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安全记心中手抄报内容资料人生是一条无名的河,是深是浅,人们都要过;人生是一杯无色的酒,是苦是甜,人们都要喝。在这匆匆的岁月里,生命就像一朵美丽的鲜花,在阳光下,慢慢地绽放,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这朵花,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生活,珍爱自己的生命吧!不要侧坐摩托车 在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乘坐摩托车的人(尤其是女士)由于贪图方便和出于不便(如女士穿超短裙),在摩托车后座上常常是采取侧坐的方式乘车。笔者与民警们上路时曾对一些女士进行查问,其回答总是令人哭笑不得:要么是出于女性的矜持,认为女人搭车叉开双腿不“雅观” ,要么是怕风一吹会把裙子掀起落个“春光乍泄”;要么是怕一些车手(特别是“摩的”骑士)想
2、趁机“揩油” 、 “沾便宜” ,故意一个急刹车让别人猛“贴”一下。她们最后的结论几乎都是:欲防此“弊端” ,只有采取侧坐方式才能解决。其实,侧坐摩托车不仅是一种违章行为,同时也是十分危险的,众所周知,摩托车由于轻便、快捷而广为大众的推崇,但同时由于它存在着车速快、重心不易控制,驾乘人同处于车外等特点,故要求除了驾车者必须娴熟车技外,乘坐者的姿势也是十分讲究的,如在转弯的路段上驾乘摩托车,为了克服离心力带来的影响,乘坐者应该将身体偏向反方向,以稳住重点,但侧坐就不易做到这一点了。并且侧坐者因为双脚不好摆放,会随时有被来车或路边物刮擦的危险。另外,如果一旦发生不测,侧坐者常常会在手足无措中惨遭不幸
3、,对于那些一味追求“雅观”的人来说,生命实在要比“面子”重要得多。故笔者奉劝那些侧坐摩托车的乘者要从安全角度出发,不要再侧坐摩托车。安全带使用误区 每个人都很清楚安全带是用来保护驾驶员和乘客安全的装置,但我们发现,有不少司机和乘客在驾驶时、乘车时不系安全带。甚至有个别私家车主把安全带当成了摆设,只有遇到警察时才勉为其难、装模作样地系一下。安全带是我们生命的保护神,大家一定不要在安全带使用上存在错误认识。错误认识一:有安全气囊不用系安全带安全气囊不能替代安全带,发生车祸时,单纯依靠安全气囊是十分危险的。因为气囊的爆发力非常大,如果没有安全带的牵引缓冲,直接撞到正在爆发的气囊上,对身体会造成严重损
4、伤。所以,安全气囊是要与安全带配合使用才能起到安全作用。根据有关机构的统计,在所有可能致命的车祸中,如果正确使用安全带,可以挽救约 45%-73%的生命,气囊与安全带并用时,死亡率能降低 68%。而且,安全气囊只有汽车在正面 120范围内发生碰撞时才起作用。所以尽管越来越多的汽车装备了安全气囊,但气囊只是一种辅助安全系统,必须与安全带相配合才能保证安全。错误认识二:车祸时系了安全带反被困无论你是否系安全带,发生车祸时都有可能被困在车内。安全带搭扣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发生危险时会很容易被解开,即使在头朝下时也一样。反之,如果你系好了安全带,那么在撞车时保持清醒的机会要比不系安全带高得多,当然逃生的
5、机会也更大。错误认识三:车速慢行程短没必要系有的司机认为,在市区行驶车速快不了,低速所造成的车祸不容易伤人,而且一般行驶距离比较短,危险性不高,更加无需系安全带。事实上,当车辆以每小时 40 公里的速度行驶发生碰撞时,身体前冲的力量就相当于从 4 层楼上扔下一袋 50 公斤重的水泥块,其冲击力之大可想而知。在这种冲击力下,安全带的作用便显现出来了。而且发生车祸同行驶距离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无论是长距离或短距离行驶,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车祸。另外,市区内也有高速行驶带,这些往往是事故发生的高危地带。相关数据显示,一辆时速 88 公里的汽车从相撞到导致司机死亡只需短短的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技
6、术再好的司机如果不系好安全带也难逃一劫。防猝死六大措施 近日猝死事件多发,专家提醒说,避免猝死有六种紧急措施:1、坚持体育锻炼。运动能增加心肌收缩能力,增加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病的能力,还可以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推迟神经细胞的衰老,帮助废物排除,从而起到防病癌抗癌作用。2、保持心情舒畅。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感到烦恼、苦闷、焦虑的时候,他身体的血压和氧化作用就会降低,而人的心情愉快时,整个新陈代谢就会改善。烦闷、焦虑、忧伤是产生疲劳的内在因素。因此,要防止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就必须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学会调节生活,增加精神活力,让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3、合理调整饮食。少吃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品,要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4、适度休息。长期通宵达旦地工作或熬夜,会使体内产生许多毒素,加速能量的消耗,使身体快速疲劳。一旦有疲劳的感觉,就应该及时进行调整和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5、定期体检。无论中青年还是老年人,也不论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最好每年做一次体检,重要的是要保持体检的连续性,不要中断,以便早期发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特别是隐性冠心病,防患未然。6、积极治疗原发病。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动脉硬化者,要多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戒烟酒。避免长时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和情绪激动,培养乐观的精神状态。出现心绞痛或心律失常时要认真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