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生制”教学模式在 VB 上机实训中的应用探析桐乡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沈海杰摘 要:“导生制”教学模式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当前学校计算机实训课中教师与学生的不均衡指导关系,使教师、导生、组员形成了两级管理机制,在纵向管理和横向指导上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是一种优秀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学生发挥出了很高的热情,极大的带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关键词:“导生制”教学模式;导生选拔;过程性评价;岗前培训中职教育的计算机实训课在整个计算机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在进行实训的过程中,时常遇到以下问题:第一,班级人数较多,一个班级的人数往往在 45 人左右。实训课上,教师在演示、辅导时,即使进
2、行分组也不可能照顾到所有学生,教学效果显著降低。第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有较大的区别。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很难兼顾两头,造成一些学生“吃不到” ,另一些学生“不够吃”的情况。第三,实训课场地大,学生分散。单靠老师巡视监督,往往“鞭长莫及” ,导致课堂组织比较混乱,容易造成安全隐患。这些问题成为计算机实训指导老师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导生制”这种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完善了计算机实训教学,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1、什么是导生制导生制又叫贝尔兰卡斯特制,是由英国国教会的贝尔和公益会的教师兰卡斯特所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曾在英国和美国流行过数十年,为英、美两
3、国普及初等教育做出过重大贡献。它的组织形式是这样的: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 ,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导生不但负责教学,而且还负责检查和考试,完全是教师的助手。有了导生的帮助,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大减轻了,因而能够教育更多的学生。 2、 “导生制”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实训中的实施(一)导生的选拔与分组导生的选拔是“导生制”教学模式实施的首要步骤,也是能否成功的关键。适合的导生往往要具备以下条件:1、编程能力强。因为 VB 程序设计的实训课涉及到一些编程,所以必须要选一些具备较好编程能力的学生,这是基本保障。2、动手能力强。导生
4、要能很好地为同组同学进行操作示范和指导,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是很重要的条件。所以,物色出的导生,往往还要经过实训 1-2 周的观察才能基本确定下来。3、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导生要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在自己组内很好的教授,就要求导生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才善于“导” 。4、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导生要很好地管理、组织并且评价组内的三名同学,就必须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否则,教师实训课上布置的任务就无法很好地贯彻下去,课堂纪律也会受到影响。5、有较强的责任心。在具备以上条件的同时,导生还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愿意为同学服务。只有这样,他才愿意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接受教师的培训,实训课上才会
5、尽职尽责,而不是敷衍教师。导生选好后,就要进行合理的分组。导生选几个、分几组要根据班级的人数来定。根据教育心理学对合作学习的效能发挥的原理,一个小组一般 4-5 人为宜。本人以 4人为一组,由一个导生和三个组员组成。在确定每组的组员时,要慎重。一要考虑学习程度,要将各个层次的学生比较均衡地分配到每个组;二要考虑性格特点,要让每一组有性格内向的学生,也有性格外向的学生,方便组内沟通;三要考虑动手能力,每组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尽量均衡。(二)导生的培训导生要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对导生的培训显得非常重要。培训合格,导生才能上岗。对导生的培训主要分以下几个内容:1、岗位职责教育:实训课上,对组内同学的组织、
6、管理。积极开展组内的合作学习。主动为组内同学演示每次实训任务,并为本组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及时向教师反馈本组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本组在实训过程中的操作情况,并针对工作习惯、态度、纪律对本组同学作过程性评价。2、教学方法培训:导生在本组内教授的流程。怎样使用“导生讲义” 。怎样记录并反馈本组的操作情况。出现问题,怎么处理。3、评价方法培训:过程性评价的意义。怎样利用工作过程记录评价表,对同组同学进行过程性评价。4、岗位技能培训:考虑到导生能力再强,也毕竟只是学生。所以在每次岗位技能培训时,教师要为导生提供“导生讲义” 。要求导生在组内教授时要严格按照讲义的内容、顺序进行演示、讲解,以
7、避免操作不规范或知识点、技能点遗漏。每一次岗位技能培训都由教师亲自检查每一位导生的操作是否规范、到位,讲解方法是否合理得当。合格后,方能上岗。(三)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导生培训合格后,就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实施了。实训课采用任务引领的教学流程安排。在各个教学流程中,导生起到不同的作用,如下表所示。教学任务 教师任务 导生任务 学生任务明确任务 集中介绍这节课的内容,提出注意事项。根据教师的讲解,结合“导生讲义” ,回顾课前培训的知识点、技能点、为分组实训的演示、教授做准备。明确任务,记录要点。实施任务 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问题,指正导生的方法和态度。示范操作、讲解,然后组织、指导每
8、一名学生操作。记录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导生的指导下开展组内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评估任务 抽查某几个组的操作情况。完成本组的实训过程性评价和任务完成情况评价。配合教师和导生做好评估。总结任务 指导学生交流、总结、反思。总结本组内出现的问题。 学生交流自己遇到的问题。(四)评价方法在实训中,运用“导生制”教学模式,全程关注了每一名学生的操作过程,采用了目标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并重的评价方法。除了定期的目标性的考核之外,平时训练的过程也很好地记入学生的成绩中。过程性评价与目标性评价各占成绩的 50%。导生主要负责学生的平时成绩,即过程性评价。每次训练后,导生根据本组同学的实训表现对操作过程
9、中的工作习惯、工作态度、工作纪律进行评价,记录在工作过程记录评价表上。每次训练后,导生对本组同学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记录在任务完成情况记录表上。导生的平时成绩主要由教师评定。导生在工作中的履职情况、导生本人的实训任务完成情况、本组同学实训情况以及组员为组长的打分这四项分别占的比例为30%、 40%、 20%、10%,记录在导生成绩考核表上。3、 “导生制”教学模式的运用效果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导生制”教学模式在实训中的实施对学生技能学习的影响,本人开展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结果如下:1、 “导生制”教学模式可以普遍地提高实训课上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有 74%的学生人为在实训中有了导生的
10、帮助,可以普遍提高同学们的操作技能。在进一步进行个别访谈的过程中,有近 70%的学生认为,以前在学习上找同学帮忙,但没有指向性。而现在,每次实训课,导生都会主动为自己的组员提供帮助。由此可见,在实施“导生制”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导生和同学之间,以及同学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以及同学的自主学习在每次实训课上都能有效地进行,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实效性。2、 “导生制”教学模式有利于后进生的跟进。在调查过程中,除了极个别不愿学习的同学外,几乎所有的学习程度偏低的同学都选择了“很有帮助” 。他们对自己没有自信,即使有问题,也不敢向教师提问。但是,在导生面前,他们不再害怕。导生和同组同学的帮助,
11、让他们有了动手的机会,增强了信心。3、 “导生制”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全面地评价学生。在实训中,很多的机器挡住了教师的视线,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实训过程。在“导生制”教学模式中,导生可全程关注自己组员的实训情况,并在每次实训后给予工作过程性评价。有了导生的参与,更有利于全面评价学生。4、 “导生制”教学模式对于导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通过教师的培训以及在教授其他同学技能、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80%的导生都认为自己的技能水平、管理组织能力、与同学的沟通能力相对于自己原有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自己也积累了很多实训操作的经验。在培训、锻炼这些导生的同时,也为学校技能比赛队伍准备了充足的后备力
12、量。5、 “导生制”教学模式可以优化课堂组织管理。在机房大场地,学生分散,机器多,使课堂管理难度大大增加。因此,要积极发挥导生的作用,让这些优秀的学生参与课堂的管理。导生们一方面可以为本组或外组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还可以充当教师的眼睛和耳朵,监督同学们的工作习惯和学习纪律。6、 “导生制”教学模式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调查,86%的同学认为“导生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的形式对于课堂效率有很大提高” 。教师明确任务后,导生就可以带领本组同学马上投入实训,导生在实训课堂上组织本组同学进行合作学习,这些都可促使课堂效率的提高。7、 “导生制”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课堂上的安全隐患。在实训过程中,导生始终关注组内每一位同学的操作。导生对于操作规范和工作习惯的提醒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安全隐患。总 之 , 导 生 制 是 一 种 真 正 能 兼 顾 全 体 学 生 , 以 人 为 本 的 教 学 组 织 形 式 。【参考文献】1董洪亮.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2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5).3刘玉文.“导生制”在实习教学中的运用J. 机械职业教育, 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