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家一定还记得曹植在 七步诗 中发出的痛心感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田汉在 江村小景 中所讲述的故事正是“同根生”的兄弟手足相残、同归于尽的故事。这一曲悲剧,催人泪下,发人深省,会让你沉思,会让你震憾,会让你看到旧中国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深重灾难。 戏剧 江村小景 2 1. 学习目标 2. 作者简介 3. 背景透视 5. 相关资料 6. 检查预习 7. 听读课文 9. 句段品析 10. 疑难探究 11. 板书设计 13.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4. 拓展延伸 15. 教材习题讲解 4. 文体知识 8. 整体感知 12. 本课主旨 16. 课后作业布置 (重点) (难点) (重点
2、) 1. 在感知情节的基础上,结合背景理解剧本主题思想。 2. 学习作者运用误会、巧合等手法布局谋篇的写法,体会作者精练通俗、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 3. 了解旧社会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得灾难,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来自 点拨 田汉 (1898 1968), 原名寿昌 ,曾用笔名伯鸿 、 陈瑜等 。 剧作家 、诗人 、 戏剧活动家 , 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 。 早年留学日本 , 20世纪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 , 写过多部著名话剧 , 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 。 他还是国歌歌词的作者 。 田汉创作的话剧代表作有 获虎之夜 名优之死 丽人行 关汉卿 文成公主 等 。 来自 点拨 江村小景 中的
3、故事发生在 1927年。那是一个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时代,尤其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大肆屠杀共产党人,造成了革命局势的混乱。据说 江村小景 是作者根据激烈的内战中一件真实的故事写成的。 来自 点拨 戏剧文学的特点 戏剧文学为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具有以下的特点: 1.剧本的情节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 2.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3.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 来自 点拨 父亲 (田汉 )开始片段地接受一些现代知识 , 他仿佛闯入了一个新天地 , 对这些新鲜事物感到极大的兴趣 , 每逢假日常带些铅笔粉条回家 , 埋头写字 、画画 , 还教
4、两个弟弟读书识字 。 三弟 (按家族排行 )寿康比较淘气贪玩 , 我父亲很难过地对他说: “ 三弟 , 娘千辛万苦把我们拉扯大 , 我今天能够读书 ,是你和五弟牺牲了读书的权利 , 才能供我上学 。 现 兄弟情深 来自 点拨 在我教你读书 , 你要用心呀 ! 我们都是没爹的孩子 ,都是从苦水里挣扎出来的 , 我们不要再让娘操心了 。 ”他说着说着就哭起来了 , 寿康听了哥哥的一番话 , 想起死去的父亲 , 和母亲的辛劳 , 触动了他内心的痛处 ,他一把抱住哥哥说: “ 哥哥 , 你不要再往下说了 , 我以后一定好好跟你学 。 ” 祖母见他们兄弟这样友爱发奋 , 心里也感到非常高兴 。 (选自
5、我的父亲田汉 , 有改动 , 题目是编者加的 ) 针 黹 赚 钱 蚌 埠 规 矩 积 攒 攒 集 一 读一读字音 部分来自 点拨 zh zhun bng b j zn cun 语境记忆法: 以义辨音法 , 作 “ 聚在一起;拼凑 ”讲时读 “ cun” ;作 “ 积聚;储蓄 ” 讲时读 “ zn” 。 ch( )生 ku( )门 一 zh( )香 jio xi ( ) 二 写一写字形 部分来自 点拨 畜 叩 炷 缴械 三 记一记词义 部分来自 点拨 1积攒: 一点一点地聚集。 积聚、积攒辨析: 都有聚集的意思。“积聚”指逐渐聚集。如:他积聚一些钱准备去买一些谷种。“积攒”指长时间地一点一点地聚
6、集。如:他多年省吃俭用,积攒了一笔钱。 2送终: 长辈亲属临终时在身旁照料,也指安排长辈亲属的丧事。 部分来自 点拨 3调戏: 用轻佻的言语举动戏弄 (妇女 )。 4老泪纵横: 剧中形容母亲泪流满面的样子。 例句:云南省民政厅下发抗战老兵优抚政策,老兵老泪纵横盼荣誉。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 双竖线、单竖线 。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 方框 。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 波浪线 。 4.有疑问的地方,用 问号 标注。 1.这幕话剧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概括。 部分来自 典中点 【答案
7、】 一个家庭中亲兄弟互相枪杀的故事。 部分来自 典中点 2.兄弟俩矛盾的导火线是什么? 【答案】 长子的流氓习性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最终使兄弟俩的矛盾激化。 部分来自 点拨 1.剧作家在开场的舞台说明中传达了什么信息? 【 答案 】 舞台说明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 地点和人物 。 时间: 1927年 , 正是军阀混战 、 兵荒马乱的年代 。地点:龙潭江边 , 是两军必争之地 。 人物:母 、 女 、 长子 、 次子 , 中国农村最普通的家庭结构 。 “ 母女在家里一边做活 , 一边闲谈 ” 增添了一丝温馨的气氛 。 部分来自 点拨 2. “你二哥不能帮你,你不做工行吗?人家会白白地给你书读
8、吗?”这两个反问句表明了母亲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答案】 反问句加重了感情色彩,表明了母亲对生活的失望,以及对那个灾难深重、战祸不断的黑暗社会的失望。 部分来自 点拨 3.母亲对大儿子的回忆说明了什么? 【 答案 】 通过母亲的回忆交代了大儿子不在家的原因:被耍把戏的拐走了。同时也暗示了大儿子的个性特点:天性不安分,爱热闹,爱冒险,向往外面的世界。“到现在十几年没有消息”为后文母亲不能认出大儿子的情节,以及亲兄妹相见却不相识、亲兄弟互相残杀的情节埋下伏笔。“难道一个也不能送我的终吗”,母亲的慨叹是后文悲惨结局的预示,也是动荡社会中的必然结局。 部分来自 点拨 4. “什么话?你听,这样的世界谁
9、晓得我们明天还活不活啊。”母亲的慨叹说明了什么? 【 答案 】 这是生活于乱世的百姓的痛苦呻吟,这是对于当时社会状况最真实、最简洁的概括,是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 部分来自 点拨 5.为什么要特别交代 “ 他走的时候你还没有生呢 ” ? 【 答案 】 这样就点明了长子并不知道家中还有一个亲妹妹,为下文长子调戏妹妹作铺垫,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6.文中母子对话中,为什么详写长子的经历? 部分来自 点拨 【 答案 】 详写长子的经历,一方面交代了军阀混战、土匪横行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揭示了造成长子的灵魂扭曲的社会根源,更有利于揭示本剧的主题。 7. “哎呀,孩子,你是今天过江来的吗?”母
10、亲“大惊”的原因是什么? 部分来自 点拨 【 答案 】 母亲“大惊”,一方面因为长子有着“北兵”的特殊身份,怕他有生命危险;另一方面是因为次子的“南兵”身份,生怕两个儿子一见面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局面。 8. “打不得!打不得!你们是兄弟啊!你们是兄弟啊!你们是兄弟啊!”母亲连连呼喊,有什么作用? 部分来自 点拨 【 答案 】 这里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母亲想说清真相让兄弟二人住手的急切心情,渲染了故事的悲剧色彩,突出表达了母亲的心痛和绝望。 重点 品析第 三部分 9.文章中多处运用了巧合,请结合文章,分析巧合的作用是什么? 部分来自 点拨 【 答案 】 女儿出去时,长子回家;母亲出去时,女儿
11、回家;长子对妹妹非礼时,次子回家;兄弟相残时,母亲回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任何一个巧合发生错位,悲剧就不可能发生,极富戏剧性。 阅读方法解密 部分来自 点拨 巧合作用分析法 。 巧合就是现实生活中发生几率很小的偶然 。 但就是这一偶然 , 造就了矛盾 , 造就了戏剧 , 造就了典型的文学形象 。 它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促成矛盾的发生与展开;使戏剧矛盾更典型 、 更集中; 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主题; 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 。 本文中的巧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 10.文章结尾母亲的哭诉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部分来自 点拨 【 答案 】 母亲的哭诉揭示了本剧的主题:这样的年代,老
12、百姓连最起码的愿望都不能实现,普通百姓是没有什么活路的。 重难点小结 部分来自 点拨 这一部分从 “ 长子在室内四望 ” 到最后 , 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尾 , 写长子调戏妹妹 , 兄弟相残导致悲剧 。值得注意的是兄弟之间的对骂 “ 孙传房的狗 ” “ 蒋介石的狗 ” , 可见双方的矛盾已经不再是因为欺侮妹妹而是将矛盾转移到各自参与的战争集团之间的矛盾 。 在这一场戏里 , 长子的性格得到更为鲜明的表现 , 他称呼妹妹为 “ 花姑娘 ” , 这些语言一方面表现了长子的流氓习气 , 一方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 矛盾的激化 。 可以说 ,如果不是长子的流氓语言就不会有兄弟互相残杀的悲剧 。 部分来自
13、点拨 母亲的哭诉 , 则揭示了剧本的主题:老百姓的最基本的希望都无法满足 , 这样的年代 , 老百姓是没有什么活路的 。 在结构上这个层次又呼应第一部分 。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手法 ,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 刚巧在女儿出去时 , 长子回家 , 刚巧在母亲出去借便服时女儿回来 , 刚巧在长子对妹妹非礼时次子回来 , 而又刚巧在次子对长子开枪的瞬间母亲才赶到家 , 这样的安排 , 如果有一个错位 , 悲剧就不可能发生 。 部分来自 点拨 【 答案 】 作者通过剧本控诉了战争不仅带给人们身体上的伤害 (长子脸上的大创疤和左手的手指被打掉 ),而且扭曲了人们的灵魂 (长子在战争中不分好坏、不辨是非,在家里调戏自己的妹妹 ),甚至连人们最普通的愿望都给毁灭了 (母亲给儿子娶亲,延续香火,最后有人给自己送终的理想最终都破灭了 ),这些都说明了在那个时代老百姓是没有出路的。 1.【 主题探究 】 剧本控诉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哪些灾难?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