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计划,顾名思义,就是随某一专门的课题记性研究。小学语文将研究重点放在课本上,并不是将视野局限于课本,适当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巩固,贯通课本知识,培养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报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报告 1 一、课题研究现状分析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同时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新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而习作又建立在阅读和写字的基础上才得以完成。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将严重制约读写能
2、力的发展。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然而从以往实践看,识字教学形式还比较单一,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办法还比较少,识字和书写缺乏有效的指导。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普遍存在“逐个识字效率低、无章可循周期长、回忆再现难度大、易于混淆错别多”的缺陷,高耗低效的现象严重。二、课题研究目的1、转变观念,愉快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变“苦学”为“乐学” 。2、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化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养成主动求知的好习惯。3、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在观察中学会比较、辨析,发现规律,掌握识字方法三、课题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各地类似实验借鉴法;2、课
3、堂教学案例研究法;3、不同教师同类型课堂教学观察比较法;5、综合试验教师对课题的收获,谈经验总结法。四、课题研究重点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 ,从关注识字结果到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从关注识字技能的记忆保持到关注汉字在不同情境中广泛灵活的迁移,注重培养识字能力,促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 ,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各种各样巧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充满乐趣,使识字教学的面貌发生改观,识字教学不拘于死板的公式,因文而异、因词而异、因地而异,把课内外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去理解,积累和运用,给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扎实的
4、基础。五、课题研究的设想和设施八月份:1、制定本组小课题研究计划,各研究教师根据分工制定自己的研究计划;2、组织学习当前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与客体类似的相关理论。3、精心组织教研组一课两评活动,在活动中全面开展课题的研究九月份:1、教研组小课题成员对自己课堂的一次教学反思。2、在教研博客上传课教后反思。3、充分利用好“达标课”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同时对教学评价进行研究。十月份:1、学习有关“生本高效高效语文课堂“的教学新理念的文章;进一步明确“生本高效语文课堂”如何上才能体现高效。2、每位教师精心设计一篇识字教学课堂教案,寻找教学模式,归纳教学流程。六月份:1、设计师生调查问卷,归纳总结课题研
5、究中的成果和不足。2、收集整理过程性研究材料,从材料中寻找研究策略。十一月份:1、研究教师针对研究过程,提出自己的研究认识,开好课题的期末总结会议。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六、课题研究预期效果我们希望经过这样的实践研究,最终让孩子们对识字充满了兴趣,提高识字能力,扩大识字量,感受阅读的乐趣。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报告 2 一、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与写字教学是一项基本任务。它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是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工具,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前提。但通过平时的作业及考试检测情况来看,二年级学生的错别字现象很多,这对语文学习带来了很多障碍。要是学生避免写错字的现象,牢固掌握所学生字
6、,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将学生的错字现象作为生字教学的一个突破口,找到其出错原因,并研究相应的解决策略,迅速提升二年级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提高教学效率。将研究重点放在课本上,并不是将视野局限于课本,适当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巩固,贯通课本知识,培养能力。在了解语文课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的原因与对策。2、在获取丰富关于易错字的基础性资源,从而建构符合实际的语文课程资源。探索高效的语文活动课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构建小学语文的操作模式。二、课题概念的定义关于易错字-顾名思义,易即容易,错即错误,易错字就是特别容易出错的字。出现错误的字,我们叫它错别字,一般分为错字和别字。易错字
7、就是指容易写错或混淆的字。在生字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先入为主的现象是值得注意的,生字的书写,第一次正确是很重要的,有不少学生,第一次书写的时候出现错误,事后再去弥补,效果事倍功半。然而,通过一定的干预,在以后的书写中,正确率将会大大提高。这要求教师具有对易错字有提前的预设,知道这个字出现的常见错误,并且知道用恰当和巧妙的方法,在课堂上对这个生字进行提前干预,防止大部分同学出现这样的错误,甚至达到把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易错字的提前干预,是指教师在知道学生学写新字之前,对易错字进行归类,通过教师和学生自己巧妙地利用比一比,编故事,顺口溜等有趣的形式进行提前干预,让学生自行特点后再进行书写,尽量把错
8、误扼杀在第一次落笔之前。现场跟进指的是在第一次作业出现第一次错误的时候,在第一现场及时跟进,通过一定的干预措施,让学生避免出现错误,或及时纠正该错误。由此对易错字的产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三、课题研究原则(1)科学性原则:从研究设计到具体实验应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有序地安排研究活动。在作业设置上最大限度的减少机械性,增强情趣性。(2)综合性原则:合理构建作业结构体系,注意作业设计的相互协调,合理搭配。对于学生作业设计要以新课标为准绳,依据新课标对作业体系进行定向和控制。(3)以人为本原则:同一年龄的学生存在生理、心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意识倾向、兴
9、趣爱好的个别差异,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分对待,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四、课题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一)我们研究的理论依据是精加工策略-精加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完成的对新信息的精心制作或精细加工,是对要记住的新信息附加额外信息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可以加深对学习材料的记忆,通常用的方法有:(1) 对信息进行联想; (2) 产生关于新信息的视觉表象;(3) 将信息的字面意思进行扩展;(4) 把进信息同别的事物进行比较; (5)举出一个信息的实例;(6) 补充新信息的细节 ; (7) 找出信息的上位概念或下为概念;(8)对信息进行合乎逻辑的
10、推理等。(二)我将二年级所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方法如下:文献资料研究:在研究初期,对相关研究材料进行学习,作为本课题的理论支撑,帮助制定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研究;调查分析研究:在课题研究初期、中期和后期,通过调查测试,分析了解学生识字能力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并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提高研究实效;个案分析研究:在教育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经验总结研究:重视资料积累,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
11、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三)具体做法:(1)把本册所有的生字按照教材的单元编排进行汇总。二年级的生字数量固定,每课课文后面要求“会读会认会写会默”的四会进行汇总。因为二年级教学的识字量相对有限,每个生字的相关词语也相对固定。因此,我们预先对每一课课文的四会字进行扩词,让这些常见词语让孩子们多读多写,扎实训练。这样的八张词汇表包括所有的生字和词组,以及相应的针对性训练。应该说,这就是所有易错字的范围,打个比方来说,这就是我们用来猎取易错字的一张大渔网。(2)把学生出现的易错字按照原因进行归类。生字教学之后,在学生的各项作业中,如看拼音写词语,听写、写句子等,学生的易错字就会逐渐显现。迅速
12、测查和总结,整理了易错字汇总表。 根据错别字出现的原因,汇总归类,可分成这样三类:(别字) 改变字形:如“黄”字中间“由”写成“田” , “原”的第一笔写成撇。(错字) 添加或遗漏笔画:如“试”多加一撇, “球”遗漏最后一个点(错字)(3)根据易错字的不同原因,进行相应的教学干预。 第一类:用法混淆而产生的易错字。A 措施一:充分理解字意,进行分辨训练;B 措施二:适当提供语境,进行强化训练:这些同音字,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需要进行一定的练习,要求学生不仅理解,掌握,更要学会运用。如“比一比,再组词”的练习,学生能够掌握常见的固定词组。如“选词填空”的练习,学生在句子中理解字义词义,真正掌
13、握字词。 第二类:改变字形而产生的易错字。措施一:根据字形,进一步挖掘字义。这一类易错字的产生,学生大部分因为粗心,不注意字形特点,写字时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把笔画写错,或是把字的某部分写错,导致字形完全改变,成为错字。如“黄”字中间“由”写成“田” ,这是因为学过“田” ,而不认识“由” 。又如“原”的第一笔写成平撇,是因为前期对“后”的印象太深,第一笔顺手就写错了。这种错字不存在字义理解的问题,多是因粗心而引起。这种情况。我们适当的把字形和字义加以联系。在教学时加深孩子的第一印象,让孩子对字形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尽量避免首次错误发生。措施二:正面强化,提倡现场跟进这一类易错字的产生,很多是受
14、到形近字的定势影响。有一些孩子会在写字时张冠李戴。把 A 的偏旁移到 B 的身上,又把 B 的底部放到 A 的身上。比如,学过“高”字,再学到“亮” ,因为两者相似,就会出现把“高”的上半部分套到“亮”上。又如,前面写过“学”字,下一课学到“常”时,因为上半部分相似,粗心的孩子受定势影响,就把“学”的头,套到了“常”的脑袋上。这样的错字,简直是移花接木,不伦不类。如教到“常”字。教师在教完字形之后,在学生第一次落笔写字时,注意巡视,发现有学生出现错误时,立刻跟进。马上让学生停笔,将错误现象拿出来,进行对比,仔细分析字形之后,再让孩子提笔写字。这样的跟进,可以将易错字在第一时间加以纠正。第三类:
15、添加或遗漏笔画而产生的易错字。措施一:强调关键笔画,将字形生动化,形象化。这一类易错字,原因与第二类相似,同样是受定势的影响,遗漏或添加了关键笔画。如“试”多加一撇, “球”遗漏一点。最后一点。这就是老师们反复强调,但学生又反复出错的“经典”易错字。这时可以运用精加工策略,将这个容易添加或遗漏的关键笔画进行强调,赋予这个笔画以形象的意义,让他符合儿童认知特点,让抽象的笔画产生具体的含义,深深印在孩子的心上。措施二:抓住字形特点,编故事,唱儿歌。有一些笔画,还可以抓住整个字形的特点,让笔画融合在字形里面,把整个字编成故事或者儿歌,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牢牢记住字形,对这个笔画更是印象深刻。六、课
16、题的预期成果(一) 初步打算(1)让易错字的统计更具科学性。二年级易错的生字基本来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学生学习过程出现的错字。那么这样的汇总是否存在疏漏呢?我从这几个方面入手:A 进行全体语文教师问卷;B 在二年级进行同步测查;C在现在的二年级进行返回测查。(2)呈现不同错误,反复出现。易错字在统计后进行简单的归类,从教学进度上,从出现错误上进行归类。比如“旁、傍” “川、州” “刻、孩”等,反复呈现错误。将“精细加工原理”加以深化运用,在理论上寻找支点。(3)将课题与教学进一步紧密靠拢,整理相关教学案例等资料。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将易错字研究进行渗透,更新学生的识字观念。(二) 预期成
17、果(1)对易错字有了初步的归类汇总(2)积累了一部分易错字的实施策略。A 同音字易混字的辨别训练,注意练习的节奏,不能过多强化。 B 第一次干预效果之后,注意效果的保持,隔一段时间加以巩固训练。C 易混字的练习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避免比较难理解的,生僻的字句。如 “木耳” “耳目” , “升高” “高声”这样颠倒词语,不提倡强化训练。 D儿歌故事等手段恰当使用,不能太泛滥,太牵强,不要刻意为“生动”而“生动” 。(3)学生学得轻松积极,错误率降低。(三)结果呈现(1)整理相关数据材料以及案例分析。(2)撰写教学论文,结题报告。七.课题研究时注意的问题总而言之,以上是为课题研究指定的初步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小的调整,但是会努力完成课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