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府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西部地区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一直承担着为东部地区提供原材料和能源的角色.据统计,西部矿产工业储l 量潜在值比东部多 14 倍.除耕地资源外,其他资源的储量都非常丰富.根据地质勘探取得的数据预测,新疆等一些西部省区,仍将扮演能源基地的角色,成为 21 世纪我国经济建设的陆上“生命线“. 面对未来 ,我国无论采用哪种经济发展政策,西部的资源优势都是要得到绝对重视的.然而,从历史上看,在“安史之乱 “,以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重心便逐渐东移,西部地区呈现出日渐衰落的趋势.近代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国人不断有改变西部贫穷落后面貌的尝试.但直到新中国成立,西部的积贫积弱.才开始呈
2、现探底反弹的迹象.真正使西部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在 19491979 年的 30 年中.此一时.段,政府态度坚定,政策和投资向西部倾斜,使东西部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的发展.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国家采取了两项重大的区域发展战略决策,即集中力量进行“三线“ 建设,实施 “战略l28转移“ 和进一步建立地区独立的工业体系.这一时段,西部的工业体系初步建成,奠定了社会工业化的基础,资源优势开始受到重视,西部人获得了摆脱贫乏的耕地资源的限制.谋求多点发展的机会.从 80 年代初的统计数字看,西北各省区人均 GDP 均高于福建.青海甚至高于广东.从 60 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 “工程建设,对西部发展的
3、促进作用十分显着.可以说它是今日西部现代化的产业基础.如若没有“三线“, 我们很难想象现在西部用什么去设计自己的明天.然而,出于国防需要的“三线 “建设,在工业布局上有着先天缺陷.嵌入式选址,空间上过度分散,使多数“三线“企业难以充分融入当地经济运行体系.面对“ 三线 “企业的诸多遗留问题,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按照“关,停,并,转,迁“的原则 ,对它们进行改造.截至目前,只有三分之一的“三线“ 企业摆脱了困境,大量企业仍深陷泥淖,举步维艰.发展形势的变化,导致“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的现实境遇 .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地区的发展逐渐落后于中部和东部地区.特别是近几年来差距有加速扩大的趋势.
4、1998 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广东和福建人均 GDP 超过一万元,西北五省除新疆达iJ6435 元外,其他均不450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东部地区为 33108 元,而西部地区只有 16602 元.这种情况如不及时遏止,对我国经济运行的整体环境和社会稳定都会造成巨大负面影响,而且还将推迟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开发西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项开发工作又必然带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危险性的特征.从历史上看,西部落后,长期已然.进入工业社会,西部本来天然的占有资源优势,但因为政策导向的原因,使西部的这种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效益优势.改革开放 20 年,东部和中部地区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西部却再
5、次滑坡.人,if.rE 容易将原因归结为西部体制僵化,观念落伍.这样的看法是有失公允的.虽然西部经过建国后 30 年的建设,具备了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但较之中,东部地区,基础仍嫌薄弱.加乏支潮之大量未完成工业化改造的贫困农业人 El 富集于此(占全国总量的 2/3),使西部包袱沉重.从世界范围看,如美国的“ 西进运动“, 前苏联的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开发,日本对北海道,意大利对其南部地区,巴西对亚马逊河流域的开发,政府都是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主导力量,接着才有可能引发社会各种力量的跟进.而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投资导向一直偏向东,中部地区,到 1993 年和 1994 年,占国土面积56%的西部地
6、区在国家年度预算中,拨款数额虽有所回升,也只占到 17.4%和 16.8%.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在生产领域,国家实行价格的“双轨制 “,造成西部地区利益的双重流失.一方面是原材料和能源的低价格,另一方面制成品返销的高价格,又使一部分价值被转移到了东,中部地区.接着,在投资方式上,国家推出“拼盘制 “.资金匮乏的西部因无力完成拼盘,只好坐看多数重点建设项目落户东,中部地区.政府手中无钱,自然显得搞活乏术,倒是大量的西LTL,雀东南飞,成就卓着,应当能证明西部的症结问题不在“ 观念 “.缺少了政府的有力扶助,西部要发展,要脱贫靠什么? 简单出卖自然资源是最便捷的途径.于是国企,集体,地方,个人一拥
7、而上,你争我抢,渐趋无序,环境恶化在所难免.反思我们从前的作为,不难发现犯下了急功近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效益的错误.如今西部的面貌和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还增添了一层自然环境和投资环境恶化的阴影.要恢复西部的“造血,输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首先得给出一个调养的时段.这必然要求具有连续性的高投入作为保障.国家如果不能坚决有效地筹措资金,仅靠给出一些宽松的政策来解决问题,西部将会陷入新的危机.因为:(1) 没有资金保障的“放宽搞活“, 实际是政府对自己主导地位的出让.为了谋求利益,可能会鱼龙并起,响应号召,纷至沓来.但这样的开发,难以避免去追求短期内效益的最大化,而偏离了长期建设,逐步见
8、效的思路,这种偏离,对维护全局利益和实现根本目标是大大有害的.(2)运用政策杠杆,要求政府必须是法度健全,令行禁止,运转有力.对于钻政策的空子,有损全局利益的做法必须进行严厉的惩处.同时,政策的制定还应考虑“入世 “给我国造成的影响.根据公平竞争的原则,“入世“ 后,中国将被视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在面对外来资金,产品和企业的时候,我们的政策就不能划出一个特殊的地区,给予特别的关照.按照国际惯例,政策面前,人人平等,针对特定对象的政策倾斜已经是历史名词了,所以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多一层面对国际竞争的考虑.(3)可能会造成新的失衡.环境保护是西部开发的重要内容.目前,西部的生态环境已显得
9、非常脆弱,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资源枯竭,山地灾害频繁,环境污染问题表现十分突出,1998年的洪灾已为我们鸣起了警钟.作为全国生态屏障的西部地区,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已刻不容缓.而它又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直接获益少的工程.如果没有足够的政府资金保驾护航,进行西部开发,只能是热了资源,冷了环境.一旦出现这样的格局,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当初,我们设计了“先沿海, 后内地,先富带后富“的发展路径 ,从理论上和当时的现实条件来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西部地区为其他地区做出一点牺牲,倒也未尝不可.这条路走了 20 年,确实让有些地区和个人先富了起来.但是先富能不能带动后富,沿海能不能扶持内地则成了疑问.目前,贫富悬殊,寡头坐大的畸形财富积累现象,已严重地危害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近年来,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本位主义,地方主义时有抬头.如果站在现实的角度计议西部的发展,套用沿海开发的方略是不合时宜的.从发展应该体现的规律上看,西部不可能像沿海那样迅速脱贫.操之过急,我们会在短期内收获一个貌似繁荣的西部,但这很可能是一个得不偿失的结果.因为,我们只有一次开发西部的机会【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