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边学边实验”提高课堂效率 摘 要:“边学边实验”教学法将初中物理部分的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习题性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增加了学生实际操作练习机会,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课堂内、外学生都能自觉地去动手、动脑,从而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到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积极性 边学边实验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73-01 “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师指导下让全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
2、能力的过程。这种教学形式是低容量高密度思维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因材施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边学边实验,时间可长可短,灵活机动,与学习新课紧密结合,不一定限制在实验室进行,不需写正规的实验报告,很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一般都很好。因而积极创造条件,展开实验教学,对于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1 教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的方法 为了适应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注意根据所讲授的每项知识,确定其演示观察的重点,有序地引导学生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观察、分析,使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利用教材内容,在大纲要求和学生知识水平、认识
3、能力基础上,选定思维对象,精心设计系列问题,诱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发挥联想,提出假设,进行判断,最终把发散思维聚向问题的焦点,揭露事物的本质。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丰富的实验使学生在初学时有较强的积极性,但随着知识的增多,学生实验的减少,加上学校条件的限制,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这使学生逐渐丧失对物理的兴趣,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学具的使用,使学生课课有实验,时时能动手,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使学生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并且实验的完成又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很大的满足,有成就感,下节课学生就会非常积极,有强烈的学习兴趣,课堂中的学具实验又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如此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
4、2 教学生用较简单的器材做实验,以发挥实验效益,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如在引入新课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做实验,可以增强感性认识,复习相关知识,克服错误定势,激发学生的观察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为进行新课做好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准备。采用探索实验法,不但能使学生将实验总结出来的规律,深刻理解、牢固记忆,而且还更重要是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初中物理的学生实验以实践式实验为主,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但是学生都是在课本上所介绍的既定步骤和要求下,按照指导教师的样子模仿性的完成实验,并且被既定的结论所束缚,学生经常凑数,甚至改动实验数据去迎合结论,而根本没有从实验过程中寻找原因,
5、这样导致的结果式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好奇心,降低了学生的实验热情,影响对待实验的科学态度。而在使用学具时,可不拘泥课本的演示和分组实验的内容,变换问题,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从中找出规律。 素质教育要求拓宽学生知识领域,教学内容相对增加,这节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但传统教育方法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很难提高教学效率。而学具的使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的职责从讲授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自己去取得知识,教师教的目的是让学生以后不需要好事,即:教为不教。这样就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传统教学中“电流表”和“实验:电流表的使用”是两课时,而学生在前面熟练使用学具的基础上,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就可放手让学
6、生使用学具实验,教师的任务只是巡回指导,两课时可以轻松压缩为一课时,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培养出民主和谐的气氛,把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会上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3 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练习强化有意注意,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评价鼓励学生,重在让学生弄清楚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个结论。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不能仅靠在个别课例中偶然渗透几次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关的活动,必须要有全盘的完整的考虑。教师要在发挥自身的创造性的基础上,从发现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重视和运用扩散思维,探索创造个性和创造能力出发,从目标、内容、方法
7、、途径和形式等方面系统地去研究,充分挖掘出教材和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因素,对学生施以影响,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科学设计活动课程中的创造性活动,在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坚持以启发为核心,采用以学生自知、自思、自创、自理、自评为主线的民主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美国的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你听到的,你会忘记;你看到的,你会记住;你做到的,你会理解”也就数说:学生的“参与”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法宝。而学具在课堂教学中的推广,可以解放学生的眼、耳、手、脑、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电磁感应这节课,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教师首先提出电流能产生磁场,引
8、导学生猜想:磁场能不能获得电流。(2)学具验证:线圈不动会不会有电流?磁场加强会不会有电流分析实验得出电磁感应的定义。(3)猜想影响电流方向的因素。(4)学具实验找出因素。 这样使教学的过程有一定的节奏感,学生有张有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想想、做做、议议中解决了问题,提高了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如果在上述过程中少了学具的使用,就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参与意识,达不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学具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边学边实验”不但可以显而易见的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更重要的激发了学生的实验的热情,培养他们对待实验的正确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体会出“物理以实验为基础”这
9、句话真正的深刻含义。 总之,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可以自定学习步调,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阅读教材,实验现象观察不清楚时,也可以反复做几次,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问老师。同样,由于可以自定学习步调,优秀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充分展开,自己可以学得深一点,多学一点。可见,边学边实验不仅使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既获得知识,又提高能力,而且解决了将课堂教学统得太死,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不能因人制宜的弊端。 参考文献 1 景泽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指导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97-198. 2 王丽,王晓波.新课标自主教学物理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30.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