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2003年2007年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省委六届三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行电子政务,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能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划。一、现状与需求(一)基本情况“九五”以来,我省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推动了全省信息化建设。到2002年底,全省光缆总长度达136万皮长公里,因特网用户口达254万户;11个设区市政府和80以上的省直部门建设了机关局域网;500多个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省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连
2、通了140个省直部门、11个设区市和80的县(区、市),省委内部办公系统与县级以上党委办公系统网络实现了互联;省政府门户网站“中国河北”已投入试运行;近20个省直部门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全省业务系统纵向网络;大部分设区市政府网与市直部门及县(区、市)政府网络实现了互联。金财、金税、金关、地理信息、远程教育、农业信息、政法信息管理等系统建设和应用取得了初步成效。政府各部门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化程度不断高,面向公众的网络应用系统不断扩展。邯郸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二)存在问题我省电子政务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不适应经济、社
3、会发展的需求,与国家推行电子政务的要求和先进省市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如下:1、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统一规划和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协调机制。资金使用分散,财政投资不能充分发挥效能。2、电子政务建设各部门各自为政。系统自成体系,缺乏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应用平台,线路利用率低,运行费用高,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不能共享,跨部门业务协同几乎空白,网络资源浪费严重。3、电子政务建设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够紧密,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明显滞后。重视网络和硬件设施建设,轻视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硬件购置上投资很大,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已建
4、的应用系统覆盖范围小、水平低、实用性差,网上信息资源少且缺乏时效性。4、法规和标准滞后。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的法规不完善,标准不统一,重大电子政务建设的项目审批、监理验收、绩效评估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5、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尚未形成,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存在安全隐患。6、机关工作人员信息化意识不强,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整体水平不高,培训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三)需求分析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快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政府对社会、经济的监管、服务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任务将更加繁重,加快发展电子政务为政府体制创新和提高行政效率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当前我国面临着重要的经济转型期
5、和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对于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促进政务公开,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作为传统产业大省,内环京津、外环渤海,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人口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省委六届三次全会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冀、两环开放带动、城镇化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对推进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子政
6、务建设作为推动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河北”的重要环节,要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与国家电子政务的发展相适应;要以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为目的,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优化政府管理业务流程,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和办事效率,扩大政府对社会的信息开放,增强服务功能,改善政府形象;要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对信息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提高社会保障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河北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二、指导思想和原则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紧密围绕
7、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努力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根本目的,整合现有资源,以应用为主导,探索一条起点高、投资少、内容充实、效果明显的电子政务建设新路子,推动全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遵循原则: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全省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由省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提出,经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审议,省政府常务会议批准。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全省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制定实施计划,重点突破,分步实施。2、整合资源、突出应用。优化机构和人员配置,充分利用现有的网
8、络和设施,对在用和在建的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和业务系统进行全面整合,推进各类应用系统的建设,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3、多方投资、拉动产业。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初期的政府财政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投资的积极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作用,拉动本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4、防管结合、保障安全。按照“积极预防,综合防范”的方针,坚持防范与管理结合,管理与技术并重,建立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和规范的安全管理体系,保障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三、总体目标和总体框架总体目标:构建全省统一的功能完善、体系健全
9、、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和技术支撑平台;政务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显著提高;优化业务流程,办公自动化加重点业务系统、重要公务信息库建设与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推进业务协同,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取得明显成效;规范电子政务管理,完善运行维护服务体系;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标准,形成全省电子政务建设、运行和管理的良性机制。到2007年底,基本形成满足公共服务、决策支持、行政监督需求的全省电子政务体系,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总体框架:电子政务体系框架是以统一的入口和出口建设公务信息共用的网上交互平台
10、,通过安全认证等技术作保证,在各部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多部门网上联合办公、数据交互;支持政府的宏观决策和运行控制,提高科学决策和管理能力;实现网上各类信息资源社会共享,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省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主要包括:整合现有资源,构建统一的网络平台;建设满足各部门之间、省市县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数据资源的开发、交换、共享系统;建设电子政务内部办公自动化需要的支持系统;建设面向企业、公众和社会服务的重点应用系统和门户网站;建设有效的电子政务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章和标准要求,建立完善的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见框架图)。四、主要任务根据我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目标,本着抓
11、基础、抓重点、抓应用、整合存量、统筹增量的原则,除各设。区市、省直各部门根据实际需求规划建设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项目)外,由省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牵头组织,着重实施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的重大基础项目和重点应用系统建设,大力推进与国家相对应的重点业务系统(“金”字工程)和基础信息库建设,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应用系统的纵向资源,带动各地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全省信息化进程。全省电子政务建设重点构建1个平台,突出建好12个应用系统(简称“112工程”)。(一)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按照“内网最小化、内外网物理隔离”的原则及国家有关保密技术标准和要求,充分利用电信、广电和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
12、,整合现有网络资源,构建省市县三级网络平台,按照实际业务需求确定网络连接形式、带宽和运行支撑系统。1、公务内网充分利用省委系统现有的内网,整合相关资源,建成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军区系统共用的全省公务内网。省直各部门、各设区市原则上不再建设纵向内网,已建成的内网要逐步整合到统一的公务内网平台上。需要接入国家内网的单位和部门,要按照国家统一要求进行实施。公务内网与公务外网、国际互联网实行物理隔离。全省公务内网用于内部文件、通知、数据及各部门内部办公业务等涉密信息的交换传输,支持督查督办等业务。2、公务外网充分利用省政府现有的网络资源,构建全省公务外网。各设区市公务外网按照统一要求,结合各地现状
13、利用已有资源进行建设。省市县三级各部门局域网,按照地理位置相近、业务联系相关的原则整合后,以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要求接入同级公务外网。公务外网与国际互联网实行逻辑隔离。全省公务外网主要承担全省公务信息交换和业务互动,支持各部门的公共服务和业务办公。3、信息交换系统以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为中心,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换标准体系,通过数据交换系统实现与各部门信息数据库互联、异构数据采集和数据共享。根据实际需要,采取虚拟与集中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公务数据中心,为相关部门、相关系统提供信息交换。按照国家要求建立信息安全和信用保障体系。(二)建设12个重点应用系统1、办公及网上审批系统建设和完善政务办公自动化系统,
14、实现文件收发、文档管理、公文办理、统计查询、电子邮件、信息采编和发布等功能,并进行政务督查和建议提案督查的登记、信息反馈、查询、统计工作,实现督办查办流程的实时监控。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门户网站,丰富网上信息,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对社会,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质量与水平。整合政府职能部门对外业务办理系统,建设跨行业、跨部门的多功能网上审批服务系统,按照“一家受理、转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完成”的工作模式,实现各部门之间按业务流程实施网上并联审批,积极开展一站式办公服务。该系统包括统一审批平台、信息交换、网上审批业务流转、统一门户网站、文档验证服务、用户授权管理等,对企业、社会和个
15、人提供审批业务流程查询、表格下载、在线填报、多次交互、在线受理等服务功能,重点开展行政审批、网上报税、企业注册与年检、业务咨询、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等政府职能部门的对外服务业务,并为公众提供广泛的法律、法规咨询、查询服务。2、财税和审计监管系统以省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为依托,建设省级公共财务管理系统,实现省财政与省直各部门、人民银行国库省级分库、承担支付代理和非税收入代理的商业银行的联网建设,逐步实现财政资金的网上申请、网上支付和电子报表编报等各项业务,实现全省国库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促进省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建立和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实现对全省预算资金规模、分配和使用情况的管理和监督,与预算编审、国
16、库集中支付、工资发放等系统相衔接,实现预算指标管理和财政拨款的自动化处理。建设和完善税务征收管理系统,实现开放性的网上报税,纳税人通过互联网可随时中报纳税,完成申报纳税数据的传递,为企业、社会和公众提供方便的中报纳税手段。建立“预算跟踪十联网核查”审计模式,对财政、税务、地方国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政、财务信息系统及相关电子数据进行密切跟踪,实行有效的审计监督。3、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整合现有的社会保险、劳动力市场、低保业务系统,建设标准统一的社会保障业务数据和网络互联、信息资源共享、支持各项劳动和社会保障核心业务应用的社会保障系统,建立规范的业务经办系境、完善的公共服务系统、有效的基
17、金监管系统和科学的宏观决策系统。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实现社会保障资金缴纳、记录、核算、支付、监管、个人账户查询以及就业服务、政策咨询事业务的网上操作、传输和信息发布。4、宏观经济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包括发展和改革、统计、物价、国资管理和中小企业管理等部门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主要业务的网上运行,提高政府对经济的分析预测和宏观管理水平。重点建设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宏观经济形势趋势预测分析、重点建设项目、历史统计信息、统计月报信息、专项普查、物价监测、招投标管理、科技信息服务、国企资产管理及改革、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及运行态势等一批宏观决策急需的基础性数据库,促进全省宏观经济
18、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为领导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5、农业信息发布及服务系统利用现有的农业信息网络与教育网络资源,加强各类农业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整合农业及涉农信息资源,建设全省农副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实时发布系统。建立健全深入到县乡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站,提升覆盖省直农口部门、11个设区市、136个县(市)和4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网络的服务功能,形成综合信息服务能力。重点做好市场信息服务、政策法规宣传、病虫害测报、实用技术推广和农村科技文化普及等,加快以重要农产品预测和预警为主的市场预警系统、以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为核心的市场信息系统、以多媒体培训为
19、核心的农业科技服务系统等农业基础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为政府决策、农业生产、农产品交易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6、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以基本系列比例尺数字地图为基础的,基本覆盖全省的多尺度、多分辨率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运用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服务技术体系、数据生产体系、网络系统传输体系,实现涵盖水文、矿产、土地、森林、农业、海洋、人口、环保、城市基础设施与规划管理等经济建设部门的基础资源信息库交换和共享机制,为各级、各部门提供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服务。7、社区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整合公安、工商、民政、建设、卫生以及人口和计划生育等部门向社会提供普遍服务的公共信息资源,建
20、设跨部门、跨行业的社区综合信息应用系统和社区综合管理系统,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共享,向社区居民提供数字化的社区综合管理服务、社区网上信息服务,推动社区组织、服务、文化、环境、治安、物业管理及社区经济的信息化,简化和优化社区管理业务流程,提高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8、人口基本信息管理系统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现有人口基本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的涵盖全省人口的省级人口基本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省人口变动信息网络交换,与有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动态管理全省人口出生、迁移、教育、就业、劳动保障、保险、储蓄、纳税、计划生育、退休、死亡等,为劳动保障、
21、人事、税务、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民政等有关部门提供信息支持,为社会和公众提供相关信息服务。9、应急联动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110、119、120、122等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及相关数据库建设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将社会治安、交通指挥、消防安全、卫生防疫、防汛指挥调度、公用事业等有关部门纳入应急联动体系,建立统一的指挥调度和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对突发事件和应急事件作出快速联动反应,为广大群众提供相应的紧急救援服务,为社会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10、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依托省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构建覆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中心、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效、快速的
22、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各类公共卫生数据库,数据传输、预警预报、医疗救治、指挥调度、信息发布等功能。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指挥系统平台,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处理功能,以及对突发事件识别、危机鉴定、应急预案启动、调度指挥和决策功能。11、信用信息服务系统采用全国统一的组织机构代码标准,以工商行政基础登记监管信息为基础,建立和完善工商、税务、海关、商务、外汇、质量技术监督、国有资产等部门共享的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系统。使企业开户、经营、纳税、进出口等基础信息在主管部门间充分交换,从而构建企业信用系统。建立以公安、司法、金融、税务、工商、劳动和社会保障、通信、保险
23、等信息交换为基础的,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健康状况、社会背景、经济情况、信用记录、公用事业缴费、纳税、犯罪、诉讼等信息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推进社会交易、消费及入学贷款、交费、纳税、经营、招考录用、出国出境等各个领域的个人信用体系、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规范化管理。12、综合教育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省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建设和完善卫星传输与地面传输相结合的省、市、县三级交互式远程教育网络,构建以农村教育为重点,服务社会、服务基层、资源共享的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框架,实现“三个结合”(即远程学习与在校学习相结合、农村教育与农村市场信息和农业科技服务相结合、文化宣传与基层党员教育相结合)
24、。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建立农村学校教师远程培训系统,提高农村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等优势,整合党校系统、教育系统、广电系统、农广校系统等远程教育资源,建设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现代农业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教育信息系统,加速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按照国家“金”字工程建设要求,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还将适时启动相应的信息系统建设。五、实施步骤电子政务建设要统一部署、规范标准、明确责任、分级负责,有计划、按步骤组织实施。第一阶段(2003年):进行整合构建省市县三级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
25、,规范各部门局域网建设的前期工作;正式开通河北省政府门户网站;制定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实施方案;制定我省电子玫务建设标准及相关规童制度和管理办法;完成部分业务系统建设和试点示范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第二阶段(2004年2005年):整合构建省市县三级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规范各部门局域网建设;完成办公及网上审批系统、农业信息发布系统、宏观经济信息系统建设;电子政务的综合应用项目和重点应用系统的试点示范工作取得实效,并逐步推广;建设全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框架数据库,实现数据网上分发服务和宏观决策服务、专业信息应用系统服务,重点完成国土资源规划、土地利用、资源储量、城市基础设施等管理应用系统建设;基本建成
26、全省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财税和审计监管系统、信用信息服务系统、人口基本信息管理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综合教育信息系统等,并开始推广应用;启动建设覆盖各地的应急联动指挥系统,争取进入国家试点;启动建设社区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信息技术培训规范化、制度化,培训率达到80以上,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第三阶段(2006年2007年):完成12个应用系统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推广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完善和提高全省电子政务体系基本功能,政务系统在国家机关得到广泛应用;建立比较完善的电子政务法规、标准、安全保障体系;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建设,信息技术在重要领域得到普遍应用,建成
27、较为完善的电子政务体系,基本实现电子政务建设总体目标。六、保障措施1、高层协调,有序推进。电子政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涉及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和部门间的利益调整,组织协调难度很大。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引起高度重视,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组织保障到位。要按照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明确责任分工。全省电子政务建设重大问题提交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研究决定,重要事项报请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审定,日常工作由省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负责,并抓好已决定的问题、事项和建设系统(项目)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各设区市和省直部门要加强信息化组织领导和办事机构建
28、设,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一把手”推动的工作机制,确保电子政务建设取得实效。2、统筹资金,规范管理。省级电子政务建设专项资金,每年由省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根据发展规划提出初步意见,由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资金预算额度,用于构建全省统一的网络平台和建设重点应用系统。省直各部门内部信息系统建设投资,由省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会同项目承担单位组织专家论证,在综合考虑全省现有可利用资源的基础上,提出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各级政府信息化工作机构要综合平衡成本效益,统一计划、管理和使用各级财政的电子政务建设资金。鼓励多渠道筹措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资金,广泛吸引社会投资,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市场
29、化运作。项目建设严格执行国家电子政务工程的相关标准规范和涉密信息网络的要求,认真做好立项、可行性研究、审批、招标、监理、验收和审计工作。各设区市、省直各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的要求制定或作办公室会同省发改委审核后,再按规定履行项目审批程序。重大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由省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组织专家论证后,报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审定。3、建立规章,统一标准。加强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制定我省电子政务的信息公开,信息共事、业务协同等有关标准和地方性法规、规章,制定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维护等管理办法,规范全省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加强网络与信息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构和设施,构建电子政务网络安全运行的技术支撑体系。
30、建立省、市两级统一的信息管理和政务网络交换中心,横向连接各部门,纵向连接上级和下级网络平台,确保网络业务数据共享。4、绩效评估,做好示范。结合行政监督考核,制定切合实际的绩效评估规程、量化标准、激励手段与方法,建立行之有效的电子政务建设绩效评估机制,实现我省电子政务建设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力求以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克服电子政务建设的盲目性,提高电子政务的投资效益和应用效能,有计划地开展电子政务建设的示范试点,总结经验,适时推广,防止一哄而起、盲目追风。要积极争取国家电子政务试点示范项目,取得国家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5、综合防范,保障安全。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综
31、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优化信息安全资源的配置,建立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建设完善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等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成立河北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在省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办事机构设在省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同配合,共同做好信息安全工作。6、强化培训,扩大宣传。加强各级机关工作人员信息化知识普及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是电子政务应用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各级政府信息化工作管理部门要会同组织人事等部门,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培训制度和
32、考核机制,制定培训计划和考核标准,充分发挥各级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积极培养和引进技术和管理人才,落实培训措施,全面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政务信息化素质和水平。加大媒体对电子政务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普及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知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意识,营造电子政务建设的良好氛围。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依据本规划组织制定实施方案,并抓好各项落实工作。附件:12个重点应用系统主要子系统一览表序号重点应用系统主要子系统1、办公及网上审批系统门户网站、公文流转系统、电子邮件系统、信息采编和发布系并联审批系统、公务督查系统、建议提案督办系统、政府采购系统、法律法规咨询系统
33、、社情民意征集系统2、财税和审计公共财务管理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预算编审系统、工资发放系统、税务征管系统、审计监督系统。3、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社会保险系统、低保业务系统、基金监管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就业服务与政策咨询系统、个人帐户查询系统、劳动力市场管理服务系统。4、宏观经济信息系统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信息系统、宏观经济形势趋势预测分析系统、重点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历史统计信息系统、统计月统信息系统、专项普查信息系统、物价监测系统、招投标管理系统、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国企资产管理系统。5、农业信息发布及服务系统农业科技服务信息系统、全省农副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实时发布系统、重要农产品市场
34、预警系统、病虫害测报系统。6、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自然资源基础信息库、空间定位系统、城市基础设施与规划管理系统、环保监控系统。7、社区综合管理服务系统社会综合信息应用系统、社区综合管理系统序号重点应用系统主要子系统。8、人口基本信息管理系统人口基本信息库、人口信息网络交换平台。9、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城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防汛指挥调度系统、紧急救援服务系统。10、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指挥系统、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卫生监督系统、医疗救治系统。11、信息信息服务系统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系统、个人信用资信数据库及应用系统、企业信用资信数据库及应用系统。12、综合
35、教育信息系统远程网络教育平台、农村学校教师远程培训系统、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农村科技培训与文化教育系统。 关于印发河北省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冀办字200440号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2003-2007)(以下简称规划),加速推进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根据各设区市和省直有关部门的业务职能和电子政务建设任务,现就规划中确定的“112工程”建设及相关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加快整合构建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公务内网(含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军区,下同)由省委办公厅牵头,会同省人大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和省军区司令部,以及各设区市和省直有关部门,
36、研究提出省市县(市、区)三级统一的公务内网整合方案和内网信息交换系统建设方案对现有网络进行整合和必要的扩充,逐步建成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军区系统共用的全省公务内网平台。公务外网(含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军区,下同)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会同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军区司令部以及各设区市和省直各部门,充分利用省政府现有网络资源,研究提出省市县(市、区)三级统一的公务外网整合方案和外网信息交换系统建设方案。“中国河北”政府门户网站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组织实施。各设区市内外网平台建设按照规划的总体要求,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市现有网络基础,构建和整合统一的网络平台,尽快提
37、出建设与整合方案,做到与省网络平台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进度安排:2004年7月底前,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分别提出全省统一的公务内网平台、公务外网平台的整合方案和信息交换系统建设方案,8月底前经省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省信息办)组织专家论证后,按分工组织实施,12月底前完成整合任务,构建省市县(市、区)三级统一的电子公务内、外网络平台。待条件成熟后,建立全省统一的网络管理中心,形成统一管理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2004年进一步完善“中国河北”门户网站功能。2005年底初步建成信息交换系统。二、积极推进12个重点应用系统建设1、办公及网上审批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系统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
38、建设公文流转及交换系统、电子邮件系统、信息采集和发布系统、建议提案督办系统、政策法规查询系统、公务督查系统、值班系统等。并联审批系统由省发改委牵头,会同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法制办、信息产业厅、建设厅、商务厅、国土资源厅、交通厅、水利厅、工商局、环保局、质监局、消防局、地震局、文物局等具有审批职能的部门,负责提出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省人大办公厅、政协办公厅负责建设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系统、社情民意征集系统,省信息产业厅配合。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建设政府采购系统。进度安排:2004年完善公务内网、公务外网网站建设。建成公务督查系统、值班系统、移动办公
39、应用系统,并进行公文交换系统、信息采集和发布系统的试点工作。2005年初步建成办公业务资源系统,2006年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实现省直部门和各市主要业务网上办公。2004年开展网上审批系统试点工作。2005年进一步推广完善,扩充到大部分省直部门和部分市。2006年实现省直部门和各市面向公众和企业的主要审批业务在线受理和并联审批。2、财税和审计监管系统本系统由省财政厅牵头,会同省审计厅、建设厅、国税局、地税局负责提出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建设方案。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建设和完善预算编审系统、工资发放系统以及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等。省国税局、地税局负责建设和完善税务征收管理系统,实现开放性的
40、网上报税。省建设厅负责建设全省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各市住房公积金的实时监督。省审计厅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建设和完善审计监督系统,促进建立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进度安排:2004年进一步完善省级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2005年力争实现省级财政资金的网上申请和支付、预算编审、工资发放等业务。2006年建成较完整的市级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2007年建成较完整的省市县(市、区)三级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国税系统:2004年全面推行电话报税,建设网上报税服务平台,逐步推行网上报税。2005年建设和完善网上办税综合服务系统,力争实现网上审批和网上办理其他服务业务。2006年建设数据交换平台,实现
41、与其他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地税系统:2004年规划建设河北地税外网网站,2005年至2006年推动河北地税外网网站建设,大力推行网上报税,2007年完善河北地税外网网站服务功能,逐步建成“网上河北地税局”,形成面向公众开放的服务平台。2004年建设审计监督系统。2005年实现审计部门间和重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交换,整合相关审计业务,建成审计监督系统。2006年实现对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有效的网上审计监督。3、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本系统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牵头,会同省民政厅、公安厅、财政厅、建设厅、卫生厅、教育厅、地税局等有关部门负责提出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建设方案。整合现有的社会保险、劳动力市场
42、、低保业务系统,建设标准统一的社会保障业务数据库和社会保障系统,实现社会保障资金缴纳、记录、核算、支付、监管、个人帐户查询以及就业服务、政策咨询等业务的网上操作、传输和信息发布,并建立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系统,提高住房低保管理水平。其中,省民政厅负责建设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进度安排:2005年底之前建成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和省级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实现社保主要业务全程信息化。2007年底之前完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功能,整合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实现与相关部门的横向信息交换,提高社保服务水平和基金监管能力。4、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本系统由省发改委牵头,会同省科技厅、建设厅、商务厅、国资委、统计局、
43、物价局、中小企业局负责提出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建设方案。省发改委负责建设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信息系统、宏观经济形势趋势预测分析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和招投标管理系统等。省科技厅负责建设和完善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省建设厅负责建设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建筑市场监管系统。省商务厅负责建设和完善国内外贸易和市场信息系统。省国资委负责建设国有资产监管系统。省统计局负责建设河北省宏观经济数据库及社会经济数据中心系统等。省物价局负责建设和完善物价监控系统。省中小企业局负责建设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数据库及相关系统。进度安排:2004年启动建设。2005年完成宏观经济数据库等一批重点数
44、据库建设和项目管理、计划管理等应用系统,实现信息共享。2006年进一步完善提高。5、农业信息发布及服务系统由省农业厅牵头,会同省教育厅、林业局、畜牧局、水产局、气象局、农科院等有关单位负责提出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建设方案。重点建设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信息系统、全省农副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实时发布系统、重要农产品市场预警系统;切实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进度安排:2004年建成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之间的邮件系统、安全系统和多媒体服务系统;建设主要农产品安全卫生指标数据库、农业质量数据库、农业气象数据库和智能农业数据库,加快信息“进村入户”。2005年继
45、续开发完善应用系统,充分利用卫星通信传输资源,扩大信息覆盖面。2006年建成较为完善的覆盖全省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使网络信息服务和应用覆盖全省。6、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本系统由省国土资源厅牵头,会同省信息产业厅、建设厅、农业厅、水利厅、交通厅、环保局、林业局、无线电管理局、测绘局等有关部门负责提出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建设方案。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建设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省建设厅负责建设城乡地理及市政建设信息系统。省水利厅负责建设和完善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与监测管理等系统。省交通厅负责建设道路规划与管理系统。省环保局负责建设和完善环保监控系统。省林业局负责建设林业资源和生态工程管理地理
46、信息系统、林产品及果品实时信息发布系统、森林火灾及病虫害预警预报综合管理系统。省无线电管理局负责建设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省测绘局负责建设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系统、空间定位系统等。进度安排:2004年启动建设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空间定位系统等项目,进一步完善基础地理、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与监测管理、环保监控等信息系统。2005实现相关基础信息资源的共享。7、社区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本系统由省信息产业厅、民政厅协调指导,各市信息产业和民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整合各市公安、工商、民政、建设、卫生、人口和计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技、教育、文化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建设社区综合信息应用系统、社区综合管理系统。进度安排:2004年进行前期工作和试点。2005年启动建设,并抓好一批示范社区。2007年底以前,各设区市城区的重点社区建立起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并进一步推广,向市县中心城镇延伸。8、人口与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本系统由省公安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人事厅牵头,会同省委组织部、教育厅、卫生厅、民政厅、国税局、地税局、人口和计生委等部门提出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建设方案,建设人口基本信息管理、劳动力信息、人才信息系统等。省公安厅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建设人口基本信息管理系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负责建设劳动力信息系统。省人事厅会同省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