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台创新高级中学 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 11 月份检测试卷(时间:150 分钟 满分:16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面对自然悲剧,我们不是英雄,只是 的众生。任何人间理想都 不了生老病死的悲哀,在天灾人祸面前也谈不上什么正义感。默默之中,苦难 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 。A. 朝生暮死 慰问 磨灭 尊严 B. 浮生一梦 抚慰 磨钝 尊贵C. 浮生一梦 慰问 磨灭 尊贵 D. 朝生暮死 抚慰 磨钝 尊严【答案】D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
2、为表达运用 E。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由于电子抓拍工作刚刚启动,交警本着人性化执法,工作初期重点针对严重交通违法的车辆进行抓拍。B. 迟子建的长篇新作群山之巅 ,她又回到了她钟爱的北国小镇,野花、松鼠、白云、雪地,格罗江,这些迟子建喜爱的意象也都一一在小说中出现。C. 对于胜利,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显得很平静。她对现场的记者们说,不要因为女排夺冠了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她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D.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选择不仅决定着世界的未来,而且决定着未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发展前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3、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 项成分残缺, “本着人性化执法”后加“的原则” ;B 项开头两句暗换主语,可以改为:在迟子建的长篇新作群山之巅中,她又回到了;D 项语序不当,应该是先决定“自身”后决定“世界”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
4、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比如 D 项语序不当,应该是先决定“自身”后决定“世界”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如 B 项开头两句暗换主语,可以改为:在迟子建的长篇新作群山之巅中,她又回到了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3. 下列诗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B.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C.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
5、魂。 D.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C 项“偷眼” “断魂”可以判断为拟人手法。A 项比喻,把洞庭湖比作白玉盘,把山比作青螺。B 项比喻,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D 项比喻,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技巧点拨】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 。比喻,简而言之,就是“借彼喻此” ,是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以具体而熟悉之物象事例,比方说明或形容描写抽象的谈话主题。如
6、本题 A 项比喻,把洞庭湖比作白玉盘,把山比作青螺。B 项比喻,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4.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文言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A.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 夫晋,何厌之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例句为状语后置。A 项状语后置句,BCD 三项分别为被动句、定语后置、宾语前置。B 项“困”是被困的意思,被动句;C 项“可使报秦”修饰“人” ,定语后置句;D 项“何厌” ,即“厌何” ,有什么满足的呢,宾语
7、前置句。【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技巧点拨】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副词、形容词、动词词组、介宾词组等用在谓语后面(如果谓语后面有宾语,则用在宾语后面) 。是单音节词的,前面无语音停顿,书面上不用逗号隔开;是多音节词或词组的,前面有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隔开。意义上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就是状语后置。如本题例句“于秦”表示地点的状语,状语后置句。A 项“乎吾前”表示“在我前面” ,状语后置句。5. 以下
8、四副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全部合适的一组是 (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A. 屈原 辛弃疾 司马迁 施耐庵B. 屈原 范仲淹 司马迁 蒲松龄C. 贾谊 范仲淹 文天祥 施耐庵D. 贾谊 辛弃疾 文天祥 蒲松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天” ,上联“三户”指楚,下联“九歌”是屈原的代表作,此处借代屈原。这副屈原祠联在艺术表现上的妙处,是综合了用典、借代、双关、嵌字等多种修
9、辞手法。上联“招魂”一语双关,也指屈原的作品招魂 。下联除嵌有九歌之名外, “呵壁”一词又利用双关和借代,暗藏天问之名。上联“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概括了范仲淹的历史功绩(他不但是勇于改革的政治家,还是屡建战功的统帅。例如“他所主张的新政十议” , “守卫西北边防时西夏人称他为小范老子”等。 )下联“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歌颂了他先忧后乐的宽阔博大的胸怀。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奋著成信史照尘寰”写了司马刚直不阿的精神,奋发图强的努力,勾画了司马坎坷的人生路,还有他写成史书的伟大历史意义。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写鬼写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聊斋志
10、异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 ”此指聊斋志异题材的特点是描写鬼狐花妖的。高人一等:既指蒲松龄在小说中塑造的鬼狐形象比“人”更生动,又指蒲松龄的写作才能不同常人。刺贪刺虐:贪虐:指贪官污吏。联语指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的主题思想是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暴虐。入骨三分:化用成语“入木三分” ,比喻见解、议论的深刻,指聊斋志异对罪恶社会的揭露深入骨髓。【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技巧点拨】平时对文学常识一定要关注。如“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概括了范仲淹的历史功绩,下联“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歌颂了他先忧后乐的宽阔博大的胸怀。 “刚
11、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奋著成信史照尘寰”写了司马刚直不阿的精神,奋发图强的努力,勾画了司马坎坷的人生路,还有他写成史书的伟大历史意义。平时注意积累,本题难度偏大。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居士阮孝绪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也。父彦之,宋太尉从事中郎。孝绪七岁,出后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有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幼至孝,性沉静,虽与儿童游戏,恒以穿池筑山为乐。年十三,遍通五经 。十五,冠而见其父,彦之诫曰:“三加弥尊,人伦之始。宜思自勖,以庇尔躬。 ”答曰:“愿迹松子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尘累。 ”自是
12、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家人莫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 。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常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飧覆醢。及晏诛,其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义师围京城,家贫无以爨,僮妾窃邻人樵以继火。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所居室唯有一鹿床,竹树环绕。天监初,御史中丞任昉寻其兄履之,欲造而不敢,望而叹曰:“其室虽迩,其人甚远。 ”为名流所钦尚如此。后于钟山听讲,母王氏忽有疾,兄弟欲召之。母曰:“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到。 ”果心惊而返,邻里嗟异之。合药须得生人参,旧传钟山所出,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值。忽见一鹿前行,孝绪
13、感而随后,至一所遂灭,就视,果获此草。母得服之遂愈。时皆叹其孝感所致。初,建武末,青溪宫东门无故自崩,大风拔东宫门外杨树。或以问孝绪,孝绪曰:“青溪皇家旧宅。齐为木行,东者木位,今东门自坏,木其衰矣。 ”鄱阳忠烈王妃,孝绪之姊。王尝命驾欲就之游,孝绪凿垣而逃,卒不肯见。诸甥岁时馈遗,一无所纳。人或怪之,答云:“非我始愿,故不受也。 ”大同二年,卒,时年五十八。(节选自梁书卷第五十一列传第四十五 )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宜思自勖 勖:勉励 B. 竟获免 竟:竟然C. 累日不值 值:遇,遇到 D. 诸甥岁时馈遗 遗:给予,馈赠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
14、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亲友因呼为“居士”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 常逃匿不与相见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 其室虽迩,其人甚远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D. 木其衰矣 其皆出于此乎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与儿童游戏,恒以穿池筑山为乐。(2)及晏诛,其亲戚咸为之惧。(3)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9. 阮孝绪的“居士”风范表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答案】6. B 7. D 8. (1)即使和孩童们一起玩耍游戏,也常常把挖池筑山当作娱乐。 (2)等到王晏被杀死,他的内外亲属都因此很害怕。 (3)孝绪知道后竟不肯吃饭,还命令拆下房上的木料来烧饭。 9.
15、 从小就有隐居的志向(愿迹松子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 ;长期屏居独处,不见家人(屏居一室,家人莫见其面) ;生活简单,居住环境特别(所居室唯有一鹿床,竹树环绕) 。【解析】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理解) 。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根据语境,竟:终究,最终。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7. 试题分析: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A 项,介词
16、,因此/介词,经由,通过; B 项介词,和/连词,和; C 项连词,虽然/连词,即使;D 项都是副词,表揣测,译为“大概”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8.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本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注意重点:(1) “虽”,即使;“恒” ,常常;“穿池” ,挖池(与“筑山”对举) 。 (2) “及” ,等到;“诛” ,被杀死;“亲戚” ,内外亲属;“咸” ,全都。 (3) “乃”
17、 ,竟然;“撤屋” ,拆房(上面的木料) ;“炊” ,烧饭。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9. 试题分析:本题重在考察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由“愿迹松子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可概括为;由“屏居一室,家人莫见其面”可概括为;由“所居室唯有一鹿床,竹树环绕”可概括为。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参考翻译】阮孝绪,字士宗,是陈留尉氏人。父亲阮彦之,任宋太尉从事中郎。孝绪七岁时,过继给堂伯阮胤之做后嗣。胤之的母亲周氏死后,有遗产一百多万应该属于孝绪,孝绪一点也没要,全部给了胤之的姐姐琅邪王晏的母亲。听说此事的人,都对孝绪既叹服又惊异。阮孝绪年幼时就非常孝
18、顺,性格沉静。即使和孩童们一起玩耍游戏,也常常把挖池筑山当作娱乐。十三岁的时候,他对五经就全部精通。十五岁,行冠礼之后去见父亲,父亲告戒他说:“行加冠礼后,你的地位更加重要,这是长大成人参与人事的开始。你应当常常想到自己勉励自己,用以庇护你自己。 ”阮孝绪回答说:“我愿意追踪松子的足迹直到瀛海,仿效许由的行为隐居山谷。希望籍此保住短促的一生,免去世俗的拖累。 ”从此独居一室,不是向父母问安就不出门,家里的人也见不到他的面。亲戚和朋友因此称他为“居士” 。表哥王晏富贵显赫,常常到他家中。孝绪估计他一定会倾败,所以常常躲藏起来不跟他见面。他曾经吃到一种肉酱,觉得很好吃,就问酱从哪儿来,听说是从王家
19、弄来的,他便呕吐出来并倒掉肉酱。等到王晏被杀死,他的内外亲属都为此而害怕。孝绪说:“我们虽是亲戚,但未结为一党,怎么会连累到我们呢?”后来最终获得赦免。义军围攻京城的时候,孝绪家中穷困,无法烧火煮饭,仆人偷了邻居的柴来点火,孝绪知道后竟不肯吃饭,还命令拆下房上的木料来烧饭。所住的屋子里只有一张鹿床,房子四周竹树环绕。天监初年,御史中丞任昉寻找他的哥哥阮履之,想要顺便拜访他却又不敢,最后望着阮孝绪的房子感叹说:“房子离我们虽近,但他人离我们尘世中的人太遥远了。 ”孝绪被当时的名流钦佩崇尚竟然到了这种程度。后来阮孝绪在钟山听人讲学,母亲王氏忽然生病,哥哥、弟弟都想召回他。母亲说:“孝绪天性暗通神明
20、,他一定会自己赶回来。 ”孝绪果然心里惊惧而赶回来,邻居都感叹惊异。孝绪母亲配药需要一种药草叫生人参,旧时传说钟山出产人参。孝绪于是亲自翻山越岭,进深山幽谷寻找,找了好多天也没有找到。忽然间看见一只鹿在前面走,他似有感应,就紧跟着鹿往前走,走到一处,鹿突然消失,孝绪赶上前来,果然找到自己所要的人参草。母亲服用后病便好了。当时人都赞叹这是孝绪孝心感动所致。以前,在建武末年的时候,青溪宫的东门无缘无故自己崩塌,大风吹拔宫门外的杨树。有人就这件事去询问阮孝绪,阮孝绪说:“青溪宫是皇上原来的住宅。五行属木,东方是五行中木的方位,现在东门自己崩塌,恐怕是木将要衰败了。 ”鄱阳忠烈王妃是阮孝绪的姐姐,鄱阳
21、王曾经想驾车到阮孝绪那儿去游玩,阮孝绪凿开墙壁逃开了,始终不肯与鄱阳王见面。外甥们逢年过节馈赠的东西,他全不接受。有人对他这样做感到奇怪,他回答说:“受礼不是我本来的愿望,所以不接受。 ”大同二年,阮孝绪去世,时年五十八岁。三、古代诗歌阅读10.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洗竹简诸公同赋敖陶孙舍东修竹密如栉,一日洗净清风来。脱巾解带坐寒碧,匱觞露饮始此回。平林远霭开图画,西望群山如过马。诗翁意落帆影外,孤村结庐对潇洒。百年奇事笑谈成,向来无此苍龙声。闲身一笑直钱万,剜粉劖青留姓名。注:“舍” ,诗人的朋友陈元仰家。劖,砍去。(1) “脱巾解带坐寒碧”一句诗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作简析。(2
22、) “平林远霭对潇洒”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3)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在岘山建羊公碑。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写到“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结合末四句比较二者所表现的人生志趣的异同。【答案】 (1) “寒碧” ,借代,指竹,竹色碧绿而且给人清凉之感。 (2)远处平原上树林掩映雾霭之中风景如画,西边群山连绵起伏,江上白帆缓缓而移,眼前结庐孤村静对丛丛青竹。营造了一种美丽静寂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于竹林饮酒、笑谈中遥望竹外景色时的愉悦满足的心境,对主人清高脱俗的赞赏。 (3)同:二者都追求人生价值的永恒。异:孟浩然借羊公碑的长存,感慨自己功业无就,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而本诗作者借朋友聚
23、会竹林中饮酒赋诗,笑谈百年奇事,聆听风吹竹叶之声,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洒脱不俗的人生志趣。【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题步骤:先明确表达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及情感。首联告诉我们茅舍东面高高的竹林,像梳齿那样密密地排列着,刚刚下过一阵雨,修竹苍翠如洗,清风轻拂,摇曳多姿。由此可推断“寒碧”应指竹子,“寒”是指因刚刚下过一场雨,所以坐在竹林中让人感觉清凉;“碧”指竹子的颜色,所以这里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竹色碧绿而且给人清凉之感。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意境,解答时要注意找
24、出诗中所写景物(意象) ,指出景物特点,描绘出所写画面,然后概括出画面特点来。这两联中描写的景物有:远处平展的树林在云气,群山连绵起伏,遥远的帆影,偏僻的山村,周围簇拥着密密的竹林。在这种美丽静寂的环境中,诗友们笑谈着古今的奇闻轶事,更觉得这款款的竹叶声爽心惬意。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 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忆,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 “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所处的
25、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中的“尚”字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在晋初,孟浩然写诗在盛唐,中间相隔四百余年,朝代更替,人事变迁巨大,然而羊公碑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敬仰;羊祜为国效力,为民做了一些好事,因此名垂千古,与山俱传,而自己仍为“布衣” ,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和“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诗人无限伤感,潸然泪下。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3)试题分析: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这首诗的尾联写出了今朝大家悠闲地玩赏谈笑风生,比万贯钱还要珍贵。刮去竹杆上的
26、粉末和青皮,把我们的小诗镌刻在上面,我辈也能随竹的长青而留芳百世。描写诗人游赏竹林的感受,创造出一个物我两忘的境界,抒发出他的潇洒出尘、清高脱俗的思想感情以及追求人生价值的永恒。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四、名句默写。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2)陛下亦宜自谋,_,察纳雅言。(3)无丝竹之乱耳,_。(4)浮光跃金,_。(5)若夫乘天地之正, _。(6)_,不尽长江滚滚来。(7)_ ,此时无声胜有声。(8)_,渺沧海之粟。【答案】 (1). 后生可畏 (2). 以咨诹善道 (3). 无案牍之劳形 (4).
27、静影沉璧 (5). 而御六气之辩 (6). 无边落木萧萧下 (7). 别有幽愁暗恨生 (8). 寄蜉蝣于天地【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诹” “牍” “璧” “辩” “萧萧” “幽” “蜉蝣” 。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 1 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宁古塔余秋雨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有那么多的清廷大案以它作为句点, “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
28、。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也许有人会想,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这就搞错了。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 , “塔”为“个”),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当时的流放有着很大的株连规模。全家流放、祸及九族,甚至邻里,几十人、百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到了目的地,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
29、也完全没有自由。照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官庄人皆骨瘦如柴” 、 “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当官衔、身份、家产一一被剥除时,剩下的就是生命对生命的直接呼唤。著名的反清义士函可,在东北流放时最要好的那些朋友,几乎都是被贬的清朝官吏。但这些人都是一些善良而正直的人。例如,李裀获罪是因为上谏朝廷,指陈当时的“逃人法”立法过重,株连太多;魏琯因上疏主张一个犯人的妻子“应免流徙”而自己反被流徙;季开生是谏阻皇帝到民间选美女;郝浴是弹劾吴三桂骄横不法。现在他们的发言权被剥夺了,但善良和正直却剥夺不了。政敌不见了,对立松懈了,只剩下一群赤诚相见的朋友。我敢断言
30、,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除了流放者之间的友谊外,外人与流放者的友谊也有一种特殊的重量。康熙年间顾贞观知道老友吴兆骞在边荒时间已经很长,吃足了各种苦头,很想晚年能赎他回来过几天安定日子,为此他叩拜座座朱门集资。但这事不能光靠钱,还要让当朝最有权威的人点头。他好不容易结识了当朝太傅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纳兰容若是一个人品和文品都不错的人,也乐于帮助朋友,但对顾贞观提出的这个要求却觉得事关重大,难以点头。顾贞观没有办法,只得拿出他因思念吴兆骞而写的词作金缕曲两首给纳兰容若看。纳兰容若当时刚一读完就声泪俱下,对顾贞观说:
31、“给我十年时间吧,我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今后你完全不用再叮嘱我了。 ”顾贞观一听急了:“十年?他还有几年好活?五年为期,好吗?”纳兰容若擦着眼泪点了点头。经过很多人的努力,吴兆骞终于被赎了回来。我常常想,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某种关联。流放,创造了一个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得惠至今。在享受友情之外,文化素养高一点的流放者则把东北作为文化考察的对象,并留诸文字。例如, 宁古塔志 宁古塔山水记 柳边纪略 龙沙物产咏等等,这些著作具有很高的历史学、地理学、风俗学、物产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流放者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辛酸,但
32、他们却无意怨恨它,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它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但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尽管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宁古塔那样的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 史记和红楼梦 。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他们的外部身份可以一变再变,甚至终身陷于囹圄,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我站在这块古代称为宁古塔的土地上,长时间地举头四顾又终究低下头来,为他们在苦难中的高贵。(选自余秋雨宁古塔 ,
33、有删节)12. 被流放宁古塔的官员命途多舛,他们的不幸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作概括。13. 为什么要写顾贞观营救老友吴兆骞的事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14. 理解文章第七小节画线句子的含义。15. 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答案】12. 流放途中充满艰险,有丧命的可能;全家遭遇流放,以至于祸及家族、邻里;到达流放地丧失自由,遭受凌辱奴役。 13. 侧面写出被流放文人处境的艰难 ;突显外人与流放者之间友谊的珍贵;引出有关东北人性格与流放者“精神遗留”的联想。 14. 屈原、司马迁、曹雪芹等人也遭受了人生的命运坎坷;但流放宁古塔的方式极端野蛮、残忍,超越了人的忍受底线,是对文明的蹂躏摧残;
34、这使得部分文人面临苦难可以保持精神的高贵,却很难创造出更为辉煌的文学巨制。 15. 通过对宁古塔环境残酷的渲染表达对被流放文人的悲悯之情;表达对清廷统治者用残忍流放的行为戕害文人的愤慨之情;对在苦难中文人相互间珍贵友情的赞美之情;对被流放文人在经受苦难之后仍能点燃文明火种的敬佩之情。(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概括作品内容要点能力。概括作品内容要点,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和主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本,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最后根据题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筛选整合,逐条概括即可。 “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 ,是因
35、为一方面, “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 ”“到了目的地,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 ”另一方面, “当时的流放有着很大的株连规模。全家流放、祸及九族,甚至邻里。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1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上了解文本内容主旨。然后仔细阅读语段,把握相关语段内容。最后把语段置于文本中,理出语段在文本中作用。理文语段在文本中作用时,要结合具体内容,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
36、面进行。写顾贞观设法营救老友吴兆骞的事情,一方面照应上文流放者的艰难处境和在这样的处境中建立起的珍贵的友谊;一方面得出“流放,创造了一个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的结论。自然引出“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某种关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含义能力。体会重要语句含义,要先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然后根据题目回归文章,仔细阅读所要体会的语句,同时联系语句上下文内容,体会句子的含义。体会句子含义一定要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 “尽管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宁古塔那样的
37、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 史记和红楼梦 。 ”对比之下,突出了宁古塔流放之苦甚于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之苦。出不了离骚 史记和红楼梦 ,可见“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 ,表现出作者对这种酷刑的痛心。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作者情感取向的探究题。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态度,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因为情感感取向就是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这要联系全文内容来看。如果是记叙写景抒情类文章,要注意文中议论性语句,因为这些句子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态度。此外
38、,要养成边读边划的良好习惯。本文通过对宁古塔残酷环境的渲染,和对流放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对被流放文人的深切悲悯;对清廷统治者用残忍的流放刑法戕害文人和大规模株连治罪行为的愤慨;对在苦难中文人间能产生最珍贵友情的赞美,体现出对高贵人格的赞美;对被流放文人在跨越苦难之后,创造文明传承文化的敬佩之情。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六、现代文阅读(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至少还有记忆刘瑜最近,看了一部话剧弗罗斯特 。该剧是对 1977 年一场电视访谈半写实、半虚构的舞台重构,访谈者是英国脱口秀主持人弗罗斯特,被访
39、谈者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虽然当时水门事件已经过去了 5 年,尼克松也下台了 3 年,但是尼克松从来没有真正承认过错误。弗罗斯特雄心勃勃地想迫使尼克松在访谈中认错,而尼克松步步为营,将弗罗斯特咄咄逼人的提问转化为自我辩护,但最终还是“战败”了,在亿万电视观众面前出尽洋相,不得不缴械投降。这个故事的主题,用最简洁的话说就是:不忘记,不原谅。尼克松 30 年前的错误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公众的记忆中消失,西方文化中公众对政治家过错“耿耿于怀”的态度令我感慨。虽然尼克松在世时就受到了政治的、舆论的惩罚,但他并没有因此得到救赎,几十年来人们从没有忘记向已经落入“井底”的他扔“石头”。要许多习惯领导特权
40、的人来说,美国总统对竞选对手进行窃听,好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丑闻。但是美国社会没有这种“宽容” ,支持率的自由落体、弹劾的压力、甚至入狱的威胁,迅速将尼克松抛入历史的垃圾堆。“不忘记、不原谅”的表现,就是各类文化产品中反思主题反反复复的出现。拿水门事件来说,电影尼克松 迪克 所有总统的人都有对水门事件的再现和反思,电视片辛普森 X 档案 福图拉马中也都有反映水门事件的剧情。当然,文化产业对政治错误最不依不饶的典型,还是越战的“文化工业” 。且不说书籍、电视、歌曲、漫画等,就拿电影一项来说,作品就已经汗牛充栋,如奥利弗斯通的越战三部曲。可以看出,在人类天生的健忘倾向面前,文化产业主动承担了守护记忆
41、、背负记忆、传载记忆的责任。面对权力社会可能手无寸铁,但是至少还有记忆。相比之下,中国有多少文艺作品在守护我们的集体记忆呢?“三年自然灾害”死亡成千上百万,我们有几部电影反映那些苦难?面对血流成河的土改、镇反、文革、四清,我们的奥利弗斯通在哪里?在大话西游里?在无极和遍城尽带黄金甲里?权力固然封锁了记忆,但是社会本身、公众本身又有多少回忆的冲动、诉说的冲动、用历史的火炬去照亮未来的黑暗的冲动?对于历史的伤痛,我们习惯于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何必揭历史的伤疤” ;对于哪怕映射这一伤疤的文艺作品,我们涂抹着西方解构主义、荒诞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口红的嘴巴又说, “这种宏大叙事是多么的土气” 。但是
42、,如果对生命和痛苦的漠视可以体现在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里,它同样可以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事实上,当我们的文艺作品用五光十色的豁达、诗意、颓废、华丽、放荡、恶搞去包裹怯懦时,它正在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当然, 弗罗斯特这样的作品集中出现在这几年,绝非巧合。显然,这些作品的编剧导演都或多或少有影射当代政治尤其是伊战的意图。也许,历史的妙处正在于此:它不仅是关于过去的事件,还可以是关于现实和未来的寓言。(选自民主的细节 ,有删改)16.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17. 作者认为“不忘记,不原谅”在中国鲜有表现的原因有哪些?18. “它不仅是关于过去的事件,还可以是关于现实和未来的寓言。 ”
43、这句话包含了哪些深意?【答案】16. 首先,通过弗罗斯特话剧,引出“不忘记、不原谅”的话题。其次,将西方国家文化产业的“不忘记、不原谅”与中国文化产业的怯懦、不作为进行对比,并分析中国文化产业不能守护集体记忆的原因及后果。最后,补充弗罗斯特此类作品的时代意图,强化观点。 17. 权力的封锁;文化产业的怯懦和不作为;社会公众对生命和痛苦的漠视,缺少回忆的冲动。 18. 历史对现实和未来有重要的警示、警诫意义。人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同样体现在对待现在和未来的态度里。提醒人们对历史“不忘记、不原谅” ,增强反思意识,用历史的火炬照亮现在和未来的黑暗。【解析】16. 试题分析:1-2 段是文章的第一层,
44、通过弗罗斯特话剧,引出“不忘记、不原谅”的话题。3-6 段是第二层,将西方国家文化产业的“不忘记、不原谅”与中国文化产业的怯懦、不作为进行对比,并分析中国文化产业不能守护集体记忆的原因及后果。最后一段是第三层,补充弗罗斯特此类作品的时代意图,强化观点。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17. 试题分析:本题线确定答题区间在 5-6 段,分层可以总结出答案。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18.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先解释表面意思,再阐释深层含义。首先就是如何对待了历史事件,深层意义就是如何对待历史,以及不忘历史的意义。考点
45、: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七、作文19.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梦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李春风【答案】播下梦的种子溪流为梦流淌,成功与大海交流;小草为梦拼搏,点缀一片大地;蜡烛为梦燃烧,照亮漆黑的夜只有播下梦的种子,才能收获人生中的累累硕果。梦想是人生的指向标,它照亮前方的黑暗,驱动着我们不断前进。没有梦想,何来成功?马云心中有梦,坚定不移地走电商之路,尽管四处碰壁,但他从未放弃心中的梦想,最终成为首富。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付出与汗水,更离不开他心中坚定不变的梦。马
46、云播下电商梦的种子,从一无所有到人生赢家,这不就是告诉我们要有自己的梦想吗?没有梦想的人只是一具空壳,注定平庸,碌碌无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志,则国志。 ”而我要说,少年心中有梦,中国才有梦,中国梦才能实现。翻开历史画卷,从古至今,凡是圆梦之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发展。徐悲鸿种下画画的梦,收获一幅幅精美的油画;莫言种下写作的梦,得到的是文学经典作品与人们的赞扬;袁隆平播下杂交水稻的梦,获得潜心研究带来的巨大成果。他们的梦实现了,也推进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该心中有梦,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梦是人们内心的真实写照,反映着人的追求,选择不同的梦会有不同的人生
47、价值。成功者的梦固然伟大,但平凡人的梦也可以展示人生价值,活出自我。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在看到官场的黑暗后,他毅然辞官,追求自己内心的梦归隐田园。他的梦固然没有伟人那么伟大,但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雅致着实令人佩服。陶渊明是淡泊的,他的梦也是淡泊朴实,不慕名利的。梁启超曾评价陶渊明“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受人生的妙味” 。我想,这也是对陶渊明归隐梦的一种肯定吧。“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于生命的辜负。 ”空有梦想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辛勤耕耘,让梦的种子开花结果,绽放生命的光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我们一起在心中播下梦的种子,不忘初心,勇敢追梦,体验“待到山花烂漫时,她
48、在丛中笑”的畅快与豪情。【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做好材料作文的关键是把握好审题立意。首先要读懂材料。这则材料如何解读?把它还原: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梦,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李春风。这样的表述,标记了标点,也符合学生常态阅读习惯。下面我们通过划分结构层次环节来概括提炼材料内容,进而把握文本主旨。整个材料分为两层,第一层指向每个人,第二层指向“我” 。在语言上,这则材料运用了修辞。 “一亩田、种子”都是修辞化表达,只有“梦”才是概括性表达。第一层“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梦,一颗种子。 ”, “一个梦,一颗种子”是并列结构,因此这句话可以这样概括出来“每个人心里有一个梦” 。 “每个人心里一亩田” , “这一亩田”指什么?是一个人的世界。材料为一则譬喻性材料,别有寄托,意蕴丰富。 “田”比喻为心灵空间、心理世界。材料中指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心灵空间,孕育着一颗“梦想的种子” 。 “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