 识 其 过 )C.见 景 公 而 不 见 晏 子始 吾 望 儒 而 贵 之 )D.今 未 见 婴 之 行 ,而 非 其 顺 也非 人 不 得 其 故 )解析 D 项两个“非”都是动词, “非难” “指责” 的意思。A 项两个“见”字,前者是介词,表示被动;后者是动词,看见。B 项两个“其”字都是代词,前者

9、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后者活用为第一人称,自己。C 项两个“而”字,前者表示转折关系,后者表示顺承关 系。答案 D1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文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4 分)A见君(而)不见其从政者,可乎B(若)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C君子过人以为友,不 及人以( 之)为师D夫子讥之,(夫人) 是吾师也解析 “夫人”应改为“夫子” 。答案 D14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暗含孔子或晏子评价对方的一组句子是 ( )(4 分)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 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 婴则齐之世民也不能自立也 今吾望儒而疑之 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 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A B C D解析

10、见景公不见晏子,暗含孔子认为晏子为人不好。怀疑儒生,暗含对孔子的批评。孔子道歉,去拜见晏子的行为,暗含对晏子的尊重。是孔子直言对晏子的不满。是晏子为自己“事三君而顺”辩解。是孔子自责时说的话。这三句都不符合要求。答案 B1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分)A孔子听说晏子事三君而顺,到齐国去就不肯见他,这虽不免有些主观,却也反映了孔子磊落坦荡,恪守自己的做人原则。B子贡当面对孔子“见君不见其从政者”的做法提出疑问,孔子也当即给予了答复,这表现了孔子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C晏子用孔子周游列国时“拔树削迹” “身穷陈蔡”的窘况回击孔子的讥讽,并因此非难儒生,显出晏子心胸不够宽广

11、。D听到晏子的话,孔子深深自责,诚 恳地表示歉意,并去拜见晏子,表现出他勇于责己、知过必改的胸怀,不愧为大家风范。解析 晏子的话意在指出孔子的错误,不能因此就武断地说晏子“心胸不够宽广” 。此外,孔子“吾疑其为人”是直陈己见,不算讥讽;晏子“望儒而疑之”,“疑”不是“非难” ,而是“怀疑” 。答案 C【参考译文】孔子到齐国去,拜见齐景公,却不去拜见晏子。他的学生子贡问道:“拜见国君而不去见为他管理政事的人,行吗?”孔子说:“我听说晏子服事三位国君都很顺利,我怀疑他的为人(不端)。 ”晏子听说了孔子的话以后,说:“我晏婴世世代代都是齐国的百姓,如果不能保持好的品行,不能认识自己的过错,就不能在齐

12、国自立。我听说,(如果)幸运就会被人喜欢,不幸运就遭人厌恶,批评和赞美这类东西,就像声音与回声此响彼应一样,是要见到人的行为而随之产生的。我听说,用一条心服事三位国君,是(为政 )顺利的原因; 用三条心服事一位国君,就不会顺利了。如今(孔子) 并没有见到我的行为,却指责我的顺利。我听说,君子独自一人站立时,不会对自己的身影感到羞愧,独自一人睡觉时,也不会对自己的魂灵感到羞愧。孔子在宋国与弟子习礼的大树被拔掉,吓得销声匿迹,自己没有认为是耻辱;在陈蔡两国走投无路,自己不认为是穷困;指责别人的行为却不知道人家这样做的原因,这就好像住 在水边的人指责山上的人用斧头,住在山上的人指责水边的人用渔网一样啊。(这样的话) 从他嘴里说出来 ,是因为他不知道其中的难处,起初我看见儒生很尊重他们,现在我看见儒生就要怀疑他们了。 ”孔子听说了晏子的话以后,说:“有这样一句俗语:在近处说的话,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都不能让它停下来;德行存于自身,却无法在众人面前掩藏起来。我私下议论晏子没有说中他的过错,我的罪过大到极点了。我听说君子超 过别人,就把那个人当作朋友;比不上别人,就把那个人当作老师。如今我对晏子说错了话,晏子讥讽我,他是我的老师啊。 ”通过自己的学生宰我去向晏子道歉,然后孔子亲自去拜见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