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推进学校管理改革-大力提升综合办学水平 武汉二中迎接新课改的实践与思考武汉市第二中学校长 董汉利一、以人为本,提升办学理念新课程改革应体现时代及社会发展的要求,要注意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多年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我校在主体教育改革探索的基础上,结合我校优质教育发展的实际和时代要求,提升了“以人为本、务实求真、德能兼修、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一)以人为本,完善主体教育模式。1坚持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一切工作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明天,提出了“明天-学生永远的希望”的育人理念。学校以主体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努力培养和
2、形成学生思想上自教、行为上自律、管理上自理、学习上自学、心理上自励的能力。近几年,我们充实、完善了“自主、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和“自主、合作、探究、拓新”的学习模式。2坚持以师为本,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以高扬二中主体精神为主线,以强化爱心和责任为核心,提出“责任-教师永远的良心”的师德理念,大力加强师德建设。用先进的理念和崇高的精神引领教师,用严格的制度规范教师,用人文关怀温暖教师,用事业成功激励教师,用研究和学习平台发展教师。(二)务实求真,扎实开展学校工作。改革各项管理制度,探索完善了党政工密切配合的行政指挥监督系统;分工明确、协
3、调高效的垂直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执行系统;育德育人并进、成人成功成才同行的科学育人系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的课程建设系统;依据系列制度客观评价、聘用、奖励的评聘分配系统。(三)德能兼修,促进师生同成长。(四)追求卓越,推进学校优质发展。在目标上有高的追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优化思想-管理讲严格,严格讲爱心,爱心讲策略,策略求优化,优策出高效。我们更注重居安思危,思忧方优的策略,学校领导经常告诫所有管理者和教师,要冷静地看到问题和危机,寻弱找薄,自强不息。实现管理氛围的民主和谐,管理策略的集优至善,管理过程的严谨精细,管理效能的最大释放。二、求真求精,提升管理效能(一)依法管理,制度建设
4、续新篇。提出凡是有岗位、有空间、有事务就要有制度,制定了完备的教育教学、招生、考试、科研、人事聘用、人事考核、后勤服务、财务管理、奖金、津贴及福利分配等制度,形成了六册学校管理制度汇编。依制度用人,依制度办事,依制度理财,依据制度来实现人、财、物的管理调配。(二)科学管理,运行协调求高效。(三)民主管理,干群心齐力更足。民主管理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大力推行校务公开,使学校的民主管理工作向深度发展,学校工作在公开中引领、在公开中规范、在公开中超越、在公开中提升。(四)人本管理,团队文化铸精髓。学校高扬“淡于名利,乐于奉献,严于律己,勤于工作,善于合作,勇于拓新”的二中主体精神。它是二中
5、数代人不懈努力积淀的宝贵财富,是二中人克难攻坚,开拓奋进的嘹亮号角,是二中团队管理文化的精髓。三、熔铸精髓,提升队伍素能(一)打造一支公信度高,决策力和执行力强的干部队伍。二中干部队伍是一个团结和谐、务实求真,富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坚强的领导集体。1守公约,承传统,先学做人。2明职责,讲实干,求实绩。3讲奉献,讲自律,保廉政。4注重青年干部的培养。(二)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师能高强的教师队伍。1加强政治学习,提升队伍思想素质。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新课改的关键。2倡导爱心责任,熔铸巍巍师魂。学校提出“责任-教师永远的良心”的育人理念,提出爱心与责任的标志是:我随时在老师的眼中,我更在老师
6、的心中;我的缺点老师批评;我的进步老师肯定;我的学习老师指导;我的困难老师帮助;有严格无惩罚,有批评无歧视,有反复无放弃。3严格师德管理,传承二中优良传统。4严格过程管理,客观公正评价教师。开展学生评教评学、家长评教评学、同行评教评学,制定了武汉二中教师学期考核条例,引领广大教师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规范意识、协作意识、奉献意识、绩效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5改革用人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2007年起实行分级聘用和学校聘用相结合的教师人事安排制度。聘任坚持师德讲规范,管理讲水平,团结讲合作,过程讲策略,结果讲绩效的原则。6改革分配制度,构建合理的分配体系。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特劳多得
7、,优质多得”的分配原则。7加强学习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先进的理念、最新的知识、优化的策略、娴熟的技能离不开学习研究,学习研究是永葆团队创造力的源头活水。学校为教师的发展长搭建了系列学习研究平台。四、成人成功提升德育实效(一)实行德育学分制,扎实推进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吸纳宜昌一中德育管理经验,制定武汉二中德育学分制实施条例,并于2006年开展试行。(二)弘扬延安精神,切实加强革命传统教育。1成立“武汉二中延安精神研究分会”。2弘扬延安精神主题化、专题化。3弘扬延安精神模块化、系列化。4开展弘扬延安精神课题研究,为弘扬延安精神提供理论支撑。(三)走进军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每年高一新
8、生在11月中旬都要停课组织为期十天的军训。(四)扶危济困,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设立“武汉二中资助贫困学生专项资金”,开展扶危济困专项捐助活动,为贫困学生就学、医疗提供专项援助。与郧西一中开展对口扶贫活动。2005年开始,又捐资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2万元,并与该校结成扶贫资助对子,每年资助聋哑学校20名学生1,000元连续资助三年,直至完成学业。(五)关注心灵,有序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进入学校校本课程,成为学生的必修内容。五、课改教改,提升教学策效在“主体教育”办学理念下,我校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逐步摆脱单纯以升学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
9、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一)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尝试课程评价制度创新,建立富有武汉二中特色的课程体系。2000年,我校出台了关于开发建立武汉二中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并将校本课程纳入三级课程管理系统之中,成为我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2003年,又出台了武汉二中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想,将全部课程分为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延伸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工具技能课程和个性发展课程等板块。2003年秋,根据新课程计划的精神制定了武汉二中学校的课程方案。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应有的比例开设学校课程,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同年下半年,我校接受了全市首批学分制试点的任
10、务。逐步建立多元选课机制。不断增强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和选择性。(二)开展“十大走进”活动,强化实践类课程。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走进新农村、走进老区、走进社区、走进开发区、走进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建设工地、走进军营、走进大学校园、走进植物园、博物馆、走进贫困学生家中、走近名人名家”等 “十大走进”系列综合实践课程。(三)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自2000年国家将研究性学习设为国家必修课程以来,我校从每届高一年级开始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选择设计了诸如“糖尿病的食疗研究”、“东湖为什么没有西湖有名”等课题。自愿组成研究小组,自由选择指导教师指导,采取
11、假期集中进行研究与在校学习期间分散利用时间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四)加强体卫艺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克服校园小,学生活动场地小等困难,认真落实两操两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长年坚持田径队、篮球队集训,开展三防教育及必要的急救基本知识教育。(五)实施“主体发展”教学策略,构建“自主、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和“自主、合作、探究、拓新”的学习模式。(六)严格控制课时和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严格控制教辅资料、作业布置,实施“刚性作业+弹性作业”的策略。通过实施课堂调研制度、开展学科联动、坚持备课和教案检查制度、学生座谈制度、学生及家长评教评学制度、民主测评制
12、度、练习抽查制度等方式,加强过程管理,督促教师规范过程,提升素能。通过这些措施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益,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七)因材施教,切实加强分层教学。既注重起点编班分层和中途依实际调整班级的分层,又注重不同类别的班级教学的目标分层、作业分层、训练分层、检测考试分层,更注重同一个班中的不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分类要求、分类指导,分层跟踪。六、潜心探索,提升科研水平(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制度保障,强化教科研意识。(二)培养骨干,组织队伍,课题辐射,形成教科研特色。(三)教(研)科(研)结合,提供平台,建立机制,追求教科研实效。(四)重视培训,强化理论,以老带新
13、,提高教科研水平。学校十分重视对教师的校本培训,培训着重从四方面着手,一是师德教育,二是理论学习,三是技能培训,四是实施导师制。新课程条件下实施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仙桃中学 刘少琼新课程的本质特征是“新”,实质是发展。新课程的实施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场深刻变革。它必将带来学校管理的深刻变革。新的学校管理会引起学校发生深刻的变化:学校必须具有鲜明的特色。它是新型教师的摇篮,教师具有新的教学理念,具有不绝如缕的创造力,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它是新型学生的摇篮,学生的个性受到尊重,潜力得到开发,特长得到培养,终身发展的基础打得厚实;同时学校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能不断增强。新课程的实施呼唤新的学校管理模
14、式,呼唤新型的学校管理者。下面是在新课程条件下,就实施学校管理的几个重要方面的思考,以期交流和探讨,共谋教育发展大计。一、确立新的管理理念新的历史时期,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教师为本,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的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传统的学校管理,受传统文化和传统管理思想影响较深。对新课程理念相悖的主要“官本位”思想和物本管理思想。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是根本对立的。官本位思想在学校管理中的表现:长期以来,我国校长一直被看作是一种行政职务,在职责、任用、晋升
15、和待遇上都是按照政府官员对待的,校长只对上级行政机关负责,不对教师负责,校长为官,教师为民,官贵民贱;学而优则仕,在学校管理中成了教而优则仕,教师提拔为干部后,教学活动减少,待遇增加,干部与教师间等级分明;班主任把自己当作“官”,利用手中的管理权力压制学生等等。官本位思想的存在不利于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创新和教学创新,不利于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传统的学校管理受物本管理思想的影响也较深。物本管理与科学发展观也是根本对立的。物本管理即制度化管理或叫硬管理。物本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表现: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把教师和学生当成机器人,通
16、过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与约束来达成管理目标。它只关注升学率而不关心教师和学生,强调严厉的管理制度、规章和严格的工作、学习规范,用权力和控制手段来实现学校的各项目标利益,用金钱刺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消极怠工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总之,在官本位思想和物本管理思想的影响下,在急功近利的政绩观的驱使下,漠视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与发展,缺少对教师和学生生命的关注,这是与实施新课程极不适应的。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转变管理观念,吸收传统文化和传统管理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坚决摒弃官本位思想和物本管理思想,牢固树立“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发展以人
17、为本的校园文化,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劳动与创造,尊重他们的个性与发展,把对他们的生命关注贯彻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都应体现这种思想和精神。二、建立新的管理制度新课程的实施,必然会带来学校教学理念的更新,必然会带来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必然会带来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的改变,必然会带来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等人际关系的变化,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问题,新课程的实施对学校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这客观上需要学校各个部门、行政单位转变职能,由过去的主导者、指挥者变为关怀者、服务者、合作者、协调者。学校必须在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民主管理制度的创新
18、。(一)关于教师管理制度的创新教师既是新课程的重要资源,又是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要转变学校角色,学校既要培养学生,也要培养教师。课改实验区的经验表明,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学校发展和课改依靠教师,教师需要发展,发展需要培训,发展需要合作,发展需要激励。激励和培训需要不断进行教师管理制度创新。1建立健全教师民主生活制度。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领导及各级干部在对教师的管理中,应牢固树立“以教师为本”的思想,关心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诉求,了解他们的需要。教师的安全、归属和爱、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水平较高,学校可以此为依据,建立健全一系列教师民主生活制度,教师民
19、主生活制度是学校民主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搭建教师沟通与交流的平台,疏通教师反映意见和愿望的渠道,对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管理的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定期举行包括生活会、经验交流会、表彰会、文艺表演会、各种体育比赛等多种形式在内的活动,使这些活动制度化。从参加对象可分为青年教师的活动、中年教师的活动、老年教师的活动,也可以是青年、中年、老年教师之间的活动。学校应把重点放在建立健全青年教师民主生活制度方面。通过各种教师活动的制度化,促进教师的自主自控管理,促进教师间的人际情感沟通,促进教师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2建立教师培训制度。建立教师培训制度旨在促进教师的发展。对广大教
20、师培训质、量、效的问题,是推进高中课改纵深发展,提高课改绩效的关键环节。通过培训使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实现良好的专业发展。针对教师培训经费与时间不足,内容与方式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的情况,在课程改革中,坚持边实施边探索、边探索边培训的原则,制定教师培训方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采取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只有达到参加新课程培训的课时量,才能走进课堂。从目标上看,每一期新课程培训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从时间上看,有实施前的培训,有实施中的培训;从过程上看,要使教师培训长期化、制度化;从方法看,请专家
21、指导、教师间合作交流等。3建立适应新课程实施的教师考评制度。原有的教师考评制度显然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应在原有教师目标管理方案中吸收有关符合新课程的目标、理念、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如在仙桃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细目中应有课堂探究、合作充分,研究性学习指导合理等内容;在学科组长评价教师细目中应有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等内容;在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细目建议增加校本资源开发成果、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得力、研究性学习成果、课改示范课成绩、课改培训课时等内容;在班主任、科任教师互评细目中可增加合作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内容。4建立新的激励机制。学校应建立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把物质
22、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以满足教师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在现有条件下应重点建设一套精神激励的体系,满足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被学校认同的需要。一是要扎扎实实进行各种实施新课程行为的激励活动,如大张旗鼓地开展评先表模、评选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师德模范、学习模范、合作模范、青年教师模范、校园巾帼十佳等活动;积极开展教学基本功比武活动,包括教师演讲比赛、粉笔字比赛、课件制作比赛、体现合作的比赛、展示特长比赛等。二是注重表彰形式的多样性和及时性,如及时在校园内张榜公示、学校网站公示、学校报刊上公示,将各种表彰进入教师和学校档案,举行新课程实施的积极分子、优秀教师的座谈会等。物质方面的激励,当前,学校主要
23、是制定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课时津贴方案。在保证教师课时津贴每年有所增长的同时,课时津贴方案应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注意学科间平衡,照顾各层次教师的利益。课时方案应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如应把教师培训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课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时等包括在内。(二)关于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1完善学校德育常规管理制度。学校德育常规管理是学校德育乃至学校全部教育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达成规范化和有序化,实现正常的教学秩序、工作秩序、活动秩序和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格和公民的基本素养。学校德育常规管理应在新课程实施的条件下,实
24、现这一基本任务。原有的常规管理难以适应新课程下尊重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发展,课堂与学校的开放性,课堂教学过程的合作探究性以及班级管理的新形式。因此,学校德育管理的校内一日常规、学习常规、校外生活常规、活动常规等制度需要不断创新。在内容上,体现尊重学生个性与生活的要求,体现教学活动开放性的要求,体现合作探究的要求,体现班级管理新模式的要求等。在方法上,应改变刚性有余柔性不足、死板有余灵活不足、指挥有余合作不足的局面。应注重创新,注重团队精神,注重关怀与尊重等。2建立和完善班级管理制度。高中新课程主要特征之一: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学生将按照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课,并允许学生跨班级、甚至跨年级选课和再
25、次选修。原来是单一的同年级的班级,现在是多年级并存的班级,在同一教学班内有来自同一年级但不同行政班的学生,也有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这样原有意义上的班级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教学班和行政班两类班级并存。新课程的实施将给原来班级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冲击。借鉴课改实验区的经验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创建班主任、教学班科任老师和导师相互配合的管理体制。结合我校实际,进行充分的研究和酝酿,制定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班主任工作职责及其实施细则、教学班科任教师工作职责及其实施细则、导师工作职责及其实施细则等。工作职责及其实施细节应侧重德育方面。3建立新的学生评价制度。高中新课程实行学分管理,要求具体而明确。一些省份
26、的新高考方案中还包含有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品质与素养、学习能力、审美与艺术、运动与方面。新课程方案要求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更大的生长空间,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三)建立新的校本研究制度加强校本研究是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使教师获得教学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学校应成为教学研究的基地;每一位教师都是教学研究者;教
27、研主题是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学校有责任为教师教研寻求专业支撑;学校应建设教研文化,形成学习型、合作型组织。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大力加强校际、学校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和社区的合作,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学校要在原有教研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新的校本研究工作实施细则。主要内容应包括培养教师的学习习惯和教学反思能力;倡导合作,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撰写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育教学论文;建立各个学科的资源库等。三、建设新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
28、的无形资产,它是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沃土,是哺育学生终身发展的乳汁,是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精神乐园。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校每个成员的思维和言行,是支撑学校师生奋斗和探究科学知识、保持优良人格操守的精神力量,它可以规范师生行为,增加群体的认同感和学校的凝聚力。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学校的“灵魂”,学校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学校文化的竞争,学校的优劣实质是学校文化的优劣。南开中学、苏州中学等名校培养了大批社会的精英和高层次人才的现象,很值得我们思考。其中最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是它们都建设了各具特色的,但又符合社会一般需要的,而且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校园文化。反思我们学校
29、的校园文化建设,似乎不太符合实施新课程的需要。主要问题,一是缺少整体性的长远的规划,还没有形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办学没有鲜明特色,过去的校园文化有着应试教育的深深烙印;二是校园文化的各个部分之间缺少配合,学校办学思想、管理理念、管理制度、校园环境体现的文化精神缺少一致性、统一性,如校训、橱窗、路牌、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建设缺少关联,主题不突出;三是参与面不广,广大师生是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他们缺乏建设校园文化的意识,建设校园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四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建设落后,等等。学校应抓住这次课程改革的机遇,重建校园文化。新的校园文化,从功能上看,应该是以新的价值观念影响
30、新一代青年学生的人格构成,使他们面向未来,乐于接受新事物,并开发出人的无穷的创造力;从内容上看,既吸收传统文化中做人为学的精华,又融合世界文化中做人为学中的优秀成果,还有体现我国时代发展的新内容。建设先进的优良的校园文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甚至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在,学校必须有明确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并采取得力措施加以实施。一是确立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根据十七大报告精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任务是建立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价值体系,学校应明确提出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体现新课程培养目标,还体现本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应具有崇尚科学、崇尚民主、崇尚人权、崇尚发
31、展、崇尚能力、崇尚集体、崇尚合作等方面的精神。二是在学校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以校长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规章制度。好的学校需要有好的校长,好的校长能发展一个好的学校。好的校长应以他的学识、先进思想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去推动和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是衡量一个校长是不是好校长的重要指标。明确的办学思想、管理理念,明确的教风、学风、班风、校风建设,明确的校园文化活动安排,清晰的校园环境建设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统一整体,应可操作化、制度化。三是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素质。在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导引下,校长影响教师和职工,教师和职工去感染学生。学校要特别强调职工加强道德修养,过去我们往往忽视
32、这方面的工作。提高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整体素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四、发展新的社会关系新课程的内容规定,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社区服务,三年不少于10个工作日;社会实践除寒暑假外,每学年一周;校本课程的开发,一部分选修课如法制教育等需要得到社会有关单位的支持。这使得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活动具有开放性。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与学校、学校与教科院、学校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保持密切的合作,这样才能解决课改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学校要动用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建立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合作交流的平台,建立社区、实践地方、社会组织、社会团体与学校共同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和有关选修课进行评价的机制。学校要发展新
33、型的社会关系,为新课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高中新课改的应对策略宜昌市一中 陶三发一、高中新课改的基本内涵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l 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一)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二)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
34、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三)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四)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五)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六)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
35、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l 课程分为八大学习领域 ,在内容的选择和编制上有“三性”: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学习领域 科目 必修学分语言与文学 语文 10外语 10数学 数学 10人文与社会 思想政治 8历史 6地理 6科学 物理 6化学 6生物 6技术 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8艺术 艺术或音乐、美术 6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11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 15社区服务 2社会实践 6l 新课程最大的变化学生自主选课,这是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难点!这其中,有高中学生自身的问题,比如高中生对社会的了解不深,人生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不知道自己今后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因此也就不
36、知道该选什么课;有家长的问题,家长期望的未必是孩子喜欢的,选课时听谁的?有学校的问题,学生想选的课,学校的师资、设备、场地等都能满足吗?还有社会的问题,相对统一的高考,就业形势的严峻,无法让我们“想干啥就干啥”。二、应对新课改的几点宏观思考l 课程改革永无终点,这一轮即将进行的新课改,建立在以前多次课改的基础之上,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创新与完善。因此对于新课程中所包涵的原有课程内容,我们可谓驾轻就熟,只要改变理念,调整方法,应该不成为新课改的难点。l 技术操作层面的难点是 技术、艺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这三个新设置的学习领域。这三个领域在现在的课程中也涉及到一点,但是新课程在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却丰富得多
37、,占的学分也较多。驾驭这些新内容无论在师资、设备、组织教学等各方面都将遇到挑战。l 选修课是难点。八大学习领域里的选修课,要逐步达到让学生自由选择的程度,关键是师资问题,但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边干边学,不可能等老师培训好了再来开设。l 传统的行政班级组织学习形式受到挑战,行政班、学习班同时存在,“走班制”将成为校园新景观。l 教育理念的更新如同课程改革一样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新课程的实施以教育理念的更新为前提。三、几点应对措施l 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力量是教师,教师培训要提到空前的高度,从时间上来讲每周必须用两节课时间进行。内容上主要是课改意义的阐述、理念的提升、方法的改变等。培训渠道
38、以自培为主,辅以请进来送出去的途径。l 管理模式上要在规范的基础上强调灵活性。由于选修课的增多,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力增大,如果还沿用统得过死的管理模式,就会与新课改的要求相冲突。如果说学生的自由学习是必须的话,那么他们的校园学习生活在规范的基础上的一定的非规范性也是必需的,我们的管理不能企图把学生生活的分分秒秒都规定得那么死。我们应该设计一种管理模式,既有利于学生达到规范性要求,又能够自由发展。这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就是创造力产生的主要空间。l 评价机制的革新与完善。学校的评价主要是对人的评价,如对行政干部、教职员工、学生等;对事的评价,主要在于教育和教学的评价。整个评价体系都要从围绕应试教育
39、转向围绕素质教育来建立。要在课改实践中,发现重点难点在哪里就把制度建立在哪里。在此基础上实施奖惩。让评价成为推进课改过程发展的有力手段。l 创新课程设置。高中新课改,要在国家规定的新课程的框架内,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目前我校已经开发出40多门校本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要在此基础上再开发一些。要请兼职教师解决部分选修课的师资问题,而不必强求师必己出。“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角色转换” 解读高中新课程改革当阳一中 刘逊求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一种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制度转型过程,这一过程事关教育全局:教育资源、教育体制、教育利益、教育理念等等各方面的变革,其复杂性、艰巨性是不容置疑的。作为承担着
40、新课程改革具体实施之务的学校,处在变革的中心,矛盾的中心,且责无旁代。形势压人,形势催人学习,催人思考:“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因此,可以说“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角色转换”是新课程改革的两大要义,成功之基础。课堂教学如何改革?教师角色如何转换?何以为据?何以为的?这些问题,既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抓这住这些问题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就抓住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问题的根源在观念。一、应试教育课程和新课程的观念的比较与分析下面,我们从八个维度对两种观念的要点进行一些比较:应试教育课程新课
41、程1课程观制度课程强制性、规范性、静态性“忠实取向”的实施观经验课程生成性、经验性、动态性“创生取向”的实施观2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客观性、确定性、普通性和中立性对于学生而言,知识成为被灌输的“第二手事实”教养性在强调知识客观性、正确性、普遍性和中立性的同时,进一步强调知识的文化性、不确定性、情境性和价值性对学生而言知识成为可探询、可分析、可切磋、可探究的意义建构过程和认知建构过程生产性3学习观唯理性认知(掌握、记忆)智力培养经验性、情境性完整的人的素质:认知与情境的统一全面发展4教师观师尊生从的地位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权威者操控学习共同生命活动中的平等伙伴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组织者、创造者支
42、援学习5学生观学习的主体工具性:知识的接收器学习的主体、主权者生长性:人的素质主动的全面的发展6方法观“呈现接受”模式行为主义的“讲练”过程关注:作业与结果“引导发现”师生互动模式建构主义的知识意义建构,认知结构建构关注:课程事件的解释以及知识的产生7目标观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关注:学习成绩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发展状态8评价观量化评价:学生成绩的测量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结合应该说明一点是,我们在进行比较的时候,应防止“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对正确理解、把握新课程观念的负面影响。从比较中,我们可以拓展得到下列各印象:(一)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1课堂重点
43、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即素质的全面发展(“三维目标”的落实)。2学生学习过程不再仅是去掌握、记忆唯理性的学科知识,而是以学生经验为根“第一手事实”为依据去探询、分析、探究学科知识的生发过程,建构知识的意义,建构自我认知结构的不断学习不断重构的过程。3教学过程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安排学生做的学生被边缘化、工具化的过程,而是在老师引领下、组织下的共同探究的合作学习的过程,师生在共同经历“深层对话”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共同分享学习的成果。获得生命价值的意义。4学生被剥夺了的学习主权回归给学生,学生学习的主权地位被充分的尊重,课堂成为学生的“主权领地”。特别是在选修模
44、块中“学什么”“向谁学”“怎么学”全由学生自主决定。(二)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型1教师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型为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努力提升课程意识和能力,要加强对课程计划、标准、教材等的理解与建构。在动态的课程生成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成为课程生成的重要因素和设计主体。课堂教学不再是对教材的线性执行过程,而在于对师生共同参予创造的一个个教学事件的意义的探讨和解释。师生“深层对话”的生动活泼的课程生成过程。“教师即课程”。2教师由静止的确定性的普遍性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型为对动态的经验性的情境性的不确定性的知识的探究的“引领者”和“组织者”。课堂教学成
45、为师生充分展现情意与智慧,共同探询、分析、切磋的知识的建构过程和认知的建构过程、共同努力落实教学“三维目标”的过程。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与发展的场所。在新课堂中,一方面,教师要创造性设计一个一个的教学事件去引领学生,另一方面,要对鲜活的学生生命活动所生成的一个个教学事件做出的解释,成为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单凭“学科知识”是很难走进新课堂里的,教师应对自己的专业素养进行“百科知识”式的修炼。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型是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客观上需要教师角色转型,而教师角色转型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正常进行。二、学校管理应对策略:“行为学习”和“校本教研”从上述观念比较与分析
46、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实施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而言,犹如让一个熟悉生产流程、习惯于规范操作、生产规格确定的产品的工人转业去种植水稻一样,所面对的困难来之全方位的:观念、思维方式、水平与能力、行为习惯等等。客观地困难实实在在,主观上怀疑、困惑、动摇,甚至抵制也可能随实践中的矛盾的出现而滋生。这构成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除体制因素以外的深层次的阻力和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所谓学“好”了再来干是不现实的。需要的是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同时,仅凭个人之力是无法克服每一个教师所面临的困境的。需要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因此,“行为学习”和“校本教研”成为克服困难的良好的策略和方法。“行为学习”的主题是“建构行
47、动”。实施分为三阶段:原行为阶段(反思)、新行为计阶段和新行为阶段。而“校本教研”的主题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主要主要形式是“草根性”的“行动研究”。“听中学,做中学,听懂以后做出来,做好以后说出来”成为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基本途径。杜威曾说过:“要改变个人在漫长岁月里所形成的习惯,是一种费时费力的复杂过程”,或许我们可以进一步的说,一所学校要改变在漫长岁月里所形成一整套应试教育的管理理念、制度是一种更费时,更费力,更复杂的过程。新课程实施的阻力可能更多的来源我们学校和我们个人的行为惯性。这需要我们长期坚持“行为学习”和“校本教研”,来建构学校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办学制度和教师教育、教学新行为模式,以促成教师角色的成功转型,以促进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开展,以促成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你把世界给了我 我拿什么献给你新课程给教师的挑战及对策赤壁一中 刘国雄“狼来了!”这次“狼”真的来了2004年,当广东、海南、宁夏、山东四个省份在全国率先进入新课程实验时,举国上下一片惊恐,学界赞美声声、高中惊惶不定;2005年仅江苏省独步后尘,大家纷纷猜疑新课程的前路,高中教师教师那悬着的心好像又踏实了许多;2006、2007年先后有9个省份加入到这轰轰烈烈的新课程实验大军时,大家又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