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张方平西北边防思想论略.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07194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方平西北边防思想论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张方平西北边防思想论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张方平西北边防思想论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张方平西北边防思想论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张方平西北边防思想论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张方平西北边防思想论略第卷第 2 期2001 年 4 月JouRML青O海F民QI族NG学H院AI学NA报TIO牡N 煮恚研 T 兀 nEtda】j)V0fl272Apt2001张方平西北边防思想论略汪天顺河北大学 ,河北保定 o71oo2)摘要:张方平是北宋时期一拄重要人抽.面叶当时西北边防束自西夏的威胁 ,他提出了“ 先为不可胜待敌之可胜,发展边防生产,外交上扼制西夏等主张,这时加强当时西北迪睁安奎起到了一定的积枉作用.关键词:张方平;西北边睁;西夏中图分类号:B244.9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缩号:10005447(2001)02005605张方平,字安道,北宋景德四年(ioo7)九

2、月生于扬 J 州,其先祖是应天府宋域县人.张方平历仁宗,英宗及神宗兰朝,官至尚书,参知政事等,对北宋内外诸政事产生过很大影响.北宋立国后,先后有来自北部契丹和西部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国的威胁,其中西夏之患甚至要比契丹更为严重.张方平亲身感受和目睹了仁宗以来北宋内优外患的严峻现实,在盛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同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治国方略.本文主要就张方平对西北边防的巩固和防御上的主张予以探究,旨在阐释他的一系列治理边患的见解及其渊源,以求更深刻地理解张方平其人及其时代.一,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宋仁宗时期.北宋王朝兵多费冗,吏治不谨.边防虚弱.呈现出极严重的态势.景桔四年(1037).正值牡年的张方平满腹

3、优患,遂于此年着成哿荛论1O 卷 5O 篇上呈宋廷提出了“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的备国备边策略.这一思想为张方平终生所恪守,成为他治国平天下的指导性原则和评判政事的基本标准.康定元年(o4o) 宋夏战争爆发,张方平又上平戎十策以备咨询.张方平“先为不可胜思想的提出,是北宋历史和现实国情的产物.“昔之为国者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我,可胜在敌,故为国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不可胜者备也,可胜者战也“. 所谓先为不可胜即是一种备战思想,其高明之处在于,以静止动,以退为攻,通过一种自我完善的方式,养精蓄锐,收揽民心,最后达到“为国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的目的.这是加强国

4、内统治,抵御外部入侵的前提条件.张方平极为推崇宋太祖赵匡胤时期的西北边防政策,是因为“太祖但以丰财练兵保境为事“,“不急于边疆之功,以爱民安人为上急而已“.0 仁宋时期 ,夏国主元昊向宋挑衅,张方平建议: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问选将历士,坚城除器,为不可胜以待之.“又说:“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0 然而,其建策并没有得到采纳.当时许多文臣武将仍沉湎于大国之威的思想里.不晓得西北边防已是不堪一击,“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结果宋三战三败 .造成了严重后果.事实证明张方平的窖智和远见.北宋兵力软弱.边防空虚,但相对于西夏而言.其优势在于地

5、大物博,资源丰富,又是当时先进的农耕区.而西夏地处沙漠,环境艰苦,经济上对宋的依附性极强.长期的游牧掠夺生活,使其没有一片巩固的后方基地以提供持久作战的物质条件.而打持久战恰是北宋的长处.因此.只要“备于无形 .策于无声.攻其心于未台,伐其谋于未成“,则“ 不待交绥而敌已屈 “0一收稿日期:2O0Ol2 一 IO作者简介 汪天顺 (I972 一).男,甘肃古浪人,河北大学历史拜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末吏.56汪天顺:张方平西北迪防思想论略第 27 喜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呢?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去做准备工作? 张方平指出,首先在政治上要革除政出多门之弊,事权归于一.北宋政事的

6、败坏,源于唐中叶以降,府兵制破坏,藩镇拥兵割据,于是导致“政事不齐国谋相乖“. 宋王朝在政事上采取层层分权的方式,“ 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其结果正如张方平所言 ,“朝廷诏令,或寻即迁改,或久而自废,吏易之而奉行不固,民忽之而苟慢多违,0 这使得政事混乱,朝廷的各项方针政策不能有效地推行和实施.而要改变此种状况,必须从最高决策集团的改革人手.张方平提出:自今凡诸臣有请创端螫旧事于大政,必集议而后行于下,多方必一定而无变这是种朝堂内的民主集议制度,目的在于博采众长,提高束政府的行政效率.张方平一方面重视朝廷集议制度,“今之边事,根本在于庙堂 “.0 西边战事爆发后,他第一个提请“舍枢密之职于

7、中书 ,以通谍议.得到皇帝许可,“遂以宰相兼枢密使;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必须加强皇权,所有政事最后的决定权,“唯在陛下存神而远照,凝虑而深思“.张方平的方案,使北宋原本分离的行政权与军权暂台一处,以保障战时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提高封建政府的办事效率,避免各都司之问因互相掣肘造成的无谓损失.但是二府(指政事堂与枢密院)事务的集议会形成对中央集权的挑战,是对皇帝权力的瓜分,这是最令赵宋统治者忌讳的事情.宋朝祖宗之法实行分权而治,互不关涉,正是基于此点,张方平又不得不突出强调皇权至上的观念.于此可见,其先为不可胜思想,实际上是正统的祖宗之法的浓缩或翻版,目的只有一个,即维护赵宋江山长九稳定的统治,其用

8、心可谓良苦之至.攻事集中,事权归一,国家机器方能正常运转,舍此大前提,其他事务将无从谈起.因此,张方平后来又具体提出了一些备边方案,主要是军事和经济上的.他说:.边垒守将孰有扦城之材,帷幄谋臣孰有折冲之算,至于储峙输发之术,兵槭精完之数,有一未备非先胜之道也.“在张方平看来 ,先为不可胜是统治者应该主动去推行的一项富国强兵的长远之策.其目的并非为了攻城掠地,发动对外战争,而是一种稳固国内统治,抵制外敌入侵舶和平战略,是一种居安思危的全面之常,其中渗透着浓厚的懦家“和为贵“ 的价值取向 .但是 ,仁宗时期北宋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和来自边防的祸患已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张方平发现天下民力困屈,公私贮积不

9、足,其原因“ 非以天下之民趋末而背本者众,生之寡而靡之多.这些靡之者包括“外则强敌为耗而供亿无厌 ,内则兵旅夙骄而匪颁无度.基于以上认识,他提出寓兵于农,发展边防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外交上扼制西夏等主张,系统表述了其战时备边思想.二,卫边之策惟足食为先在边防安定时期,张方平主张省费.“以春夏之月,稍移边兵就食内州,稍减边骑就牧内地,边费省则国计足,民力宽,然后外谨信誓,内完守备,悠久实效无先于此.“西北边事发生后 ,他极为反对宋王朝“ 专为静胜,深戒生事“ 的消极防御态度 ,大声疾呼,“ 今若屯兵边郡,坐麋魄廪 ,来则自保去又不追“,其结粜不只是“费财无功损威示弱 ,甚者有亡国之危.前已述及,

10、宋对辽,夏的巨额“岁币,岁赐之类是造成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张方平并不反对纳币于辽,夏.因为在他看来,少数民族生性贪婪,只有厚姑息之,使甘心而后止“,便可暂时减轻边防的压力,赢得备战时机.在北宋军事上无力反击外敌的情况下,这不失为一种较有效的手段.因而其倡导“卫边之策惟足食为先 “,0 主张重点在反求诸己,通过北宋自身的积极努力,巩固边防,加强国防力量,来赢得军事上的主动.张方平于平戎十策中陈述了具体的足食之法,即减轻内地人民运输的负担,致力于生产的发展与自给.西北边防庞大的军需耗费,使邻近边区的陕西与川蜀人民的负担尤为沉重.张方平密切关注两地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注意减轻其负担,体现出中国

11、封建士大夫传统的贵民“思想 .史载:“ 方西鄙用兵,西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减铸铁钱十余万缗.在平戎十策的“安民“ 策中,他提出以巩固关中,安抚陕西民众为根本的经营决策.今聚师西陲,凡百调率应期趋办,实在美中“关中作为西北边防前哨的第一个后方基地,有关的事务繁多,情况复杂,首要的问题是稳定.闺此,宋廷必须提高警惕谨慎行事.“若百姓力屈, 流亡骚动,则啸聚草窃不逞之民乘焉.如此,“群党连结辗转相雄 则朝廷之优不在边防而在四郊之内矣.“由此张方平提出了安抚民心的几个要点:(1)陕西诸将的选任,“宜得识太体明时务,周材之人充之;(2)陕西民政的处57青海民族学院学枉(社鲁科学版)理应遵从

12、宽大简洁的原则,“宿逋久负一切除免“;“诸所科率,起自近年有害于民者悉且权罢,应徭役重危破民产力者,使更张之,以便安百姓“.即减免经济负担,更革科配,徭役等政策带来的危害;(3)“关津山泽侵民小利者,与众公共 ,以惠贫弱.“ 即放宽百姓营生的条禁,以调动其生产,生活的积极性.以上几个方面,从“民为邦本 “的角度出发,对百姓生活给予了一定关注,确实体现了张方平为民着想的精神.同时,他认为如此便可以弭盗贼,固根本,至步不会发生内乱.但是,安民并不意味着解兜问题.数十万驻边军队要生活,戍守,他们的一切消费若不旗内地供辐,则只有靠充分发挥西北 J 边防现有的生产条件, 走自力更生之道.张方平的足食之策

13、正是循着这一思路去解决边防问题的.在乐全集卷 l5招荛论食货论“原蠢下篇中,他总结性地指出:“ 若夫上不缺武备,下不耗国财,则臣尝有民兵之说;足食足兵,不废训练,则臣尝有屯田之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正是足食舶根本途径.张方平详细论证了民兵强于政府禁军的许多优点.首先,民兵来自界边州郡,强悍尚武,习于战斗,并且熟悉边防的地形地貌,“以战则力,以守则固“.其次,不耗费国家粒粟匹帛,不争邀厚赏与名利.第三,在管理上郡县相维,聚落相护,邻里相伍,刑罚相及“0.更不烦宋政府费心.鉴于此,他提出效周唐旧法,谨修民政,发展边地生产.对于民兵的管理既要严格,又要相对地给予一定自由.使其.部伍存于军籍,兵仗贮

14、于官府,训练与耕作必须适时,不相妨害.另外要.宽其苛敛,复其他徭,调发立集,事平随敬,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这样下去,郡国的武备便可得到加强,老兵弱卒便可裁减,兵费便可节省,起到安邦定国的作用.这时“虽外敌有冒顿之雄,叛将有蚩尤之强,匪民有胜广之奸,且亦不能自外而起变矣.0不难看出,张方平的民兵屯田模式的思.仍然承继了赵宋祖宗养兵的传统思想其目的是为了解除宋朝的边患及改变豢军战斗力不强的现实,但是更为重要的用意在于消弭内乱的因素.在如何发展关中盆地生产的问题上,张方平的这一思想表现得更为明显.一关中盆地,历史上曾是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郏国榘,白纂等水利工程至宋虽年久失修,但只要修复仍可发挥巨太作用

15、.张方平建议,应充分利用当地58民力“ 按两渠之故迹,丰衣食之本原 ,检责经界,开置屯务,则不烦远为调发而足食矣.“0 然而仁宋时期,西夏元吴数次入掠宋西北边区,当时“民不得耕获树艺,缘边篱落索然一空,自镇戎军,原,渭等州城垣之外,南亩萧条矣“.0 造成了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张方平对此十分痛心,他提出仿汉唐徙罪人刑徒实边之法,解决西北边防劳动力的不足.实边的刑徒多是触犯铸钱,造印,窃盗,结伙冒犯禁利等大罪之人,宋政府“悉徙其本身一房于边,随口赡田,令自给食“, 并且进行严格的管理,“为什伍之法使相保察,9 为条目付边臣以重法绳之.“0张方平从宋王朝自身安危出发策划西北防务,因此,“ 卫边之策惟

16、足食为先“ 不单纯表现在备边节用上.如上所言,它蕴含了更为丰富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内容.在外交上对西夏的扼制,同样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原则.三,伐交与以敌攻敌北宋的西北边外,与西夏接邻或靠近的,东有契丹,国力强盛,足可与宋抗衡.其西边广大地区则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蕃部旗帐,宋初以来处于不相统属的分散状态.对西夏与契丹国力的强弱以及于宋的威胁大小,张方平的认识十分明确,西夏是“新附之小羌“,契丹乃“久和之强敌 “.自景簿和约以后 ,由于每年得到一笔巨额“岁币“, 契丹一直与宋友好相处 ,但这种交往正如张方平分析的一样,“非惟怀我恩信,利我聘弊,抑当我盛德之世,无爨可乘.“0 契丹外虽我睦阴为戎助,一旦有机

17、可乘,仍将对宋造成极大危险.契丹与宋实际上是以利相结者,利尽则交帝,0 所以对契丹应加倍提防.但是,西夏自元吴以来,极力谋求向外发展,并与契丹联姻,以取得其支持,从而加重攻宋的筹码.相对而言,这时西夏对宋的威胁更大.为此张方平提出“伐交“ 战略,重点扼制西夏,同时又不触动契丹的利益,取得两全其美的外交效果怎样才能达到伐交的目的?张方平说:.示我之有礼,防彼之有辞,此为事机不可失也.“即先礼后兵,在外交上赢得主动,“遣使一介赍书一函.示之以元吴背义之由,朝廷备御之意.最后达到“我于契丹以元昊之故,益示敦睦之道 ,契丹于我虽元昊之姻莫兴间嫌之说,虽未能破被之交,而我之亲邻伐叛两有辞矣.“汪走顺:张

18、方乎西北边防思想 i略第 27 卷张方平不仅着重“伐交“ 战略 ,而且更注意“敌攻敌“ 策略的运用.宋真宗在位期间 ,拓跋氏政权向河西走廊发展势力,先攻灭西凉府六答蕃部政权,后叉与青唐喃厮哕政权等发生战争,间蕃部结怨 Ih 深,加之“ 今诸戎能为元吴后患者惟洮凉尔.因此,采取适当措施,联络西部洮凉,邈川等处的蕃部力量,共同对付西夏,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张方平指出.宋政府在西部外交上的不足,关键在于缺乏诚意的举动.“驭戒外蓍之道 ,惟赏利怀诱 ,亦在诚信要结.今邈川介予西鄙.感蒙恩德.纳忠为用,常所赠贿恐未足以致其力“.宋政府应该付诸行动 ,以示诚意,仅靠厚币贿赂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对宋来说亦是财政上的一项不必要的支出.张方平的这一认识在当时是较有远见和明智的,表现了他对西部少数民族以城相交的正确策略.然而重视西部少数民族的力量,并不表明要过分倚重之.由于西部分散的吐蕃各部族始终没有发展成一支强大的力量,对西夏右厢地区造成威胁,邈川之众固未能困元吴也,“ 正确的作法只能是“ 我因其力而假之势 分其备御,兹亦多算之一端也.“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