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发掘非智力因素.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108411 上传时间:2018-08-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掘非智力因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发掘非智力因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发掘非智力因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发掘非智力因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发掘非智力因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发掘非智力因素,提高历史课效率初探厦门市竹坝学校 叶国钦所谓非智力因素,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即凡是智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可以总称为非智力因素。一是指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它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基本因素组成。可见,非智力因素既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综合性概念,又是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尔卡尔曼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智商(IQ)只占 20%,而占 80%的其它因素都包括在情商(EQ)中,因此,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历史课学科功能的关键所在。笔者仅就如何发掘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历史课效率的问题,来谈谈点滴做法

2、。一、诱发学史动机,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从而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现代心理学认为,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指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人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和理想等。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是学习动机,它是直接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力量。只有很好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首先,要上好导言课,诱发学习动机。教育心理学认为,当外界新的信息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现矛盾时,便形成认知冲突。而认知冲突是引发学习兴趣、焕发求知欲望,促成动机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导言中要善于创设认知矛盾,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持久的学习动机。

3、如:在讲中国历史第一册导言时,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说明学习历史的好处。当谈到“历史能告诉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可这样补充: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本身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会思路开阔,知识丰富起来,看问题不那么简单化。像看人,以前小时候总是以好人,坏人来区分,可是要回答秦始皇、唐玄宗是好人,还是坏人就不太好说了。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功劳很大,永载史册,可他对人民非常残酷,是个暴君。唐玄宗,又称唐明皇,他统治的前期是空前的盛世,后期却酿成一场罕见的大乱,说唐玄宗明也好,不明也好,都不确切。还有对历史上一个人或一件事,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请看第 3 页下图,历代人民颂扬李自

4、成,进步史学家称他为农民领袖,地主阶级污蔑他为“盗贼” 。那一种看法才是正确的呢?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史实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学习历史,能够提高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导言课的学习,引起学生历史需要的内心体验,增强学习责任感。使学习自觉地从过去为了升学的“要我学” ,转变为丰富和完善自我的“我要学” ,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激发学史兴趣,使学生由“我要学”变为“我爱学”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5、。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动机是产生学习需要的原动力,兴趣则是在需要基础上一种情绪色彩的表现,它是动机中最积极活跃的成份,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学生有了这种内驱力,就能自觉地、心甘情愿地进行学习。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历史课学习中持续产生动力作用,必须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使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学科。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结构,讲究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生直接的学习动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兴趣” 。兴趣即是学习的开端,也是学习活动取得成效的关键。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初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为此,教师除了上好导言课外

6、,平时,还应注意做到:1、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苏霍姆林斯曾经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更要求教师在讲课时的语言应努力做到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即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讲清、讲深、讲透、讲“活” ,使用术语准确、逻辑推理严密,论证过程完整,使学生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反之,教师讲课语言干巴,废话连篇,必然会引起学生产生厌倦甚至反感的心理,更谈不上有兴趣了。2、充分利用插图、历史地图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材的第

7、一个特点是插图丰富,历史的既往性要求尽量以直观的插图再现历史事实。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读插图、历史地图,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理解。插图用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随之而来,课堂气氛也活了。如讲到1830 年德国“七月革命”的内容时,就用“自由引导人民”这一彩图提出悬念,这壮烈的战斗情景反映了什么?引导学生描述场景,通过讨论,并得出:七月革命时期,法国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为推翻专制统治,争取自由而献身的无畏精神,也反证了复辟的波旁王朝黑暗的专制统治。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

8、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打破传统的“一言堂” 、 “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可采取读读、讲讲、议议、练练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从精神状态、心理准备、思维活动到身体活动,都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巧妙地启发学生各个器官共同协作,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动身。首先,可读性强是现在历史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教师可通过对教材的导读,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阅读能力,通过对历史地图、插图及图表、注解等的导读,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通过教材重点、难点和疑点的精讲

9、,用生动的语言,为学生描绘出一幅幅历史画面,将历史知识由死复活,由静态变为动态,给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场面,以增强课文的感染力,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通过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既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同时,通过讨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也得到充分发挥,逐步提高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创新的能力,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上所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或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等。第四,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训练是培养学生自主精神,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课堂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当堂消化和巩固所学的内容,训练的方式一般有口答和

10、笔答。为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在课内安排适当的时间训练,练重点内容,练系统知识,练易错、易忘、易混淆的知识,把每处知识点分为一个个小台阶,让他们一步一个台阶上,给学生以一种获取知识满足感的喜悦,从而增强以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观看相关历史题材的影视片,参观周边的文物古迹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并迁移到历史课堂上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三、激发学史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周围世界各种事物的一种内心感受,任何复杂、艰巨的智力活动都需要健康的情感去支持。同时, “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告诉我们,人在良好的情感下,记忆力、思维能力较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

11、中产生的,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情境,会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感染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积极情感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要上好一堂课,犹如演好一台戏一样,有诸多因素和环节,教师要综合运用。如:教师在精讲时,要注意掌握好自己的语言技巧,正确处理语言的音高、音强、音长和语速、语气、停顿,以形成抑扬顿挫,起伏跌岩的语调。如用低沉、稳重、缓慢而又有力的语调讲述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失败和历史上的一些受挫折的、处于低潮时的人

12、民斗争情况;用亲切、欢快、流畅而又激昂的语调讲述1839 年 6 月 3 日虎门销烟的壮举和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胜利的情景;用悲壮而又压抑的语调讲述屈原被贬自沉汩罗江和林则徐被罢官查办无限悲痛的情景;用无比沉痛而又无限崇敬的语调描述李大钊、林祥谦的视死如归慷慨就义的形象;用斩钉截铁、铿锵有力的语调讲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这样,学生听讲定会饶有兴趣,思想感情上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这种共鸣,不正是由情入理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深入学生思想深处的效果吗!由此,学生学习历史再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了,反而自发地渴学、乐学。四、锻炼学史意志,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13、” 。意志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一种心理过程,它是成功的重要条件。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抑制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意志品质薄弱的学生,一旦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半途而废。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教育学明确指出:教学方法不仅是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己参与各项学习活动的方法。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就会学得主动、学得有效,就能提高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既是教师传授知识

14、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法的同时,要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学生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 ,还要指导学生“会学” 。那么“会学”从何而来?它来自教师的启发,来自课堂教学的影响,当然也来自学生的实践。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如笔者在讲授欧洲殖民扩张和殖民主义的罪恶这一课时,在布置预习时,先简要说明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前承“新航路开辟”的后果,后启“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然后,再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回去思考准备课堂上讨论:如何理解资本原始积累

15、的血腥性质?如何理解殖民主义罪恶的本质?这样,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时,不仅复习旧课,连同后两个新课也跟着看完了。讲课时,针对本课篇幅多(共 10 面,插图 13 幅) ,内容复杂,头绪多的实际,笔者采取导读、精讲、议论、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导读课文的重点段、插图等,增强学生对所学材料的感知,加深对教材的了解、理解和掌握。精讲重点“英、荷、法的殖民活动及其殖民罪恶” ,难点“殖民掠夺与资本的原始积累” 。学生提出的疑点。避免了上课老师忙于赶进度,下课学生印象模糊的现象。通过组织学生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讨论,激活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堂做课后习题时,学生觉得轻松多了。学生便自觉去预习“美国独立战争”及“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了。并由此产生学好世界史的信心和努力学习历史的坚强意志。常言道:“教学有方,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以上仅仅是笔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就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初步探索。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自主教育的今天, “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 ”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 ,才有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好时代所需的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