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我国是否进入“刘易斯拐点”的判定CHINA COLLECTIVE ECONOMY J幢跚跚跚跚跚踵圄林祝琼摘要:近几年,关于我国;刘易斯拐点;失为止。此时,城乡收入差距基本消失的下降趋势。周燕、佟家栋 (2012)结合中国是否到来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现有元经济基本形成,第二个拐点到来。而通常开放的经济特征与二元经济转型的特征,文献所阐述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刘易所说的;刘易斯拐点;就是指第二个拐点,认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远未结束,外斯拐点已经到来;二是尚未到来或处于刘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结构趋于同质化。部冲击、城镇化和工业化不匹配等是造成易斯转折区间内。而分歧的主要原因除了二、关于我国
2、是否进入;J 易斯拐点;中国式;民工荒;现象的主要原因。Kwan 刘易斯模型本身存在的缺陷之外,各学者的研究(2009)从数量标准出发,也认为我国的剩对于有关概念及评判标准也存在不同理近几年,沿海省份接连发生的一定程余劳动力并未告竭。邓盔、王建(2012)认为解。本文将重释;刘易斯拐点;的含义,结合度的;民工荒全国出现了; 涨薪潮;现象,照搬刘易斯模型来分析中国经济会产生偏本国实际情况对我国是否进入;刘易斯拐引发了诸多学者对我国是否已经进入;刘差,中国的;刘易斯拐点 ;虽然在逐渐迫近,点;进行重新判定,以实现我国经济一体化易斯拐点;这 问题的激烈争论。学术界对但并未真正到来。的协调转型。此主要
3、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已三、我国;刘易斯拐点;的判定关键词刘易斯拐点门人口红利;收经达到;刘易斯拐点代表学者有蔡防等总体而言,国内多数学者对于中国 ;刘入分配;转型升级人。蔡防(2007)结合 GDP增长率和生育易斯拐点;的研究是基于对农村剩余劳动一、;刘易斯拐点;的概念率,通过对 2004年全国劳动力的数量研究力总量的估算或经验之谈,并且在论证是;刘易斯拐点;这一概念是从美国著名指出农村至多存有 5800万(40 岁以下)劳否跨过拐点的过程中大都没有明确说明是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动力,剩余率仅为 11.7%。他认为农村劳动刘易斯第一拐点还是第二拐点。其实;民工构理论中引申
4、出来的。刘易斯(1954)依据力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短缺,说明中荒;这一现象并不能说明中国的;刘易斯拐古典学派的传统,分析提出了三个假设: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随后,蔡防点;已经来临。;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很可能(1)劳动力无限供给,即人口对于资本和自(2010)又指出,2005 年(40 岁以下)农村剩是由于中国老龄化问题严重,从而导致高然资源来说数量如此众多,以致在这种较余劳动力减少至 5000万,仅占农村劳动力龄劳动力的比重上升,相对的,新生劳动力大的部门里,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很小或总量的 1仍喝。这一观点的支持者贺部莉的比重就逐渐减小。另外,随着受高等教育等于零甚至为负,并且即使
5、劳动力的价格(2013)通过对辽宁省大连市的收入分布变的人口增加,从事基础劳动的人口数也会降到仪维持生活的最低工资,劳动力的提化及趋势进行评估,判断我国已经进入了逐渐减小,这都可能是;民工荒;的原因。首供仍然超过需求;(2)二元经济结构,即发;刘易斯拐点;的初期阶段,但其对改善收先,有必要重述;刘易斯拐点;侧重的是刘展中国家由以工业部门为代表的现代部门入分配差距存在局限性。吴要武(2007)从易斯模型中的第二个拐点,只有突破这一和以农业部门为代表的传统部门组成;(3)非技术劳工的工资水平变化、非正规的就点,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长期发展任务及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不变,即由于两部门业量变化检验得出在;
6、刘易斯拐点;到来阶二元经济结束并实现了协调性转型。另外,的发展是独立的,农业技术的进步可以保段,我国需要应对产业升级。由于中等国家的发展必定会经历;刘易斯证现代部门能够获取无限劳动力。另一种观点则截然相反。中国中央党拐点根据概念,它的到来通常需要考虑在三个假设的框架下,刘易斯认为发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2010)认为,目前以下两个方面:(1)劳动力供给;(2)城乡劳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资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农业中尚有大动力市场一体化,经济由二元过渡到一元。本家剩余的使用,也就是从;二元经济;到量剩余劳动力,城乡收入差距大,只有城市因此,我们可以在中国这个大背景下结合;一元经济
7、;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现化水平达到 7伪 4时才能说;刘易斯拐点;来这两方面对这一命题进行层层分析。代部门吸收传统部门中的大量剩余劳动|眶,但这个拐点可能会出现在 2020年以(一)劳动力供给力,随后农产品逐渐出现短缺,对工业贸易后。Minami 和 Ma(2010)分析了劳动力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意味着农业剩余产生影响,从而提高了转移人员的劳动报边际生产率和剩余劳动力,认为中国的;刘劳动数量大幅缩减,剩余劳动力由无限酬,这是第一个拐点。此后,现代部门继续易斯拐点;尚未到来。余字新、张平(2012)供给转为有限供给。对于这个问题,几年吸收剩余劳动力并不断扩大,同时传统部以新古典模型为基础,
8、从资本积累的角度前大多数看法是存在 1.5-2亿的剩余劳门的边际生产率不断提高直至与现代部门测算出我国资本积累速度与人均资本量呈动力。而蔡防等人的研究剔除了 40岁以显著的正相关,资本收益率并未出现明显上 6000多万难以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并相同,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剩余劳动力消中国集体经济 43学术探讨且将 2亿乡镇企业和外出打工的人员全中城乡之间劳动力市场工资福利待遇的点;只是迟早问题。我们有必要在这个重要部作为转移劳动力,得出剩余率只有巨大差距。通常,在这种二元的劳动力市的转折点来临之前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11.7%,这是值得商榷的。首先,随着城市场中,一级市场工资较高,工作条件优越,以缓
9、和这一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实现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在来就业稳定,安全性好,作业管理过程规范,经济顺利协调转型。来必定会有所下降,几乎只占社会总劳升迁机会多;二级市场的工资则较低,工(一)完善政策制度,融合二元经济动力的 5%,因此也必定会有一部分农业作条件也较差,就业不稳定,管理武断且制度变革是彻底推进经济转变的根劳动力需要转移;其次,40 岁以上难以粗暴,个人升迁机会更是非常渺茫,很多本。要有条件地开放城市户籍,完善流动人转移的劳动力完全可以替代部分现有农时候即使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也无助口管理,将有稳定就业和拥有住所的农业业劳动力,那么剩余率将会再次提高;最子提高劳动报酬,甚至
10、不允许向级市场人口登记为城镇人口并通过立法使政治、后,2 亿的外出打工者虽然由农村流向流动。而在我国,这种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经济文化教育等权利与户籍脱钩,进一步城镇,但是由子国家政策的缺陷及对地下所隐藏的中国独有的制度体系更是约建立起健全的劳动保障法规体系和政策体方的保护,他们中只有少数优秀的人拥束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坚实壁垒,系,从体制上为农民工创造条件,从而实现有城市户口,多数人随时会返回传统部城乡间社会保障制度、教育水平制度、就城乡二元经济融合。门。这样看来,农村剩余率不止蔡防所说业政策、住房制度和户籍制度等都拉大了(二)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 11.7%。同时,蔡防(2010)
11、认为人口红城乡劳动力在就业领域、经济权益领域及;刘易斯拐点;的逼近使得农业劳动力利仍能发掘,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未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异,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的价格不断增长,粗放型经济也逐渐丧失达到供不应求的阶段,这与他自身的观劳动力市场的融合。优势,因此应该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积点有悖。截至目前,根据统计年鉴所提供随着近几年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极鼓励高新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环的信息,2012 年中国 15-59岁的劳动年截至 2012年,我国城市化率已从 1978年境和条件,实现我国经济环保、高效的内涵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减少了 345万,由此的 18%上升为 52.6%,但是具有城市户籍式增
12、长。有关机构和专家预测,将来一个时期,中人口的比例仅为 36%左右,高达 2.6亿的(三)提供技能培训,提高劳工素质国劳动年龄人口会持续减少,但是在;十农民工尚未真正融入到城市之中。按照国集约型经济需要中、高素质的劳工来二五;期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还是呈际经验,预计在 2010-2025年期间,我国支撑,而传统部门的农民工所接受的教育增加趋势。这一方面是因为虽然新增的的城镇化率才能达到 70%,实现二元经济普遍较低,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通常无法劳动年龄人口有所下降,但是总量是保向一元经济的转变。与岗位需求相匹配。农民工作为我国经济持持续增加的;另一方面,随着劳动生产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马爱玲
13、(2012)建设的一大主力,有必要消除对他们的歧率的进一步提高,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研究得出;刘易斯拐点;到来的同时必将视,为他们提供透明的用工信息、相对公平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特别是通过推进城伴随着库兹涅茨转折点,然而农业部门与的就业机会及同等的人职培训。政府可以镇化和产业升级,促进劳动力从低端产业非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差距仍然存在,以非在这方面提供一定补贴,增加农民工的市向高端产业转移、从低劳动生产率的行业技术工人为主的劳动力结构还无法达到库场竞争力。向高劳动生产率的行业转移,这在一定程兹涅茨转折点,使得我国仍然处于倒 U形参考文献-度上会增加劳动力的供给,也就是有利于曲线的左端而并未越过顶点。
14、1W.Arthur Lewis.Economic Devel?延缓人口红利期。而片面的以;民工荒;从官方公布的近几年的基尼系数来看 opment with Unlirnited Supplies ofLaborm. The Manchester School,1954(22). 表 2003-2012华我国的基尼系擞2蔡防.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囚.年份中国人口科学,2007(02).基尼系数3蔡防.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转折点四.经济研究,2010(04).为论据论证我国人口红利巳消失殆尽也(如表所示),我国的基尼系数呈现出先上4贺这莉.刘易斯拐点还是沃尔夫森有失偏颇
15、。根据岳少雷(2012)的研究民升后回落的趋势,但总体上已超过了国际极化 m.农业经济问题,2013(05).工荒;只是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表规定 0.4这一警戒线。另外,在考察城乡收5吴要武刘易斯转折点;来临:我国现,多年来计划生育的实施严格地控制了入差距时还需加入通货膨胀这要素,它劳动力市场调整的机遇囚.人口与人力资本我国的人口数量,从而使劳动力供给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城乡居民的实际工研究,2007(06).逐年放缓;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提高资,从而给入一种工资差距不断缩小的幻6周天勇.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并未来了农民的福利水平,这进一步影响了对外觉。因此,从一些学者得到的数据来看,我
16、临回.江苏农村经济,2010(11).输送农民工的数量,而这一群体-直以来国的基尼系数可能还要超越这一水平。考问余宇新,张平.资本积累视角下中国被认为是构成廉价劳动力的主力;另外,4 虑到中国特有的情况,虽然国内还未出现刘易斯拐点的实证研究 m.商业经济与管理,万亿的经济刺激为中西部地区创造了许明显的两极分化,但是在目前经济转型、城 2012(09). 多就业机会,很多曾经在沿海工作的中西乡一体化过程中,这个水平的贫富差距也8周燕,佟家栋刘易斯拐点;、开放经部农民工也开始逐渐;回流;。足以引起相当的重视。济与中国二元经济转型回.南开经济研究,(二)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四、政策和建议2012(05). 劳动力流动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一国毫无疑问,对于我国,经历;刘易斯拐(仰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44 二 2014年 09期(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