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的地区差别及其对总收入差别的影响(DOC40)(1).docx

上传人:风样花鼓 文档编号:21082059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28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地区差别及其对总收入差别的影响(DOC4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国的地区差别及其对总收入差别的影响(DOC4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国的地区差别及其对总收入差别的影响(DOC4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2页 共42页 中国的地区差别及其对总收入差别的影响 地区差别同城乡差别一样是构成全国居民总收入差别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测度了城乡收入差别后,本章主要研究我国目前地区差别到底有多大,为进一步测算其对全国、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打下基础。我们在前文中已经多次指出,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地貌复杂、多种民族、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里,地区差别肯定是较大的。关于中国的地区差别,许多学者都注意到了,一些国外的学者甚至很早就研究了中国的地区差别。 就本书作者所知,在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中,Dr.Lardy是较早注意到中国地区差

2、别之大的少数几位学者之一。参见他的英文著作 Economic Growth and Distribution in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1978 。我国的许多学者实际上是改革开放后才开始了对地区差别的深入研究,特别是近几年研究地区差别的文献增加很快,但所得出的观察结论也多种多样。从国内学者提出的基本观点看,对地区差别这个问题一般持有四种看法。1、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地区收入表现出一种趋同的趋势,或者说,地区收入差别在缩小。2、另有一些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后地区差别先是缩小了,后来又逐渐扩大了。就改革开放后至九十年代中期前这一时期的趋

3、势看,本书作者也持有这种观点。3、第三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地区差别是先扩大尔后又缩小了。4、第四部分学者强调改革以后地区差别的扩大及其严重性。对同一问题得出的这些很不同的结论,使得地区差别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文献综述的详细情况参见本章附录。 文献考察表明,以往研究中所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是存在以下若干方面的不统一:一是区域划分的范围不统一,有人侧重三大地带差别,有人侧重省际差别或者县域差别;二是收入指标不统一,有人用人均GDP,有人用人均国民收入甚至人均工业总产值;三是差别指标不统一,有人用基尼系数,有人用泰尔指数或者其他差别系数;四是时间长度不统一,有人研究建国以来的长时间段,有人只研究改革开

4、放后至今的年份,或者九十年代以来的变化。正是这些不统一导致了结论的不一致。另外,从整体上看,多数人研究的是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别,许多人用的收入指标实际上是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如人均GDP等;而真正利用人均居民收入这类反映收入分配的指标进行研究者不多,研究地区差别对全国居民收入差别的贡献者更少。本部分试图克服这些不足。 本章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讨论研究地区差别所使用的划分范围、方法及指标;第二,中国各省区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状况;第三,地区差别对全国总体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第四, 中国各省区经济发展差别程度及趋势,并根据各个指标呈现出的趋势,从总体上描述地区收入差别的动态变化;第五,本章研究的简短结

5、论。在附录中介绍关于了地区差别研究的有关文献,以及我们从另外的角度对地区差别的研究。第一节 地区差别的考察范围、方法和指标由于在关于地区差别问题的研究中,选择什么样的区域考察范围、收入指标、收入差别指标、计算方法等,对结论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本节首先讨论有关的概念和含义,并阐明我们的观点。一、关于区域的划分方法。对地区收入差别(以及地区间发展差别)的研究,首先要确定如何划分地域作为考察范围,因为研究地区收入差别实际上就是研究人均收入差别在不同地域上的表现。从国内文献看,划分地域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以大的地带为区域划分标准。比如按照“七五”计划以来确定的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各为一组

6、(见表4.1.1)。绝大多数研究者都对三大地带的收入差别进行了研究。 参见下列学者的研究成果,如刘树成(1994)、魏后凯(1996)、谷书堂和唐杰(1994)、杨开忠(1994)、于祖尧(1997)、袁钢明(1996)等。不过也有学者对此存在不同的看法(胡鞍钢等,1995,P26-28),认为采用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法有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有“地理决定论之嫌”,而地理(地带)位置并不能完全代表省区的经济水平,例如广西、河北位于东部,但却不是高收入地区;二是样本空间太大,以致于无法进行政策分析。因为分组越大或越少,计算的地区差别就越小,从而可能掩盖地区内部差别。表4.1.1 我国三大地带的划分和省

7、份构成地带名称各大地带的省份构成东部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含海南)、广西(1995年后划入中部)中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西部宁夏、西藏、青海、甘肃、云南、陕西、贵州、四川、新疆资料来源:根据统计年鉴的划分整理。 (二)以行政单元省区(包括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区域单位分组,每一个省区作为一组。这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划分方法。 参见刘树成(1994)、魏后凯(1996)、杨开忠(1995)、于祖尧(1997)、袁钢明(1996)、林毅夫等(1998)、崔启源(1994)等的研究结果。 (三)依照人均收入水平对各省区分组。可直接

8、采用人均收入水平分组方法,也可按各省区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比值分组,方法相同。比如按照比值划分,可将比值在75%以下、75%-100%、100%-150%、150%以上分别划分为低收入组、中下收入组、中上收入组、高收入组(胡鞍钢等,1995)。这种划分法跨越了自然地理和行政单元的界限,如河北省基本在中下收入组,这与按地带法将河北省划入东部并看成是高收入地区是不同的;另一不同点是,各组别中的省份在经济发展中的不同时间内也是变化的。(四)依照中心-边陲的思想划分区域(见表4.1.2),各区域划分的依据是地区(省区)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参见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区域科学系

9、课题组(1994)、郑开昭等(1994)、陆超明(1994)的研究结果。这种研究更侧重于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动,其方法倾向于地理学的理论传统而不是经济学的理论传统。表4.1.2 按中心边陲思路划分区域范围序号中心边陲区域名称1强核心(超核心)2次级核心(核心)3弱核心(内陲)4次边陲区(外边陲)5强边陲区(边沿)资料来源:谷书堂和唐杰(1994) (五)按县级行政单元划分区域研究地区差别。实际上,县级区域是对按地带或省区研究地区差别的一种补充。比如选取全国人均收入最高的若干县和人均收入最低的若干县进行比较,可以观察不同地区之间收入水平的明显差别(于祖尧,1997,P253-254)。近年来,中国的

10、500经济强县和592个贫困地区都是按照县级行政区域划分的。 应当说,从一定的目的出发,以上这些区域范围的划分都可以采用。本章从掌握的资料和研究目的出发,按省级行政单元来划分区域范围,选择了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样本(缺少了吉林、海南和西藏三省区,主要这些省区的资料不合规范),主要考虑是:(1)省区是一级行政区,地方政府地区政策能够充分影响地区内部发展、地区利益从而地区差别;(2)国际上研究区域差别一般也采用这种规模(比如美国按州)的地区划分,便于比较;(3)从资料可得性考虑,也是最适宜的。二 、反映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的指标。在经济学中,一般地说,人均国民收入等指标是一个经济发展概念,即反

11、映经济发展水平;而居民人均收入则是收入分配概念,反映居民的生活收入水平。通常人均收入指标主要有以下几项:(1)人均工农业生产总值;(2)人均工业产值;(3)人均国民收入;(4)人均GDP或GNP;(5)人均GDP或GNP增长率;(6)人均居民收入或家户平均收入,比如人均(或户均)生活费收入、实际收入、全部收入、可支配收入等;(7)各种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等。其中前五项主要用于比较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别,后两项则是比较不同地区间居民收入分配的差别。我国以往的研究者实际上比较多地使用人均GDP、人均国民收入指标来研究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别,早期也有使用工农业生产总值指标的。 有的研究者对各种收入水平指标进

12、行了比较。崔启源(1994a)认为,MPS体系下的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使用额与GDP指标相比,前者缺乏第三产业数据,其中工农业总产值则有重复计算,GDP则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指标。应该说从收入分配的角度看,使用居民人均收入指标更能反映各地区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分配差别。有研究结果表明,用居民人均收入指标计算的地区差别与用人均GDP计算的地区差别在1985-1995年期间具有不同的变动方向。 魏后凯(1996)认为,应该使用居民人均收入指标;并指出这项指标可包括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Yu)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Yr);若用Pr表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则一地区全部居民家

13、庭人均收入Yt=YrPr+Yu(1-Pr)。他的研究结果表明,用居民人均收入指标计算的地区差别与用人均GDP计算的地区差别具有不同的变动方向,即存在“地区差别变动之悖论”。全面地说,反映地区收入差别的指标,除了上述的若干经济指标外,还有各种社会指标,以及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如人类发展指数HDI)的选择问题。多指标可以扩大反映的信息量,用社会指标和综合指标能够更好更全面地反映不同地区的福利发展差别。见胡鞍钢,1995,P19-23。其他研究者也对通过多维角度衡量地区发展水平的问题提出了相似的意见,如崔启源,1994b。但是,究竟采用哪一种或哪一组指标更恰当,国内学术界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而且选择

14、指标也往往依赖于数据资料的可利用程度。本章主要使用居民人均收入指标,同时辅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其他指标。其理由是:(1)居民人均收入是反映居民收入分配情况的最佳指标,而人均GDP可从反映经济发展差别的角度反映地区差别,可作为补充; (2)人均GDP的差别虽然不是本书关注的重点,但它是多数研究地区差别者选用的指标,因而便于比较; (3)一般而言,居民人均收入差别的变化同人均GDP差别的变化会有所不同,因为从构成看,人均GDP还包含了经过分配过程后成为政府收入和转移支付的部分。研究这种差别也是本书的一个任务; (4)除了研究居民收入分配在地区差别上表现之外,分析地区差别对全国总体居民收入差别的贡献

15、,则必须使用居民人均收入指标。此外本书也使用其他一些指标,以辅助分析。因为虽然本章的主旨是研究不同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差别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差别,然而资料的可得性有时不能令人满意,就不得不以研究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别作为补充。三、衡量地区差别的分析指标。用于比较和评价地区差别的各类分析指标,可以分为表示地区间绝对差别的指标(绝对指标)和表示地区间相对差别的指标(相对指标)两大类。前者如标准差等等;后者如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加权离均差系数和极值差率、人文发展指标(HDI)等指标。这些指标的含义不同,计算方法不同,反映收入差别的程度也不同,有时甚至会使结论出现较大的差别。一是使用绝对差别指标

16、和相对差别指标研究同一地区差别,有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如果在经济发展起步时两地区间的差别很大,则在一定时期内即使落后地区有了较快的发展,实际计算的两地相对差别也缩小了,但是两地绝对差别却依然会拉大;二是使用权数的指标同不使用权数的指标,可能出现不一致结论:如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所代表的收入差别变动方向有时不一致:当基尼系数变动较大时,二指标的变法动方向可能相同;而当基尼系数变动不大时,二指标的变动方向就可能相反。三是即使都使用权数的指标因不同指标的敏感性不同也可能导致结论存在着重大的差别。比如当贫穷地区收入增加后,如果以对贫穷地区赋予了较大的权数的指标测度之,则收入差别会显著地减少;而有些指

17、标对富裕地区赋予了相对较大的权数,则其必对贫穷地区收入的增加不会敏感。就是说,即使针对同一个问题的同一组资料,用不同指标测算的结果也可能大相径庭。当然,不同指标代表了不同的理论依据或价值判断,不能说哪一种指标绝对地优越、绝对好。因此,可以在对各种测度指标和方法背后隐含的经济含义有一个透彻的理解的前提下,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的性质及资料的可得性而各有侧重。通常使用不同的多种指标进行测算是一个比较可取的做法。本章主要选用了5个收入差别测度指标:基尼系数(G)、变异系数(V)、极值差率(即最富裕省区人均收入与最贫穷省区人均收入之比)及泰尔系数(I,用于分解分析)和标准差。使用基尼系数主要是为了与本书

18、重点进行的一般居民收入差别研究相衔接,并估算地区差别对全国居民收入差别的贡献。使用变异系数等指标进行测度则主要考虑了在以往的地区差别研究中使用这一测度指标的传统,而且便于对地区的差别进一步分解。此外,本文还采用了国际上研究地区差别的一个常用的绝对差别指标,即标准差等。第二节 中国各省区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状况本节依据上述规定的指标、概念和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省区居民的收入分配地区差别程度及变化趋势进行考察,先考察全国的总体地区差别情况,再分别考察城镇和乡村的地区差别情况。一、1981年以来全国省际居民收入分配地区差别状况。使用各省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作为收入指标, 这里需要对

19、地区之间的价格差别作一说明。各地区间的价格差别是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落后地区的货币具有更高的购买力,在研究居民收入差别时没有考虑,就必然高估地区之间实际的收入差别。然而,在关于地区收入差距的研究中,以及各种关于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中,学者们几乎都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其原因除了资料的不易获取外,主要是因为价格差别对地区差别的影响实在是太小。所以本书没有对地区之间的价格做调整。但如果要进行详尽的研究,需要认真考虑价格问题。另外,本书在不少表格中列出绝对数数据,目的是对相对差距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基本上不是用来说明收入的增长问题的(说明收入增长必需要使用不变价格)。根据这一情况,如果都是使用不变价格,

20、反而脱离实际,例如1999年的人均GDP6000多元,按照1952年价格计算只有不到2000元,这样观察问题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以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作为差别指标,并用人口比重作为加权数和不加权进行计算,测得1981-1999年全国省际居民收入分配地区差别的总体状况如下表4.2.1:表4.2.1 中国省际间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地区差别的总体状况(1981-1999)年份人均GDP (元/人)全国居民人均收入(元/人)地区差别基尼系数G地区差别变异系数V加权G不加权GU加权V不加权VU1981489269.440.1110.1470.2200.3091982525321.950.1120.1370.2

21、100.2801983580367.070.1110.1340.2050.2631985853455.800.1210.1530.2450.3351984-1986956509.120.1360.1700.2670.33819871104570.430.1390.1730.2740.37619881355682.170.1490.1760.2880.37719891512762.590.1530.1830.3010.39419901634849.300.1460.1610.2900.34419911879915.100.1560.1780.2970.375199222871055.300.16

22、40.1960.3300.441199329391298.520.1790.2170.3720.506199439231739.930.1810.2230.3780.520199548542254.730.1820.2220.3680.498199655762659.010.1710.2150.3480.480199760532937.960.1740.2160.3500.464199863923068.600.1670.2090.3380.465199965343231.220.1700.2160.3620.474资料来源:作者依据下列数据计算:各省总人口数据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1982-

23、2000);农村人口数1981-1983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4年的数据短缺较多故略之;19851993年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6-1994),1994年以后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0);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根据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99),1998、1999年的收入资料见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0),其中个别省份的个别年份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数据是插值推算的。说明:(1)关于基尼系数的计算,凡加权值使用万分法,不加权的则使用等分法;关于变异系数的计算,加权和不加权的所使用的公式均见附录中的说明。(2)表中的人均GDP和居民收入数据均使用当年价格。从表中数据来看,改

24、革开放后,特别是19811999年,中国省际间居民收入分配的地区差别程度已经相当高,基尼系数处于0.134到0.2223的范围,变异系数处于0.263到0.506的范围(两系数的加权值都明显低些);而且其趋势是不断扩大的,这从下面的图形中的趋势线可看得更为清楚:基尼系数从起始的0.147上升到0.216,变异系数从0.309上升到0.474,其中加权计算的基尼系数也略低,从0.111上升为0.170,加权变异系数从0.220上升为0.362。但是,中间的19801983年、19901991年地区差别有短暂下降,差别最大值也不是研究期间的最后年份,而是19921995年,之后有所下降,但升降变动

25、幅度很小。见下图4.2.1中曲线的波动情况。图4.2.1:中国19811999年全国居民人均收入省区差别程度及趋势图资料来源:同上表。可以看到,就这两种指标反映的总体情况而言,不加权的差别指标的变化趋势与加权指标一致,都是上升的,不同的是:(1)不加权的指标表示的收入差别规模更大。这是由于处于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的省份,基本上是人口数量相对比较少的地区。如果使用人口比重加权,那么虽然地区收入差别较大,但是因为处于两端的人口数量少,所以加权指标的数值就降低了。(2)不加权指标与加权指标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加权指标表示按照人口规模分组的地区差别,即各地人口数量的差异也得到体现,例如中国省际居民收入

26、差别的加权基尼系数从0.111上升为0.179的含义是:从全国任何省份中任意选取两个人,其绝对收入差别的期望值从59.8元上升为820.7元;而不加权指标显示了“纯粹”的地区收入差别,没有考虑人口差异的影响,即极而言之,一省一人同一省亿人是被置于同等地位的,因而不加权基尼系数从0.147上升为0.223表示:将各省作为一个单元来看待,从全国所有省份中任意选取两个,省份之间平均收入的绝对差别的期望值从 79.2元上升为1001.1元。 注意,这里各年居民收入计算使用当年价格,纵向直接比较不确切;但是,使用两个相同的对比年度比如1981年和1995年,却能够较好反映加权指标与不加权指标的不同变动。

27、这里绝对差别的期望值指平均差,即随机从所有的人口中抽取两个样本的收入值的期望值。关于这个指标与基尼系数的关系见附录。可见,上述两种指标的差异是存在的。但是很显然,这两种指标都是有意义的,在各地人口规模差异很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总之,从全国居民人均收入的经验检验来看,中国地区(省份)之间收入分配的差别程度是较高的,而且从1981年到1999年期间呈现持续扩大趋势。这种情况在以下进行的中国城乡内部的地区差别的考察中同样存在。 二、1981年以来中国省际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地区差别状况。下面考察一下中国各省区城市居民收入地区差别的变化情况。使用各省份的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作为收入指标,不使用加权数(人口比重

28、),分别计算出下表中的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从表4.2.2可以看到,(1)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的省际地区差别不是很大,要小于全国居民的总体情况。比如城镇省际间居民收入差别基尼系数1981和1999年分别是0.069和0.139,而同期全国居民的省际地区差别基尼系数分别是0.147和0.216(见上表中同一指标数值),高于前者两倍左右;(2)在考察期内,城市居民的省际人均收入差别同样呈现扩大趋势,基尼系数从改革初期极端平均的0.069,到90年代中后期基本呈直线上升为0.141,1997年后开始有所下降,但幅度很小,可能不是稳定的下降趋势。表4.2.2 中国省际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地区差别(1981-

29、1999)年份全国城市居民平均收入收入最高省份收入收入最低省份收入最高/最低地区差别基尼系数(不加权)地区差别变异系数(不加权)1981464.29637369.71.720.0690.1261982500.87659402.231.640.0650.1181983523.25714422.061.690.0710.1321984609.01818.37466.821.750.0740.1331985741.111075560.951.920.0900.1671986883.831293667.551.940.0820.1541987988.621437744.251.930.0880.165

30、19881165.771723862.122.000.0950.17619891352.3120861015.012.060.0970.18519901490.692303.151119.102.060.1010.19019911681.062752.181249.52.200.1090.20619922014.713476.71478.912.350.1110.21619932562.014632.381879.292.470.1330.26119943486.006367.082503.012.540.1410.27319954264.287438.682845.722.610.1410.

31、26719964834.028159.03353.942.430.1410.26619975167.088561.713592.432.380.1370.25819985430.928839.684009.612.200.1350.25919995880.6810931.644342.612.520.1390.274资料来源:各省居民人均收入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99年),其他指标值系作者据此测算的结果。说明:表4.2.2中收入数据使用当年价格,没有使用不变价格。关于使用现价还是不变价格问题,理论界已经有一些讨论。1992年,董藩撰文批评杨伟民关于地区差距的研究没有使用不变价

32、格计算,杨伟民做了解释(见“经济研究”1992年第7期),比如缺乏价格资料等。后来,张曙光(“经济研究”1992年第9期)指出,在研究地区差距的变动时,使用何种价格的影响不大。胡鞍钢也指出: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最大最小系数小于按照不变价格计算的结果(中国地区差距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页)。但是正象张曙光所指出的那样,这两种计算结果差别很小(也有学者以不变价格进行了测算。见杨开忠,经济研究,1994年第12期)。基于同样的理由本书也没有使用不变价。本文列出绝对数数据,目的是对相对差距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而不是用来说明收入的增长问题的(说明收入增长必需要使用不变价格)。 三、198

33、1年以来中国省际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地区差别状况。使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可以测算全国农村地区省际间居民收入差别的变化,这里我们计算了19811999年的数据,见表4.2.3及其说明。表中数据表明:(1)在考察期内,比较而言,农村省际间居民收入地区差别高于城镇地区间的差别,也高于全国居民的省际间地区差别,即在这样的比较范围内是最高的,比如1995年农村省际间基尼系数是0.23,高于其他两个范围同期的0.22和0.14。这是符合三者逻辑关系的,因为在城镇省际地区差别为最低的前提下,只有农村省际间差别最高,才能形成农村、全国、城镇居民省际间地区差别依次降低的关系格局。(2) 表中测算的各种指标都表明,

34、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别呈现扩大的趋势。以极值差率(最发达省份收入水平与最落后省份之间的比值)指标为例,从80年代的3倍左右上升到90年代的4倍以上。这种趋势同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一致的。或者反过来说,同中国目前这样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地区差别通常是呈不断扩大趋势的。表4.2.3 中国省际农村居民区域间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元)的差别变化(1981-1999)年份全国农村平均收入收入最高省份收入收入最低省份收入收入最高省份/收入最低省份基尼系数变异系数1981243.83444.0158.632.800.1250.2501982284.79536.0174.163.080.1300.25619

35、83330.64563.0213.062.640.1400.2601984382.6785.0221.053.550.1600.3151985414.97806.0257.003.140.1430.3021986447.61937.0282.893.310.1610.3321987495.011059.0302.823.510.1780.3541988588.671301.0345.143.770.1780.3671989650.711520.0375.84.040.1920.3981990736.551665.0430.993.860.1700.3551991773.651712.8446.

36、113.840.1970.3771992873.442226.0489.474.580.2110.42719931025.012727550.834.950.2190.46119941308.773437.0723.734.750.2220.46619951726.114246.0880.344.820.2230.44919962050.394846.01100.594.400.2190.42219972219.075277.01195.04.420.2170.41719982303.95406.01231.54.390.2100.40519992340.675409.01309.464.13

37、0.2120.409资料来源:各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根据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99),其中1998、1999年的收入资料见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0)。说明:基尼系数的计算使用不加权的等分公式,变异系数也使用不加权公式。第三节 地区分配差别对全国总体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在观察了收入分配地区差别的规模和变化趋势之后,我们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地区差别对全国总体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如何,地区差别对形成总体居民收入差别的贡献有多大。就是说,任何地区差别必然只是总体居民收入差别的一部分,应当确定这一部分在总体中的构成。从地区差别与总体差别的关系的角度看,研究居民收入分配的地区差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

38、问题,从指标口径到计算方法都需要作一些探讨。 一、测度地区差别对全国总体居民收入分配差别影响的指标和方法。 1、以泰尔指数进行测度的可能性及条件。 这里我们还可以介绍一下以基尼系数进行测算的可能性及条件。设地区数量为n,各地区平均收入为xi, 人口比重为pi;为剔除分组数量和各组人口比重不同的影响,将全国总人口按照大排队方法同样分为n组,各组人口比重同样为pi,各组收入水平为mi。在计算总体居民收入差别时,如果其前提是全体居民的排序都按收入水平高低进行即依照所谓“大排队”方法计算,同时其分组数与地区数相同,而且其各组人口比重与按收入水平对应的地区的人口比重也相同,则由此计算的总体居民收入差别基

39、尼系数(Gt),必然将地区居民收入差别基尼系数(Gr)包括在内。如果以“大排队”为前提分组的各组收入比重情况与各地区的收入比重情况一致,则表明地区差别构成了全国总体收入差别的全部,在几何图形上地区收入分配的洛沦兹曲线与全国收入分配的洛沦兹曲线重叠,即二者相同,地区差别对总体差别的贡献率为100%。如果“大排队”在地区分布上根本没有表现,或者说地区之间是无差别的,则在几何图形上地区分配洛沦兹曲线就是对角线,即地区差别的贡献为零。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地区差别基尼系数对总体收入分配基尼系数的比重,就是地区差别对总体差别的贡献程度(CR),即CRGr / Gt,其中Gr为地区收入分配差别基尼系数,Gt

40、是按“大排队”计算的总体基尼系数。由于与此公式对应的资料不易得到,所以本书不拟按此公式进行计算。但为说明这个测算方法的条件,下面举一个虚拟的例子(表4.3.1)。设一个国家有居民30人(或30亿人也是一样的),分布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各地区人口均为10人;然后我们将其居民按收入高低分成高、中、低三个收入组,使各收入组人口比重与各地区的相同,也是10人,比重均为1/3。则测算具体基础数据如下表。依照这些数据并按照“万分法”计算基尼系数,则得到地区收入分配差别基尼系数为0.111,总体收入分配差别基尼系数为0.222,所以地区差别对总体差别的贡献率是50%。由此可见,以基尼系数进行测度的条

41、件:一是全体居民按人均收入排序;二是地区数与分组数相同;三是各地区的人口比重与各组的人口比重也相同。这样的条件在目前我们掌握的资料中并不具备,故在正文中没有进行这一测算,只在脚注这里就方法做一介绍。表4.3.1 地区收入差别对全国总体收入差别的影响估算:一个虚拟的例子各组总收入各组平均收入西部中部东部低收入组10010603010中收入组20020608060高收入组300303090180地区总收入600150200250各地区平均20152025 资料来源:表中数据是作者假设的。使用零阶泰尔指数。假设有一个地区的居民收入分配分布为xi,i=1,2,n,平均收入为,则用泰尔指数表示的收入差别

42、是: (4.3.1)一般地,如果xi是最小的单元,即代表每个居民的收入,我们将这种能够表示全体居民之间差别的指标称为“总体收入差别”。如果xi并不是最小的单元,则进一步可以对xi进行分组,这时就有组内差别和组间差别的概念,并与总体差别的概念形成对照。这样的分解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实际计算收入差别时,xi往往都表示的是分组后形成的各组的平均收入。因而以此为基础实际上计算的是组间差别,而掩盖了组内差别,所以有必要通过再分组来考察组内差别构成了总体差别的多大比例。第二,在计算了总体差别的条件下,我们可以按照某种特征分组考察由此形成的组间差别,这也就是分析这种特征对形成总体差别的影响或贡献。本书主

43、要关心后一个方面的意义。在分组计算的条件下(假设分为n组,各组收入为i,总平均收入为),总体差别等于组内差别和组间差别之和,即: (4.3.2) 其中IW、IB分别表示组内差别、组间差别,pi、qi表示各组的人口比重、收入比重,Ii表示第i组的内部差别的泰尔指数。因为 (4.3.3) 其中N和N表示总人口数和各组的人口数,Y和Y表示总收入和各组收入。所以(4.3.3)式也可以写成: (4.3.4)2、尝试以居民收入分配地区集中指数进行测算的可行性。从理论上分析,如果低收入组人口集中于低收入地区,高收入组人口集中于高收入地区,则地区差别显然就对总体差别有很大的贡献率。按照这个原理,我们设计低收入

44、地区低收入人口集中指数(CRL)和高收入地区高收入人口集中指数(CRH)两个指标分析地区收入差别对总体差别的影响。 (4.3.5)其中: CRL表示低收入人口在低收入地区的聚集程度。CRL越大,地区差别对总体差别的贡献也就越大。其中NL为大排队分组中最低收入组人口数量,mL为相应收入水平,N为总人口数量。pL为低收入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是低收入人口在全部居民人口之中平均分布的频率;NRL为最低收入地区人口数量,pRL=NRL/N为低收入地区人口比重;NRLL为最低收入地区中,按照大排队分组的最低收入组的标准的低收入人口数量。例如,假如最低收入组的最高收入是ZG,最低收入地区中收入不高于ZG

45、的人口就是最低收入地区中的最低收入人口数量。pRLL是低收入地区低收入人口的比重。为了便于比较,在进行大排队收入分组时,需要根据低收入地区的人口数量确定最低收入组的人口规模,也就是使最低收入组人口数等于最低收入地区的人口数量,即为NL =NRL。这样,pRLL就是最低收入地区最低收入人口占占全国最低收入人口的比重。 (4.3.6)其中:CRH 表示高收入地区高收入人口的聚集程度,CRH越大,地区差别对总体差别的贡献也就越大。其他变量与公式(4.3.6)中的变量口径相同,意义也相同。这里需要的类似条件是:NH =NRH。上述分析表明,CRL、CRH只是一个不小于1的指数,只要它不等于1,就说明地区收入分配差别对全国收入分配差别的形成有一定贡献。但是,因为没有规定这一集中指数的上限,所以这个指数还不能说明地区差别对总体差别的贡献有多大。对此可以有两种方法加以改进。一种改进方法的原理是:当低收入地区的低收入人口与低收入组的人口相同时,即低收入组人口全部进入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经济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