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就业困难人员及新增劳动力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如何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和新增劳动力人口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最现实、最核心、最直接的问题。街道、社区作为最基层的组织,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所以始终要把服务和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新增劳动力就业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导向,宣传创业知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在街道辖区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因此,就以上原因我们对街道所在辖区内的就业困难人员和新增劳动力进行了调查,以便更好的发现和解决问题。 本次调查根据调查对象的受教育水平和就业的相对难易程度,将调查对象分为三类,
2、分别是:初、高中毕业后未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 一、现状 两后生青年就业现状 据统计:我街道辖区内的两后生青年总数为 1347 人,其中 74.7%已经就业,25.3%尚未就业。 1基本信息调查 性别构成:男性占 51.3%,女性占 48.7%。 年龄构成:18-24 岁占 17.7%,25-30 岁占 61.2%,31-35岁占 21.1%。 受教育水平:初中以下占 2.1%,初中占 57.4%,高中占 40.5%。 综上,可以看出两后生青年的基本特征是:年龄集中在 24-30 岁之间,学历以初、高中为主,其中初中学历的较多。 2.现状调查 就业现状 薪酬待遇
3、:平均在 800-1000 元左右的占79.3%,1000-1500 元左右的占 12.2%,XX 元以上的占8.5%。 对工作的满意度:很满意占 9.5%,比较满意占 34.7%,一般占 42.9%,不满意占 12.9%。 未就业现状 未就业原因:有就业意向但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占38.9%,认为目前无法就业的占 25.4%,不愿意就业的占9.5%,其他 26.2%。 经济来源:72.0%的未就业人员表示经济来源主要还是靠家庭,19.4%的未就业人员靠打零工,其他 6%。 对未来找到满意工作的信心:非常有信心占 26.5%,比较有信心占 46.5%,没有信心占 27.0%。 对未来的打算:准备创
4、业占 20.9%,提高学历占10.1%,参加就业培训占 20.2%,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占 41.7%,没想好占 7.1%。 3.就业因素分析 影响择业的因素:根据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他们首先关注的问题是“薪酬待遇”其次是“工作稳定性”最后才考虑“工作环境”和“工作的发展前景”。 影响未就业的因素:未就业的人员当中大部分认为影响自己未就业的主要因素学历较低,选择工作的余地较小;其次是没有专业技能,就业比较困难;再次是就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最后一点是缺乏创业资金和创业培训。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据统计:我辖区内,XX 年、XX 年以及 XX 年三年的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 256 人,其中,68.4%已经
5、就业,31.6%尚未就业。 1基本信息调查 性别构成:男性占 63.7%,女性占 36.3%。 应往届比例:应届生占 40.1%,往届生占 59.9%。 受教育水平:专科,高职占 62.0%,本科占 36.0%,本科以上占 2.0%。 综上,可以看出我辖区内的高校毕业生男性多于女性且往届生较多,专科、高职学历占大部分。 2.现状调查 就业现状 薪酬待遇:1000 元以下的占 34.5%,1000-XX 元占51.7%,XX 元以上占 13.8%。 对工作的满意度:很满意占 17.7%,比较满意占25.4%,一般占 28.3%,不满意占 28.6%。 工作单位性质:政府机关占 5.6%,事业单位
6、占4.3%,企业占 37.8%,自主创业占 24.7%,其他占 27.6%。 未就业现状 未就业原因:工资待遇低,不如不工作占 9.1%,与个人兴趣不合占 10.2%。工作地点在农村等不愿意去占39.6%,工作环境差继续找工作占 41.1%。 理想的就业单位:32.5%事业单位,31.0%政府机关,16.5%企业,14.0%自主创业,6.0%其他。 工作地点的选择:76.0%城市,23.0%城镇,1.0%农村。 对工资的期望:3000 以上占 21.0%,XX-3000 占26.0%,1500-XX 占 37.0%,1000-1500 占 13.0%,1000 以下占 3.0%。 经济来源:靠
7、家庭供给的占 70.9%,其他占 29.1%。 对未来的打算:考研、考公务员的占 35.1%,正在找工作的占 47.8%,正在进行创业筹备的占 17.1%。 3.就业因素分析 影响择业的因素:从调查的数据显示,“薪金”、“自身发展前途”、“工作环境”、“就业单位的发展前景”和“个人兴趣”是大学生所比较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其择业时考虑比较多的问题。其中新“薪金”、“自身发展前途”以及“工作环境”排在最前列,其次是“就业单位的发展前景”和“个人兴趣”。 影响未就业的因素:调查中发现高校毕业生认为影响自己还未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高校扩招影响:人才过剩,市场供需失去平衡,供过于求。
8、就业渠道不畅:学校择优推荐、考公务员、等受限较多,对大多数人来说不适用。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专业设置重复,教学内容落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新的发展。 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性别歧视,工作经验等等多重限制造成就业困难。 缺乏就业培训机会:学校培训较少或者基本没有,企业又不愿培训。 缺乏求职技巧:基本没有机会接受培训和锻炼。 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现状 在本次调查中,涉及到的就业困难人员总人数为 94 人。这一部分人员主要是由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大龄就业人员和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构成。其中,已经就业的占 73.4%,尚未就业的占 26.6%。 1基本信息调查 性别构成:男性占 37.7%,女性占 62.3%。
9、年龄构成:35-40 岁占 17.3%,40-45 岁占 73.5%,45 岁以上占 9.2%。 受教育水平:初中以下占 91.2%,高中占 8.8%。 综上,可以看出我街道就困难人员以女性居多,年龄集中在 40-50 岁之间,学历较低。 2.现状调查 就业现状: 薪酬待遇:薪酬待遇:平均在 800-1000 元左右的占91.3%,1000-1500 元占 8.7%。 工作满意度:很满意 9.7%,比较满意 39.9%,一般39.6%,不满意 10.8%。 综上,可以看出女性就业困难人数和未再就业的人数多于男性,4150 岁的中年人是主体,而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未就业现状 未就业原因:缺乏技
10、能 59.0%,年龄较大无法就业占24.0%,需要照顾家庭 13.0%,其他 4.0%。 对未来的打算:准备创业占 7.9%,参加就业培训占32.1%,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占 44.5%,还没想好占 15.5%。 希望获得就业的途径:政府解决占 47.0%,自己寻找占 51.2%,其他 2.8%。 3.就业因素分析 影响择业的因素:“家庭”,“薪金”,“创业资金”,“工作环境”和“自身能力”成为他们择业的考虑因素,尤其是家庭成为第一要素。 影响未再就业的因素:根绝调查他们认为,学历低、没有专业技能、年龄较大、身体状况、性别歧视、照顾家庭、创业资金不足和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等等成为他们就业困难的种种障碍
11、。 二、问题 青年就业问题 1由于家庭,亲属的开导,教育的不到位,很多家庭对他们抱着“在家呆着就呆着吧,不出去闹事就好。”或者好坏不予理睬的方式,导致青年产生“周遭情况相同者居多,这样的人多了,我也无所谓。”的不良心态,使其不愿意结接受就业培训,不愿意就业。2.对工作的认同感低和满意度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多数企业取消了加班和加班费,使得青年的工作压力增加,家庭负担加重,但是大多数青年的月收入低于本市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3.制约青年就业的瓶颈仍然突出。青年已经客观的认识到“学历不够”,“缺乏专业技能”是影响其就业的直接和主要因素。但是青年参加就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当前市场上的就业
12、培训机构层出不穷,但质量层次不齐,还有就是培训费用普遍较高,青年难易承受。 4.扶持青年创业,完善创业环境这一任务还有待完善。缺乏创业资金,创业培训,以及不懂创业扶持政策是出现比较多的问题,有近 80的青年不知道创业优惠政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毕业生期望过高,导致用人单位产生戒备心里。 首先大学生就业理念存在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误区。其次期望过高,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专业要求对口等。还有就是由于工资低难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特们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
13、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是这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导致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低下。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
14、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是不现实的。 .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调查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差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问题 .对再就业岗位的“稳定性”存在顾虑。目前再就业岗位许多是临时性用工,或只签订短期劳动合同的用
15、工,甚至是无合同用工,使他们对这种再就业顾虑重重,担心新岗位干不了一年半载又被“炒”了,再想“再就业”更难了。 2.专业技能的缺乏导致其就业困难,甚至无法就业。文化层次较低缺乏知识,再就业的选择余地较小。 3 其次在调查过程中性别歧视业非常严重,尤其对女性来说非常的不公平。许多单位不接受女性职工。 4 创业优惠政策不知道,创业意识薄弱,放不下面子去创业等等问题,是制约他们创业的障碍。 5 家庭经济情况普遍较差,缺乏创业的机会和实现的条件,创业道路艰难。 三、对策 青年就业对策 1.通过树立创业先进典型、加强思想宣传教育等多种措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和创业观。首先,是要引导他们坚定信心,正确
16、认识就业形式,正确认识自身能力。其次,是引导他们降低择业要求,先就业再择业。再次,是正确树立创业观,让其认识到创业的价值,鼓励创业。最后,是利用街道社区的宣传栏等形式加强宣传工作,并且及时将用工信息等张贴于显眼位置。 2.掌握本领是关键,辛勤创业是出路。要想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就要具备适应市场变化和新的职业要求的能力。在新旧体制转换、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创业更艰难,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更高。这就需要他们不仅要转变观念,调整心态,更要奋发努力,刻苦学习,迅速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俗话说得好:艺多不压身。多一门技能,就多一种选择,多一条出路。无论是创业成功者还是下岗失业人员,都应
17、有危机感,在学习和工作中努力提高职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以适应竞争的社会。 3.通过教育教学等手段增强劳动能力、提高劳动技能、加强创业意识。首先是创建就业培训平台,提供免费的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其次是进行创业见习,大力开拓建立创业时间基地,为其创业搭建创业实践、全程指导和帮助。最后是加大政府的资金扶持、政策扶持等。 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1.抓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宣传和政策的落实 为使更多的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更加深入地了解促进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街道要进一步加大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突出宣传重点,创新宣传手段和方式,提高宣传效果。下一步街道将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进行梳理,特别是
18、优惠政策的基本内容、享受条件和申请办法,及时通过政府网站、QQ 群、短信服务平台等等各种渠道发布,并编印成册,免费发放给大学生和企业,帮助大学生和企业进一步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用好政策。 2.抓辖区各类行政和政策资源的整合 促进大学生就业是一项关系到民生的重要工作,需要部门的政策和街道内的各种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形成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合力。其中,大学生就业信息发布平台的整合是政府资源整合的重中之重。街道将进一步调整相关的各种资源信息,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有序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实现大学生就业信息和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强化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使大学生能了解到
19、更多的就业信息,同时也让用人单位能招聘到满意的毕业生。 3.抓大学生见习制度和实习机制的完善 目前,大学生见习制度的实施,对于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借助已实施的大学生见习制度平台,建立促进大学生实习的长效机制,是解决大学教育与社会脱节,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方法。 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对策 1.落实就业政策。争取更多的政府资金投入,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提供就业服务。开展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服务和劳务派遣工作。 2.开发就业岗位。通过政府出资买岗、创建再就业基地、开展劳务派遣、进行组织化劳务输出、引导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多种
20、渠道,积极拓宽就业空间,开发就业岗位。首先依托街道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平台,摸清就业困难人员底数,了解他们的就业愿望,建立登记台帐,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一对一“就业援助。其次是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设立专门援助窗口,为就业困难人员开展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代理等服务。再次是依托公共就业训练机构,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对技能偏低的就业困难人员大力开展“定向式“、“订单式“和“定岗式“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最后是定期开展就业援助专项活动,采取进家入户登门走访的方式,大力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信息、送技能、送服务活动,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尽快实现就业,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 3.围绕机关事业单位保洁、保绿、保安和社会交通协管、治安协防、劳动保障协理等领域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对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用人单位,按其为就业困难人员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 4.建立培训网络。针对辖区内现有培训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定点培训与网点培训、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为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零就业家庭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免费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