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BICC技术规范PART5-修订稿-送审稿checked0729.docx

上传人:风样花鼓 文档编号:21089884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BICC技术规范PART5-修订稿-送审稿checked072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BICC技术规范PART5-修订稿-送审稿checked072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BICC技术规范PART5-修订稿-送审稿checked072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实施-发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QB-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与承载独立的呼叫控制(BICC)规范第5部分:BICC所支持的补充业务、BICC与ISUP的信令配合修订稿版本号:V2.0.0(送 审 稿)目次1范围12引用标准13术语和定义14符号和缩略语45BICC所支持的补充业务66BICC与ISUP的信令配合76.1概述76.2BICC与ISUP的信令配合86.2.1IAM发送控制86.2.2承载通道的连接96.2.3回落的处理(可选)106.2.4呼叫的释放11编制历史12修 订 说 明本修订稿主要对原稿进行了以下几方面修订: 对原稿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 BICC协议应支持的补

2、充业务集 对已确认“可选”的内容进行了标记。 对原稿文字描述加以补充和完善。前言 本规范共包含如下标准文件,本文件是第五部分。第1部分:BICC 的功能描述第2部分:BICC的消息和参数的基本功能和格式第3部分:BICC 的程序第4部分:BICC 的APM、隧道和IP 承载控制协议。第5部分:BICC所支持的补充业务、BICC与ISUP的信令配合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负责解释。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研发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冰、王兵本标准解释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1 范围本部分主要规定了在CMCC 3G R

3、4软交换移动通信网中需要由BICC支持的补充业务以及BICC与ISUP之间的信令配合问题。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的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1 Q.1912.1 ISUP-BICC INTERWORKING2 ITU-T Q.761 (1999), Signalling System No. 7 ISDN user part functional description.3 ITU-T Q.762 (1999), Signalling System No. 7

4、ISDN user part general functions of messages and signals.4 ITU-T Q.763 (1999), Signalling System No. 7 ISDN user part formats and codes.5 ITU-T Q.764 (1999), Signalling System No. 7 ISDN user part signalling procedures.6 ITU-T Q.730 (1999), ISDN user part supplementary services.7 ITU-T Q.1902.1 (200

5、1), 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 protocol (BICC) (Capabilityset 2): Functional description.8 ITU-T Q.1902.2 (2001), 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 protocol (BICC) (Capabilityset 2) and Signalling System No. 7 ISDN user part: General functions of messages andparameters.9 ITU-T Q.1902.3 (2001), Be

6、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 protocol (BICC) (Capabilityset 2) and Signalling System No. 7 ISDN user part: Formats and codes.10 ITU-T Q.1902.4 (2001), 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 protocol (BICC) (Capabilityset 2): Basic call procedures.11 ITU-T Q.767 (1991), Application of the ISDN user part of

7、 CCITT Signalling System No. 7for international ISDN interconnections.3 术语和定义骨干网连接(BNC):表示骨干网内边缘到边缘传递连接,它由一个或多个BNCL(骨干网连接链路)构成,BNC表示端到端网络承载连接(NBC)的一段。 骨干网连接链路(BNCL):表示两个相邻骨干网实体(包含BCF功能)之间的传递设施。承载控制功能(BCF):在功能模型中有五种类型的BCF:BCF-G、BCF-J、BCF-N、BCF-R和BCF-T。承载控制接合功能(BCF-J):提供承载交换控制功能、与两个相关CSF的通信能力以及建立和释放BN

8、C所需的信令能力。承载控制网关功能(BCF-G):提供承载交换控制功能、与相关CSF-G的通信能力以及建立和释放BNC所需的信令能力。承载控制节点功能(BCF-N):提供承载交换控制功能、与相关CSF的通信能力以及建立和释放到对等BCF-N的BNC所需的信令能力。承载控制中继功能(BCF-R):提供承载交换控制功能,并中继承载控制信令请求到下一个BCF,以完成边缘到边缘的骨干网连接。承载控制转接功能(BCF-T):提供承载交换控制功能、与相关CSF-T的通信能力以及建立和释放BNC所需的信令能力。承载控制段(BCS):表示两个相邻的承载控制功能实体(BCF)之间的信令关系。承载互通功能(BIW

9、F):一个功能实体,提供了承载控制功能(BCF)、一个业务节点(BCF-N、BCF-T或BCF-G)范围内的媒体映射/交换功能、一个或多个MCF及和MMSF,从功能上等效于一个兼作承载控制的媒体网关。承载互通节点(BIWN):包含类似BIWF功能的物理单元。呼叫控制偶联(CCA):定义了位于不同物理实体上的呼叫和呼叫-承载状态机之间的对等信令关联。呼叫协调节点(CMN):一个功能实体,提供了CSF-C功能,且没有相关的BCF实体。呼叫业务功能(CSF):定义了以下四种类型:呼叫业务节点功能(CSF-N):包含在ISN中,提供业务控制节点行为,实现窄带信令和BICC的互通,将呼叫特性送往对等层(

10、CSF-N),并且调用BCF-N实现窄带业务在骨干网中的传输。 呼叫业务转接功能(CSF-T):包含在TSN中,提供业务转接行为,以建立和维护骨干网络呼叫和相关的承载关系。它在CSF-N对等层之间传递信令,并且调用BCF-T以实现窄带业务在骨干网中的传输。 呼叫业务网关功能(CSF-G):包含在GSN中,提供业务网关行为,以建立和维护网络呼叫和相关的承载关系。它在CSF-N对等层之间传递信令,并且调用BCF-G以实现窄带业务在骨干网中的传输。 呼叫业务协调功能(CSF-C):包含在CMN中,提供呼叫协调行为,以建立和维护网络呼叫。它在CSF-N对等层之间传递信令,不与任何BCF关联,只是一种呼

11、叫控制功能。接口业务节点(ISN):提供与非BICC网络及终端设备接口的功能实体,包含一个或多个呼叫业务节点功能(CSF-N)、一个或多个与非BICC网络、终端设备以及宽带骨干网中对等交互的互通功能(BIWF)。网关业务节点(GSN):提供两个网络域间的网关功能的功能实体,包含一个或多个呼叫业务网关功能(CSF-G)、一个或多个承载互通功能(BIWF)。GSN可以与同网络域的TSN、ISN交互,也可以与其他网络域的GSN交互。GSN上的信令流与TSN上的相同。转接业务节点(TSN):在ISN、GSN之间提供转接功能的功能实体,包含一个或多个呼叫业务转接功能(CSF-T)、一个或多个BIWF。T

12、SN可以与同网络域的ISN、GSN及其他的TSN交互。业务节点(SN):ISN、GSN和TSN的统称。媒体控制功能(MCF):一个功能实体,和BCF相互作用,提供对承载和MMSF的控制。不属于BICC规范范畴。媒体映射/交换功能(MMSF):一个功能实体,提供两种承载间的受控互联,以及承载从一种技术和适配/编码方式到另一种技术和适配/编码方式的随意转换。信令传送层(STL):向BICC提供(传送)和/或网络层业务的一组特定协议集。其功能、协议和业务原语不属于本规范的范畴。信令传送转换器(STC):在STL和BICC之间的协议层,它使得BICC协议独立于所使用的STL层。交换节点(SWN):在骨

13、干核心网络中提供交换功能一个功能实体,包含BCF-R。SWN能够与其他骨干网络域的SWN交互,并且,BCF-R能够与BIWF实体中的BCF-N交互。电路交换网(SCN):对任何使用电路交换技术的网络的通称,例如,ISDN/PSTN/PLMN。4 符号和缩略语ACMAddress Complete Message地址全消息AEIApplication Entity Invocation应用实体调用APMApplication Transport Mechanism应用传送机制APPApplication Transport Parameter应用传送参数ASEApplication Servic

14、e Element应用业务单元ATIIApplication Transport Instruction Indicators应用传送指令指示语BATBearer Association Transport承载关系传送BCFBearer Control Function承载控制功能BCF-GBearer Control Gateway Function承载控制网关功能BCF-JBearer Control Joint Function承载控制接合功能BCF-NBearer Control Nodal Function承载控制节点功能BCF-RBearer Control Relay Funct

15、ion承载控制中继功能BCF-TBearer Control Transit Function承载控制转接功能BCTPBearer Control Tunnelling Protocol承载控制隧道协议BICC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与承载独立的呼叫控制BIWFBearer InterWorking Function承载互通功能BNC-IDBackbone Network Connection Identifier骨干网连接识别符CICCall Instance Code呼叫实例码CMNCall Mediation Node呼叫协调节点COTContinu

16、ity message导通消息CPGCall Progress message呼叫进展消息CSFCall Service Function呼叫业务功能CSF-CCall Service Coordination Function呼叫业务协调功能CSF-GCall Service Gateway Function呼叫业务网关功能CSF-NCall Service Nodal Function呼叫业务节点功能CSF-TCall Service Transit Function呼叫业务转接功能DPCDestination Point Code目的信令点编码EHErrors Handling差错处理G

17、ATGeneric Addressing and Transport通用寻址和传送GRSGroup Reset message群复原消息GSNGateway Serving Node网关业务节点IAMInitial Address Message初始地址消息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综合业务数字网ISNInterface Serving Node接口业务节点ISUPISDN User PartISDN 用户部分MCFMedia Control Function媒体控制功能MLPPMulti-Level Precedence and Pre-e

18、mption多级过程和抢占MMSFMedia Mapping/Switching Function媒体映射/交换功能MTPMessage Transfer Part消息传递部分MTP3Message Transfer Part level 3 (Narrowband)消息传递部分第3级(窄带)MTP3bMessage Transfer Part level 3 (Broadband)消息传递部分第3级(宽带)OPCOriginating Point Code源信令点编码PLMN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公共陆地移动网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

19、one Network公共电话交换网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RELRelease message释放消息RLCRelease Complete message释放完成消息RSCReset CIC messageCIC复原消息SACFSingle Association Control Function单偶联控制功能SAMSubsequent Address Message后续地址消息SAOSingle Association Object单偶联对象SCNSwitched Circuit Network电路交换网SLSSignalling Link Selectio

20、n信令链路选择SNServing Node业务节点STCSignalling Transport Converter信令传送转换器STLSignalling Transport Layers信令传送层SWNSwitching Node交换节点TETerminal Equipment终端设备TMRTransmission Medium Requirement传输媒介要求TSNTransit Serving Node转接业务节点USIUser Service Information用户业务信息5 BICC所支持的补充业务页:6参数实现在1902.6定义,支持的业务参考MISUP定义BICC应支持以

21、下补充业务:类别名称 号码识别类 (Number Identification SS)主叫号码识别显示(CLIP)主叫号码识别限制(CLIR)被连号码识别显示(COLP)被连号码识别限制(COLR) 呼叫提供类 (Call Offering SS)无条件呼叫前转(CFU)遇移动用户忙呼叫前转(CFB)遇无应答呼叫前转(CFNRy)遇移动用户不可及呼叫前转(CFNRc)呼叫完成类 (Call Completion SS)呼叫等待(CW)呼叫保持(HOLD) 多方通信类 (Multi Party SS)多方通话(MPTY)呼叫限制类 (Call Restriction SS)闭锁所有出呼叫(BAO

22、C)闭锁所有国际出呼叫(BOIC)闭锁除归属PLMN国家外所有国际出呼叫(BOIC-exHC)闭锁所有入呼叫(BAIC)当漫游出归属PLMN国家后,闭锁入呼叫(BAIC-Roam)至忙用户的呼叫完成CCBS(Completion of Calls to Busy Subscribers)(可选)?6 BICC与ISUP的信令配合6.1 概述BICC协议如ITU-T Q.1902.1所定义;ISUP协议如ITU-T Q.761所定义。BICC与ISUP的配合发生在ISN的CSF。CSF-NSCN networknetwork using separatecall and bearer signa

23、llingISNBICCBearer controlBCF-NBIWFN-ISUPcall/bearercontrolISUPBICC图1 ISUP和BICC协议的配合模型当CSF具有ISUP的信令转接功能时,信令信息将在这两种协议接口上传递。除了本文下面所提的部分不同外,ISUP和BICC协议之间的信令消息都是一一对应的。且在ITU-T Q.1902.49中定义了BICC与在 ITU-T Q.7644中定义的ISUP一样的兼容性处理进程。当中CSF功能模块可作为A类或B类交换处理。6.2 BICC与ISUP的信令配合原则而言BICC与ISUP基本可以实现一一对应,具体的细节差别如下:1. I

24、AM发送控制。2. 承载通道的连接。3. 回落的处理。4. 呼叫的释放。6.2.1 IAM发送控制6.2.1.1 入局ISUP、出局BICC 当发送IAM消息时,连接特性指示符(Nature of Connection Indicators)参数的导通检验指示符(Continuity Check indicator)的设置参照Q.7644的过程进行(“期望COT”或“不期望COT”)。当从ISUP收到导通检验指示符被设置为“导通检验成功”的导通消息后,发送导通消息(导通检验指示符设置为“导通”),参见Q.7644的中介交换过程。6.2.1.2 入局BICC、出局ISUP 控制IAM消息的发送可

25、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先发送ISUP IAM消息,使用导通检验协议来抑制呼叫的完成,直到BICC侧承载建立完成时解除抑制。(2)抑制ISUP IAM消息的发送,直到BICC侧承载建立完成时解除抑制。采用方法(1),即早发IAM消息,要求后续网络支持导通检测协议。当入局处理进程判断该呼叫可路由出去时即向后续网络发送 ISUP IAM消息。其中IAM消息中的连接特性指示符(Nature of Connection Indicators)参数的导通检验指示符(Continuity Check indicator)可以设置为“在前端电路实施导通检测(continuity check perform

26、ed on previous circuit)”或“该电路要求导通检测(continuity required on this circuit)”以进行导通检查。当以下的条件满足时,将发送“导通指示标志”设为“导通检验成功”的导通消息。1) 如果入局IAM消息中指示“期望COT”,应收到“导通指示标志”为“导通”的导通消息。2) 入局承载建立程序中收到下列四种事件之一,也表示BICC侧承载成功建立。具体可参见BICC规范第3部分第6.5节中的入局承载建立程序。2.1)在前向承载建立且入局连接类型为“无需通知”情况下,收到骨干网连接(BNC)建立成功指示。2.2) 在前向承载建立且入局连接类型为

27、“需要通知”的情况下,收到BICC_Data指示原语中“动作指示语”已置为“连接”。2.3) 在后向承载建立情况下,收到骨干网连接(BNC)建立成功指示。3) 如果在出局ISUP 电路上也使用导通检测,要求检测成功完成。方法(2),即晚发IAM消息,适用于后续网络不支持导通检测协议的情况。将抑制ISUP IAM消息发送,直至以下所有条件满足才发出ISUP IAM。1) 入局IAM消息中指示“期望COT”,应收到“导通指示标志”为“导通”的导通消息。2) 入局承载建立程序中收到下列四种事件之一,也表示BICC侧承载成功建立。具体可参见BICC规范第3部分第6.5节中的入局承载建立程序。2.1)在

28、前向承载建立且入局连接类型为“无需通知”情况下,收到骨干网连接(BNC)建立成功指示。2.2) 在前向承载建立且入局连接类型为“需要通知”的情况下,收到BICC_Data指示原语中“动作指示语”已置为“连接”。2.3) 在后向承载建立情况下,收到骨干网连接(BNC)建立成功指示。6.2.2 承载通道的连接6.2.2.1 入局ISUP、出局BICC 当以下两个条件满足时,承载路径被双向连接:1)BICC出局承载发起过程被成功建立。(可参见BICC规范第3部分第6.4节出局承载建立程序)2)当入局电路允许,ISUP导通检验过程已被执行。(可参见 2.1.8/Q.7644)6.2.2.2 入局BIC

29、C、出局ISUP 当以下两个条件满足时,承载路径被双向连接:1)入局承载建立过程已完成(可参见BICC规范第3部分第6.5节入局承载建立程序)2)当出局电路允许,ISUP导通检验过程已执行。(可参见 2.1.8/Q.7644)6.2.3 回落的处理(可选)6.2.3.1入局ISUP、出局BICC 1)前向操作:1.1) 如果后续网络有完成回落的能力,CSF将根据传输媒介要求(TMR)参数为“64kb/s优选”选择可能的路由;如果该路由拥塞,且没有其他可选的路由支持这种允许回落的连接类型,回落处理进程将根据1.2)所示进行回落处理。1.2) 如果后向网络没有完成回落的能力,没有满足连接类型“64

30、kb/s优选”要求的路由,CSF将继续呼叫,丢掉USI( User Service Information Prime ), 保留USI参数。 CSF将根据TMR的回落连接类型改变TMR,然后丢掉TMR(Transmission Medium Requirement Prime parameter)。2)后向操作:如果后续网络有完成回落的能力,CSF将从TMU(Transmission Medium Used)参数得知回落情况,这个参数标识了回落连接类型;但如果后继网络没有完成回落能力,CSF将用在ACM或CPG中的TMU(Transmission Medium Used)参数(按照Trans

31、mission Medium Requirement Prime parameter中指示的回落连接类型来设置)指示回落回落发生。此外,如果在连接中要求调用回声抑制,将会参考2.7/Q.7644进程调用。6.2.3.2 入局BICC、出局ISUP 1)前向操作:1.1) 如果后续网络有完成回落的能力,CSF将根据传输媒介要求(TMR)参数为“64kb/s优选”选择可能的路由,同时透传Transmission Medium Requirement, Transmission Medium Requirement Prime, User Service Information and User S

32、ervice Information Prime等参数;如果该路由拥塞,且没有其他可选的路由支持这种连接类型,回落处理进程将根据1.2)所示进行回落处理。1.2) 如果后续网络没有完成回落的能力,当互通的ISUP不支持传输媒介要求(传输媒介要求(TMR)参数64kbit/s不受限优选或没有电路能够满足64kbit/s不受限优选的连接要求时, CSF将继续呼叫,丢掉USI(User Service Information Prime parameter ), 保留USI参数。 CSF将根据TMR(Transmission Medium Requirement Prime parameter)的回

33、落连接类型继续呼叫,然后丢掉TMR(Transmission Medium Requirement Prime parameter)。这种情况下后续网络中符合ITU-T Q.76711或ITU-T Q.7644的ISUP不支持该程序。注:也包括在中间阶段互通的ISUP没有带外控制回声抑制设备的情况。如果在连接中要求调用回声抑制,将会参考2.7/Q.7644进程调用。2)后向操作(应答前):如果后续网络有完成回落的能力,CSF将从TMU(Transmission Medium Used)参数得知回落情况;这个参数标识了回落连接类型;但如果后继网络没有完成回落能力,CSF将用在ACM或CPG中的T

34、MU(Transmission Medium Used)参数(按照Transmission Medium Requirement Prime parameter中指示的回落连接类型来设置)指示回落发生。继而相应的调整网络资源。此外,如果在连接中要求调用回声抑制,将会参考2.7/Q.7644进程调用。3)后向操作(应答后):CSF将从传输媒介使用参数得知回落情况,这个参数标识了回落连接类型。继而相应的调整网络资源。此外,如果在连接中要求调用回声抑制,将会参考2.7/Q.7644进程调用。6.2.4 呼叫的释放6.2.4.1 入局ISUP、出局BICC 从前向的交换机收到ISUP REL消息后,C

35、SF立即请求内部承载通道断开并向后续的CSF调用BICC释放发送进程(见BICC规范第3部分第10.5节)。当ISUP电路可重选后,向前向的交换机发送ISUP RLC消息。 从后继CSF收到REL消息后,CSF调用BICC释放接受进程并发送一个ISUP REL消息给前向交换机。定时器T1和T5开始计时以确认能否从前向交换机收到RLC消息。(T1和T2的定义请见ITU-T Q.764 的2.9.6节 )6.2.4.2 入局BICC、出局ISUP 从前面的CSF收到REL消息后,CSF调用BICC释放接受进程并发送一个ISUP REL消息给后续的交换机。定时器T1和T5开始计时以确认能否从后续交换机收到RLC消息。(T1和T2的定义请见ITU-T Q.764 的2.9.6节 )从后向交换机收到拆线信号ISUP REL,CSF立即请求内部承载通道断开并对前向CSF调用BICC 释放发送进程(见BICC规范第3部分第10.5节)。当ISUP 电路可重选后,向后继交换机发送ISUP RLC消息。 编制历史版本时间内容1.0.0起草2.0.02005年5月修订(征求意见稿)2.0.02005年7月送审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