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国际市场油价波动分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102971 上传时间:2018-08-31 格式:DOC 页数:242 大小: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市场油价波动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2页
国际市场油价波动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2页
国际市场油价波动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2页
国际市场油价波动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2页
国际市场油价波动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际市场油价波动分析国际市场油价波动分析梅孝峰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摘要本文回顾了近 380 年来的国际油价波动,在对现有的分析油价波动的文献所作的回顾中发现,现有的对油价波动的解释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同实际情形不相符的情况。本文利用国际石油市场的数据对油价波动所作的实证分析中,由于市场供求结构发生了长期性的改变,发现以垄断市场结构或是竞争型市场结构来解释油价波动的方法难以得到实际数据的支持。欧佩克对国际油价的影响能力被不适当地夸大了。国际油价波动,从需求方面看,主要受世界经济增长率和经济结构转变的影响;从供给方面看,主要受长期供应能力变化和政治事件的影响。关键词 石油市场 价格波动Analys

2、is on Fluctuation in Oil Price with International MarketMei Xiaofeng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Peking UniversityAbstract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fluctuation in world crude oil price in last thirty years. The literature survey indicates that previous researches on this topic dont fit the r

3、eal circumstance well. On the basis of data of world petroleum market, empirical analysis on fluctuation in oil price indicates that monopoly model or cartel model or competitive model couldnt be supported by empirical examination because of fundamental changes in structure of supply and demand. The

4、 effect of OPEC on world oil price was exaggerated. Fluctuation in oil price, from the demand side, is mainly resulted from shift in economic structure and changes in growth of world economy; from the supply side, is influenced by changes in capacity of long-term supply and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e

5、vents.KEYWOrD International oil market Price fluctuation 目录一、引言 1二、油价波动:现实和历史 1三、油价波动分析的回顾 43.1 学术界对于油价波动的分析 43.2 产业界对于油价波动的分析 7四、世界石油市场 84.1 供给面分析 84.1.1 石油储量变动和油价波动 84.1.2 世界石油生产波动和油价波动 104.1.3 世界石油库存和油价波动 154.2 需求面分析 164.2.1 世界经济增长和石油需求 174.2.2 世界石油需求和油价波动 184.2.3 世界石油需求和替代能源价格波动 19五、计量模型分析 205.1

6、 模型结构 205.2 数据资料的选择 225.3 联立方程组的识别 225.4 方程估计方法选择 235.5 估计结果 235.6 估计结果分析 24六、结论和启示 24附录一: 数据资料说明 26附录二:Pindyck(1978)模型基本结构 27附录三:模型的计量检验 28参考文献 30Contents一、INDUCTION 1二、fluctuation IN CRUDE OIL PRICE:REALITY AND HISTORY 1三、SURVEY OF ANALYSIS ON fluctuation IN OIL PRICE 43.1 survey of academic analy

7、sis on fluctuation in oil price 43.2 survey of induatrial analysis on fluctuation in oil price 7四、world petroleum market 84.1 supply analysie 84.1.1 movement in world oil reserve and fluctuation in oil price84.1.2 variance in world oil production and fluctuation oil price104.1.3 changes in world oil

8、 stock and fluctuation in oil price 154.2 demand analysis 164.2.1 growth of world economy and demand on petroleum 174.2.2 world demand on petroleum and fluctuation in oil price 184.2.3 world demand on petroleum and fluctuation in substitution price 19五、analysis by econometrical model 205.1 structure

9、 of model 205.2 seletion on data225.3 identification of simultaneous equations 225.4 selection on extimation method of equations235.5 results of estimation 235.6 analysis on extamation result 24六、conclusion 24appendix 1. data sources 26appendix 2. the Pindyck(1978)s model 27appendix 3. econometrical

10、 test for the model 28reference 30国际市场油价波动分析 一、引言石油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初级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之一,在过去30 年来占世界初级能源供应的 40 ,是初级能源的最大供应来源;石油加工而成的汽油、柴油、煤油等为现代交通工具提供直接的燃料;其深加工产品塑料、橡胶和化纤等又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石油被称为现代社会的血液。但由于地质条件的限制,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分布极不均衡,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的 65集中在中东地区,而占世界石油总消费 63的 OECD 国家的储量仅占世界的 8.3 ,这种生产和消费在地理上的分离使石油成为各国对外贸易

11、的重要产品,西欧和北美石油消费的 44依赖于国际供应,日、德、法等经济大国消费的石油几乎100依赖国际供应,而中东地区国家 80的石油生产直接为了出口,石油出口收益是其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这种情形下,国际油价波动直接影响到石油消费国众多工业的生产成本和石油出口国的国家预算收入及支出,因此国际油价波动也成为世界各国和公众关注的问题。在油价波动关系重大的情况下,对油价波动进行分析和预测成为现实需要。主要的分析主要来自于产业界和学术界。学术界侧重于从理论解释,主要通过建立各类理论模型,设定石油市场结构和各类相关参数,来分析油价波动原因和未来趋势,如 Hotelling(1931) 、Pind

12、yck(1978) 、Gately(1983)等,但为了模型的可以处理,在模型建立时的种种简化和诸多的假设条件使其同石油市场的具体情况有着或大或小的偏差,随后油价变动的历程同当时基于各种理论解释的未来油价走势预测相差极大,后人根据石油市场的实际数据对现有理论所做的检验也难以发现强有力的支持证据。因此,本文对于油价波动的分析从实证出发,立足于石油市场的真实数据,利用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具体分析影响油价波动的各因素,然后建立一个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综合分析油价的波动。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主要回顾世界市场原油价格的波动历史,比较历次石油价格波动的特点;第二部分对解释油价波动的主要文献作了回顾和分析;第

13、三部分概述了世界石油市场的状况,利用历史数据对影响油价的各种可能因素作了初步的分析;第五部分根据前文的分析建立了世界石油市场的一个简单模型,利用计量技术来综合分析影响长期油价波动的各因素;最后一部分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结论。二、油价波动:现实和历史分析油价的波动首先需要选取合适的油价序列数据,主要的国际组织如 IMF(International Money Fund) 、OPEC(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ies)、IEA(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等和相关公司都有相关数据统计。但较长时间序列的完整数据资料依然不

14、易得到。考虑到数据序列的完整性,本文分析所用的年度油价数据采用 IMF 统计的世界平均油价;月度数据选用 WTI(西德克萨斯中质油)价格,虽然世界各地所产原油由于粘度 和杂质的成分及含量 不同而价格相异,由于不同的原油之间有相当强的替代性,主要原油的价格波动态势是基本一致的。图 1 显示了自 1970 年以来的月度 WTI 价格波动状况。油价最高值为 1980 年 4-7 月份的 39.5 美元/桶,最低值为 70 年7-11 月间的 3.31 美元/桶,均值为 19.09 美元/桶。标准差为 9.41美元/桶。说明:图中横线为平均价格线 19.09 美元/桶。数据来源:见附录一。按照价格波动

15、形态可以把油价波动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70 年代油价稳步提高的阶段。其间欧佩克各国开始协调行动并逐渐开始对世界石油市场发挥影响。石油价格从 70 年代初的 3.35 美元/桶逐步上升,其中尤为突出的是 1973 年 12 月至 1974 年 1 月,当时由于中东战争海湾石油出口国对支持以色列的某些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并自行限产,每桶油价从 4.31 美元跳升至 10.11 美元,这次油价急剧上升被称为第一次石油危机。此后由于石油生产和消费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发挥效应,石油市场的供求紧张没有明显的缓解,石油价格不断提升,到1979 年初提高至每桶 15.85 美元。第二阶段,1979-1

16、986 年间的油价高位震荡阶段。1978 年底伊朗革命造成伊朗石油生产大幅度下降,其 1979 年的石油产量平均每天比 1978 年减少200 万桶,石油市场的暂时短缺引起石油价格新一轮上涨,油价曾经在 1980 年 4-7 月间达到历史最高峰 39.5 美元/桶,由于高油价促使世界石油消费下降从而使石油市场从供不应求发展到供过于求,油价开始不断下跌。于 1986 年 7 月间跌至 11.58 美元/桶的价位从而结束了此次油价的高位盘整,其间油价长期徘徊在 30 美元以上的高位。第三阶段,1986 年以后的油价相对平稳期。在持续了十年的高油价和巨幅波动之后,油价进入了一个小幅波动的时期。其间虽

17、然海湾战争曾带来油价的短期波动,但战争的迅速结束使油价重归平稳。但自 1998 年 12 月份油价跌至80 年代以来最低点 11.28 美元/桶之后,主要石油产出国的限产逐渐发挥效应,油价开始新一轮上涨,到 2000年 11 月,已涨到 34.34 美元/桶,这次的油价上涨也重新使油价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从图 1 已经看到,自 70 年代末起,石油价格从 70年代的稳步提高阶段进入一个周期性波动时期。对此后的价格波动的按照超过32.50 美元/桶(因为 70 年代以来只有 10%的月度油价超过 32.50 美元/桶) ,低于均值 19.09 美元/桶为一次波动周期来划分,70 年代以来的石油价

18、格有三次明显的波动周期。表 1 显示,每次波动都有自身的特征:1979 年 4 月到 1986 年 7 月的石油价格波动持续时间最长,油价长期处于高位,曾出现历史最高值 39.5 美元/桶的油价;1990 年 6 月至 1991 年 3 月间的油价波动主要由于海湾战争,猛涨迅落;1998 年 12 月以来的油价波动创造了迄今为止最长的上涨期,油价上涨持续了 24 个月。表 1:世界油价的三次波动(WTI)时期最低点最高点波幅上涨期(月)持续期(月)79.04-86.0711.58(86.07)39.5(80.04-07)27.93118890.06-91.0316.87(90.06)35.92

19、(90.10)19.0551098.12-今11.28(98.12)34.34(2000.11)23.062424说明:最低点、最高点和波幅的单位为美元/桶,价格后面的为该价格出现月份。 数据来源:见图 1。由于油价的月度数据易受短期扰动和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剔除了季节性变化的年度数据可能更能反映油价的趋势性变化。图 2 显示了 70 年代以来的国际油价波动状况。与月度价格不同的是,这里的油价是 IMF 统计的世界市场的平均油价,实际油价由名义油价按美国的 GDP 平减指数折算成 1996 年的美元币值。年度的油价波动显示了同月度略微不同的信息:油价波动的周期性不太显著,特别是实际油价,唯一的称

20、得上波动的仅是 197386 年的油价波动。年度数据表现出的 1973 和 1979 年的两次石油危机中的价格波动也更加猛烈:1973 到 1974 一年间,年均的名义和实际油价分别上涨 2.6 倍和 2.3 倍,并且持续维持在高水平。1979 年的伊朗革命和随之而来的石油出口的短期中断和沙特阿拉伯石油产量的削减带来石油价格的又一次猛涨,19781979 年间,名义价格再次上涨 1.3 和 1.1 倍,名义和实际油价都在 1980 年达到历史最高点:36.68 美元和 64.29 美元(1996 年美元币值) 。自从 1985 年沙特推出逆价制 以后,各国纷纷跟进,争夺世界石油市场的竞争促使各

21、国竞相削价,石油价格从此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期。一直到 1999 年,真实油价还维持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期的低水平。说明:真实价格为名义价格除以美国 GDP 平减指数所得,1996 年为100。数据来源:见附录一从油价波动的态势来看,有短期波动和长期波动两种。 短期波动有突发性特点,在较短的时间,基本在一年内,价格迅速跳升至一个高位,由于短期内经济因素一般难以有如此大的变化,这种短期波动大多为政治事件的干扰,如1973 年中东战争、1978 年底伊朗革命和 1990 年伊拉克占领科威特期间,由于相关石油产出国石油产量的大幅度下降造成油价在短时间内上涨 1倍以上,但此类突发事件由于持续时间短,仅为几个

22、月,而且往往伴随着经济因素的影响 ,影响基本在年度之内。另一种是长期波动形态的改变,如 73 年底开始的油价上升一直持续到 70 年代末,1979 到 1986 年间石油价格长期在高位徘徊,1986 年以后石油价格又只能在低价位波动,这种持续数年的价格波动形态的变化不可能是某一因素的短期扰动的结果,更可能是来自经济层面的作用。不同的油价波动类型显然又着不同的原因,本文对于油价波动的分析关注的主要是长期的油价波动问题。三、油价波动分析的回顾对油价波动的分析主要来自学术界和产业界,由于两者的比较优势不同,学术界侧重于理论分析,通过模型化市场结构和数学推理来解释油价波动;而产业界侧重于数据分析,根据

23、实际数据得出结论,不涉及具体的经济学解释。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分析形成对油价波动分析的两个分支。3.1 学术界对于油价波动的分析解释油价波动最早的模型是著名的可耗竭性资源 Hotelling 模型(Hotelling,1931) ,此模型是论述可耗竭资源的,不仅仅指石油,但众多可耗竭性资源中石油的价格波动最引人注目,此文也被认为是解释油价波动的开山之作。其理论的基本要点为:在自由竞争情况下,厂商对于价格没有影响力,但厂商不同时期相同数量的石油产出的贴现值应相等,否则他将选择贴现值最大的时期把石油全部开采出来,假若石油开采不集中在一个时期,石油价格的上升必须等于利率 。在垄断市场上,价格是垄断厂商产

24、出的函数,厂商选择一个最优产出路径使总收益现值最大化,根据收益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可得,最优开采量就是使不同时期石油开采量的边际收益上涨速度等于利率 。竞争性情况下,如果石油价格上升幅度超过利率,人们将会减少石油开采而让其在地下增值,那么现期的石油供给下降促使当期价格上升,若预期石油价格的上涨幅度小于利率,人们会立即着手将石油开采出来将货币存进银行,这样的行为将促使现期石油供应增加使价格下降从而未来油价上升幅度加大。在垄断情况下,垄断厂商会选择石油产量使产出的边际收益的上升速度等于利率,若价格由于需求因素出现突然的上升,理性的厂商将增加本期的石油产出减少下期的石油产出,这样将使本期最后一单位的石油

25、产出的边际收益下降,下期的则上升(在产出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下)从而不同时期间最后一单位产出的边际收益之比继续等于利率。石油价格会一直上升至完全替代品的价格水平,而这种替代品基本不受资源量的限制。Hotelling 模型的理论浅显易懂,但和人们现实中的观察有一段距离,石油价格并没有按照等于当期利率的速度上升,相比于西方主要国家基本为正的真实利率,同历史最高峰价格相比,不仅实际油价在降低,而且名义油价也在降低。其中的差异就在于 Hotelling 模型建立在确定性(资源量确定和开采成本确定)情况下的,而现实中石油工业中众多不确定性的存在,如新的石油资源不断被发现,技术的变化使开采成本不断下降,现

26、实中政治和经济因素的扰动使价格曲线一次次移动,使油价波动的不可预测性大大增加。虽然该模型有明显的局限性,但它毕竟为后来进一步探讨石油价格波动机理提供了基石。对石油价格波动的分析由于 70 年代以前的廉价石油时代油价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而鲜有人关注。但 70 年代两次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在带给主要工业化国家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引来学术界对于油价波动原因的更多探讨,人们从不同角度建立各种模型和理论力求解释油价波动的原因和机理,然后对其未来的波动作出预测。这一时期的油价理论根据假设的石油市场结构可分为两个大类:竞争型和垄断型,其主要区别在于市场参与主体是价格接受者还是价格制定者。竞争型市场结构的油价理论主

27、要有 Ezzati(1976)等,但被提及最多的Cremer Salehi-Isfahani 分别发表在 1980 和 1991 年的两篇文章,但由于以讨论稿的形式存在,国内难以查阅,所以下文中关于此理论描述根据 Gately(1984),Krugman(2000), Alhajji huettner(2000a)文章综合所得。 这派观点认为石油市场是非垄断型的,强调欧佩克不能控制油价。油价波动的原因在于世界石油供给曲线的特殊性,世界石油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产油国石油产出的目标收益型(Target Revenue Model)是形成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的原因。主要依据为:石油是可耗竭性

28、资源,生产基本受政府控制,石油收入是石油产出国的主要收入来源。石油出口国石油收入除消费外主要是为满足其投资需要。但投资只有两个投放地:国内或国外。投资在国内受到国内资金吸纳能力的制约,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至难以接受的水平;投资在国外的资产除受到收益率的制约之外,还有一定程度的政治风险,如伊朗和伊拉克国外资产就有分别被冻结的历史。在这种情况下,只要预期的油价上升速度会等于或超过利率,将石油保存在地下将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即削减石油产出。在石油价格较低,石油产出国目标收益没有达到时,其石油生产要首先满足投资和消费需求,只要石油开采有利可图,就会尽可能多的开采,此时的石油生产基本受成本制约,价格的上升会

29、使更多的原本不具开采价值的油田变得有利可图,石油产出将随价格上升而增加,石油产出的增加会一直持续到石油产出国的目标收益达到。目标收益达到后,石油价格进一步上升带来的可能是石油产出的减少。这样,石油的供给曲线将不再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可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在众多产油国都拥有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情况下,加总所得的世界市场的石油供给曲线将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这种情形也可以用图 3 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世界经济的波动带来石油需求曲线的移动时,需求曲线可能会同供给曲线相交于不同的位置,形成两个可能的均衡点:一个均衡点代表的是较低油价和较高石油供给量,另一个是较高油价和较低的石油供给量。70 年代

30、价格的剧烈波动正是因为发生了从一个均衡点向另一均衡点的转变。但又有学者指出,对于单个产油国来说,竞争情况下可以认为价格不受自身产出的影响,因此面对的需求曲线应该是一条需求弹性无限大的水平线,假若这样,实际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应该只有一个交点,实际的供求均衡点是唯一的( Alhajji huettner,2000a) 。图 3:竞争市场中石油供求曲线说明:本图(a)部分根据 P. Krugman (2000)文章中图形修改。 (b)部分根据文中解释画出。但此种理论的解释力由于产油国的供给曲线是否向后弯曲的问题一直备受质疑,Isfahani(1987),Awokuse Jones(1994)相继检

31、验了此模型的适用性。Alhajji huettner(2000a)综合了前人的方法并利用 19731996 年的数据对模型的适用性重新作了检验。假设目标石油收益等于产油国的投资需求或政府开支需求,即 It = Rt = PtQt, ( It 、 Rt 分别为 T 期石油生产国的投资需求和石油收益,Pt 为 T 期真实油价,Qt 为 T 期石油生产国石油产量) , Qt=Rt/Pt,然后 Qt 对 Rt、 Pt 回归,假若 Rt 的系数显著为正, Pt 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目标收益模型成立,否则此模型不成立;考虑到石油产出国面对价格变化所实施的产出调整可能需要几个时期才能完成,因此在原静态模型的

32、基础上加入一个新自变量 Qt-1 代表价格和投资需求变化的滞后影响,也用此动态模型对主要产油国进行了同样的检验。发现只有石油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并且高度中央计划、相对孤立、经济严重依赖石油的产油国才完全符合这一条件,其他石油产出国的石油供应只符合假定中某些方面,石油供应曲线并非完全为向后弯曲的曲线。在一个市场经济特别是石油资源私人所有的情况下,国家对于私有的石油出口将无法限制,一个同外部联系紧密的经济体不会不考虑世界经济的相互影响,石油经济占总体经济比重不大的国家也同样很难设定石油出口的目标收益。因此,完全符合此条件的产油国有限,所以以此来解释整个世界石油市场的情况解释力有限。以垄断市场结构为基础

33、的解释油价波动的文献,在模型的设定上(如目标函数的具体形式,卡特尔组织的结构及卡特尔的定价原则等)虽然稍有差别,但其共同点在于把世界石油市场看作由 OPEC 这个卡特尔组织定价的垄断市场,石油价格的波动是由于 OPEC 国家的定价规则决定的。不同点在于如何判定这个卡特尔组织的定价原则。此类理论根据设定的卡特尔定价原则主要分为两种:财富最大化型和生产能力利用目标型。财富最大化方法基本是 Hotelling 模型中垄断部分的改进。主要文献见Cremer Weitzman(1976),Hnyilicza Pindyck(1976,1978a) ,Ezzati(1976),Adams Marquez(

34、1984)等,此类文章在具体的理论假设上稍有差别,例如不同的文章在是把 OPEC 国家当作统一整体还是内部利益有差异的组织上有不同看法。但其共性还是明显的:OPEC 或 OPEC 中的某些重要国家作为产量调节者,在不同时期选择自身得石油产出量来影响价格使石油收益的净现值最大化。以 Pindyck(1978)文章为例,在其文章中,卡特尔拥有确定数量的石油储量,世界石油供应分为卡特尔供应和竞争性供应,卡特尔确定油价,对油价没有影响的非卡特尔石油生产国根据 PMC 确定自身的石油供应量,剩余部分由卡特尔供应。卡特尔面对的是受自身产出影响的剩余需求函数(Residual Demand Function

35、) (即世界石油总需求减去非卡特尔产出) ,卡特尔各期的石油收益由当期价格减去单位生成成本的差与当期的产出量的积给出,卡特尔选择一个最优的产出路径使不同时期石油产出总收益的现值最大化,由卡特尔的产出路径得到具体的价格路径 。单单从理论角度看,此类理论相当完美,这使其成为最重要的油价理论。此派理论也不断修正,初期的模型基本为静态,没有考虑到世界石油需求和非 OPEC 国家石油供应对价格的滞后反应,后期的模型通过在自变量中加入滞后变量将静态模型改进为动态模型。但不足之处还是明显的:市场的参与者拥有完全信息的假定也存在问题,例如,世界石油需求、非 OPEC 国家石油供应的函数、需求弹性值、GDP 增

36、长率和替代性能源的成本等众多因素 OPEC 国家都难以知道其具体参数值,而最优的价格路径又严重依赖于设定的函数值和具体的函数形式,但实际的参数值、需求和供给函数形式和同实际的差异将严重影响所得结论。产能利用目标区方法。主要的文献见 Gately Kyle(1977),Gately(1983),其针对垄断者不可能拥有完全信息进而也不可能知道最优的价格路径的角度出发,假设 OPEC 通过产能利用目标来摸索隐含的最优价格路径。若实际的产能利用率高就说明市场供求紧张就抬高价格,反之则降低价格。OPEC 目标产能利用率根据现存生产能力、预计变化和探明储量等因素来确定。大多数此类模型把下年的价格变化定义为

37、本年产能利用率的增函数,并把目标产能利用率定为 85%,若本年的实际产能利用率低于目标区,次年将降低价格。若产能利用率高于目标区,下年将降低价格。但要澄清的是:目标产能利用率仅仅是指示石油市场紧缺度的指标,石油产出国利用目标产能利用率所指示的市场紧缺度来决定产出调整的方向和幅度,并非以此产能利用率为追求的目标。此理论优于财富最大化模型的地方是不用设定众多的参数值和设定参数值的变化对 OPEC 的定价和产出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其三个重要的假定一直是被质疑的对象:不同时期具体的生产能力水平,因为它直接影响最优的产能利用率,进而影响 OPEC 产出调整的方向和幅度;最优的产能利用目标区如何设定,即最优

38、的产能利用水平,此产能利用水平是 OPEC 产能调整方向的分界点;价格变化和产能利用之间的具体的函数形式是否符合现实情况。对于油价波动的原因还有其他方面的解释。Johany(1979)从产权角度解释国际油价波动,把油价波动的原因归结为 OPEC 获得自身的石油所有权后,出于长期利益的考虑趋向于减少产出。有些学者强调了需求方面对于油价波动的影响,如 Adelman(1982)就把 1979 年石油价格急剧上升的原因部分归结为过多的石油需求。 3.2 产业界对于油价波动的分析由于石油价格的波动关系重大,众多国际组织和相关公司都有相关的分析,如 OPEC、 IEA 等的月度石油市场报告和年度报告,如

39、 BP(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的年度报告,有关金融机构的油价分析报告等。这些报告基本都有数据翔实的特点,大多通过数据给出了国际石油市场方方面面的情况。但报告的专业性较强,使用人主要针对业界人士,进行的分析或者是简单的数据描述,或者在缺乏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的前提下,根据经验选定变量,通过及其复杂的计量技术来预测油价波动,这种特点使分析报告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学术界和产业界对油价的分析各有特点,学术界侧重于过去油价波动的解释,产业界侧重于未来油价波动预测。学术界的分析从建立理论模型起步,数学推理严谨,讲求内部逻辑的统一。产业界从实证角度出发,数据资料翔实,讲究报告的实用

40、性。但由于各自的特点不同也存在相关的缺陷。学术界的分析由于模型建立时的简化和众多假设条件的存在,都或多或少存在偏离实际情形的问题。产业界的报告由于其专业性使其使用范围受到限制。因此,对油价的分析面临纯粹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选择。要建立理论模型来分析油价波动,有两种可行的方法:一,在综合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新模型,但问题是现有的不同理论模型之间的兼容性较差,部分假定直接是相对立的,使综合有一定的难度;二,选取其中一种理论作为基础来扩展,但目前对现有理论进行的实际数据检验都难以找到强有力的支持证据。在此种情况下的单纯的模型分析难以给出新的见解,而且极易引起新的误解。本文对于油价波动的分析基于相关

41、的经济学理论来进行,但不拘泥于理论模型,主要从实证角度出发,根据石油市场具体事实,利用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影响油价波动的各因素。四、世界石油市场现实中影响世界石油价格的因素很多,对于影响因素的分析从供给和需求两个侧面进行。4.1 供给面分析供给面的影响因素可能分为三个方面:长期、中期和短期影响因素,长期影响因素来源于资源量,资源量给出了长期的供给总量,其他涉及的仅是产量在不同时期的分布而已;中期的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产量波动,产出量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供应量;短期的影响来源于库存,石油库存设立的目的在于利用不同时期间的油价差来牟利,库存将面对价格波动适时调整,而且这种调整所用时间更短,所以成为影响短期供

42、应的重要因素 。因此,供应方对于油价的影响也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论述。4.1.1 石油储量变动和油价波动就大家的常识而言,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70 年代的油价暴涨和随之而来的石油枯竭论,更强化了这种人们的此种认识。但经过20 年的开采,世界石油储量不减反增。从 1971 年初的710.8 亿吨增加到 1999 年出初的 1412 亿吨,增加了近一倍。石油资源枯竭的论调越来越受到质疑。况且目前还有众多可能含油的沉积盆地由于地理位置的相对偏远没有勘探,勘探技术的发展不断使原有油田的储量不断上升,非常规性石油资源(如油页岩、沥青沙等)还没有加以利用,石油储量本身越来越不再是石油市场发展的障碍。而同

43、期石油产量从 1971 年的 24.1 亿吨增加到 1999 年 32.1 亿吨,增加了 33%,石油储量增加幅度大于开采量增加速度,实际的石油可用年限不断延长。储采比(即年初探明储量除以当年产量)是反映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世界石油储采比已从 70年代初的 29.5 增加到 44。 (见图 4)即使现今停止石油勘探,按目前的开采速度,世界现存的石油资源还够使用将近半个世纪。说明:油价为真实油价;储采比为期初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储量除以当期石油产量。数据来源:油价见附录一。石油储采比变化反映的信息还是耐人寻味的,当石油开采量的增加速度同储量增长速度难以同步时,石油价格的波动可能就难以避免

44、了。1973 年储采比降低到 28.4 年的低点,到 1979 年,储采比再次降低到历史新低点 26.7 年,这种情况下只说明一个事实:如此的石油生产难以为继。或者生产量降低或者加大勘探开发力度使石油储量增加,这两种情况都只能通过价格来反映,升高的价格抑制需求使开采量减少,同时使石油的勘探开发成为有利可图的商业活动。我们从图 3 中即可以发现这种现象。80 年代初期的高油价在抑制石油需求的同时促进了全世界范围的石油勘探,结果世界石油的储采比从低谷逐渐上升,83 年储采比即达到 35 的新高,并且在 90 年代达到 45 年的高水平,自此也不难理解 86 年以后的油价低迷,因此在如此高的储采比的

45、情况下,石油价格的长期的涨势可能难以维系。以 1971-1999 年的石油价格和储采比数据回归,得出的结果可能更有意义。Pt = 40.88 0.77Qt + 0.59 Pt-1(-3.061)* (4.912)* R2=0.7380 D.W.= 1.756显著度 1%以上。(样本区间:1971-1999)说明: Pt 为 T 期石油真实价格,单位:美元/桶;Qt 为 T 期石油的储采比,同期的探明石油储量除以石油产量所得。 数据来源:同图 4。数据样本显示,当储采比每增加一年,真实油价每桶将降低 77 美分(1996年美元币值) ,储采比的变化对于油价的滞后影响同样显著。所以,单单以政治眼光

46、看待油价的波动可能有失偏颇。经济因素可能才是油价上涨的根源,政治因素只是其爆发的导火索并且使其以较为激烈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已。长期石油资源的可得性是石油市场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当然,储采比反映的是石油市场多种因素的混合结果,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4.1.2 世界石油生产波动和油价波动从 60 年代 OPEC 成立,到 70 年代以后逐渐掌控自身的石油生产和定价,世界石油市场石油供应者逐渐分为两个部分:进行产量和价格协调的 OPEC 国家和独立定价和生产的非 OPEC 国家。两类不同的产油国由于目标定位不同,采取不同的生产策略,两者的共同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石油供给。表 2:世界

47、原油生产(1970-1999)单位:美元/桶年份OPECnon-OPECtotal年份OPECnon-OPECtotal1970 23301 25685 48986 1987 18517 38149 56666 1971 25209 26557 51766 1988 20324 38413 58737 1972 26891 27683 54574 1989 22071 37792 59863 1973 30629 25050 55679 1990 23195 37371 60566 1974 30351 25365 55716 1991 23275 36932 60207 1975 26771 26057 52828 1992 24398 35815 60213 1976 30327 27017 57344 1993 25119 35117 60236 1977 30893 28814 59707 1994 25510 35481 60991 1978 29464 3069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