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古代儒家人生哲学中的“孟之道”.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11165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儒家人生哲学中的“孟之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代儒家人生哲学中的“孟之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代儒家人生哲学中的“孟之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代儒家人生哲学中的“孟之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代儒家人生哲学中的“孟之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古代儒家人生哲学中的“孟之道”摹索 2007/8古代儒家人生哲学中的“孟之道 刘会新武东生摘要:孟子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宋代以来,被尊奉为亚圣,其学说与孔子的思想被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特别是其“ 大丈夫“ 的理想人格千百年来对华夏民族的心灵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本文以孟子的“人道 “论为核心,阐述了孟子的人生哲学,并结合实际探讨了其对当今社会意义之所在.关键词:孟子;人生哲学;“人道“; 现代启示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1490X(2007)8 14803作者:刘会新,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生 /武东生,南开大学

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30007l“中国古代儒家人生哲学理论是由天人之际,人性,人道,人生境界,为学之方等问题组成的系统理论,其中,关于人生最高准则的人道论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 作为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是较早对人生哲学理论进行系统阐释的思想家.孟子以对天人关系和人性的分析把握为基础,形成了了以“人道“ 论为核心的有关人生的理论体系,构成了孟子的人生哲学.一天人相通与性善论天人关系和人性是中国古代儒家人生哲学的基本理论.人首先是作为宇宙中的一种物类而存在,因而,讨论人生问题,就不能不研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道与天道的关系;人又是宇宙中的一种特殊物类,所以

3、,研究人生问题又必须对人的基本属性予以说明,这就需要对人性的来源和善恶进行考察.天人相通和性善论是孟子研究人生问题的起点.1.天人相通天人关系问题是人生论的开端.人道原则作为人生哲学理论的核心,首先是由天人关系问题的讨论来说明的.关于天人关系,中国哲学中有一个有特色的学说天人相通说,这一学说的最初倡导者,就是孟子.孟子的天人相通观念是以尽心一知性一知天的思路,从本体论的角度说明的.孟子认为人与作为最高主宰的天是一个息息相通的整体,天是人伦道德的本原,人是禀受天的德性为其根本德性的.这表现在天的根本德性含于人的心性之中.因此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 孟子

4、? 告子上 )心与性又是相连的 ,性在于心,“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孟子?尽心上 )所以充分扩张善良的本心,就懂得了人的本性;正所谓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同上);人的心是受于天的,性在于心,因此人的本性也是受于天的,实际上也是天的本质,即“知其性,则知天矣.“(同上 )懂得了人的本性 ,就懂得天命了.孟子肯定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卓越地位,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人的心性与天相通.所以,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离娄上)人道的当然应是以天道为榜样,发挥心的作用,通过克己自律的道德修养达到天道之真实无伪的道德境界,实现人道与天道的同O,2.性善

5、论人性论是孟子人生哲学的基础.孟子对人性问题进行讨论,其目的在于揭示人道的根源和基础,判断现实生活中的善与恶.孟子所谓性主要是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或者说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属性,这也是他所说的人道的内容.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又说,“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 ,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 尽心下)人区别于禽兽的特性很少,感官欲望的满足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本能,所以君子不谓之性;仁义礼智等诸德是

6、人有而动物没有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即人的类本性,才是性的内涵.关于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的来源,孟子基本上持一种先验主义的天赋道德论.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 ?告子上)又讲:“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但他并不认为人性就是仁义礼智,而是尚未成为但可以成为仁义礼智的萌芽,孟子将这种“萌芽“ 称之为“端“.“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 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只有通过后天自觉的努力,扩充人性中的

7、这些善端,才能达到“善“.二以仁义为核心的“人道“论与“大丈夫“理想人格人生哲学的中心部分是关于人生最高准则的理论.人生之最高准则,古代称之为“人道 “,现在也称为人生理想 .孟子人道论的核心是仁义,孟子对兼与独,义与利,生与死等人生基本范畴的探讨都贯穿着仁义的精神.能达到人生最高理想的人,孟子谓之“大丈夫“.1.仁豳最早提出“人道 “论的是孔子 ,论语中所谓的“道“,就专指“人道 “.孔子的人道论以仁为本旨,孟子发挥孔子的思想 ,也以仁为人生的最高原则.孟子多从心性上讲仁,以为仁即是人所固有的恻隐之心的发展.“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

8、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孟子? 公孙丑上 )不忍人之心,或恻隐之心 ,就是同情心.人莫不有同情心,同情心就是仁的萌芽,发展扩充固有的同情心,就可以达到仁.“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0“(孟子? 尽心下) 仁从爱父母开始,由近推远,是同情心的发展,爱的扩充.因此,推己及人是孟子的求仁之道.“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 ?尽心上)努力实践恕,做到不以己之所恶施于人,久而久之就自然能达到仁了.孟子十分注重在生活中实践仁,“人也者 ,人也.合而言之 ,道也.“(孟

9、子?尽心下 )仁是人所以为人之道,人必须实践仁,才能成其为人.2.义仁是最高的原则,还有第二原则,就是义.孟子言仁,注重内心的态度,仁是内心所当有之态度,义才是行为所应循之准绳.仁的品质,要通过义表现出来.所以,“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 ?离娄上)孟子以不忍为仁,以不为说义.孟子说:“人皆有所不忍,达之於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於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窬之心 ,而义不可胜用也.“( 孟子? 尽心下)不当为则不为 ,当为则为之,便是义.当为之事,虽杀身亦为之;不当为之事 ,虽受死亦不为.孟子说:“鱼

10、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孟子? 告子上 )所欲有甚于生者,即是义 .所恶有甚于死者,即是不义.义在生之上,虽死而能取得义,便已得到不朽的生命.3.“大丈夫“ 理想人格实行仁义之极,便能毫不勉强,自然合于仁义.能自觉做到仁义的伟大人格,孟子称之为“大丈夫“. 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滕文公下

11、)“大丈夫“ 便是有极深的道德修养,能做到“居仁由义 “,达到人生之最高理想的人 ,是孟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化身.三人生境界与修养方法儒家人生哲学中所谓“境界 “,是指在追求人格完善过程中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圣人与我同类者“, 承认人在道德修养,追求理想人格上是平等的,通过正确的修养方法都有可能达到较高的人生境界.1.人生境界孟子同孔子一样,虽然认为人可以达到较高的人生境界,但又绝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达到的,人格发展也有级次,需要一步步的努力.这较高的最后境界,可以说是“大“,“ 圣“ 和“神 “.尽心下中孟子与浩生不害有这样一段对话:浩生不害问日:“ 乐

12、正子何人也 ?“孟子日:“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日:“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值得向往的东西叫做 “善“;善为自身所拥有叫做“信“; 充满于本身,叫做“美“;不但充满,而且光辉地表现出来叫做“大“; 既光辉地表现出来了,又具有教化的力量,叫做“圣 “;圣到了神妙不可测度的境界叫做“神“. 乐正子就是处在“善“ 与“信“之间的人 .大人就是通过不断努力,达到生活之最高境界的人,即孟子所谓“大丈夫 “.至于“圣“和“ 神“,是极少的人才可以达到的,圣是实行人道圆满无缺憾,相当于孔子所说的“

13、从心所欲不腧矩“(论语 ?为政)的境界 ,有获得了自由的意思 ;神的境界则似乎走向了神秘主义,真正与形而上的天达到了同一.2.修养方法人生修养,古代也称“为学之方 “,是通过主观努力改造自我,使人格臻于完善,达到一定境界的过程.孟子十分强调“修养 “(修养的本意最早源于孟子提出的“修身“ 和“养性“两个概念),他说虽然“ 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尽心上),但仍须“ 反身而诚“(同上);人性虽有善端,但仍须自觉努力.以性善论为前提,孟子提出了以存心养性,尚志养气,反求诸己,知耻改过等为内容的修养方法.(1)存心养性孟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在人的心性中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德之端,所以他说:“

14、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 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人生修养首要的就在于存养和扩充这些善端.孟子认为,存养的障碍来自于人的耳目之欲.这些被他称之为“小体 “的感官不具备理性 ,因此易受外物引诱而人歧途.孟子主张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0“(孟子?尽心下)一个人欲望不多,那善性虽有所丧失,但也很多; 反之,如果一个人欲望很多,那善性虽有保存,也是很少.要真正做到寡欲,就必须从其大体,发挥心的理性思维作用.(2)尚志养气“尚志 “见于

15、 尽心上中孟子与王子垫的一段对话.“王子垫问日:士何事?孟子日 :尚志.日:何谓尚志?日: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认为尚志就是要能坚持自己“不可夺“ 的志,立志做仁义的人.关于养气,孟子讲,“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孟子? 公孙丑上)孟子所说的气,是指表现于实际行动中的精神力量.孟子强调,这种精神力量的获得,一方面是靠理性认识掌握了道与义形成的;另一方面 ,还要靠持久不懈的修养和锻炼,即所谓“以直养而无害“, 持续地以直道,正义来培养.(3)反求诸己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孔子讲忠恕

16、之道,孟子将这一思想推演为“反求诸己 “,并把它作为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孟子说:“ 爱人不亲 ,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 离娄上)当一个人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相应的反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且“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总之,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如果反躬自问自己的仁已够了,礼也够了,那么一般说来是会得到别人相应的仁爱和礼遇的.所以,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4)知耻改过孟子说:“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如果为物欲所蔽,失去了这一善端,就会做出不义

17、的事.做了坏事,如果知道羞耻,就会重新恢复这一善良的本性.“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孟子 ?公孙丑下)所以说,“ 人不可以无耻.“( 孟子? 尽心上)如果做了坏事不知羞耻,这种耻才是真正的无耻,是绝对要不得的.孟子认为在道德修养上知耻与否对人关系重大,干机谋巧诈事情的人是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的.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样能赶上别人呢?所以他说:“耻之于人大矣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尽心上)知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知耻才能恢复和发扬其善端,知耻才能改过迁善.知耻是内在的心理活动,改过迁善则是知耻的外在表现.四孟子人生哲学

18、的现代启示孟子人生哲学是我国古代传统儒家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虽然其中不乏唯心主义的倾向和封建性的糟粕,但只要进行合理改造,取其积极的内容,并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则完全可以为我们现在服务.1.作为孟子人生哲学基础的天人相通观念和人性论肯定了人在宇宙中地位的高贵和卓越,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孟子的天人相通观念和性善论虽然带有先验主义的色彩,但他肯定了人在天地之间的卓越地位和人区别并优于动物的尊严和价值.后世儒家周敦颐“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和邵雍 “唯人兼乎万物,而为万物之灵.“(皇极经世

19、.观物外篇)的观点都是对孟子的继承和发展.在孟子看来,人生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人性优越于动物,和动物相比,人具有理性的思维能力,因此能够通过“尽心“, 从而“知性“,进而“知天 “,与代表最高价值的天融为一体.马克思说,“ 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就是说,所谓人生价值建立在对“人本身 “理解的基础上.这里的“人本身“, 是指人的本来面目,即人性 .虽然孟子把人性看成永恒不变和超阶级的,但他对于人的地位和人理性自觉的重视对于个体认识,珍视自身价值,并通过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孟子“人道“论中对人生最高原则和理想人格的探求,对于我们树立人生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

20、义.孟子“ 人道 “论中把仁义作为人生最高准则,并把能够自觉实践仁义,从而达到生活之最高境界的人称之为“大丈夫“.虽然现在所说的人生理想和古代的“人道“ 不尽相同 ,但是树立人生理想对今天的人同样重要.人生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因此,今天所树立的人生理想必然要符合当今时代和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我国正在构建和谐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体.孟子讲仁义是人生的最高准则,又强调居仁由义是实现人格价值的条件,虽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阶级的局限,但如果人人能够

21、行忠恕之道,与人为善,推己及人,那么,不论对于个人理想的实现还是整个社会和谐风尚的形成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3.孟子高度重视主体自觉的修养方法,对于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人生境界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孟子承认人所具有的善端,但他认为只有善端还不够,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扩充这些善端,才能达到较高的人生境界.所以他说,“求则得之 ,舍则失之.“(盂子?尽心上 )提出了存心养性,尚志养气,反求诸己,知耻改过等道德修养方法,这些修养方法无不注重发挥修养者的主体作用.张岱年先生讲,“孟子注重个人的内心生活之培养“ .事实上 ,要成就道德人格必须以个人的精神生活为基础,要从自我做起.“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 离娄上)这正是今人所需要加以提倡的.注:武东生: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逻辑关系 ,道德与文明)2001 年 4 月,第 22 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9页.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人民日报 2005 年 2 月20 日第一版.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255 页.(责任编辑: 章克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