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中感悟五彩池施奕“汉字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形表义,具有一观即感,一感即觉,一学即了的特点。另外,汉语语音有高低起伏的四个声调,也就容易造成音乐般的旋律。这两个规律就启示我们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可见,通过朗读是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蕴含情感的极佳途径。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在五彩池中不断朗读可以理清课文思路,更能体会作者感情。对五彩地这样描写细致、语句优美、句法整齐的佳作,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
2、文,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第一步是细读课文,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认真朗读,口诵心惟,读思结合,看看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把神奇的五彩池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初步感知“人间五彩池 ”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巧妙构思。第二步是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课文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深厚感情。指导学生朗读就要引导学生“入境”,入境才能动情。读前让学生思考酝酿:当你面对向往已久的神奇美景时,是怎样的心情。学生一旦进入了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对五彩池的景色、对文中抒发的情感便会有一种亲切感,就会主动地去品味:小时候对瑶池的神往。初见五彩池的惊喜、细看池水时的惊奇、了解成因
3、后的恍然大悟、观后的由衷赞美。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陶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说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评评、改改写作文(一)长寿桥小学 施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对中年级提出:“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对高年级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近一半的作文题目明确要求学生作文写成后要进行认真修改
4、。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只有改革教师“一统天下”的作文批改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改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把作文批改看成是作者份内的事,让他们在作文批改中动脑、动手,提高作文素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和习作训练中,我有意从一些方面激发和培养孩子自改作文的能力,从而也培养了孩子做事认真负责的品质。一、注重引导,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要想引起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我认为:首先,应依靠教师自身魅力来吸引学生。因为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敬慕之情,会被学生迁移到教
5、师所教的那门学科上,形成对那门学科的兴趣。其次,应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教师除了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写作过程(重在改作文)去感化学生,赢得学生的钦佩外,还可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如“推敲”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不但能使文章更加完美,真正放射出作品的诱人光芒,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应靠学生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优点并来吸引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因教师的教育得法而愈加强烈,也可因教师的不得法而窒息。一个懂得教学的教师,教学中总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依据学生心理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激发学
6、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成功,从而感受到学习的欢乐,激发奋发向上的动力。教师应给学生自改作文展示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将初稿复制在磁盘上,带到学校当场自改,其他同学还可以善意地提出可借鉴的意见,使文章增色不少,再让作者和读者反复品读、比较,感受自改与互改作文带来的喜悦。二、教师示范,统一符号 教师的示范,不光只体现在批语上,对修改符号也要统一,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使他们终身受用。如果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使用的修改符号不统一,学生在自改时,也会常常套用教师的批改符号,因此不规范。小语课本中,从第七册开始便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修改符号,到达六年级已要求学生能综合使用。第十
7、一册第三单元,把“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作为本单元习作训练重点,要求学生不但要学习叶圣陶、欧阳修等古今著名文学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修改文章的良好品质,而且能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故此,教师要以这些修改符号来规范学生,不断强化,熟练运用,统一要求。除了用书本上的一些规范符号外,还可补充一些学生易懂的修改符号。让学生明确这些符号的特定意义后,教师在批改中就可标上这些符号,再加上启发性批语,让学生动脑、动手去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形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评评、改改写作文(二)施奕一、教给方法,形成习惯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的习惯,不仅可使文章质量更好
8、,而且能培养学生办事严肃认真、有责任感的好品质。作文修改的方法很多,下面重点介绍我在指导学生自改时常用的两种方法:(一)反复朗读,多次修改。我们知道,学生对于语言的敏锐度,主要是从朗读中体会出来,“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正说明了这点。故此,学生习作完成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借助声音刺激,凭借语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边读边改,是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作文写好后,可先让他们大声朗读,看看文章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有没有拗口的词句。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推敲、揣摩,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再进行全面修改,使之达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最后,再次让学生放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通过有
9、感情朗读,借助语感,看看自己的习作是否朗朗上口,同一个内容,同样一个意思,能不能换上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说法或用上掌握的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进行提高性修饰、润色,这是提高过程。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经历这发现修改提高的三个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二)一文二作,边作边改。小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审题、选材、表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际操作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限时性(规定时间)的特点,故此,学生成稿往往比较仓促,大多作文存在考虑欠妥的通病。所以,同一个题目,同一个题材,让学生再次习作,使他们对初次作品进行比较大的修改,也是提高他们自改能力的有效办法。二、优化训练,促进提高对于学生自改能力的训练,
10、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结合阅读课文教学,促进自改。教师可结合课文教学,渗透自改意识,加强训练,比如,有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不善于细节描写,因此文章显得空洞。在讲读课文中我就注意解决这个问题,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这段话时,让学生知道这段话是描写作者面对好友邱少云被大火活活烧身时矛盾而痛苦的心理。我有意识地把其中一些词句删掉,换成“我想看他,又不敢看他,只好让火在他身上燃烧。”请学生做比较。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分析、比较,对课文中的长处十分明了,对自己习作中的毛病也就有所察觉,如
11、教师能坚持这方面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改能力将会日益长进。(二)典型作文,集体修改。即学生作文后,教师不要急于下笔为学生批改,先把学生作文浏览一下,根据习作训练的要求,概括出优缺点,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一二篇典型文章,复制在电脑上,展示在教室电视机屏幕上,引导学生集体修改。然后,学生再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三)互评互改,共同提高。教师应从学生的基本心理出发,设置民主修改的气氛,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教师指导的交互作用,完成修改任务,培养自改能力。为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改小组,每个小组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在修改过程中,让后进生得到良好的环境,体验到自己的力
12、量;中等生和优等生在帮助后进生过程中,也能相应提高自己的修改水平。通过学生互改,既发挥了群体作用,又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修改能力。“文章不厌百回改”,诚然,要使学生自觉养成勤于改文的好习惯,教师所付出的艰辛,远要比自己亲自动手批改多三倍、五倍。然而,21 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放手让学生自改作文,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爬山虎的脚教后记施奕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
13、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 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
14、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二、 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 ”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
15、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在语文活动课中积累快乐,享受快乐长寿桥小学 施奕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这一学科的鉴定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及较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是我们语文老师所应该做的。我是一名六年级的语文教师,如何让高年级的学生在语文课中汲取更多的知
16、识,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发展更宽广的学习思维,陶冶更高尚的审美情趣,是我所努力的方向。针对十二册语文课文名家名篇多的特点,同时也考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结合 16 课景阳冈一文,设计了这节语文活动课走进英雄 ,目的是让学生从对武松这一位英雄的了解到对其他英雄好汉的了解,对古典名著水浒传的了解,并激发他们热爱古典名著的情感。在语文能力培养方面,旨在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及对人物刻画的描写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表演与写片段的教学环节来实现这些目标。之所以以语文活动课的形式来体现我的教学意图,主要也由于活动课的形式灵活,内容拓展空间大,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发挥余地。因为是一节语文活动课,
17、以课外知识为主,因此,我将教学目标制定为:1、了解水浒传中部分英雄的故事,感受忠孝、侠义、英勇的气概。2、体会古典名著中刻画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手法。3、激发学生热爱古典名著的情感。在教学环节的处理方面我始终贯彻这样的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有用的材料,自己来表现对水浒人物的诠释,自己来抒发对英雄的敬仰之情1、录象激情通过播放有关武松打虎的录象镜头,激发学生对英雄的敬佩之情,同时简单回忆所学课文景阳冈的内容及写作特色。2、场景表演让学生自由选择武松、店小二、老虎三者之一的角色,自由组合,当场进行表演,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一个锤炼语言的机会与展示自我的机会。3、介绍水浒传
18、让学生交流课外所收集的有关水浒传的资料,着重介绍水浒传的几位重要人物及有关他们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则渗透讲解有关水浒传的写作特色。4、扩写片段结合所学的刻画人物的方法,扩写“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这一情节。因为在水浒传的原著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这一情节只写了寥寥一两句话,安排学生进行扩写,主要是让他们在刻画人物这一方面进行写作的锻炼,尤其是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致刻画。5、颂诗激情师生共同朗读赞美梁山好汉的诗歌,并播放好汉歌 。这是一首无名小诗,却写得气势磅礴, “走马扬鞭翻山过河,轻生死重大义男儿本色。几番起落,风云振作,赶它个天时地利与人和。 ”当学生齐声朗读这些诗
19、句时,他们对梁山好汉的敬佩之情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再加上这首脍炙人口的好汉歌 ,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6、总结引申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上网等途径更深的了解水浒传,并在课余时间多阅读中国的古典名著,培养对文学的兴趣。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提到: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走进英雄的教学设计就是本着这样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标。课程改革,对于每一位教师都不失为一种挑战,只有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精神,才能真正领悟新课程标准出台的意义,明确教育的神圣职责。三顾茅庐教学反思施奕
20、三顾茅庐是一篇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题材的课文,六年级的同学们首先就非常感兴趣。它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祖国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一、课前引导在课前我引导孩子们看了一些关于三国历史的书籍,上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孩子们通过各种渠道知道了文中的人物,对这个故事可以说也是耳熟能详。于是,我便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抓住人物的言行,体
21、会人物的特点上。让孩子们通过文本的语言走进一个个鲜明的历史人物的内心世间,让他们通过朗读、通过小组的讨论、通过集体的交流去领悟刘备那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去感受张飞那耿直、鲁莽,对大哥却忠心不二的铁汉豪情。二、课中指导在与学生讲读课文之前,我问了大家初读课文后对刘备的印象,同学们有的说“执着” ,有的说“诚心诚意”也有的说“讲究礼节”应该说学生们对刘备这个人物的把握是非常准确的。随着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深入,随着大家对课文语言的品读,学生们捕捉到了许多细节,他们研究了刘备、张飞的对话,讨论了刘备的动作描写,以及文中的环境描写,逐渐对刘备的品质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时我又问了学生通过学习后,对刘
22、备有了什么新的印象,这时学生们概括出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已是水到渠成。三、课后拓展在教学的后半部分,在了解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体会了其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提升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欣赏,我不失时机地插入课外阅读欣赏片段。我问学生:刘备这样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创立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精神所感动,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这以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后来刘备死了,诸葛亮在回忆往事时,写下了前出师表 ,我出示了前出师表片段: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你们自己去读读,
23、找找哪几句是在写刘备三顾茅庐的事。学生通过阅读,既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又从中受到了道德情感的教育,增加了语言的积累。整节课上,我始终饱含着期待,满怀着赞许,用真诚鼓励与学生一起讨论、思考和学习,试图促成学生同文本、教师的主动“ 对话” ,试图将学习的过程变成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过程。看着孩子们跃跃欲试的神情,愉悦兴奋的表情,求知若渴的态度,我相信他们一定和我一样,享受到了体验和再创造的快乐。上完课,我也静静地思考着, “功夫在课外,得法于课内。 ”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首先必须上好语文课,使学生爱语文,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乐于探究、主动求知,这将是我们语
24、文老师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2004 年 12 月组内教研评课长寿桥小学 施奕老师们今天所听到的四年级蒋老师的课是一节习作加点评的课。我们上这节课出于两个目的。一是我们学校四年级组的语文老师在执教新课程教材时,碰到了很多困惑和难于操作的地方,尤其是习作教学。教材中的习作都不搞命题作文,每次习作都只是提出一个范围,而其所提供的范围很宽泛,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确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但在写作的方法、文章的布局上就很少有指导,学生很容易就作文而作文,就想像而想象,不踏实也不真实,失去了习作的真正乐趣。因此,我们想是不是能在课文中寻找一些读写结合点,对学生进行写作的指导。于是年级组内确立这个写作内容。在新课标
25、中,还要求中年级的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因此,在今天的课上蒋老师引领学生要做个倾听者、接受者、欣赏者,即能把自己的文章与他人分享,又能倾听他人的文章,倾听他人的建议。课标也提到了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让修改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同时起步。所以我们就在课堂中倡导让学生来改改自己的、他人的文章,评评自己的、他人的作品,而且评的形式要多种多样(自评、小组评、集体评等) ,让他们从这当中去收获知识、收获经验、收获快乐。二是我们学校从十一月开始就在各教研大组、备课小组中开展了一个“自形确立主题,备课-上课-反思”的校本教研活动,其实蒋老师的课已经由 3 位老师上过,但每上一次我们都要进行反思修改,反思我们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反思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可以说,今天蒋老师的课从某种程度上是代表了我们四年级语文老师对新课程作文教学的一个思考。我们希望它是一块好砖,能引起大家对新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