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CD靶面尺寸划分 摄像机摄像器件(CCD)的尺寸分为1英寸、1/2英寸、1/3英寸、1/4英寸等。其中以1/3英寸和1/2英寸最为常见。CCD尺寸 水平(mm) 垂直(mm) 对角线(mm)1英寸 12.7 9.6 162/3英寸 8.8 6.6 111/2英寸 6.4 4.8 81/3英寸 4.8 3.6 61/4英寸 3.6 2.4 4镜头焦距的确定 在选择镜头时,有以下五个因素确定镜头标准: (1) 监控现场的大小; (2) 被摄物体的大小; (3) 物距; (4) 焦距; (5) CCD靶面尺寸 。 前4点可由现场测量并通过计算来确定镜头的焦距标准,其计算方法如下: u 1/3CCD
2、F=4.8L/W或F=3.6L/H (焦距FCCD水平宽度*物距/物宽)或(焦距FCCD垂直高度*物距/物高)u 1/2CCDF=6.4L/W或F=4.8L/H 其中,W为被摄物体的宽度;H为被摄物体的高度;L为镜头到被摄物体间的距离;F为镜头焦距。 那么为何在镜头的选用中考虑CCD靶面的尺寸呢? 为了从1/3与1/2 CCD摄像机中获取同样的视角,1/3 CCD摄像机镜头焦距必须缩短;相反如果在1/3 CCD与1/2 CCD摄像机中采用相同焦距的镜头,情况又如何呢?1/3 CCD摄像机视角将比1/2 CCD摄像机明显地减小,同时1/3 CCD摄像机的图像在监视器上将比1/2 CCD的图像放大
3、,产生了使用长焦距镜头的效果。 另外我们在选择镜头时还要注意这样一个原则:即小尺寸靶面的CCD可使用大尺寸靶面CCD摄像机的镜头,反之则不行。原因是:如1/2 CCD摄像机采用1/3镜头,则进光量会变小,色彩会变差,甚至图像也会缺损;反之,则进光量会变大,色彩会变好,图像效果肯定会变好。当然,综合各种因素,摄像机最好还是选择与其相匹配的镜头。 3、正确选用镜头焦距的理论计算 摄取景物的镜头视场角是极为重要的参数,镜头视场角随镜头焦距及摄像机规格大小而变化(其变化关系如前所述),覆盖景物镜头的焦距可用下述公式计算: (1)f=uD/U (2)f=hD/H f:镜头焦距、U:景物实际高度、H:景物
4、实际宽度、D:镜头至景物实测距离、u:图像高度、h:图像宽度 举例说明: 当选用1/2镜头时,图像尺寸为u=4.8mm,h=6.4mm。镜头至景物距离D=3500mm,景物的实际高度为U=2500mm(景物的实际宽度可由下式算出H=1.333U,这种关系由摄像机取景器CCD片决定)。 将以上参数代入公式(1)中,可得f=4.83500/2500=6.72mm,故选用6mm定焦镜头即可。摄像部分一般安装在现场,它包括摄像机、镜头、防护罩、支架和电动云台。它的作用是对监视区域进行摄像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 一、像机分为彩色和黑白两种,一般黑白摄像机要比彩色的灵敏度高,比较适合用于光线不足的地方,如果
5、使用的目的只是监视景物的位置和移动,可采用黑白摄像机;如果要分辨被摄像物体的细节,比如分辨衣服和景物的颜色,则采用彩色的比较好。 摄像机的规格可分为1/3、1/2和2/3等,安装方式有固定和带云台二种。 二、镜头 常用的镜头种类包括:手动/自动光圈定焦镜头和自动光圈变焦镜头两种。 定焦镜头分为标准镜头和广角镜头两种。定焦镜头的适用范围如下: 手动光圈镜头:所需监视的环境照度变化不大,如室内。 自动光圈镜头:所需监视的环境照度变化大,如室外。 广角镜头:监视的角度较宽,距离较近。 标准镜头:监视的角度和距离适中。 变焦镜头分为10倍、6倍和2倍变焦镜头,另一种分法是:手动变焦和电动变焦(电动光圈
6、和自动光圈)两种。 变焦镜头在规则上可以划分为:1/3、1/2和1等。 选择变焦镜头的原则是:镜头的规格不应小于摄像机的规格,也就是说1/2的镜头可以与1/3的摄像机一起使用,但是1/3的镜头就不能够在1/2的摄像机上使用。镜头参数相对孔径 光圈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控制镜头光量的大小满足成像所需的合适照度。光圈越大,靶面成像照度越大,摄像机输出信号强度越大,信噪比越高。若光圈的实际孔径为,由于光线通过透镜后的折射使镜头的有效孔径D 比实际孔径大,光圈的相对孔径等于有效孔径与镜头焦距之比,即:A=D/f,f 为镜头的焦距。光圈系数 通常将表征镜头光圈大小的参数定义成光圈系数,用F 表示。 光圈系数为
7、镜头光圈相对孔径的倒数。F值的规律是后一个值正好是前一个数值的2 倍,这是由于成像面中心亮度与(1/F)2成正比。F值越小相应灵敏度越大。常用值为1.4、2、2.8、4、5.6、8、11、16、22等几个等级。视场角 我们常用视场角来表征观察景物的范围。所谓视场角是指在视场角内的景物可全部落入成像尺寸内,而视场角以外的景物将不被摄取。因此,镜头的视场角与摄像机的靶面及镜头的焦距有关。 根据几何原理可以得到视场角的计算公式如下: H2tg-1(h/2f) V2tg-1(v/2f) 式中H为水平视场角,V为垂直视场角,f 为镜头的焦距,h为摄像机靶面的水平宽度,v为摄像机靶面的垂直高度。具体数值可
8、参阅摄像机一节。 当成像尺寸确定后,焦距越短,视场角越大。因此可将镜头分为长角镜头(视场角小于45)、标准镜头(视场角为4550)、广角镜头(视场角大于50)、超广角镜头(视场角接近180)、鱼眼镜头(视场角大于180 )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得到如下公式以计算其中任一未知项数据。 f/vD/V f/hD/H其中: f镜头焦距; D镜头至景物距离; h靶面宽度; H靶面高度。三、镜头接口 镜头的安装方式有C型安装和CS型安装两种。C型安装接口指从镜头安装基准面到焦点的距离为17.526mm,而CS型接口的镜头安装基准面到焦点距离为12.5mm。因此将C型镜头安装到CS接口摄像机时需要加装一个5
9、mm厚的接圈。四、镜头的发展 镜头是影响图像品质的重要关键,如果镜头品质不佳,自然难拍摄出清晰的画面,传统的摄像机镜头所采用的镜片,可以通称为球面镜头,这是以镜头内镜片的表面曲线为球面形状来命名的。顾名思义,非球面镜头就是采用了不同于球面曲线的技术,也就是镜片研磨的形状为抛物线、二次曲线、三次曲线或高次曲线,这将依据设计功能上的不同而会有不同形状的曲线,因此统称为非球面镜头。 传统球面镜头为了校正相差、色差、球差、彗差、畸变、相散等问题,必须采用多片镜片来校正,这使得镜头的体积变的较大,由于每个镜片多少会有精度上的误差,因此要达到理想值并不容易,非球面镜头由于在设计时便已经考量到校正的因素,因
10、此可以减少镜片的数量,使得镜头的精度更佳、清晰度更好、色彩还原更为准确,镜头内的光线反射得以降低,镜头体积也可以缩小。 以往非球面镜头多应用在仪器、机械加工设备上,但随著加工技术的提升,使得品质、效能提升,因此应用越来越广。目前非球面镜头除了具备高清晰度,录制的图像能够当作法律证据外,新推出的非球面镜头还具备变倍高、物距短、光圈大的特性,变倍高可以简化镜头的种类,物距短可以应用在近距离摄像的场合,光圈大则可以适应光线较暗的场所,使得应用领域日渐宽广。而在CCTV应用领域中也推出了非球面镜头,可以使用于一些如银行这类对于摄像品质要求较高的场所。监控摄像头镜头可视角度表镜头焦距搭配1/3 CCD搭
11、配1/4 CCD二者差的异性2.8 mm89.975.614.33.6 mm75.7 62.213.54 mm69.9 57.012.96 mm50.0 39.810.28 mm38.5 30.48.112 mm26.2 20.55.716 mm19.8 15.44.425 mm10.6 8.32.360 mm5.3 4.11.2监控摄像头镜头可视距离表镜头焦距(毫米数)距离5米(宽高)距离10米(宽高)距离15米(宽高)距离20米(宽高)距离30米(宽高)2.8mm139.8米2619.5米3929.3米5239米7858.5米3.6mm8.56.4米1712.8米25.519米3425.5
12、米5138.3米4mm86米1612米2418米3224米4836米6mm5.54.1米118.3米16.512.4米2216.5米3324.8米8mm3.52.6米75.3米10.57.9米1410.5米2115.8米12mm21.5米43米64.5米86米129米16mm1.51.1米32.3米4.53.4米64.5米96.8米25mm1.31米2.51.9米3.82.9米53.8米7.55.6米60mm0.50.4米10.75米1.51.1米21.5米32.3米2.8即 F=2.8mm镜头,拍摄距离为14米, 拍摄角度为1153.6即 F=3.6mm镜头 拍摄距离为26 拍摄角度936
13、即 F=6mm 拍摄距离为315米 拍摄角度为53,8 即F=8mm 拍摄距离为420米 拍摄角度为40,12 即 F=12mm 拍摄距离为525米 拍摄角度为25,16 即F=16mm 拍摄距离为530 拍摄角度为2025 即F=25mm 拍摄距离为2080米 拍摄角度为15镜头的选择提示:镜头毫米数字越小,视野越开阔,但是看得距离越近;镜头毫米数字越大,视野越狭窄,但是看得距离越远,二者不可同时兼得)视场角的计算如果知道了水平或垂直视场角便可按公式计算出现场宽度和高度。 水平视场角(水平观看的角度) =2tg-1= 垂直视场角q(垂直观看的角度) q=2tg-1= 式中w、H、f同上 水平
14、视场角与垂直视场角的关系如下: q=或=q 表2中列出了不同尺寸摄像层和不同焦距f时的水平视场角b的值,如果知道了水平或垂直场角便可按下式计算出视场角便可按下式计算出视场高度H和视场宽度W. H=2Ltg、W=2Ltg 例如;摄像机的摄像管为17mm(2/3in),镜头焦距f为12mm,从表2中查得水平视场角为40而镜头与被摄取物体的距离为2m,试求视场的宽度w。 W=2Ltg=22tg=1.46m 则H=W=1.46=1.059m 焦距f越和长,视场角越小,监视的目标也就小。图解法如前所示,摄像机镜头的视场由宽(W)。高(H)和与摄像机的距离(L)决定,一旦决定了摄像机要监视的景物,正确地选
15、择镜头的焦距就由来3个因素决定; *.欲监视景物的尺寸 *.摄像机与景物的距离 *.摄像机成像器的尺士:1/3、1/2、2/3或1。图解选择镜头步骤: 所需的视场与镜头的焦距有一个简单的关系。利用这个关系可选择适当的镜头。 估计或实测视场的最大宽度;估计或实测量摄像机与被摄景物间的距离;使用1/3”镜头时使用图2,使用1/2镜头时使用图3,使用2/3”镜头时使用图4,使用1镜头时使用图5。具体方法:在以W和L为座标轴的图示2-5中,查出应选用的镜头焦距。为确保景物完全包含在视场之中,应选用座标交点上,面那条线指示的数值。例如: 视场宽50m,距离40m,使用1/3格式的镜头,在座标图中的交点比
16、代表4mm镜头的线偏上一点。这表明如果使用4mm镜头就不能覆盖50m的视场。而用2.8mm的镜头则可以完全覆盖视场。 f=vD/V f=hD/H 其中,f代表焦距,v代表CCD靶面垂直高度,V代表被观测物体高度,h代表CCD靶面水平宽度,H代表被观测物体宽度。 举例:假设用1/2”CCD摄像头观测,被测物体宽440毫米,高330毫米,镜头焦点距物体2500毫米。由公式可以算出:焦距f=6.4X2500/44036毫米 或焦距f=4.8X2500/33036毫米 当焦距数值算出后,如果没有对应焦距的镜头是很正常的,这时可以根据产品目录选择相近的型号,一般选择比计算值小的,这样视角还会大一些。为了
17、从1/3与1/2 CCD摄像机中获取同样的视角,1/3 CCD摄像机镜头焦距必须缩短;相反如果在1/3 CCD与1/2 CCD摄像机中采用相同焦距的镜头,情况又如何呢?1/3 CCD摄像机视角将比1/2 CCD摄像机明显地减小,同时1/3 CCD摄像机的图像在监视器上将比1/2 CCD的图像放大,产生了使用长焦距镜头的效果。另外我们在选择镜头时还要注意这样一个原则:即小尺寸靶面的CCD可使用大尺寸靶面CCD摄像机的镜头,反之则不行。原因是:如1/2 CCD摄像机采用1/3镜头,则进光量会变小,色彩会变差,甚至图像也会缺损;反之,则进光量会变大,色彩会变好,图像效果肯定会变好。当然,综合各种因素
18、,摄像机最好还是选择与其相匹配的镜头。监控摄像机镜头看清人脸的距离与监控角度 监控摄像机镜头使用场所及角度1、广角镜头:视角在90度以上,一般用于电梯轿箱内、大厅等小视距大视角场所;如2.8MM 2.5MM 2、视角在60度以上 用于5*5米左右场所 3.6MM 4MM 3、视角在50度以上 用于8-10米左右场所 6MM 4、视角在40度以上 用于10-18米左右场所 8MM 5、视角在30度以上 用于20-30米左右场所 12MM 16MM 6、视角在20度以上 用于30-50米左右场所 25MM 7、长焦镜头:视角在20度以内,焦距的范围从几十毫米到上百毫米,用于远距离监视 8、变焦镜头
19、:镜头的焦距范围可变,可从广角变到长焦,用于景深大,视角范围广的区域; 9、针孔镜头:用于隐蔽监控。 镜头越小,监控的面积越大,而图像物体相对较小。镜头越大,监控的面积越小(窄),而图像物体相对较大。计算方法1/3 CCD镜头最远能看清多少米?3.6MM、6MM、8MM、12MM、16MM、25MM乘上2.4就是最远多少米距离了可以简单的计算方法:可视距离2就相等于所需镜头,再参考视角 CIF 640kb/s 300M每小时/每天7GD1 2084kb/s 900M每小时/每天22GCIF(352*288)画质 D1(720x576)画质1路1天24小时3600秒0.5Mbps码流8(转为存储
20、字节)1024(转为单位G)0.9(格式化损耗)5.86G16路30天24小时3600秒0.5Mbps码流8102410240.9(格式化损耗)2.75T一般的硬盘录像机支持的是CIF(352*288)画质,典型的录像码率是512Kbps也就是0.5Mbps。如果是D1硬盘录像机那么典型的录像码率是1M-2M,存储量就至少是CIF的2倍焦距规格角度2.1 mm小镜头1/31502.5mm小镜头1/31302.8mm小镜头1/31152.8mm固定光圈1/31153.6mm1/3964mm1/3786mm1/3538mm1/34012mm 1/32316mm1/3173.5-8mm手动变焦镜头1
21、/396- 456-15mm手动变焦镜头1/354- 236-36mm电动变倍镜头1/351- 98.5-51mm电动变倍镜头1/357- 106-60mm电动变倍镜头1/352- 6附录资料:不需要的可以自行删除管件工艺流程及技术特点1、生产工艺流程:1.1弯头工艺流程原材料复检下 料推制成型平口盘头整形热处理坡口加工表面处理无损探伤几何检验油漆标识资料确认包装入库发货1.2热压三通生产工艺流程:原材料复检下 料整形压制成型热处理端面加工工表面处理无损检测几何检验油漆标识资料确认包装入库发货1.3钢板制对焊三通工艺流程材料检验直缝焊接卷板成型下 料压制成型整型处理三通盘头超声探伤端面加工表面
22、处理无损检测热处理成品检验储存发运标记包装1.4热压大小头生产工艺流程:原材料复检下 料整形压制成型热处理端面加工工表面处理无损检测几何检验油漆标识资料确认包装入库发货1.5中频推制弯管生产工艺流程包装发运资料确认成品检验无损检测加工坡口热处理盘头整型切割下料原材料复检平口推制成型表面处理2、生产过程中关键工序的控制:2.1 材料2.1.1材料选用1)冶炼方式:原材料按相应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冶炼,必须为镇静钢且具有要求的热处理状态。2)选用制作管件材料的表面,应无缺陷、油脂、过多的锈迹、焊渣或其它异物。3)材料标志清楚、完整符合项目工程有关条款的技术要求。4)原材料应有证明书,其检验项目应符合
23、相关标准的规定或订货要求。无标记、无批号、无质量证明书或质量说明书项目不全的钢材不能使用。2.1.2材料尺寸。制造管件选用管材应根据管件几何尺寸及设计计算选择长度、外径、宽度及壁厚。2.1.3材料的检验1) 表面及尺寸检验:原材料的表面应平整、光滑、厚度均匀,不得有超过标准要求的凹坑、重皮、裂纹、油污、腐蚀和其它污物。表面尺寸检验、除锈后的材料进行表面及尺寸检查。2) 原材料应有证明书,其检验项目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或订货要求。无标记、无批号、无质量证明书或质量说明书项目不全的钢材不能使用。3) 材料按炉号进行化学分析,原材料的化学成分最大百分含量应符合相应标准及本项目技术规格书的要求4) 原
24、材料的力学性能应符合相应标准及本项目技术规格书的要求5) 对于复检不合格的原材料应予退回,不允许用于管件制作。材料的追溯性标识清楚,在制造过程中,原材料的炉号、批号以及所用材料部位及过程编号等均应有追溯性记录。2.2下料2.2.1下料方法主要是机械切割,切割后应用机械方法清理切割面至露出金属光泽。 2.2.2下料操作人员应熟悉切割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规范,按规定画样、切割。切割时应根据操作工技能和设备不同留一定的切割量。下料管材表面清理除锈后不允许有低熔点金属污染。不应有重皮、裂纹等严重缺陷。2.2.3在下料后的坯料上将原材料上的标识内容进行移植。2.3管件成型2.3.1弯头生产作业指导书2.3.
25、1.1 先启动中频电源将推制芯棒加热到规定温度以上,将推制弯头用坯管放在推制机芯棒上启动液压推进装置推动坯管随芯棒外形而变化。2.3.1.2根据坯管的材质和规格不同按相应工艺规定的温度和推速控制推制过程中的感应套加热温度和液压系统的推进速度。2.3.1.3推制成型后的弯头半成品在热态下放在胎具中用压力机进行整形处理。2.3.1.4推制弯头在整形完成后根据半成品的情况和成品要求的外形尺寸进行盘口处理,盘口后留有5-15mm的加工余量。 2.3.2热压三通生产作业指导书2.3.2.1热压前准备2.3.2.1.1操作人员应学习相关工艺文件并熟悉设备的操作方法及工艺过程。2.3.2.1.2操作人员应按
26、工艺卡要求和下料尺寸对坯管进行检查并标记,坯管装炉前表面不允许有低熔点金属污染(铜、锡、铝等),不应有重皮、裂纹等缺陷。2.3.2.1.3准备好在工作过程中需用的各类器具。装炉:将坯管放在加热炉中用耐火材料将其垫高距炉台200mm以上,两坯管之间间隔100mm以上。2.3.2.2坯管压扁:加热温度(详见工艺卡),恒温5分钟出炉在压力机下把坯管压扁成椭圆形,对于变形量小的(支管/主管1/3)压扁管可采用冷压制。2.3.2.3压制鼓包2.3.2.4开孔拔制:将具有三通形状的工件在支管顶端划线开椭圆孔,对开孔处进行拔制成型。拔制应由小到大逐级进行直至支口达到要求尺寸,拔制过程中应用测温仪对工件温度进
27、行监测,当工件温度低于工艺要求温度时应将工件装炉重新加热。2.3.2.5整型处理:将具有三通形状的工件进炉加热,加热至规定温度后保温规定时间后,出炉后进行整型。2.3.3钢板制对焊热压三通生产作业指导书2.3.3.1卷板成型。选择适宜的板材尺寸切割后按图纸加工成筒状,材料及加工尺寸见卷管图。2. 3.3.2卷管焊接(按焊接工艺卡)。a) 对卷管成型后进行机械坡口和修整,并对坡口处进行分层检测。b) 对坡口完好的卷管按焊接工艺规程进行焊接,焊接应由持证焊工操作且焊工应经过焊接工艺评定。2. 3.3.3热压前准备2. 3.3.3.1操作人员应学习相关工艺文件并熟悉设备的操作方法及工艺过程。2. 3
28、.3.3.2操作人员应按工艺卡要求和下料尺寸对卷管进行检查并标记,坯管装炉前表面不允许有低熔点金属污染(铜、锡、铝等),不应有重皮、裂纹等缺陷。2. 3.3.3.3准备好在工作过程中需用的各类器具。装炉:将卷管放在加热炉中用耐火材料将其垫高距炉台200mm以上,两卷管之间间隔100mm以上。2. 3.3.3.4坯管压扁:加热温度(根据不同材料参见压制工艺卡)。2. 3.3.3.5压制鼓包:将压扁后的坯管进炉加热,加热温度(根据不同材料参见压制工艺卡)每次压制都要在胎具上涂抹润滑剂以得到光滑的成型面。在连续成型过程中,工件表面达到规定温度后,恒温10分钟即可出炉压制。2. 3.3.3.6开孔拔制
29、:将具有三通形状的工件在支管顶端划线开椭圆孔,拔制应由小到大逐级进行直至支口达到要求尺寸,拔制过程中应用测温仪对工件温度进行监测,当工件温度低于工艺要求温度时应将工件装炉重新加热。2. 3.3.3.7整型处理:将具有三通形状的工件进炉加热,加热至一定后保温规定时间后,出炉后进行整型。2.3.4热压大小头生产作业指导书2.3.4.1清除炉内水、锈及其它杂物。注意不同材质的坯料不能放在同一炉内加热。2.3.4.2装炉。2.3.4.2.1采用天然气或电加热炉,加热炉应经过有效加热区测定,各仪器、仪表均处在有效检定期内,加热炉的控温精度要求为10;2.3.4.2.2装炉前将坯料上的标识做好移植记录,必
30、要时绘制装料位置图。2.3.4.2.3将坯料放在加热炉中用耐火材料将其垫高距炉台200mm以上,两坯料之间间隔100mm以上,坯料不得与炉壁接触。2.3.4.3坯料加热2.3.4.3.1加热过程应使用可连续记录加热温度的记录仪记录加温温度曲线,最高加热温度(详见工艺卡)。2.3.4.4压制成型2.3.4.4.1管件料坯在加热炉内保温规定时间后出炉进行压制。坯料出炉后要尽快的移到胎具上进行压制,要求始压温度(详见工艺卡)。压制过程中要用红外测温仪或光学高温计对压制温度进行监测,当温度超出规定时应终止压制。2.3.4.4.2热挤压异径管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压制次数(即减少加热的次数)。
31、2.3.4.4.3坯料冷却后将原标识移植回坯料本体。2.3.4.5整型处理:对形状不符合要求的压制坯料应当整形校正。校正如使用支撑物不允许焊接在工件上。2.3.4.6大小头整型后进行表面质量、尺寸检查。 2.3.5钢板制对焊大小头生产作业指导书2.3.5.1钢板卷制焊接2.3.5.1.1将下好的坯片吊装到卷板机上进行大小头的卷制加工。加工可用导轮也可通过调整下杠间隙进行。2.3.5.1.2坯管卷制成型后进行表面及尺寸检查,对于成型后多余的部分应切割掉,当不合乎要求时,应在组片前进行矫正。2.3.5.1.3所有焊缝(包括返修焊缝)应由考核合格的焊工按照评定合格的焊接工艺完成。焊接工艺评定按照JB
32、4708进行,焊工考试按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焊工考试与管理规则进行。2.3.5.1.4卷管完毕后按焊接工艺卡进行焊接。2.3.5.1.5焊后的卷管焊缝进行清理修磨,再进行UT探伤检测,按JB/T47302005相关要求达到级合格。焊缝缺陷可采用打磨的方法进行修理,但不应产生沟、槽,去除的厚度不应超过直管段公称厚度的6.5,同一位置的焊缝返修不允许超过2次。2.3.5.2热压大小头 2.3.5.2.1清除炉内水、锈及其它杂物。注意不同材质的坯料不能放在同一炉内加热。2.3.5.2.2装炉。将坯料放在加热炉中用耐火材料将坯管垫高距离炉台200mm以上,两坯料之间间隔100mm,以便使坯料能够受热均
33、匀。2.3.5.2.3检查加热炉通风系统及炉台,炉门运行装置是否顺畅。检查燃料是否充足。2.3.5.2.4台车推进炉内防止坯料与炉体接触。关闭炉门检查炉门的密封是否良好。2.3.5.2.5开启风路,点燃加热炉,检查记录仪监测升温情况。控制温度升速不能超过200/小时。2.3.5.2.6加热过程中经常检查风路,燃料供给系统的运行情况,根据记录仪的显示情况对燃料供给量进行随时调节,力求炉内温度均衡。2.3.5.2.7当温度升至(根据材料不同参见具体工艺卡)时,适当减小风量,使温度控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保温(根据材料不同参见具体工艺卡),连续炉恒温时间(根据材料不同参见具体工艺卡)。2.3.5.2.8
34、先关闭风路与燃料供给系统,打开炉门迅速开出台车,用叉车将坯料取出放到胎具规定的位置上,开启压力进行压制。2.3.6中频推制弯管生产作业指导书2.3.6.1弯前准备2.3.6.1.1操作人员应熟悉设备的技术性能、工艺过程。2.3.6.1.2弯管操作人员应按工艺卡要求和弯管尺寸对钢管进行检查和准备,钢管表面清理除锈后不允许有低熔点金属污染(铜、锡、铝等),不应有重皮、裂纹等严重缺陷。2.3.6.1.3将钢管纵焊缝放置在内弧距壁厚基本不变的中性线10区域内,弯管不允许对接。2.3.6.1.4弯管在下料时,各部位尺寸应测量准确,并在管材上标记。2.3.6.1.5准备好在工作过程中需用的各类器具,监测弯
35、管加热温度的温度显示器(动态温度测量用光学高温计)。2.3.6.1.6将摇臂转“0”位,夹具准确放在所要求的弯曲半径处,该值应考虑材料的回弹变化量,并在材料上划线做点。2.3.6.1.7操作工应检查弯管机的主机、辅机、水泵、油泵、空压机,纯水装置等,应正常完好处于备用状态。2.3.6.1.8弯管前检查弯管机四周,不得有妨碍弯管机 运行的障碍物,环境应保持干净整洁。2.3.6.1.9检查感应圈与钢管间隙应均匀,应控制在203mm之间。2.3.6.1.10应准备应付停电等意外情况的应急措施。2.3.6.2弯制过程2.3.6.2.1开启冷却水系统,检查感应圈喷水情况(准备好通针)。2.3.6.2.2
36、开启中频电源,并检查调整。中频启动后,液压推制系统启动,(弯制温度应根据材料的化学成分及临界温度值确定最佳加热温度)开始热煨制。2.3.6.2.3调整液压推进装置控制推速、外弧侧喷水角度、内弧侧喷水角度、中性区喷水角度及加热带宽度等参数。随时调整水泵压力,控制喷水量和冷却速度。2.3.6.2.4弯制开始初期,应密切注意推进速度和加热 温度,功率升降推速增减,均要与温度密切配合,使三者实现最佳匹配。2.3.6.2.5弯制过程中,要对推制温度用动态光学高温计测量值进行测量和记录。2.3.6.2.6弯制过程中,经常检查设备及辅件的运行情况是否正常,2.3.6.2.7弯管弯制将近终弯,调整中频电源功率
37、,降低温度,当加热温度降至煨制最低温度时,停机并快速降温。2.3.6.2.8弯管停机顺序,先停中频电源加热,迅速打开后水冷却圈,位置前移并使液压油缸卸压停止推进,当被加热部分完全冷却后,再停冷却水,最后停其他附属设施。2.3.6.2.9弯管下机后进行表面、尺寸检查,包括波浪度、壁厚、角度、半径、圆度、当 管端直径圆度达不到技术要求时应进行矫正,弯管两端应保留一定长度(L)的直管段。2.3.6.3管端面加工。用机加工的方法对管端面进行加工,使弯管几何尺寸及弯曲角度符合设计要求。管端坡口角度为302.5,坡口钝边为1.60.8mm,以满足工程施工过程中焊接要求.3检验和试验(批次试验除外)3.1表
38、面质量3.1.1管件应逐件进行外观检查,表面不得有裂纹、伤痕等缺陷,外观应光滑,无氧化皮。3.1.2管件内外表面应光滑、无有损强度及外观的缺欠,如结疤、划痕、重皮等,检查发现的缺欠应修磨清除,修磨处应圆滑直至用着色探伤确认缺欠消除为止,修磨后的壁厚不应小于公称壁厚。深度不超过壁厚负偏差的轻微划伤、压坑、麻点等允许存在。3.1.3三通支管根部不允许有明显折皱。3.1.4管件上的任何裂纹、过烧、过热或硬点不允许修补,管件管体的缺陷不允许焊接修补。3.2几何尺寸检验几何尺寸允差见表技术规格书中相关标准的要求.3.3产品硬度检验3.3.1生产中管件应采用便携式里氏硬度计在规定部位(三通:支管、主管、肩
39、部、;弯头:弯头内弧、外弧、中性区;大小头:顶部、两侧)进行宏观硬度检查,检查时每个位置取35个等间距点进行硬度测试,计算几个点的平均值作为检查结果。3.3.2碳钢管件每批应抽3%且不小于2件进行硬度检查。 3.4无损检测3.4.1。无损检测人员至少应按GB/T9445或其他等效标准进行评定,上次评定合格的检测人员如未从事该项无损检测工作超过12个月,其资质应重新评定。无损检测应由级、级或级人员进行。显示结果的评定应在级、级人员的监督下由级人员进行,或直接由级、级人员评定。3.4. 2焊接管件要求逐件进行磁粉或渗透检测,按JB/T4730标准, I级合格;焊缝全长进行100%射线检测,按JB/T4730标准II级合格。3.4. 3磁粉检测:用于磁粉检测的设备,应垂直于钢管表面产生磁场,其强度足以显示出管件表面的裂纹和结疤等缺陷。磁粉检测选用A-30/100或C-15/50号标准试片,级合格。3.44超声波检测:手动超声波检查设备应能连续不间断地检查管件可被检测的管体区域,设备显示缺陷应有足够的灵敏度。应使用对比标样对检查设备的灵敏度进行校准,至少每班(8h)的开始和中途应校准一次,级合格。3. 4.5检查发现的缺陷处修磨应圆滑过渡,修磨后应对修磨部位采用磁粉方法进行探伤,确认缺欠或缺陷已完全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