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雷擊相關常識閃電 當空氣極不穩定的時候,容易發生強烈的向上對流運動,而形成高聳的積雨雲,雲中充滿上上下下奔竄的水汽,就會產生靜電,雲的上端會產生正電荷,雲的下端會產生負電荷,地面又是正電荷,那麼,正、負電荷之間有空氣作為絕緣體,若正、負電荷間的電壓差,大到可以衝破絕緣體的空氣,使空氣在瞬間膨脹爆炸、發熱發光,發光就是閃電,膨脹爆炸發出巨大聲響就是打雷。閃電與雷聲的形成 夏天一到,常常都會遇到這樣的情形:上午晴朗而炎熱,令人受不了,但是一到下午之後,天空馬上變了一個樣,不但烏雲密佈,而且閃電雷聲不斷,住在山區的人一定感受深刻,像花生米一樣大的雨滴加上一陣陣風吹過來,讓人躲也躲不掉,撐傘根本是一點
2、用也沒有,有時候在郊外一不小心甚至還會被雷擊中,相當危險,到底閃電與雷聲是怎麼形成的呢? 其實大多數的閃電都是連擊兩次,第一擊是一股看不見的帶電空氣,一直下到地面,或是由地面到達空中,它就像是一個開路先鋒,為第二次的閃電帶路,當第一擊的閃電打下來的那一瞬間,一道迴擊電流就延著先前所開的路跳上來,於是就發生看的見的閃電,所以說,看的見的閃電是第二擊。 這種迴擊電流有一個電力核心,它的周圍有一圈像管子一樣的炙熱空氣把它套住,由於磨擦,這層熱空氣就會發光膨脹和爆炸,爆炸發生時差不多馬上就看到閃電,但是雷聲總是稍後才到,這是因為聲音的速度是 340m/s,而光的速度是 30 萬 km/s,光的速度遠比
3、聲音的速度要來的快,所以總是先看到閃電而後才聽到雷聲,決對不是因為眼睛長在前面;耳朵長在後面的原因呦! 雷雨的形成 在夏天,常常會有午後雷陣雨出現,雷陣雨是由雷雨胞,也就是雷雨雲所降下來的,通常,單獨的一塊雷雨雲,它的生命非常短暫,一般不過維持一、二個小時,在這當中可以劃分為發展期、成熟期及消散期。 所謂發展期就是在上午,由於地面受到太陽的照射,都變的相當熱,到了接近傍晚的時候,太陽光不再那麼強,空氣的溫度也比較低的時候,上午受熱的地面也開始散熱了,我們都知到,暖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的原理,所以受熱的地面開始散熱的時候,這些熱氣就會往上升,把溫暖潮濕的空氣帶到半空中,因為愈往高空,氣溫愈低,所以
4、空氣中的水汽便開始凝結成雲,當氣流不斷上升,水滴就會愈來愈大,最後大到太重而無法再上升的時候,就達到成熟期了,在此之前就是發展期。 到達成熟期的時候,雨滴變開始落下,在這之前或者是同時,會有一股下衝氣流,所以會造成涼爽的陣風,當陣風吹起,就表示一場雷雨即將要來臨,當大顆的雨滴不斷的落下,便是我們所看到的雷雨。 地面的熱空氣往上升,加上降雨的時候從高空帶下的冷空氣,於是,冷空氣與熱空氣不斷的混合,空氣中的溫度也逐漸達到平衡,雨水也使得地面涼了下來,所以,上升的氣流逐漸消失,雷雨雲的形成來源就終斷了,雲層也不會愈來愈厚,反而因為降雨使雲層愈來愈少,這就是消散期。所以,在夏季短暫的雷雨過後,天氣常常
5、很快的轉晴,有句話說雨過天晴,就是這個意思。 預防雷擊 當我們到郊外出遊時,若遇到大雨,又是在空曠處的話,告訴你,寧可淋一點雨,去找比較隱密的躲雨處,也不要就近的躲在涼亭中,因為一般許多在郊區的涼亭,為了擁有良好的視野,都是建在比較空曠的地方,所以容易成為雷擊的目標。另外,若是待在車上也會比較安全,但是千萬記得,車頂上的天線要收起來,以免也成為雷電的目標。 在雨天,由於靜電比較小,所以雷電通常會引到最高處,因此,在曠野中遇到下雨,最好不要找高大的物體躲避,而要讓自己愈貼近地面愈好,另外還有一樣,那就是,遇到雷雨時,穿什麼樣的鞋子也是預防雷擊很重要的關鍵,提醒你,在雨中最好不要光腳,因為,有時候
6、雷電不一定會打到最高處,當雷打到地面,把電荷從地底散掉時,若光腳,又剛好踩在兩個不同的電壓上,那麼,電馬上就會往身上跳,如果穿著鞋底是橡膠製的鞋子,則具有耐水不導電的特性,是最安全的,而皮製的鞋子相信大家都很喜歡穿,因為柔軟舒適,但是它一遇到水就全部濕透,反而會導電不安全。避免雷擊的方法 雷雨發生時,經常會伴隨著打雷、閃電,家裡有小孩的觀眾應該常有小孩被嚇哭的經驗,根據科學家的估計,在一場大雷雨中所放出的能量,遠比一顆原子彈所產生的能量還高。這就是為什麼在雷雨發生的時候,常常會有人遭受雷擊而導致生命的危險。 目前,可以說是進入了夏季的天氣型態,白天高溫炎熱,不過由於太平洋高壓的勢力還不是很強,
7、所以在午後熱對流旺盛之下,會有午後陣雨甚至雷雨的現象發生,尤其是山區,雨勢及雨量都會比平地要來的大,所以在落雷的時候,有許多事情是要特別注意的,比如說: 1. 不要接近孤立的凸出物:像高樓、鐵塔、電線杆、煙囪等等,更不要站在空曠的高地上或大樹下,因為這些孤立而凸出的物體,往往容易成為目標而遭受雷擊。 2. 不要待在水面上:也就是說,避免在戶外游泳或划船,甚至是任何的戶外水上活動都不適合,因為水面上的人和船也是相當凸出的物體,容易成為放電的目標。 3. 不接近金屬及潮濕物:因為這些都是容易導電的物體,所以打雷時,千萬不要接近電線、自來水管、銅器、鐵器等物品,另外,也要提醒您,最好能夠避免穿汗水浸
8、濕或雨水淋濕的衣物,也不要靠近潮濕的牆壁。 4. 雷擊發生前,天氣會變得很沈悶,因此在戶外活動時,要提高警覺,格外小心,盡速走避或返家。 5. 雷擊發生時不可在曠野活動,或在稜線上行走,也不可在水中游泳、湖中划船、池旁釣魚,以免自身成為突出的導電目標。 6. 切勿接近鐵塔下、樹幹下、電線桿下,以避免遭落電擊傷。 7. 身上不可攜帶金屬物品,如雨傘的高架、帳柱頂上的鐵帽、小收音機及其他金屬用具等,預防感電。 8. 露營時,應先在適當地點或大樹上架設避雷針。 9. 絕對不可在雷雨中散步,更不可穿著濕衣服在雷雨中活動。 以上都是避免雷擊的方法,若能時時記在心中,就能避免在狀況發生時,造成無法彌補的遺
9、憾。 建築物避免雷擊的方法 高大的建築物並不能像人一樣,在雷電發生時,可以隨時跑到安全的地方躲起來,所以,勢必要有一些應變的方法,當雷電發生時,由於能量相當大,若沒有避雷針的裝置,建築物有可能付之一炬,當然,在建築物當中的人以及所有的設備,也會受到威脅。 若是你家的房子只有 4、5 層樓高,但是和附近地區的房子比起來卻蠻高的,那麼最好也裝設避雷針,以免遭受雷擊,因為一般雷電是打在最高處,雖然你家的房子只有 4、5 層,但是卻是附近最高的,所以還是相當危險呦!避雷針 所謂避雷針,是一根金屬棒,尖端向上,下端用銅線一直延伸,和埋在地底下的銅片相連。 一般當雷雨雲接近地面的時候,避雷針的尖端就會發射
10、一個向上閃流,導引雷電至避雷針,如此一來便可以保護建築物或其他突出物不至於直接遭受雷擊,簡單的說,避雷針的尖端就是用來攔截雷電用的。 將雷電攔截之後就必須設法釋放,所以另外還有一個將雷電接往大地的下導體,傳統的下導體材質是裸露的銅,現在有雖然也是用銅,但是有絕緣的設計,更能保護在建築物當中的各項用電設備。 有了下導體將電導向大地其實還不夠,還需要有接地的措施將雷電的能量完全的釋放出去,如此一來避雷針的功用才算是發揮到最大。 許多大型的建築物,我們都可以在它的頂樓上看到一個尖尖的金屬棒,大家千萬別以為那是為大樓設計的特殊造型,其實那就是避雷針。被雷擊中後如何救護 當某人被雷擊中後,人們往往會覺得
11、他身上還有電,不敢搶救而延誤了救援時間,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如果出現了因雷擊昏倒而“假死”的狀態時,可以採取如下的救護方法 首先,是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雷擊後進行人工呼吸的時間越早,對傷者的身體恢復越好,因為人腦缺氧時間超過十幾分鐘就會有致命危險。如果能在 4 分鐘內以心肺復蘇法進行搶救,讓心臟恢復跳動,可能還來得及救活。 其次,對傷者進行心臟按摩,並迅速通知醫院進行搶救處理。如果遇到一群人被閃電擊中,那些會發出呻吟的人不要緊,應先搶救那些已無法發出聲息的人。 如果傷者遭受雷擊後引起衣服著火,此時應馬上讓傷者躺下,以使火焰不致燒傷面部,並往傷者身上潑水,或者用厚外衣、毯子等把傷者裹住隔絕空氣
12、,以撲滅火焰。 遭雷擊不一定致命。許多人都曾逃過大難,只感到觸電和遭受輕微燒傷而已。也有人遭雷擊可能導致骨折(因觸電引起肌肉痙攣所致),嚴重燒傷和其他外傷。 雷電傷人是經常發生的,如不躲避或避雷措施不當就會遭受很大威脅。 雷電傷人主要是強大的雷電電流的作用。它對人體的主要危險。往往不是灼傷。如果雷電擊中頭部,並且通過軀體傳到地面,會使人的神經和心臟麻痹,就很可能致命。人受雷電電流衝擊後,心臟不是停止跳動,就是跳動速率極不規則,發生顫動。這兩種情況都使血液循環中止,造成腦神經損傷,人在幾分鐘內就可以死亡。遭雷擊後搶救及時還是有可能復活的。有時即使感受不到受害者的呼吸和脈搏,也不一定意味著“死亡”。如能及時搶救(如人工呼吸),往往還能使“死者”恢復心跳和呼吸。此外,雷擊可能使傷者的衣服著火,也可能會熔化傷者的金屬飾物和錶帶。如果傷者衣服著火,馬上讓他躺下,使火焰不致燒及面部。不然,傷者可能死於缺氧或燒傷。也可往傷者身上潑水,或者用厚外衣、毯子把傷者裹住以撲滅火焰。傷者切勿因驚慌而奔跑,這樣會使火越燒越旺,可在地上翻滾以撲滅火焰,或趴在有水的窪地、池中熄滅火焰。用冷水冷卻傷處,然後蓋上敷料,例如用折好的手帕清潔一面蓋在傷口上,再用乾淨布塊包紮。 如果觸電者昏迷,把他安置成臥式,使他保持溫暖、舒適。立即施行觸電急救、人工呼吸是十分必要的;當然一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