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教学设计课题 第三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3)设计思想本节课是收假后的第一节课,首先,带领学生回忆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解决本节课的两个问题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摩尔质量相对简单,打算让学生小组间讨论,完成课件上的表格,发现规律,总结摩尔质量的概念及其与物质的量的关系,课堂小练习进行知识巩固。气体摩尔体积相对来说条件比较特殊,在学生明白其概念的基础上,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对于气体要控制压强和温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安排在物质的量之后,学生对物质的量已经有所了解,可以计算简单的粒子数目与物质
2、的量的关系,但是研究层面仅仅在微观粒子上,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就可以用物质的量将微观物质和宏观物质联系起来,并对下节将要学的物质的量浓度打好基础。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小长假来的第一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好,通过上节课的复习,学生已经基本理解物质的量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对于理解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正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本节课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发现规律,在此基础上,学生基本能够总结出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及气体摩尔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知道摩尔质量和物质的量以及气体摩尔体
3、积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能够认识到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物质和宏观物质的桥梁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小组讨论,组内成员相互合作,提高讨论效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分享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每个小组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培养学生的小组责任心和荣誉感教学重点 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理解教学难点 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与物质的量的相互转换关系教学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教师讲解教学活动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以提问的方式复习相关知识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摩尔的理解提出问题:1、什么是物质的量?符号?单位?2、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标准?数值?3、物质的
4、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关系回答,其他学生回忆并判断被提问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学生小组活动安排小组交流讨论任务:完成课件上与摩尔质量有关的表格,发现并总结规律,3 分钟先独立思考,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快速的完成表格,并相互讨论,发现并总结规律,将成果展示在黑板上3教师评价对每个小组的成果作出评价,有问题指出,优秀的表扬。引导学生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让学生根据概念总结摩尔质量与物质的质量及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学生经过预习和讨论,能够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公式,独立分析公式中每个字母代表的含义及摩尔质量的单位小试牛刀 Ppt 投影摩尔质量相关的练习题(基本都是根据概念的一些判断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相互交流,最
5、后举手作答小组活动比较课本第 22 页的表格,观察并分析 1mol 不同物质的体积有什么规律?比较后学生能够发现 1mol 的固体液体体积在相同的压强和温度下没有规律,而气体在相同的条件下几乎相等,不同的条件下则不同解释答疑对于学生发现的规律进行解释,以生活中的粒子为例,比如两个人所占空间的大小,一个班级的人数和一个学校的人数所占空间的大小等促进学生理解理解影响物质体积的三个要素,粒子的种类、粒子本身的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学生思考引入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引导学生总结气体摩尔体积与物质的量和物质体积之间的关系理解概念,尝试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标出每个字母表示的物理意义,并计算出气体摩尔体积的
6、单位趁热打铁 Ppt 投影相关练习题学生一起完成(3)Cl 离子的摩尔质量是(2)NaOH 的摩尔质量是(1) Mg 的摩尔质量是(4)90g H 2O 其物质的量为(5)2. 5 mol Cu 的质量是1、 标准状况下,1mol 任何物质的体积都约为 22.4L2、 1mol 气体的体积约为 22.4L3、1mol 氢气和 1mol 氮气体积相等4、标准状况下,以任意比混合的氢气氮气混合气体共 1mol其体积约为 22.4L4小结引导学生梳理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之间的关系,以概念图的形式展现,让学生明白相互之间的联系并理解物质的量是连接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学生回忆概念图的画法,加深对物质的量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与深化作业 Ppt 投影课后作业板书1.3.3 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图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的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能够理解摩尔质量及其与物质的量和质量的相互关系。但是在完成课件上的表格时,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小组讨论时间过长,耽搁了不少时间,所以我只能根据时间临时调整节奏,以至于本节课只讲了摩尔质量,随后进行了关于摩尔质量的练习。通过习题来看,学生对本节课摩尔质量的理解相对较好。自己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基础,避免出现“天花板效应” ,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