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094629 上传时间:2018-08-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2009 年 11 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v4.2009 第 19 卷第 6 期 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9No.6 经济学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苏 娜,陈士俊 (天津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072) 摘 要:首先根据系统论构建“高技术产业区域经济 ”复合系统,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理论,分析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外在、内在条件,在此基础上探求系统协调发展的演化模式,为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技

2、术产业;区域经济;复合系统;耗散结构;协同学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72X(2009)06-0040-04 收稿日期:2009-10-15 作者简介:苏 娜(1981) ,女,江苏盐城人,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陈士俊 (1946),男,河北徐水人,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二) “高技术产业区域经济”复合系统一、研究前提 协调发展内涵分析 协调作为一种状态,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一) “高技术产业 区域经济”复合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配合得当、和谐一致、良性循环的提出 的关系;作为一种管理职能,是围绕组织发展目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标

3、对组织整体中各种活动的相互联系加以调节,的。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产业结构的使这些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减少矛盾、相互 2不断调整,高技术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协调、促使组织目标的实现。发展指系统或系统器,越来越多的地方试图通过大力发展高技术产组成要素本身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业来带动经济的加速发展。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过程,反之则为“负发展” ,介2济的巨大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于两者之间,维持现状不变则为“零发展” 。协表现在高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改善了产业结构和调发展是协调与发展的交集,是系统或系统内要要素配置;二是,体现在对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素

4、之间在和谐一致、配合得当、良性循环的基础1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对高技术产业的逆上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向支撑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提供资金;二提供市的总体演化过程。协调发展不是单一的发展,而场;三提供生产基地。 是一种多元发展。在协调发展过程中,发展是系 根据系统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统运动的指向,而协调则是对这种指向行为的有约的若干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可益约束和规定。 视为系统。由于高技术产业从属于区域经济,某 “高技术产业区域经济”复合系统协调种程度上是区域经济系统内部的产业和经济的组发展的内涵不仅包括高技术产业系统、区域经济成部分,本文为了更加清晰

5、的研究两者之间的协系统的发展,更注重两者的相互配合与协同发展。调发展机制,在研究方法上,首先将高技术产业这就要求高技术产业子系统与区域经济子系统在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从区域经济中区别时间和空间上保持协调作用、均衡发展;以一种开来,进而提出“高技术产业区域经济”复合理的比例关系发展,均衡发展重在两子系统朝合系统的概念,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高技术产着同一良性方向发展变化,促使系统整体不断向业系统和区域经济系统通过相互作用、影响和制预设目标进化。坚持在区域经济条件许可的基础约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上适度发展适宜的高技术产业,不以牺牲地方区 40 域经济大搞“高端产业” 、 “

6、形象产业” ,时刻遵循及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复合系统的发展、优化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相配合的原则,从实升级都是循着无序有序无序有际条件出发,真正做到并努力实现高技术产业在序螺旋上升。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正是系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在两者的协调发展统的不均匀、不平衡性,才可能通过涨落或随机过程中,力求最大限度的减小两者之间的矛盾与扰动进入到稳定的有序状态。3 非线性耦合效应。摩擦,引导两者在相互竞争与配合的基础上,共非线性作用,简单言之就是作用的总和不等于每同发展,实现整体效应最大化。 个作用的累加之和。 “高技术产业区域经济” 复合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非线性输入输出是复二、协调发

7、展的内在条件 合系统的外部表现,输入包括人才、资源、科技引入“负熵流” 知识等,输出包括产品、技术等,输入与输出变 量、状态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其内部存在着复(一) “高技术产业区域经济”复合系统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之耗散结构特性分析 间的耦合作用也是非线性的,非简单的关联与反耗散结构的概念是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创始馈,这是由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组成要素的人普里高津(I.Prigogine)于 1969 年在一次“理论物多样性、层次性决定的。4 存在大量随机涨落。所理和生物学”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经过长期研谓涨落,是指系统的某个变量或某种行为对平均究提出耗散结构的形成和维持

8、至少需要四个条值的偏离。复合系统存在着这两种涨落:一是渐件: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二是系统必须处变的微涨落,只是会使系统失稳,并不能改变系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也就是说,耗散结构是统状态;二是系统内外环境的变化、市场机制、一种“活”的有序化结构;三是系统中必须有某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变,投资决策、产业政些非线性的动力学过程;四是系统通过结构、功策的变化等都可能发展成为“巨涨落” ,造成“高能、涨落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达到有序和谐。耗散技术产业区域经济”复合系统突变即产业变结构的概念是对比平衡结构建立起来的。平衡结革、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 构是一个“死”的结构,而耗散结构则是一种“活”

9、 (二)系统协调发展的外在条件吸收“负的结构,它需要与外界不断的进行物质和能量的熵流” 交换,依靠能量的耗散维持其有序状态。该理论 熵的引入首先要明确三点:一是,系统变化的自提出以来,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学、经过程是不可逆的;二是,不可逆的变化过程总要济、管理等领域,为解决现实复杂系统问题提供伴随系统的熵值增;三是,熵增加表示系统的混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依据。 乱程度增加。非平衡热力学的研究成果指出:平“高技术产业区域经济”复合系统由高衡态是无序的,而非平衡态才可能是有序的。对技术产业子系统、区域经济子系统组成,是多种于一个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系统,因和要素在一定的目标下的一体化系统

10、,具有生产要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的交换,系统的熵值可能素的分布、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的大小等诸多增加、不变和减少,系统熵值公式为: 特征,并与其外部环境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具 dS=dS+dS (1) ie 有以下耗散结构的特性: 1.开放性。 “高技术产业当 dS 大于零,系统朝无序方向发展,反之,区域经济”复合系统从外部环境中获取从事生当 dS 小于零,系统朝着有序化方向发展。dS 是 i 产活动所必需的信息和物质资料,并将生产出来系统内部演变产生的熵,恒为正;dS是系统与 e 的产品向外界环境输出,并从中获取反馈信息,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引入的熵值,可正可负。因此,调整下一轮的生产运作。只有

11、如此,才能取得生只有当 dS0,且 dSdS 时,才会出现 dSeei 存和发展。 “高技术产业区域经济”复合系统是0,则系统朝有序方向发展。可见,系统从外界一个具有多种输入输出以及内部含有多重反馈和引入足够的“负熵流”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增,控制变量的复杂开放系统,这仅仅是形成耗散结使系统总熵为负,是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必要构的一个必要条件。2.远离平衡态。 “高技术产业条件。 区域经济”复合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内部构基于熵值原理来考察“高技术产业区域成及运动的非均匀化、非平衡态。从空间角度看,经济”复合系统,由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各区域经济、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存和区域经济的不平

12、衡发展,以及系统内部的不可在经济势差,容易形成竞争并形成动态的经济流逆发展过程,注定了系统内部的正熵增加,这就和经济力;在时间上,不同发展阶段,高技术产需要对应的从外部引入“负熵流”以此抵消内部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所出现的问题,以的正熵,促使系统向有序程度提高。复合系统与 4 1 外界环境的交流主要有物质流、信息流和人流,物质、能量和信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两者因此政府部门一方面应继续加大对人才引进、加的竞争无法避免。竞争的作用是力图保存和发展大投资和创造政策环境引进外部投资、引进先进自己,对于有限的资源资金利用,如果一方避开另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政策的制定和措施的实一方的竞争作用,

13、则可发展对另一种资源资金的施应本着分类指导的原则,组织管理咨询机构,利用,以保持各自的存在和增长,这就引起生产认真系统的分析,具体产业、具体区域、具体政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多样化、各系统生产率的提高、策的熵值,一切从本区域实际出发,针对系统内技术和设备的改改进等。可见,尽管竞争可能使的“正熵流”从区域外引入“负熵流” ,通过法律、复合系统内部产生内耗,但竞争是系统向有序化政策、环境、机制的建设、完善,推动“高技术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两子系统以产品产出、产业区域经济”复合系统耗散结构的进化。 投入以及技术扩散为媒介构成“后向关联” 、 “前 向关联”和“横向关联 ”,促进相互合作、协同。三、协调发

14、展的外在条件 一方面,高技术产业必须以区域经济为依托,包子系统内部的竞争与协同 括基础创新环境和原有产业基础;另一方面,高 技术产业通过自身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带来很高的(一)协同学基本观点 直接经济效应,同时通过技术创新成果移植、嫁协同学(synergetics)是德国科学家哈肯接与原有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反哺改造,使原(H.Haken)于 20 世纪 70年代创立的一门新兴的有的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推动区域经交叉科学。协同学是一种系统自组织理论,它研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上水平,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究一个非平衡的与外部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增长的强大引擎。 交换的开放系统,通过内部子系统的协调

15、作用和基于此,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相互效应,使系统从无规则的混乱状态转变为客使系统不断趋于非平衡,是系统有序化的前提;3观有序状态的机理和规律。主要论点包括:1.协同则是实现两者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因素和由多个相关不同组分的协同合作进行自组织而建动力,当外在控制参量达到一定阈值时,高技术立起开放系统的有序结构;2.有序结构的“序参产业和区域经济子系统之间通过相互协同和非线量”(指各个微观参量非线性的协同合作形成一个性作用,可以使系统从混乱走向有序,实现可持序参量)不是多个参量相加之和,而是由“主导参协调发展。 量”决定的;3.外部“控制参量”对有序结构有 很大影响(控制参量是指外部参

16、量,外系统输入的四、系统协调发展的演化模式 物质、能量和信息);4.控制参量的“周期倍加” , 可引起系统整体的重大振荡,出现“对称破缺” “高技术产业区域经济”复合系统的演4或“分岔” ,演化方向随机性,又不可逆的。 化过程是系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系统内部子系(二)系统协调发展的内在条件竞争与统之间比例关系不断变化、重组的不可逆过程。协同 这一过程的动力来自于两方面,其一是系统内部竞争与协同是自组织系统演化的动力,是系子系统之间的竞争与协同,其二则是系统所处的5统协调发展的内在条件。 “高技术产业区域外部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发展与其他系统一样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内在条件就是高技术具有周期

17、性规律,一般都要经历 4 个阶段,即萌6产业子系统与区域经济子系统之间的竞争与协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如图 1-1 所示: 同。两子系统的发展都离不开从外部环境中吸收 M t0ttt 0t123 图 1-1:复合系统发展生命周期 42 结构的重组,技术的改革创新等,否则,无法避 t0 萌芽期(0-) ,此时系统发展速度较慢,发免的出现增长速度的下降,即进入成熟期t?tt?tt?t012312 展规模不断扩大;成长期() ,系统发展速() ;为成熟之后的衰退期,此时系度加大,但发展规模的扩大速度逐渐下降,此时统发展走向停滞状态,发展速度趋于 0。 系统的发展逐渐超出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内部

18、子需要指出的是,M 点是系统演化模式的分叉系统之间也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迫切需要作出点,有三种模式:停滞、倒退、协调持续发展(如新的战略调整,进行结构调整、经济要素、产业图 1-2 所示) 。 协调持续发展 x M 停滞 倒退 tt1 图 1-2:复合系统演化模式 系统能否沿着协调持续发展方向运行,关键广东环境监测,1992(4):2-6. 在于能否突破限制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资源环3 李湘洲.协同学的产生与现状J.科技导报(北境的限制,资源环境的有限性要求系统必须在内京),1997(4):38-40. 部进行变革,协调子系统之间的结构关系,协调4 哈肯.协同学的基本思想J.科学(上海),19

19、90,42(1):3-5. 相互作用,提高效益、优化系统整体结构。 5 叶金国,张世英,崔援民.产业系统自组织演化的条件、机参 考 文 献 制与过程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3(6):91-94. 1 卜洪运,吕俊杰.高技术产业四种经济效应分析J.经济6 苗红.“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的复杂性及其协调发问题探索,2004(3):64-65. 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24. 2 杨士弘.关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方法的探讨J. Study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High-tech Industries and Re

20、gional Economy SU NA, CHEN SHIJUN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Abstract: Firstly, according to system theory, the paper builds the composite system of hi-tech industriesregional economy. Then it analyzes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onditions of the composite

21、system, based on which it explores the evolution modes of system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ies and regional economy. Key words: High-tech industries; Regional economy; Composite system; Dissipative structure; Synergetics 4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