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地形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了解中国地形的特征和分布。2.举例说出我国的主要山脉。3.概述各类地形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3.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形的能力。二 、预习要点1. 中国地形的特征和分布。2. 各类地形和地势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三、达标练习1. 我国地形的特征_ , ;西高东低, ;山脉纵横, 。 2. 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 ;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 。3. 我国的西部多为 和盆地,东部则以_ _。夏季最热的地方是_ _。4. 我国地势特征,对河流、气候产生的影响是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东北平原利用肥沃的黑土种植水稻B.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第一C.黄土高原地表
2、景观的形成是由于农民修筑梯田造成的D.塔里木盆地的城镇和交通线主要分布在远离河流地带6.在我国江南地区素有“鱼米之乡”的名号,在东北也有两大平原,是养育了很多中华儿女的地方,它们是哪两大平原( )A.宁夏平原 华北平原 B.宁夏平原 松嫩平原 C.辽河平原 华北平原 D.辽河平原 松嫩平原7. 台湾山脉的走向是( )2A.东西 B.东北一一西南 C.南北 D.西北一一东南8. 下列山脉既是东西走向,又是我国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的是( )A. 天山 B. 昆仑山 C. 秦岭 D. 横断山脉9. 就中国的地形同学们在地理课上展开了讨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贝贝说:“我国的地势西
3、高东低,大致可分为三级阶梯” B. 玲玲说:“我国第一级阶梯平 均海拔在 4000 米以上” C. 晶晶说:“山区可适当开发生态旅游” D. 媛媛说:“我国第二级阶梯地形以平 原和丘陵为主”10. 我国地势分布变化的规律是( )A.黑龙江最北部 B.青藏高原 C.阿尔泰山最北部 D.塔里木盆地探究案一、要点回顾1. 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例:丘陵 ;山地 ;高原 ;盆地 ;平原12%。2.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 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3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 ,我国的林地主要分布东北、西南、东南地区。二、问题展示1我国的地形有什么特征?2. 我国的地势有什么特点?3. 我国地势特征,对河流、
4、气候产生的影响?4. 我国的地形对经济和生活的主要影响?三、课堂小结1.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山脉纵横,具有定向排列。2.中国的地形分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3.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4.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产生一定的影响。5.地形对 经济和生活有重要影响。四、拓展交流1华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A. 大面积种植水稻 3B. 全面垦荒,发展牧业 C.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D. 修筑梯田,发展林业2下列地区被称为“红土地”的是( )A. 华北平原 B. 东北平原C. 东南丘陵 D. 塔里木盆地3下列有关我国气温的说法正确的
5、是( )A.冬夏气温最低的区域都在北方B.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大,越往北气温越高C.我国夏季普遍高温D.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4. 小李从成都坐火车去西安当火车穿过某座山脉的隧道后,小李发现该山脉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发生明显的变化,该山脉是( )A. 秦岭山脉 B. 南岭山脉 C. 太行山脉 D. 阴山山脉5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是( )A大兴安岭 B. 太行山脉 C. 燕山 D. 秦岭6. 关于我国地形、地势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势南高北低 B. 山区面积较小C. 地势西高东低 D. 地 形以平原为主7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反映出我国地势的特点是( )A. 北高
6、南低 B. 南高北低 C. 东高西低 D. 西高东低8关于我国地形、地势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 的是( )A. 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 B. 地表形态比较单一 C.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D. 平原面积比重最大9.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主要地貌形态是( )A. 山地和平原 B. 高原和盆地C. 盆地和丘陵 D. 丘陵和平原10. 下列地形区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上的是( )A. 阿尔泰山 B. 柴达木盆地4C. 黄土高原 D. 辽东丘陵11. 关于我国地理要素之间因果关系,搭配正确的是( )A地 势西高东低-大河东流 B跨纬度广-季风气候显著C气候复杂多样-地形 复杂多样 D季风气候显著-山区面积广大12. 2016 年 5 月 8 日泰宁县开善乡由于连续暴雨发生地质灾害,造成三十多位人员死亡和大量财产损失,该灾害是( )A. 地震B. 山体滑坡C. 火山喷发D. 寒潮5参考答案一达标练习1. 复杂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 呈阶梯状分布 具有定向排列2.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3. 山地、高原 平原和丘陵为主4. 有利于东部的湿润气流可深入内陆,从而使我国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5. D 6. D 7. B 8. B 9. D 10. A二拓展交流1.C 2.C 3.C 4.A5.B 6.C 7.D 8.C9.B 10.B 11.A 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