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薛城区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汇报薛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照关于召开全市就业工作调度会的通知要求,下面由我将薛城区劳动就业服务工作汇报如下:一、就业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今年以来,在市局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我局按照年初制定的就业服务工作计划和任务目标,通过抓重点,求创新,造亮点,超额完成了预定的各项就业和失业保险工作任务,薛城区被山东省确定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区。1 至 8 月份,我区城镇新增就业 5849 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 7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4%以内;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1749 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 74%,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 220 人;劳
2、务输出 4523 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 90%。再就业培训 1485 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 74.3%,其中:创业培训 386 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7%;农村 劳动力转移培训 1326 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 74%;完成 BRT 客运专线 30 名交通协管员公益性岗位的招聘上岗,落实发放就业资金 50 多万元,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1659 人次,累计发放和拨付失业保险基金 119 万元;为 51 名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计 209 万元,发放就业失业证1650 本。二、就业工作具体进展情况(一)以精细化就业服务为载体,认真开展就业援助今年以来,我们按照精细化就业服务活动要求,一是
3、克服我区就业服务大厅搬迁带来的影响,在最短的时间内按照- 2 -“六台一区” 服务标准和 “一站式”服务要求,在“快全细优”上下功夫,完成了人员调配和服务岗位设置,努力提高就业服务效率和质量。我区全面落实了就业免费服务制度,对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援助进行了实名制管理,进一步规范了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发放与管理,确保了全区就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二是认真组织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创建就业服务品牌。1 至 8 月份先后组织了“就 业 援助月 ”、“春风行动”、 “民营企业招聘周”、 “送岗位进镇街招聘会”、 “全民创业 促就业政策咨询宣传”“技能扶贫招生宣传”等各类就业专项
4、服务活动 14 场,提供就业岗位 8 千多个,免费介绍 5000 多求职者实现了就业,招收 50 名技能扶贫学生入学,提供就业政策法规咨询 10800 余人次,职业指导、职业介绍 5800 余人次。三是拓宽就业宣传渠道,在区电视台、 薛城周讯、政府网站开辟了劳动就业专栏,及时发布就业信息,进一步增强了就业服务的引导、带动和辐射能力。四是积极实施了“三个一千工程” 的就 业援助。我区加大了 推行“一对一帮扶,手挽手消零”的援助服务模式,注重“ 三类群体” 就业援助;购买 30 个 BRT 客运专线交通协管员公益性就业岗位,安置退伍军人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推荐 26 名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到仁合职
5、业学校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把 50名“ 双零家庭” 和就业 困难人员子女招入技工学校免 费学习;安置 57 名在棚户区改造中新出现的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在拆迁期间实现了就业,确保了“双零家庭” 至少有一人就业,巩固了动态消零成果。(二)实施“三大创业工程” ,推动创业促就业工作开展- 3 -为推动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我们重点实施了以“三大创业工程”为 主题的全民 创业促就业活动 。即:一是以服务业和加工业进行创业为主的 “失业人员创业工程”。建立了薛城工业园区、陶庄工业园区、张范工业园区 3 个创业孵化基地和 20 个创业示范基地,在区临山路上划出一段沿街店铺,打造了鲁南小商品城“ 创业一
6、条街” ,并设 立了鲁南小商品城创业服务办公室。重点扶持丽姿园商贸公司、枣庄金穗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枣庄金纺印染机械有限公司、巧姐柳编合作社等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的创业企业。二是以创业意识培训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大学生创业工程 ”。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发挥知识和技能优势自主创业,重点扶持枣庄仁和职业培训学校、薛城正大计算机培训学校、枣庄德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科技型创业企业。三是以劳务输出和返乡农民工为主的“农民工创业工程” 。围绕我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升级,促进农民工实现就地型创业,重点扶持薛城清华循环农业、枣庄锦山湖玻璃工艺品有限公司、枣庄捷利木业有限公司等以农民工为代表的
7、创业企业。通过发挥“三大 创业工程 ”创业带动就业的示范和 带头作用,带动全区近万人稳定就业。(三)加大投入,提升基层劳动保障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为提高我区基层平台信息化建设水平,按照市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我们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顺序,上半年对区内 4 所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改造和升级,为每个平台投资 3 万元配备了电子显示屏、查询触摸屏、微机、传真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安装了劳动- 4 -99.3 版管理服务软件,将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服务标准、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实施了“三统一” ,实现 了市、区、街道(镇)、社区四级网络畅通,提升了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在市基层劳
8、动保障平台检查验收中,我区临城街道办事处、陶庄镇、邹坞镇、常庄镇四所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被评为全市首批劳动保障机构规范化建设服务平台。(四)拓宽“两大渠道” ,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我们把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繁荣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努力实现劳务输出规模和经济效益的新突破。一是巩固现有劳务输出基地。薛城区驻沪装卸运输总公司是我区在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发展壮大,每年招用农民工 500 余人,截止目前已招用区内农民工近 5000 余人。借鉴驻沪装卸运输总公司经营管理模式,今年又成立了薛城鲁沪港务有限公
9、司、枣庄永成劳务有限公司,以此为依托联系用工单位,多次组织劳务输出考察,洽谈用工意向,有效缓解了我区的就业压力。二是开拓新的劳务输出基地。发挥区劳务输出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充分利用各种关系,带领劳务输出工作人员主动外出寻找市场,东进日照,南下江浙,广泛搜集信息,联系用工单位,开辟了无锡、烟台劳务输出基地,近期已成功为富士康(烟台)公司成功输送 30 名学生就业。目前已与全国 50 余家用工单位建立稳固的劳务合作关系,形成了机械加工、电子、服装、工艺、物业管理、汽车运输、装卸、保安等行业劳务大输出格局,全年平均输出劳务人员 5300 余人,就业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5 -(五)突出创业培训,落实
10、好就业培训规划在就业培训工作中,我们以创业培训为重点,在区就业服务大厅设立了专门报名和培训登记窗口;对报名人员及时组织培训;同时积极抓好职工岗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等就业培训规划的实施,做到培训与就业的无缝对接。今年以来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 36 期,培训各类人员 1485 人,其中创业人员 386 人。为满足我区多层次培训需要,我们在抓好枣庄薛城技工学校培训的同时,联合了枣庄市仁合职业培训学校等多家培训机构,使之成为我区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残疾人等技能培训基地,今年已联合培训 2600 多人。(六)抓好四项失业保险政策落实,促进就业工作开展在发挥失业保险保生
11、活和促就业工作中,我们重点抓了“四 项 失业 保险政策 ”的落实。一是协调财 政及时将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由 355 元提高到 430 元;二是做好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工作,使用 80 余万元失业保险基金加强了全区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落实了失业保险促就业补贴政策;三是积极做好援企稳岗工作,为区内 7 家失业动态监测企业和监测人员分别配备 1 台高性能电脑,发放 500 元工作补贴;为 12 家困难企业落实了缓缴社会保险费 6 万余元,为3 家企业 900 多名职工落实社保补贴 48 万元,稳定了企业职工队伍并保证了不裁员或少裁员。四是全力抓好区内 7 家企业失业动态监测的组织工作,构建了
12、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建立了失业动态监测报告制度,为上级业务部门和政府部门全面掌握企业用工有关情况及时提供了真实监测数据。 (七)积极落实各项就业政策,提高就业资金使用效率。- 6 -为确保就业资金发挥促就业的作用,全面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效应,我们对每个享受就业政策的人员进行了实名制管理,先后为 163 名职工落实社保补贴 51.62 万元、为 5 户名创业职工落实创业租赁补贴 1.5 万元、为 51 名职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209 万无、累计减免各类税费 0.24 万元。在落实就业政策时,我们加强对补贴对象的审核、资金拨付等重点环节的监督管理,实行公开公示制度,畅通政策落实渠道,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13、和针对性。三、下步工作打算尽管我们就业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下步我们将以全省创建创业型城市和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区为契机,按照“2334” 就业服务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各项就业工作,确保完成全年就业服务任务目标。(一)进一步推动全省创建创业型城市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区的“两项”工作。一是按照创业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有创业意向者提供集创业项目、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和后续服务“四位一体 ”的创业服务 体系,充实完善“两库一网”服 务内容, 认真开展创业助推 1+3 活动,抓好 3 个创业孵化基地、20 个创业示范基地和“创业一条街” 工作的落实,发挥
14、小额担保贷款对创业带动就业的推动作用,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 倍增效应 ”。二是进一步健全区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四个转变” ,实 施品牌战略,继续做大做强“薛城 轮胎吊司机 ”劳务品牌,培育 “薛城巧姐柳编”等- 7 -新的劳务品牌,加快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普通型” 向“品牌型”的转变 。(二)实施“三大创业工程”,推动全民创业促就业。抓好“失业 人员创业 工程” 、 “大学生创业工程”“农民工创业工程”的 实施,打造 鲁南小商品城“ 创业 一条街”,发挥了创业带动就业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三)做好“三类群体”就业帮扶。抓
15、好高校毕业生、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三类群体” 就业援助工作,开 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开发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安置,通过政策扶持稳定就业,确保“双零家庭 ”至少有一人就 业,巩固动态消零成果。(四)突出“四项工作”重点,全面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一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一站式” 服务,加快基层平台建设,升级联通全区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服务标准、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三 统一” ,使市、区、街道(镇)、社区四级网络畅通。二是全力做好就业培训工作,强化培训与就业的结合,实现技能培训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三是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和促就业工作,抓好失业动态监测的组织工作,用好援企稳岗政策,做好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工作,确保全区企业职工就业稳定。四是保持就业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做好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创业补贴、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政策的申报审核,加强对补贴对象的审核、资金拨付等重点环节的监督管理。实行公开公示制度,畅通政策落实渠道,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8 -二一年九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