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东南眉目沃洲山.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11367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南眉目沃洲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东南眉目沃洲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东南眉目沃洲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东南眉目沃洲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东南眉目沃洲山.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东南眉目沃洲山|-|i0|.lll|ll.|j 甍-一_4lllll:j_jt.j.l 囊蠢纛毒 ll 二 t:I 簟警薯零一一赣|i|llI|- 毫|0.螽蠢遗蒜.毫孺-g 碉霎 t:.,一,矗船 tl囊 l 罐醚鑫鸯蠡,一鎏一遁交矗交墓东南眉目沃洲山嘀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沃洲山禅院记中说:“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自居易时代的剡县所辖区域即今浙东嵊州,新昌两市县的辖区,而沃洲,天姥则在新昌县的东南部.今年 5 月初,我曾慕名往沃洲一游.午后离开县城,车行只半小时,便来到长诏水库大坝.长诏水库也叫沃洲湖,是 1979 年 3 月建成的,总面积 818 公顷.这里原来是一条叫

2、沃水的溪流,由天台石梁和新昌东峁两处瀑布的水汇流而成,为剡溪的上源之一.当年在桑园合流处壅沙成洲,长里许,泉甘土肥,故名沃洲.东晋时期,这一带曾经是江南佛教活动中心,目吃也是江南士族文化中心,以竺潜,支遁为首的十八高僧和孙绰,王羲之等十八名士,曾长期游止于此,或结庐讲经,或翰墨游弋,盛极一时.这里还是道家的活动重地,是全国 72 洞天中的第 15 洞天.到了唐代,这里更成了旅游热区,现存唐诗中咏及沃洲山水的就有 50 多首,沃洲几乎成了江南佳山水的代名词.但现在,昔日的潺潺溪流已变成烟波浩淼的大湖,美丽的沃洲以及周围从东晋以来逐渐建造起来的寺院,古遗等胜迹,许多都已埋在水底.我们只能站在 68

3、 米高的钢筋水泥大坝上望湖凭吊了.这一天,绵绵春雨,如丝如雾,将远近山水林木全笼罩在一片薄薄的口俞月亭雨幔中.山朦胧,水朦胧,人朦胧,心也朦胧.遥望放鹤峰,想起世说新语中所记支道林养鹤放鹤的故事:支道林好鹤,有人送两只幼鹤给他,他恐怕鹤长大飞走,便将鹤翅膀上的羽毛剪了,鹤不能飞翔,顾翅垂头,状颇懊丧,道林顿悟道:“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待鹤新羽长成,便将鹤放飞了.支道林即支遁,是东晋高僧,佛学般若六家七宗中即色宗的创始人,又是研究庄子的学者,所作即色游玄论和庄子逍遥游注分别代表他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他也因此誉满江左,这个爱鹤放鹤的故事,反映了他向往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以致于由此

4、及彼地尊重禽鸟个性的高逸品格.而没人湖中只露山巅的鹅鼻峰则记载了书圣王羲之以一笔写成一个“鹅 “字的有趣故事:有一天,王羲之和支道林同游沃洲,偶抬头望见鹅鼻峰,突然兴至,当即要过支道林手中马尾拂尘,缚鬃作笔,于沙滩上疾书一笔“鹅“字,笔力雄健,转折处如有折竹断枝之势,间多飞白,颇有龙麟凤尾之态.二公相视而笑,归来复书几纸,总不及前者神妙,遂又精心拓回,立“鹅“字碑于沃洲寺.沃洲寺当时叫小岭寺,是支道林到沃洲小岭后所建.东晋成和间(公元 326-334 年), 高僧竺潜辞朝归隐沃洲山,永和间(公元 345-356 年)支遁来游,爱上了沃洲,遣人向竺潜买峁山之侧的沃洲小岭,竺潜说:“欲来当给,未闻

5、巢,由(巢父,许由,均为着名隐士)买山而隐.“买山而隐“ 后来成为诗文典故.支遁到沃洲小岭后立寺行道,“僧众百余常随禀学“.“只因支遁多高致,遂使名贤作胜游“, 沃洲由此进入全盛期,成为当时江东佛学中心.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所说东晋有十八高僧,十八名士或游焉,或止焉,其实真实数目不止这些,据查,倘以六朝时期先后总计,差不多囊括了那个时期江南高级士族文化的所有代表人物.晋后,沃洲一度沉寂,一直到唐代才又成为风景名区.唐太和二年(公元 828 年)春,“有头陀僧白寂然来游兹山,见道猷,支,竺遗迹泉石尽在,依依然如归故乡,恋不能去.时浙东廉史元相国(稹) 闻之,始为b 筑;次廉史陆中丞知之,助其缮完.

6、三年而禅院成,五年而佛事立.正殿若干间,斋堂若干间,僧舍若干间.夏腊之僧,岁不下八九十人,安居游观之外,日与寂然讨论心要,振起禅风;黑白之徒,附而化者甚众.“(沃洲山禅院记) 白寂然重建之寺即沃洲禅院,也即后来的真封院,真觉寺,可惜已经永远沉到湖底去了.在大坝附近留连眺望了一会以后,我们又上车往真君殿.汽车沿着沃洲湖畔蜿蜒起伏的简易公路缓缓前行,沿途林木葱茏,偶而能望见湖边绿荫之中露出几椽白墙黑瓦的新屋,据说那大多是某些机关单位建造的游憩之所,点缀在高山平湖绿树碧波之间,倒也给湖光山色增添了若干亮点.写沃洲山的诗,最早的是晋代高僧白道猷写的招道壹归隐沃洲,原诗有十四句,沃洲山禅院记中只引了四句

7、:“ 连峰数十里 ,修竹带平津.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后世许多诗评家把这四句列为删繁就简的范例.唐人卢象有一首题沃洲精舍诗:“玄度 (即许询,也是剡县隐士)常称支道林,高人隐处白云深.一去人间常不见,千峰万壑势森森.“清初福建晋安叶矫然也曾写过两首七律沃洲,其中第一首的前四句是:“修竹连岗古沃洲,茅茨细路带溪流 .月明鹤怨支公岭,枫落猿啼天姥秋.“这些诗都反映了当年沃洲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创造的一种意境.如今,那种修竹连岗,茅茨细路带溪流,千峰万壑势森森的气象自然见不到了,由于长诏水库建成后,水面抬高了 50米,四周本来就不是很高的山更失去了高峻的山势,但浩荡的湖面却给沃洲山增添了一种旷远空

8、灵的新意,加上细雨朦胧,岚气飘忽,更给人一种似仙似幻的感觉.真君殿座落在接近山巅的一片平地上,山门前不远便是沃洲湖.据说以前山下只有一条潺潺小溪,山门前有一条长长的石阶一直可下到沃洲,真君殿雄踞沃洲山巅,那气势是很雄伟的.山门上悬挂的匾额大书“沃洲山“ 三字 ,是当代书法大家沈鹏的手笔.山门两边一副隶书对联:“左右列名山赤城天姥,后先开胜境白傅支公.“ 道出了沃洲山的环境和历史.门内前厅立一黑色石碑,记沃洲山历史变迁,可说是对山门对联的注解.石碑后面有一个新建的戏台,为这一带常见的农村戏台的格式.戏台面对一排长长的殿宇,中间隔着一大片平地.一般的寺庙道观只供本教的偶像,真君殿却特别,是儒释道三

9、教合一.中间主殿供的“真君大帝“ 峨冠博带 ,据传为南宋名将宗泽形象,民间称石老将军,殿堂布置也像世俗衙门.西侧有太岁殿,供六十甲子神,是道家殿堂.东侧则有念佛堂,供西方三圣,还有观音殿,地藏寺,十八罗汉堂等.这种状况,既可说明民间信仰的混乱,也说明当年这一带宗教活动的昌盛和相互之间的宽容.据记载,当年真君殿建筑规模宏大,有殿宇僧房百余间,清末一次修理就花了 3 万余金.可惜“文革 “中大部被毁 ,只留下大殿和山门.从殿前大片平地和大殿两根盘龙石柱,木雕,砖雕,彩绘等尚可看出当年的规模和高妙的工艺水平.如今一溜殿宇中,除中间的真君殿外,两侧其他殿堂都是新建的,其中最引我兴趣的是靠右侧最边上的“

10、三白堂“. 殿为简易的砖木结构,共三间,每间塑一座像,两个和尚一个文士,开始不知道供的谁,后来看到墙上贴有纸写的介绍,才知道“三白堂“ 的由来 .原来沃洲禅院建成后的第二年,白寂然派遣门徒常贽,持书与图到洛阳,请从叔自居易作记,自居易便根据寂然提供的资料写了沃洲山禅院记,他在最后感慨地写道:“昔道猷肇开兹山,后寂然嗣兴此山 ,今乐天又垂文兹山,异乎哉,沃洲山与白氏其世有缘乎!“ 记中所说道猷 ,即白道猷,自居易认为他是沃洲山的开山祖.后人为了纪念这三个姓白的人,才在沃洲建了“三白堂“,可惜也随着沃洲禅院一起沉在湖底了.归途中,我们见山麓水边有一座两层四方挑角小亭,亭中立一石碑,碑前面又另建一单

11、层四方小亭紧挨在两层亭屋檐底下,造型新颖别致,白柱黑瓦,色彩也极分明,引人注目.同行的朋友说那叫“三白亭 “,是长诏水库建成后新盖的,也是为了纪念“三白 “.可惜我们的公路在山上,三白亭在山脚水边,要下去还得绕道,因时间关系,只好放弃参观.康熙新昌县志有言:“有非常之地,必以非常之人重焉.故尼山之重以孔也,濂溪之重以周也,而南阳,河汾之胜亦以孔明,仲淹增光焉.故山有虎豹则山若增而高,川有蛟龙则川若浚而深.“沃洲山位于剡东荒僻贫瘠的山区,虽有迷人风光,也是藏在深山人不识,它的出名,全赖竺潜,支遁,孙绰,王羲之等一班高僧名士的游止绍介,尤其是白居易的沃洲山禅院记一出,使后世多少人记住了沃洲山这个名字.这真是山因人传,人因文传,后世之人游此,当有所悟也.责任编辑/陈文振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