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学科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大纲(五年制本科)右江民族医学院教务处编二 00 七年四月1目 录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 .1医学遗传学教学大纲 .6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14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24病理学教学大纲 .27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35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46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52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大纲 .58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66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大纲 .75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大纲 .93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 .100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121生理学教学大纲 .140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161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170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2、 .179药理学教学大纲 .186药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205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207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218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221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237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 .244医学英语教学大纲 .263医用化学教学大纲 .265医用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276医用物理学教学大纲 .281医用物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289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293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大纲 .316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 .321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大纲 .3331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医学细胞生物学二、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三、学分与学时1 学
3、分。18 学时。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本课程为口腔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模块选修课。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细胞生物学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基础学科,是现代四大前沿生命学科之一。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亚细胞和分子三个不同水平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学科,采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把细胞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以动态的观点来探索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医学细胞生物学是细胞生物学的分支,沿用细胞生物学的分析和研究方法,注重与医学临床相结合。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分化、繁殖、运动、遗传、变异及衰老和死亡等基本生命现象和基础知识,为学习其它医学基础课和口腔医学打下基础。医学细胞生物学在教学中,应尽
4、可能反映近年来学科的新进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理论与临床的关系;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如电视、电影、多媒体等等手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应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严密的组织、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要求来进行,使学生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方法和基本技术及基本技能,养成操作规范、准确、善于观察和分析的良好习惯。根据教学时数及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大纲的修改,删去了细胞的能量转换和细胞遗传信息的流动两个内容,增加细胞增殖、细胞的再生与修复、细胞的衰老与死亡等内容的教学时数,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细胞的基本生命现象及基础知识的了解。六、教学
5、重点:我校在口腔本科生中开设医学细胞生物学选修课程,教学重点主要放在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和细胞的衰老与死亡等六章,其余章节作为了解和自学内容。七、主要先修课程:解剖、组胚、生理、生化、寄生虫和微生物学等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熟悉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内容22、了解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及其与医学的关系【主要内容】第一节医学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第二节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第三节细胞生物学与临床细胞的基本特征【目的要求】1、掌握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特点和半保留复制、掌握蛋白质的一级结构。2、熟悉 DNA 与 RNA 的区别、真核细胞的特点。3、了
6、解细胞的起源与进化、细胞的基本特征和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主要内容】第一节细胞的起源与进化第二节细胞的分子基础一、小分子物质二、生物大分子(一)蛋白质、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的功能、细胞蛋白质组(二)核酸、DNA 的结构、RNA 的结构(三)多糖第三节细胞的基本特征一、原核细胞二、真核细胞(一)真核细胞的化学组成(二)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三)真核细胞遗传机制的特点第四节细胞的大小、形态和数目一、细胞的大小和形态二、细胞的数目第三章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目的要求】31、掌握细胞膜的的分子组成和细胞膜的特性。2、掌握膜性细胞器、线粒体、核糖体和细胞核的基本结构、染色体与染色质。3、熟悉核糖体的重要活性部
7、位、线粒体基因组特点。4、熟悉液态镶嵌模型特点、微管、微丝和中间纤微的结构特点5、了解内质网、溶酶体的分类、线粒体的生物发生、微管、微丝、中间纤微的组装和去组装,核仁及核基质。【主要内容】第一节细胞膜和细胞表面一、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二、细胞膜的分子结构三、细胞膜的特性四、细胞表面第二节膜性细胞器一、内质网二、高尔基复合体三、溶酶体四、过氧化物酶体第三节 线粒体第四节 核糖体第五节 细胞骨架第六节 细胞核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运输【目的要求】一、掌握主动运输、生物大分子和颗粒的膜泡运输二、掌握细胞内蛋白质的运输、分选,加工和分泌及本章的概念三、熟悉被动运输、膜流、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的物质交换四、了解离子、
8、小分子的跨膜运输,细胞物质运输与医学【主要内容】第一节离子和小分子的跨膜运输一、被动运输1、单纯扩散2、通道扩散3、帮助扩散二、主动运输1、离子泵42、伴随运输第二节生物大分子和颗粒的膜泡运输一、胞吞作用1、胞饮作用2、吞噬作用3、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二、胞吐作用第三节细胞内蛋白质的运输和分选一、细胞内蛋白质运输的途经二、细胞内蛋白质运输的方式三、蛋白质的分选第四节细胞内蛋白质的加工和分泌一、蛋白质在内质网的糖基化二、蛋白质在高尔基体中的糖基化三、蛋白原的水解四、蛋白质的分拣和分泌五、膜流第五节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的物质交换一、核蛋白质的运输二、生物大分子的双向运输第六节 细胞物质运输与医学第九章
9、细胞增殖【目的要求】一、掌握 细胞增殖周期及其各时期的特点,减数分裂和生殖细胞的发生二、了解细胞增殖的调控因素、细胞周期与肿瘤的关系【主要内容】第一节 细胞增殖周期第二节 G 1期一、G 1期的主要生化事件二、G 1期的调控第三节 S 期和 G2期一、S 期的特征二、G 2期的特征三、G 2期进入 M 期的调控第四节 M 期5第五节 细胞增殖的调控因素一、细胞增殖的调控因素二、细胞周期研究方法第六节 减数分裂和生殖细胞的发生一、减数分裂过程二、生殖细胞的发生三、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第七节细胞周期与肿瘤第十章 细胞分化【目的要求】1、掌握细胞的决定与分化的概念,细胞分化潜能和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
10、2、了解细胞分化调控的因素及细胞分化与医学的关系【主要内容】第一节 细胞的分化一、细胞的决定和分化二、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分化第二节 细胞的分化潜能一、全能性的细胞二、胚胎细胞的分化潜能与决定三、体细胞的分化潜能第三节 细胞分化的调控一、细胞分化的调控二、翻译水平的调控三、果蝇早期发育的基因调控第四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一、细胞内因素二、细胞外因素三、激素第五节细胞分化与医学一、肿瘤细胞的增殖特点二、肿瘤细胞的分化三、癌基因与细胞恶性变四、癌细胞的逆转和诱导分化治疗九、学时分配表:学时分配表6理论教学内容 学时绪论 1细胞的基本特征 2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7细胞的物质运输 4细胞增殖 4学时合计 18
11、十一、成绩考核:本课程为考查科目。期评成绩由课堂作业组成。十二、教材及参考书目:1.教材:医学细胞生物学 ,吴青锋、右及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参考书目:凌诒萍细胞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年 1 月傅松滨医学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年 6 月冯作化医学分子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年 9 月刘鼎新、吕证宝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 年。编写教研室:生物教研室2006.3 医学遗传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医学遗传学(medical genetics)二、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三、学分与学时1 学
12、分。20 学时。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本课程为口腔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模块选修课。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与临床相结合的一门边沿学科,是遗传学知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其主要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此门课程与各门基础医学课程密切相关,内容涉及面7不仅很广而且非常丰富,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已成为现代医学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是医学院校课程中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病理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性状基础,即遗传病的发病机理、传递方式、诊断、治疗、预后和再发风险,尤其是预防措施,为控制遗传病在一个家庭中的发生和在人群中的流行提供理论基础。在教学
13、中,应尽可能反映近年来本学科新进展,新观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本地遗传病的发生流行情况,多作实地调查,密切理论与临床的关系,且充分利用本院的现有设备,如电视录像、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六、教学重点:本书的核心重点为染色体与染色体病和单基因遗传与单基因遗传病,其次是多基因遗传与多基因遗传病、群体遗传、遗传咨询等章节,其他章节作为自学内容。通过讲述遗传病的发病机理、传递方式、诊断、治疗、预后、再发风险和预防措施,使学生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七、主要先修课程:生物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
14、、微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组织胚胎学等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遗传病的概念。2了解遗传病的分类及其危害。3了解医学遗传学的发展简史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医学遗传学研究的领域;2.医学遗传学的发展简史3.遗传病的概念和分类;4.遗传病识别的技术和方法;5.遗传病对我国人群的影响第四章染色体病【目的要求】1.掌握人类染色体的形态、数目、类型;2.掌握正常非显带染色体核型的识别;3.掌握正常人类 G 显带染色体识别;4.掌握人类染色体核型描述方法;85.掌握染色体的数目畸变、染色体的结构畸变类型及形成机理。6.掌握常见的染色体异常
15、综合征的核型7.熟悉常见的染色体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症状特征。.了解真两性畸形、假两性畸形产生机理、染色体异常携带者产生异常配子的机制。【主要内容】讲授内容第一节人类染色体的基本特征(一)人类染色体的形态、数目、类型(二)染色质,染色体及性别决定1、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2、性染色质第二节染色体的核型与显带技术一、染色体显带技术及显带核型的识别(一)染色体显带技术带、带、带、带、带、带、姐妹染色体交换、高分辩带、分子细胞遗传技术(二)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的国际体制(三)区、带和亚带的命名及核型描述方法、区、带和亚带的命名、核型的描述方法()正常核型的描述方法()异常核型的描述方法(四)显带染色体的识别(
16、五)人类染色体的多态性第三节染色体畸变一、染色体畸变的原因(一)物理因素(二)化学因素(三)生物因素(四)母亲生育年龄二、染色体畸变类型及发生机制(一)染色体数目异常及产生机制1、整倍性改变(三倍体、四倍体)2、非整倍性改变(单倍体、三体型、多体型嵌合体)3、非整倍体的发生机制(染色体不分离、染色体丢失)二、染色体结构畸变类型及产生机制1、缺失(末端缺失、中间缺失)92、倒位(臂内倒位、臂间倒位)3、易位(相互易位、罗伯逊易位)、重复(正位重复、倒位重复)、环状染色体6、双着丝粒染色体7、等臂染色体、插入第四节染色体疾病及染色体异常携带者一、常染色体病1、21 三体综合症2、18 三体综合症3
17、、13 三体综合症、5P 部分单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二、性染色体病1、Klinefelter 综合征(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2、Turner 综合症(性腺发育不全综合症)3、XXX 综合征4、XYY 综合征三、两性畸形、真两性畸形、假两性畸形四、染色体异常携带者、相互异位携带者、罗伯逊易位携带者、倒位携带者第五章单基因遗传和单基因遗传病【目的要求】1.掌握单基因病、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不规则显性、共显性、延迟显性、携带者、半合子、交叉遗传的概念。2.掌握各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特点及系谱分析方法;3.掌握系谱绘制方法及单基因遗传病再发风险估计;4.熟悉遗传异质性的现象。5.了解影响单基因
18、遗传的因素【主要内容】遗传的基本规律10一、分离定律二、自由组合定律三、连锁与互换定律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与系谱特点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 (一)典型例证(二)常见的婚配型与子代发病风险(三)典型系谱特征(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类型1、完全显性2、不完全显性3、共显性4、不规则显性5、延迟显性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一)典型例证(二)常见的婚配型与子代发病风险(三)典型系谱特征(四)近亲婚配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三、X 连锁显性遗传(一)典型例证(二)婚配类型与子代发病风险(三)典型系谱特征四、X 连锁隐性遗传(一)典型例证(二)婚配类型与子代发病风险(三)典型系谱特征五、Y 连锁
19、遗传第三节影响单基因遗传的因素一、基因的多效性二、发病年龄三、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四、遗传异质性五、遗传早现六、拟表型七、遗传印记11第四节两种单基因性状或疾病的伴性遗传一、两种单基因病的致病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染色体上二、两种单基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第六章多基因遗传与多基因遗传病【目的要求】1掌握多基因遗传病、易患性、易感性、发病阈值、质量性状、数量性状、微效基因、遗传度的概念。 2掌握多基因遗传复发危险率的估计方法3熟悉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主要内容】讲授内容第一节 多基因遗传的特点一、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二、数量性状的多基因遗传三、多基因遗传的特点第二节 多基因病的特征一、易患性与发
20、病阈值(一)易患性与发病阈值(二)易患性变异与群体发病率二、遗传度第三节 多基因遗传病再发风险的估计一、多基因病的再发风险与群体发病率和遗传度的关系二、家庭中患病人数与再发风险的关系三、病情严重程度与再发风险的关系四、性别与再发风险的关系第八章群体遗传【目的要求】1掌握群体、基因库、基因频率、近婚系数的概念;2掌握群体中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近婚系数的计算方法;3掌握群体的遗传平衡定律条件、公式及应用;4熟悉突变、选择、适合度、选择系数(压力) 、遗传漂变的概念。 5了解影响遗传平衡的因素。【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2第一节遗传平衡定律一、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二、遗传平衡定律三、遗传平衡定律的应用
21、(一)判断群体是否平衡(二)推算群体中各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频率及携带者频率的计算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频率的计算3、X 连锁隐性遗传基因频率及携带者频率的计算4、X 连锁显性遗传基因频率的计算第二节影响遗传平衡的因素1、突变 2、选择 3、迁移与遗传漂变 4、遗传负荷 5、不同群体遗传组成的差异第三节近亲婚配一、近亲婚配的主要形式二、近亲系数(一)常染色体基因的近婚系数(二)X 连锁基因的近婚系数(三)平均近婚系数三、近亲婚配的有害效应第十四章遗传病的诊断【目的要求】1、掌握遗传诊断的概念以及类型。2、掌握遗传诊断的内容、系谱分析的注意问题。3、了解临床实验室诊断
22、的内容(细胞遗传学检查、生化检查、产前诊断的内容) 。4、了解各种产前诊断技术的使用范围和优劣。5、了解皮纹诊断的内容。【主要内容】讲授内容第一节 病史、症状和体征第二节 皮纹诊断第三节 系谱分析第四节 临床实验室诊断一、细胞遗传学检查1、染色体检查2、性染色质检查133、染色体原位杂交二、生化检查三、基因诊断(自学)第五节产前诊断一、产前诊断的对象二、产前诊断的取材技术第十六章遗传咨询【目的要求】1、掌握遗传咨询的主要步骤,遗传病再发风险的一般估计,Bayes 定律在遗传病再发风险估计中的应用,遗传病群体普查,新生儿筛查携带者筛查的意义及条件。2、熟悉常见的遗传咨询问题,优生研究的内容及措施
23、。3,了解优生学的发展和优生优育措施。【主要内容】讲授内容第一节 遗传咨询的内容一、遗传咨询的对象及常见的遗传咨询问题二、遗传咨的主要步骤第二节 遗传病再发风险的估计一、遗传病再发风险的一般估计二、Bayes 定律在遗传病再发风险估计中的应用第三节遗传病的群体筛查一、群体的普查与登记二、新生儿筛查三、携带者的检出第四节遗传与优生九、学时分配表:理论课共 20 学时第一章绪论1 学时第四章染色体病7 学时第五章单基因病5 学时第六章多基因病2 学时第八章群体遗传学2 学时第十四章 遗传病的诊断 1 学时第十六章遗传咨询2 学时十、成绩考核:14本课程为考查科目。期评成绩由课堂作业组成。十一、教材
24、及参考书目:1.教材:医学遗传学 ,黄建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9 月。2参考书目:李僕医学遗传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2 月左及、张克雄医学遗传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4 月陈竺医学遗传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年 9 月编写教研室:生物教研室2006.3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二、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三、学分与学时:3.0 学分。总学时为 51 学时,其中理论 42 学时,实验 9 学时。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本课程为学科通识课程模块必选课。五、课程性
25、质、任务和要求:病理生理学(phaphysiology)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属于医学基础课。课程主要讲授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病理生理学。学生通过课程理论学习和实验认识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一般规律,理解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间的内在联系,为今后的临床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在进入临床见习、毕业实习之前必须按照大纲的目的要求,掌握、熟悉或了解教材的有关内容。有下划线部分为学生必须重点掌握的内容,其余内容则按大纲要求,作熟悉和一般了解。六、教学重点:病理生理学教学重点是各种病理过程的原因、机制和机体机能、代谢变化。七、主要先修
26、课程:生理学、医学生物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病原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等。15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第一章绪 论【目的要求】1、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掌握其内容。2、了解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讲授内容】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内容、病理过程概念。二、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三、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第二章 疾病概论【目的要求】1、掌握健康、疾病的概念。2、熟悉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学和发病学,熟悉疾病原因、条件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3、熟悉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4、了解疾病的转归。掌握脑死亡概念和判断标准,了解脑死亡的意义。【讲授内容】一、健康与疾病1、健康的概
27、念。2、疾病的概念。二、病因学1、疾病发生的原因:概念、生物性因素,理化性因素,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2、疾病发生的条件:概念、原因与条件的关系。三、发病学1、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和整体。2、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组织细胞机制,分子机制。四、疾病的转归康复,死亡,脑死亡及其判断标准。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目的要求】1、掌握水、电解质代谢障碍发生的原因、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2、熟悉水、电解质(钠、钾)的正常代谢。3、了解水、电解质代谢障碍的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16【讲授内容】一、水
28、、钠代谢障碍1、正常水、钠代谢:体液的容量和分布,体液的电解质成分,体液的渗透压,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钠平衡,体液容量及渗透压的调节。2、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3、低钠血症:(1)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2)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3)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4、高钠血症: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5、水肿:(1)水肿概念及水肿的发病机制: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
29、钠、水潴留。(2)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水肿的特点(水肿液的性状,水肿的皮肤特点,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水肿对机体的影响。二、钾代谢障碍1、正常钾代谢:钾的体内分布,钾平衡的调节,钾的生理功能。2、钾代谢障碍:(1)低钾血症和缺钾: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2)高钾血症: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3)钾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目的要求】1、掌握酸碱平衡的调节、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2、掌握各型酸碱中毒的概念、原因和机制,机体代偿及对机体的影响。3、熟悉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其原因和特点。4、了解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各型酸碱中毒防
30、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讲授内容】一、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1、酸碱的概念。2、体液中酸碱物质的来源。3、酸碱平衡的调节:血液的缓冲作用,肺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组织细胞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肾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二、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指标171、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2、常用检测指标及其意义pH 和 H 浓度,动脉血 CO2分压,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缓冲碱,碱剩余,阴离子间隙。三、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1、代谢性酸中毒:概念、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2、呼吸性酸中毒:概念、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
31、理生理基础。3、代谢性碱中毒:概念、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4、呼吸性碱中毒:概念、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四、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概念1、双重性酸碱失衡:酸碱一致型(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酸碱混合型(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2、三重性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五、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及其病理生理基础1、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2、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代偿调节的方向性,代偿预计值和代偿限度,以
32、AG 值判断代谢性酸中毒的类型及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第五章 缺 氧【目的要求】1、掌握缺氧的概念和常用的血氧指标。2、掌握各型缺氧发生的原因、机制和血氧变化特点。3、熟悉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4、了解氧疗。【讲授内容】缺氧的概念。一、常用的血氧指标二、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1、低张性缺氧:概念,原因与机制,血氧变化的特点。2、血液性缺氧:概念,原因与机制,血氧变化的特点。3、循环性缺氧:概念,病因与机制,血氧变化的特点。4、组织性缺氧:概念,病因与机制,血氧变化的特点。18三、缺氧对机体的影响1、呼吸系统的变化:代偿性反应,损伤性变化。2、循环系统的变化:代偿性反应,损伤性变化。3、血
33、液系统的变化:代偿性反应(氧离曲线右移),损伤性变化。4、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5、组织细胞的变化:代偿性反应,损伤性变化(缺氧性细胞损伤)。四、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第六章发 热【目的要求】1、掌握发热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2、熟悉发热的时相。3、了解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讲授内容】一、概述:发热和过热的概念、生理性体温升高。二、病因和发病机制1、发热激活物:外致热原的概念与种类,体内产物。2、内生致热原:内生致热原的概念与种类,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3、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正负体温调节中枢,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血脑屏障、终板血管器、迷走神经),正
34、负中枢调节介质,体温调节的方式及发热的时相。三、发热机体的代谢与功能的改变1、物质代谢的改变:糖、脂肪、蛋白质、水盐及维生素代谢。2、生理功能改变: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3、防御功能改变:抗感染能力、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急性期反应。四、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第十章应 激【目的要求】1、掌握应激的概念、全身适应综合征概念及分期。2、掌握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3、熟悉应激与疾病。4、了解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讲授内容】一、概述:应激的概念,应激原。二、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1、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19(1) 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基本组
35、成及效应。(2)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基本组成及效应。(3) 其它。2、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1) 热休克蛋白:概念,HSP 的基本组成与功能。(2) 急性期反应蛋白:概念,AP 的主要构成及来源,主要生物学功能。3、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的变化。三、应激损伤与应激相关疾病:应激性疾病、应激相关性疾病1、全身适应综合征概念及分期。2、应激性溃疡:概念,发生机制。3、应激与心血管疾病。4、应激与免疫功能障碍。5、应激与内分泌功能障碍。四、防治应激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第十一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目的
36、要求】1、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念、原因和发病机制2、掌握 DIC 的功能代谢变化。3、熟悉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抗凝血及纤溶过程中的作用,影响 DIC 发生发展的因素,分期和分型。4、了解 DIC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讲授内容】一、概述:机体的凝血、抗凝血功能,纤溶系统及其功能,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抗凝血及纤溶过程中的作用。二、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凝血因子的异常、血浆中抗凝因子异常、血浆中纤溶因子的异常、血细胞的异常及血管异常在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中的作用三、DICDIC 的概念。(一)DIC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
37、调。3、血细胞的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4、促凝物质进入血液。20(二)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1、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2、血液凝固的调控失调。3、肝功能严重障碍。4、血液高凝状态。5、微循环障碍。(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及分型1、分期: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2、分型:按 DIC 发生快慢分型(急性型、慢性型与亚急性型),按 DIC 的代偿情况分型(失代偿型、代偿型和过度代偿型)。(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1、出血: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纤溶系统激活,FDP 的形成。2、器官功能障碍。3、休克。4、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裂体细胞。(五)弥散
38、性血管内凝血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第十二章休 克【目的要求】1、掌握休克的概念、原因、分类和发病机制。2、熟悉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3、熟悉休克时器官功能变化与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4、了解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讲授内容】一、概述:休克的概念二、病因与分类病因:失血与失液,烧伤,创伤,感染,过敏,强烈的神经刺激,心脏和大血管病变。分类:按病因分类,按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分类(低血容量性休克,血管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三、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1、缺血性缺氧期(代偿期):微循环的改变,微循环改变的机制,代偿意义,主要临床表现。2、淤血性缺氧期(可逆性失代
39、偿期):微循环的改变,微循环改变的机制,后果,主要临床表现。3、微循环衰竭期(难治期):微循环的改变(DIC 的形成),主要临床表现(重要器官功能障碍),休克难治的机制。四、休克时的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1、细胞损伤:细胞膜、线粒体、溶酶体的变化。212、代谢障碍:物质代谢的变化(供氧不足、糖酵解加强),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能量不足、钠泵失灵、钠水内流,局部酸中毒)。五、休克时体液因子的变化与全身反应(自学)六、器官功能变化与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概念。1、MODS 的发病经过与发病机制1)发病经过与临床类型:速发单相型,迟发双相型2)发病机制:(1)器官微循
40、环灌注障碍 (2)高代谢状态 (3)缺血-再灌注损伤2、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变化:肺功能的变化,肾功能的变化,心功能的变化,脑功能的变化,胃肠道功能的变化,肝功能的变化,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免疫系统功能的变化。七、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病因学防治、发病学治疗。第十四章 心功能不全【目的要求】1、掌握心力衰竭的概念、病因、诱因、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和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2、熟悉心力衰竭的分类,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主要功能、代谢变化。3、了解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讲授内容】心力衰竭的概念。一、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和分类:1、病因。2、诱因。3、分类。二、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1、正常心肌舒缩
41、的分子基础:收缩蛋白,调节蛋白,钙离子,ATP。2、心肌收缩性减弱:收缩相关蛋白质的破坏,心肌能量代谢紊乱,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心肌肥大的不平衡生长。3、心室舒张功能异常:钙离子复位延缓,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心室舒张势能减少,心室顺应性降低。4、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性。三、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1、心脏代偿反应:心率加快,心脏扩张,心肌肥大。2、心外代偿反应:血容量增加,血流重分布,红细胞增多,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3、神经体液的代偿反应。四、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221、肺循环充血:呼吸困难,肺水肿。2、体循环瘀血。3、心输出量不足。五、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42、1、防治基本病因,消除诱因。2、改善心脏舒缩功能。3、减轻心脏前、后负荷。4、控制水肿。第十五章肺功能不全【目的要求】1、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原因和发病机制。2、熟悉呼吸衰竭的主要功能代谢变化。3、了解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讲授内容】呼吸衰竭概念,分类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肺通气功能障碍:通气功能障碍的类型、原因及机制(限制性通气不足,阻塞性通气不足),肺泡通气不足时的血气变化。2、肺换气功能障碍(1)弥散障碍:弥散障碍的原因(肺泡膜面积减少,厚度增加),弥散障碍时的血气变化。(2)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的类型和原因(部分肺泡通气不足,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肺泡通气与血流
43、比例失调时的血气变化。(3)解剖分流增加,ARDS。二、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1)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等。(2)呼吸系统变化。(3)循环系统变化:肺源性心脏病。(4)中枢神经系统变化:二氧化碳麻醉,肺性脑病。(5)肾功能变化。(6)胃肠变化。三、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防止与去除呼吸衰竭的原因,提高 PaO2,降低 PaCO2,改善内环境及重要器官的功能。第十七章 肾功能不全【目的要求】231、掌握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的概念、原因和发病机制;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对机体的影响。2、熟悉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的
44、发病经过。3、了解急、慢性肾功能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讲授内容】一、急性肾功能衰竭概念1、分类和病因:肾前性、肾性、肾后性因素。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机制:肾小球因素(肾血流减少,肾小球病变)、肾小管因素(肾小管阻塞、原尿返漏)、肾组织细胞损伤及其机制:受损细胞的种类及其特征、细胞损伤机制。3、急性肾功能衰竭时的功能代谢变化:少尿期(少尿或无尿及尿成分变化、水中毒、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多尿期、恢复期。4、急性肾功能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二、慢性肾功能衰竭概念1、原因:慢性肾小球肾炎等。2、发展过程(1)代偿期:内生肌酐清除率在正常值的 30%以上。(2)失代偿期:包括肾
45、功能不全期(内生肌酐清除率在正常值的 25%30%),肾功能衰竭期(内生肌酐清除率在正常值的 20%25%),尿毒症期(内生肌酐清除率为正常值的 20%以下)。3、发病机制(1)有关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几种主要学说(健存肾单位学说、矫枉失衡学说)。(2)肾单位功能丧失的机制。4、功能代谢变化(1)泌尿功能障碍:尿量的变化,尿液渗透压的变化,尿液成分的改变。(2)体液内环境的改变: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酸中毒。(3)其它病理生理变化:肾性高血压,肾性骨营养不良,出血倾向,肾性贫血。三、尿毒症概念1、尿毒症毒素:甲状旁腺激素,胍类化合物,尿素,胺类,未知中分子毒性物质,其它。2、功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
46、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皮肤变化,代谢障碍。3、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治疗原发病,消除能增加肾负荷的因素,透析疗法,肾移植。九、实习(见习)教学:详见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十、学时分配表:学时分配表24理论教学内容 学时 实验教学内容 学时第一章绪 论 0.5 实验一 大鼠实验性肺水肿 3第二章疾病概论 1.5 实验二 缺氧 3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8 实验三 病例讨论 3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 6第五章缺 氧 3第六章发 热 2第十章应 激 3第十一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3第十二章休 克 3第十四章心功能不全 3第十五章肺功能不全 3第十七章肾脏功能不全 6学时合
47、计 42 学时合计 9十一、成绩考核:本课程为考试科目。期评成绩=实验报告均分*20%+课外作业均分*20%+期考成绩*60%。理论考试为闭卷考试。十二、教材及参考书目:1、教材:病理生理学金惠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2004 年。2、参考书目:病理生理学吴立玲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5 年。病理生理学王迪浔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年。生理学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2004 年。生物化学周爱儒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2004 年。诊断学陈文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2004 年。内科学叶任高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200
48、4 年。外科学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2004 年。编写:病理学教研室2007 年 04 月 20 日 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二、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三、学时:259 学时。四、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病理生理学(pha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学科,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它既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病理生理学实验课是本学科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实验课主要包括经典的实验方法(动物模型) 、各种指标观察和基本实验技术操作。通过具体操
49、作和观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和分析综合的能力。五、教学重点: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病理生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试验的规范操作,如家兔、小鼠和大鼠的捉拿、给药方法,实验结果的观察、记录、数据处理。实验报告的书写。六、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实验一实验性肺水肿【目的要求】1、复制肺水肿模型。2、观察急性肺水肿大鼠的表现。3、分析实验性急性肺水肿的发生机理。【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1、复制大鼠肺水肿模型。2、观察急性肺水肿大鼠的表现。3、分析实验性急性肺水肿的发生机理。【实验方法】1、教师讲授,示范操作。2、学生操作的内容包括:大鼠捉拿、称重、腹腔注射;急性肺水肿大鼠相关指标观察:一般情况、呼吸、肤色、口鼻有无泡沫状液体流出、肺部听诊、肺大体观察。3、实验结果讨论、总结。【实验仪器设备】1、器械弹簧数字磅秤、电子秤、组织剪、镊子、注射器及针头、听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