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基础心理学电子教案.docx

上传人:风样花鼓 文档编号:21042276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19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心理学电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基础心理学电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基础心理学电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 110 -页 共110页基 础 心 理 学电 子 教 案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本章要点:1.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任务;3.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4.心理学的实质;5.心理学流派;6.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作业:心理学流派简介(任选一个流派)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绪、情感过程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行为以及对他人和自己的评价产生的态度体验。为了改造客观世界,

2、一个人有意识的提出目标,制订计划,选择方式方法,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态度。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心理状态是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程中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她处于过度阶段。如:注意、灵感、心境、犹豫不决等等。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进行中形成和表现的。

3、心理过程的形成受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也是密切联系的。心理状态具有稳定性,但更具有可变性;个性心理特征则更显示出稳定性。(演变:漫不经心粗心大意;影响:内向、自尊自责)第二节心理的实质一、心理的发生 从种系发生的角度看,凡具有一定神经系统的动物都有相应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动物发展到阶段,在机体上出现了神经系统,就开始产生了简单的心理现象。1、物质的反映属性:一个物体受到外来的影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这种影响。特点: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岩石风化、摩察生热、地壳运动、金属氧化等)2、生命物质的感应性:生物体对于跟它的基本机能有直接关系的外界一向的反映

4、。特点:生物体以一定的变化来回答外界的影响,以便能够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保持与环境的平衡,维持生存(进食、同化、异化、防卫等)。(1)生物体发展到不同的阶段,其感应性的表现形式也不同。 植物界:对单向环境刺激引起的定向运动。 单细胞动物:能朝向食物运动,趋利避害。譬如草履虫和变形虫。其根本原因在于身体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内浆和外浆,这是动物神经系统发生的前奏。属于与基本生活机能有直接关系的生理反应而非心理活动。环境变化生活条件变化动物进化 多细胞动物:身体的组成部分分化特殊细胞感受器运动器官神经系统感应性进一步分化。 特点:不但能对具有直接生物学意义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且能对那些只发出对有机体

5、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信号作出反应。这种对信号刺激进行反映的新的机能,就是心理的反映形式。 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l 腔肠动物 其特点是已经明显具有感觉细胞、运动细胞和神经系统的分化;每个神经细胞有丝状突并联合成网,形成网状神经系统,具备反射弧的初型。如水螅、水母。l 环节动物 出现了梯状神经系统,但头部神经节更是比较集中,是脑的最初形式,能感知周围固体振动、分辨光暗,有了暂时联系的能力,是心理反映形式产生的标志。因此,动物心理始于环节动物。如蚯蚓。l 节肢动物 已经形成了较高级的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因其头部、胸部和腹部各有一个大的神经节,并形成一条神经索,故称节状神经系统。但是,它们

6、单一刺激或刺激物的个别属性发生反映。如蜜蜂、蜘蛛等(蚂蚁靠触角对化学气味反映;蜘蛛靠触觉对网的振动进行感受;) 知觉阶段:低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 特点:能反映完整的对象和对象之间的联系,对复合刺激物能作出反映。如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产生了神经系统和脑。有些鸟类还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思维的萌芽:高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 特点:能对某种对象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的反映,脑的不同部位出现了机能的分化。主要指捕乳类。食肉类、灵长类。二、发展的规律 如:儿童动作的发展(整体到局部;中央到边缘;上到下;大肌肉到小肌肉;无意识到有意识);儿童道德的发展(他律到自律;效果到动机);思维的发展三、科学的心理观

7、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1、人的心理是物质运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从种系发生的角度从个体发育来看 从黑猩猩到现代人的脑重:黑猩猩:400g;大猩猩:540g;猿人:8501000g;现代人:14001500g;从婴儿到成人的脑重:新生儿:390g;9个月以后660g;2岁半到3岁9001000g;7岁1280g;12岁接近成人1400g左右。现代科学研究积累的资料增加了佐证说话中枢在额叶,受损伤就不能说话或说不出成句的话,也不能很好地根据言语信息调节自己的行动;阅读中枢在枕叶,受损伤,随视觉正常,但看不懂文字的意思;边缘系统受损,情绪活动、内脏

8、器官的活动、短时记忆、寻食、防御、生殖行为均受到影响;从清醒安静到深睡: 波动2、心理现象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u 只有客观事物作用于脑,才有心理现象。 有脑,无客观刺激,无心理现象; 有客观刺激,无脑,也无心理现象。u 心理现象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自然和社会)u 人的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主要是社会现实 人的心理发展主要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兽孩)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按照内容来说是客观的,按照形式来说是主观的。4、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四、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神经元功 能:兴奋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整合的功能

9、:整合各方面传来的兴奋,使之加强、减弱和抑制;传导的功能:把整合后的信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由轴突传向下一个神经元。神经元兴奋和冲动的传导有两种形式:电传导:同一神经元内的传导;化学传导:神经元之间的传导。二、突触(Synaps):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特化的相接触部位,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是信息传递与整合的关键。三、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1、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2、神经冲动的电传导四、神经系统l 脑功能的各种学说:定位说;整体说;机能系统学说;模块说l 半球功能单侧化: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活动既有相互独立的特殊性,又有相互配合的统一性。就某一具体的皮层高级功能而言,一侧半球起着另一

10、侧半球起不到的优势作用(仅强10%左右),单侧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天生的,而是出生以后逐渐获得的。单侧化随语言的发展而出现,年龄较小的儿童在单侧化尚未完成时,左半球遭损伤后,其言语功能可由另一半球代替。单侧化的表现:1、在言语功能上:语言的优势半球与左半球关系较大2、在信息加工方面: 左耳对非言语刺激(如音乐)辨别准确(右脑); 右耳对言语刺激辨别准确(左脑)。 文字材料呈现在右视野易认识,说明左半球对文字 材料占优势; 非文字材料呈现在左视野易认识,说明右半球对非文字 材料占优势;3、在分析和整体认知方面:左半球属于分析性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较强,较少依赖于环境信息;右半球属

11、于整体性的,比较重视信息的整体性,根据刺激的完形进行判断,擅长表象信息加工、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4、情绪方面:左半球处理、管理积极情绪,右半球则相反。但在情绪的识别、表达和有关行为的控制上,右半球占优势。5、性格特征:左半球活动超过右半球者往往乐观愉快,反之,则抑郁忧伤。 研究发现:10个月婴儿的大脑活动模式倾向可能标志着终生的性格。研究同时显示, 10个月婴儿离开母亲哭泣时往往右半球活动较强,不哭时左半球活动较强。6、记忆方面: 意大利一家科研小组通过反复研究确认,在人的大脑中存在着“掌握记忆的特殊区域”,他们分布在大脑的左、右两侧。位于大脑左半球的记忆区主要负责临储存新信息的任务,而位于大

12、脑右半球的记忆区主要负责把可利用的信息进行记忆化处理。五、反射与高级神经活动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来说,是脑的反射活动。著名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动物进行系统的研究,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从宏观上阐明了大脑的活动规律,对人脑和行为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 反射(Reflex) 基本概念 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物所做的有规律的反应。 谁的功能?原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规律是什么? 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感觉器官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由感觉(传入)神经传入中枢(脑和脊髓),再由运动神经(传出)神经传达到效应器(肌肉、腺体等),最后产生反应。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机能的

13、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环:实现反射活动并包括反馈环形通路的机能结构。 有机体作出一项反应或回答后,反射活动并未终止,反应本身和所产生的结果,又可以作为原因而引起一定的神经冲动返回大脑,大脑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对应答行为进行检查校正,使反馈更加准确。所以,实现反射活动的结构不是一个简单的反射弧,而是一个复杂的有环形回路的反射环。1 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无关刺激物(铃声)要比无条件刺激物(食物)稍前或几乎同时出现,才能变成条件刺激物,引起条件反射;必须用非条件刺激物(食物)多次强化;必须作用于健康、觉醒的有机体;无其它干扰性刺激。1 条件反射的

14、抑制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抑制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二者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但有时随环境条件的变化,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会减弱甚至消退,这就是条件反射的抑制1.非条件性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保护性抑制) 2.条件性抑制(内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有机体辨认活动的重要基础; 延缓抑制1 条件反射的系统性 生活、学习中的条件反射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系列的。动力定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刺激和反应经多次反复而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特点是:定型化、自动化、概括

15、化、稳定性、可塑性(譬如体操动作、不良习惯等) 两种信号系统条件反射就是信号反射,条件反射的形成就是一个条件刺激物成为无条件刺激物的信号,从而引起无条件刺激物所产生的反应。条件反射系统也就是信号系统。人类有两种信号系统。u 第一信号系统是以可直接感知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的条件反射系统。特点是:人与动物共有;是对现实中可直接感知的具体事物的反应。u 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言为信号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特点是:人类特有;是对事物概括性的反映;语言是信号的信号,反映事物有间接性。注解:第一信号系统是第二信号系统形成的基础;第一信号系统是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者,第二信号系统不断地接受第一信号系统的矫正而愈来愈正

16、确与充实,从而保证第二信号系统不脱离现实。同时,第二信号系统又以其本身非常灵活的机能不断地补充、替代或指导第一信号系统。第三节 心理学性质、任务与研究取向一、心理学的性质 交叉(边缘)科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二、心理学的任务1.描述 心理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目的在于其对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状况作出准确的描述。这是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例如,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经常需要描述被试的思维发展水平、学生的能力状况、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在团体中的社交地位、被试的性格特征等基本情况,只有在正确描述了这些状况的基础上,才可能进一步揭示现象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成因。2.解释 这个目的的作用是对心理和

17、教育现象的活动过程与特点的形成原因、发展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等做出说明。如果说描述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的话,那么解释就是说明“为什么”。例如,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记忆能力回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皮革马利翁”效应?等等。解释这些问题,就需要借助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作出回答。3.预测 预测是根据建立起来的某一科学理论,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以后的发展变化和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做出推断的过程。科学理论是正确预测的重要工具。例如,根据行为主义“强化理论”,研究者可以预测,如果某一行为在发生之后受到奖励,就会怎加这一行为发生的概率。4.控制 心理科学研究的最高目标是控制,也是最难以达

18、到的目的。控制就是根据科学理论操纵研究对象某一变量的决定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使研究对象产生理论预期的改变或发展。例如,欲增加儿童的助人行为,就可依据强化原理,通过对偶然出现的助人行为的奖励,达到助人行为频率增加的目的。控制也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三、研究取向心理学各流派简介第四节 研究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一、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对心理学的研究来说,就是要从心理活动产生所依存的客观条件及其表现和作用来揭示心理的产生、发展的规律。由于人的心理活动纷繁复杂, 很容易产生猜测、武断和片面的错误,因此,在心理学的研究

19、中更应注意遵循这一原则。 2.发展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永远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作为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心理活动,当然也不可能是固定的、静止的。不仅如此,人脑这一心理活动的物质承担者,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历史地研究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包括研究人类产生以前动物的心理特点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发展性原则是把心理活动看作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因此,是一个强调在发展中研究心理 活动的原则。在发展中研究心理活动,就是要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发展阶段上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一个人从初生到老年,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研究心理活动,不仅要阐明人以往

20、已形成的一些心理品质,也要阐明那些正在形成和刚刚表现出来的新的心理特点,并且还要预测可能会出现的心理特点,以便创造有利条件,让其顺利发展。3.系统性原则。4.实践性原则:一方面要求心理学要研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应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5.教育性原则:强调研究学生心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其研究成果要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6.伦理性原则。二、心理研究的主要方法 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v 自然条件下对行为进行系统观察分析而得出规律v 适用条件:v 优点:保持自然性和客观性v 缺点:难以重复验证;难以精确分析;研究现象没

21、有出现;观察容易各取所需 测验法(measurement method)v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v 基本要求: 信度:测验的可靠程度 效度:测验的有效性v 优点: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同时分析多个变量的相关v 缺点:难以推出因果性的结论 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v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v 种类: 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 自然实验:在正常的生活情境中进行v 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v 优点: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论 个案法(case method)v 对某个人进行深入

22、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v 优点:收集资料深入详尽v 缺点:适合个别情况,难以推广运用 其它方法v 调查法;临床法;作品分析法第二章 注 意本章要点: 1 注意的概念和特点;2 注意的种类;3 注意的理论;4 注意的规律性自学思考: 如何利用注意达成有效学习?第一节 心理状态概述一、心理状态的概念 苏联心理学家H.列维托夫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与个性心理特征三种形态。心理过程是不断变化着的、暂时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稳固的,而心理状态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是联系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过度阶段,既有暂时性、又有稳固性。 心理状态是指人在某一时刻的心

23、理活动水平。心理过程都是在一定的心理状态的背景中进行,都表现为一定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的不同,可能使心理活动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如注意的分心与集中;思维的明确性、迅速性和“灵感”状态;情绪的激动与沉着;意志方面的果断与犹豫;一个人在一定时间里是积极向上还是悲观失望,是紧张、激动还是轻松冷静等。特点: 动态性;直接现实性;综合性第二节 注 意一、注意概述 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即注意的对象或中心,是指人在每一瞬间,其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集中性: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 注意的意义 注意对心理活动起着

24、积极的维持和组织作用,使人能及时地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清晰地反映事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并改造世界。 注意是掌握知识,从事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 荀子:君子一教,弟子一学,亟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把注意形象地比喻为通向心灵的“唯一门户”,知识的阳光只有通过注意这扇门户才能照射进来。 马克思:“在劳动的全部历程中,他还必须有那种有目的的意志,也就是要把注意集中起来。并且一种工作的内容和进行方法对劳动者越少有吸引力,他越是不能把这个工作当作自己的体力和精力的活动来享受,这种注意就越是必要。” 总结:注意的功能:选择、保持、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二、注意的生理机制 朝向反射与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建立

25、u 注意是一种朝向反射:是由情境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它由新异刺激引起,并伴随着无关运动的停止。刺激物一旦失去新异性,朝向反射也不会发生了。u 注意状态下,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便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而临近区域则处于不同程度的抑制状态。 “如果能够透过头盖骨来看,如果大脑两半球具有优势兴奋性的地方能够发光,那么,我们在思考着的有意识的人的脑中,就会看见一个发光的斑点是如何地沿着他的大脑两半球移动着;这个斑点的奇妙而不规则的轮廓,无论在形式或大小上都经常地变化着,而且这个斑点是被大脑两半球所有其余空间内或深或浅的阴影围绕着。”巴甫洛夫三、伴随注意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

26、 “举目凝视”、“呆视”、“侧耳倾听” 表现为感官朝向刺激物。2、无关运动的停止3、呼吸运动的变化 轻微而缓慢;呼与吸的比率发生变化,一般是吸短呼长,当注意高度集中时,出现屏息现象。4、紧张时的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握紧拳头。v 注意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并伴随某些特殊的动作。v 注意和外部表现并不一一对应。四、注意的种类(一)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刺激物自身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一声巨响、一道强光、一种浓烈的气味无意注意基本上服从刺激的强度规则,但也有例外。实际上,在无意注意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刺激的绝对强度,而是刺激的相对强度,即刺激

27、强度与周围物体强度的对比。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强度、颜色、形状、大小、持续时间等等。 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流星、霓虹灯、活动玩具等 刺激物的新异性: 个体本身的状态 同样的事物,可引起有的人注意,另外的人则不然? 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人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心境;疲劳等(二)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主动地服从于既定的目的或任务,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控制。此时,客观刺激并不一定吸引人的注意,但又是应当去注意的事物,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意志努力。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 加深对活动的目的或任务的理解 培养间接兴趣 合理地组织活动F 把智力活动和实际操

28、作结合起来,有助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F 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注意F 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F 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做斗争。(三)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心理机制信息加工视域中的注意理论(一)注意的选择功能 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注意的选择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模型。这些理论解释了注意的选择作用的实质,以及人脑对信息的选择究竟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上。 过滤器理论(瓶颈理论、单通道理论)早期选择模型 人物:布罗德本特(英)(1958) 观点: 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

29、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知觉)之前。 困难: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和注意分配等现象。 衰减理论中期选择模型 人物:特瑞斯曼(美)(1964) 观点: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假定长时记忆中已储存的项目具有不同的激活阈限。 外周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之前,对刺激给予不同程度的衰减而不是完全阻断;中枢过滤器在语义分析之后,它是根据在回

30、答反应组织中起着巨大作用的范畴、语义特征进行选择的。 过滤器与衰减理论的共同之处:v 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v 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后期选择理论(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记忆选择理论) 人物:多伊奇(1963),诺曼(1968) 观点: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过滤器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事实上,该模型假定信息到达了长时记忆并激活其中的项目,然后竞争工作记忆的加工。 贡献和困难:很好地解释了注意分配现象,因为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得到了加工;能很好解释特别

31、有意义的信息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此类项目激活阈值是很低的。 模型不经济,因为它假定所有的输入信息都被中枢加工,这就不能很好解释早期选择现象。 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理论、衰减理论和后期选择理论都假设注意的选择过程发生在某个特定阶段上,着意味着信息加工系统是非常刻板的。约翰斯顿等人(1978)提出了一个较灵活的模型,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这就是多阶段选择理论。其主要假设是: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由于强调了任务要求对选择阶段的影响,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假设所带来的难题,此一理论就看起来更有

32、弹性。(二)认知资源理论前述理论在试图解释注意对信息进行选择的机制时都假设注意是一个容量有限的通道,认为进入感觉器官的刺激必须经过它,才能够得到后续的加工。认知资源理论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注意,即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 不同的认知活动对注意提出的要求不同。例如,熟练的司机可以毫无困难地边开车边与别人交谈,但当交通非常拥挤时 观点:v 注意不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而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v 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v 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

33、。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卡尼曼(1973)最初提出智源限制理论把注意看作是心理智源,认为对输入进行操作的智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智源,那么注意就可以指向另外的任务。诺曼和博布罗(1975)扩大和精确化了智源的概念,区分出了两种类型的限制:一种是作业成绩已经达到了最佳的水平,再增加努力也不可能提高作业成绩,这类任务称为“资料限制”任务。另一类是通过增加更多的努力可以提高作业操作水平,这类任务称为“智源限制”任务。(三)双加工理论 人物:谢夫林(1977) 观点:v 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v

34、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v 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六、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稳定性: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狭义:同一对象。有注意的起伏现象。广义:同一活动。保持总任务不变。分心: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指向其它对象。这与无关刺激的干扰、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不良的教育等有关。 注意的范围(广度): 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知觉

35、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例如:教师、汽车司机等 注意分配是有条件的:熟练;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很重要,如自拉自唱、载歌载舞 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带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上去。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和引起注意转移的新的对象(或活动)的性质思考: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稳定性是彼此紧密联系的,注意的稳定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配是彼此紧密联系的,每一次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也必然地发生变化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散是不同的。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本章要点:1 感知觉的定义;知觉与社会

36、知觉的分类;2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3 感觉的规律性;4 社会知觉中的偏见;5 知觉的特征作业:怎样才能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影响?第一节 感 觉一、感觉及其意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 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意义:感觉是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开端;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二、感觉的产生 条件 要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 要有适宜的具有一定强度的刺激 要有接受刺激的相应的感受器,并经由一定的分析器来完成 各种分析器都是由反射弧前三个环节构成的:外周感受器是把外界刺激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的转换器;神经通道把神经冲动传给皮层;皮层感觉中枢是感觉器官的终端部分,感觉即产生于此

37、。 从种族的起源来看,感觉的发展是有机体积极适应环境的结果。 譬如:人眼只能对一定范围的电磁波发生反应,从生物适应的观点看是合理的。人类视觉的产生是眼睛对太阳散射在地面上的光相适应的结果。因为紫外线停滞在大气的臭氧层中,对有机体的定向不起作用;红外线是人体内的射线,可以由身体的一切组织(包括眼内壁)反射出来。而人眼如果对红外线有较高的感受力,那就会只看见眼睛内部,而看不见周围的各种事物,人类的一切活动将不可思议! 南美洲的四眼鱼的眼睛是适应浅水生活的结构,上半部分有透镜状的水晶体,下半部分则是球状的。 感觉在个体身上的发展,与人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工作要求不同,就要求有相应的感觉机能状况。如音

38、乐家高度精确的听觉;调味师发达的味觉和嗅觉;盲人发达的触觉;内蒙古鄂温克族第二节 感觉的规律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sensitivity)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人的感觉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P53)。每个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即感受性)是不同的(P53)。感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 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之间呈何关系?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

39、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在中等强度刺激的范围内,差别感觉阈限(I)与原刺激量(I)的比值是一个常数(K)。韦伯定律:K I/I二、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光的暗适应:感受性提高 光的明适应:感受性降低 重量 气味 温度三、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引起的变化四、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即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五、后像: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随即消失,而是保持

40、一个极短的时间的感觉现象 电影、动画、霓虹灯都是感觉后像 正后像:后像保持原刺激所具的品质 负后像:后像性质与原刺激性质相反六、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它感觉器官的感受性造成的影响七、不同感觉的补偿: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由其它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盲人的听觉和嗅觉可以达到“以耳代目”和“以嗅代目”的程度 为什么? 各种刺激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第三节 知 觉一、概念与分类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参与下,对输入的客观事物的感觉信息的命名、解释过程。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区

41、别: l 感觉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l 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l 从严格意义上讲,感觉是天生的反应,而知觉却是后天学习的结果l 从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联 系:l 感觉和知觉同属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l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综合l 感觉和知觉两者同时发生,合称感知 分类F 根据感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 视知觉 听知觉 味

42、知觉 嗅知觉 触摸知觉F 空间和时间是物体存在的两种形式,运动又是一切物体的基本属性之一。所以,根据知觉对象的空间特性、时间特性和运动特性,又可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对物体的距离、形状、大小、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距离知觉 判断距离的条件 单眼线索J 遮挡(对象重叠):一个物体部分地掩盖了另一个物体,遮挡物体知觉为近些,被遮挡物体知觉为远些J 线条透视:同样大小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视像大的知觉为近,小的知觉为远J 空气透视:物体的清晰程度作为估计距离的一种信号受空气透明度的影响。天气晴朗。空气透明度大,物体清晰,知觉时觉得近些。反之,由于天气阴暗,物体清晰度相对变

43、小,知觉时就会觉得远些。J 明暗和阴影:明亮的物体显得近些,灰暗和阴影中的物体显得远些。J 运动视差:头只要稍微一转动,物体与视野的关系就变了。这种由于头和身体的活动所引起的视网膜影像上物体关系的变化称为运动视差。视野中各物体运动速度的差异,是我们估计它们相对距离的重要标志。周围物体固定而观察者的头或身体移动时,由于在同一单位时间内不同距离的物体的视角变化的差异(近物视角变化大,远物视角变化小),便引起相对运动的知觉:近物被知觉为向相反方向运动;最近的物体向后移动较快,较远的物体向后移动较慢,遥远的物体向观察者相同的运动方向移动。J 结构级差:视野中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密度有层次变化时

44、,也就提供了人知觉距离的线索。J 水晶体的调节:有睫状肌的紧张度引起的水晶体曲度的变化也构成距离知觉的一个线索。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水晶体比较扁平;当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紧张,水晶体比较凸起。但这个调节只在10米的范围内起作用。 双眼线索J 双眼视轴的辐合:在观察物体时,两只眼睛的视像落在中央窝这一视网膜上感受性最高的区域,才能获得清晰的视像。为了作到这一点,视轴必须完成一定的辐合运动:看近距离物体时,视轴趋于集中;看远距离物体时,视轴趋于分散。J 双眼视差: 当注视一个平面物体时,物体的每一点都落在视网膜的对应点上,视像互相吻合。当注视一个立体物体时,由于两眼间距65,两眼视像则不完

45、全对应部位,这时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一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一些。 形状知觉 物体的形状是靠视觉、触摸觉和动觉来感知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形状,眼睛观察物体时沿着对象轮廓进行运动的动觉刺激都是物体形状的信号;在用触摸觉感知物体时,运动觉也起着重要作用。所有这些连续性刺激给大脑提供了物体形状的信号,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运动就产生了形状知觉。 方位知觉 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知觉。主要由视觉、动觉和前庭分析器来完成。 不同物种在方向定位中凭借的感官不完全相同:鸽子重要接受地球磁场的影响;蝙蝠主要根据它自己飞翔时发出的超声波的回声来指导飞行;狗重要凭借视觉、听觉和嗅觉来定向;对人类来说,视觉与听觉在定向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视觉的方向定位 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的相对位置的不同提供了它们的空间方位的信号 人的视觉定向必须借助于各种主客观的参照物:判断东西南北?太阳的位置和地球的磁场;上下?天空和地面;前后左右?人体和外物的关系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习惯采用的定向指标困难不一样。我国南方人习惯用自己的身体定向,而北方人则惯于用太阳做定向的指标。 听觉的方向定位 人利用听分析器来知觉声源的方向。在没有其它分析器参加的时候,人对声音的方向定位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他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