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
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面这段邀请词中的画线部分,不是谦辞的一项是( )
值此新春佳节,愚兄特在寒舍略备薄酒 , 诚邀贤弟把酒畅聊,共叙情谊。明晚六时,恭
候光临。
A. 愚兄
B寒.舍
C薄.酒
D贤.弟
【答案】 D
【解析】 【分析】 ABC都是谦称, D.属于敬辞,贤弟:敬称自己或别人的弟弟。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词义的能力,题目要求从谦敬方面进行辨析, 谦语:表示谦虚或谦
恭的言辞;敬语: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在人们日常交际,特别是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平时学习时要对这两种词语进行积累。
2.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如《范进中举》 “果然天上 ‘文曲星 ’是打不得的 ”一句中的 “文曲
星”,按旧时迷信说法,指主管文运的星宿。
B. 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很多地方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岳阳的巴陵戏。
C. 律诗共有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D.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如
“卿今当涂掌事 ”中的 “卿 ”是古代臣对君的爱称。
【答案】 D
【解析】 【分析】 “卿 ”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
3.下列是对我国相关传统文化、文学常识的理解,其中说法有误的是( )
A. (纪年)我国古代用干支或皇帝的年号纪年。元丰六年(《记承天寺夜游》)、文帝之后六年(《周亚夫军细柳》)、晋太元中(《桃花源记》)所用纪年方法相同。
B. (称谓)古人讲究礼节,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用敬称,如 “令郎 ”“家君 ”“贤弟 ”,对自己一方
则用谦辞,如 “尊君 ”“舍妹 ”“小儿 ”等。
C. (年龄)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不同的称呼,如:豆蔻 ——女子十三四岁,弱冠
——男子二十岁左右,花甲 ——六十岁。
D. (文体)词在隋唐兴起,宋代进入全盛时期,又称 “曲子词 ”,也叫 “长短句 ”“诗余 ”等。
【答案】 B
【解析】 【分析】 “家君 ”:家父。是谦辞。 “尊君 ”:对对方父亲的尊称,是敬称。故选 B。
故答案为: B。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
体系。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他的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重点塑造了夏洛克这个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B. 杜甫被誉为 “诗圣 ”,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春望》都是他的作品。
C.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其笔下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D. 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她的作品《老王》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答案】 B
【解析】 【分析】
B.表述错误,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故选
B。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5.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B.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春》和《背影》均是他的作品。
C. 普希金,俄国诗人、小说家,被称为 “俄罗斯文学之父 ”,著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
D.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会试、乡试、殿试三级,会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 “孝廉 ”。
【答案】 D
【解析】 【分析】 D 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考中的称举人。
会试考中的称贡士。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常识的掌握情况。选择前,最好先理顺清楚科举考试中的各种考试制度和名称。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古代有许多特定年龄的别称,如 “弱冠 ”是指男子
经成年。 “耄耋 ”指八九十岁。
)
20 岁时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表示已
B. 科举考试中的 “乡试 ”,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参加乡试而中为举人。
C.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与俄国的屠格涅
夫、美国的欧 ·亨利并称为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
D. 铭,古人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是用韵的。
【答案】 C
【解析】 【分析】 ABD 表述正确。 C 项,屠格涅夫不属于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俄国的契诃夫属于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铭、说、记、表 ”等都是文体的标志,无论叙事、抒情、写景,都是为了表达观点。
B. “风骚 ”本指《诗经》中的 “国风 ”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C.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现宝,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是最基本的定则。
D. 中国传统戏曲脸谱的各种颜色有不同的代表意义,如关公的红色脸谱代表忠义。【答案】 A
【解析】 【分析】 A 项有误,都是为了表情达意,不仅为了表达观点;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比照辨析正误。
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北宋: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周敦颐。
B. 年号:庆历、崇祯、元丰、太元。
C. 泰戈尔:《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吉檀迦利》。
D. 律诗:《月夜忆舍弟》《水调歌头》《商山早行》《长沙过贾谊宅》。【答案】 D
【解析】 【分析】 D.《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不是律诗。故选 D。
故答案为: D
【点评】解答时需要对作者、作品、出处等内容做到了如指掌。
9.我国古代用干支和皇帝的年号纪年。下列选项中所用的纪年方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庆历四年春(《岳阳楼记》) B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记承天寺夜
游》)
C. 崇祯五年十二月(《湖心亭看雪》) D. 己亥之二月也(《满井游记》)
【答案】 D
【解析】 【分析】 D 项与其它三项不同。此项属于干支纪年。 “己亥 ”中 “己 ”为天干之一,“亥 ”为地支之一。其它三项都是皇帝的年号纪年。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对文中出现的文化常识加以识记和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理解辨析。
10. 下面四个称谓均出自《范进中举》,其中是谦称的一项是(
)
A. 宗师 B高.邻 C贤.婿
D晚.生
【答案】 D
【解析】 【分析】 D 项是谦称。晚生是谦辞,后辈对前辈自谦之称,是旧时文人在前辈面前的谦称。其它三项都是敬辞。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敬辞和谦辞的文化常识。答题时应注意,敬辞又叫尊称,一般指比较尊敬的称呼,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谦称自己不聪明,学识浅薄,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
好,身份低微,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等。 “宗师 、 高邻 、 高邻 ” 都是敬辞, “晚生 ”是谦辞。
11. 拓展关联知文化。
(1)【任务一】辨识对联。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使其著称于世。下面是关于岳阳
楼的一幅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
去老范一千年,后 ________先 ________,几辈能担天下事;
揽 ________________ ,南来北往,孤帆曾系画中人。
A.悲 喜 八百里大湖
B.乐 忧 大湖八百里
C.喜 悲 大湖八百里
D.忧 乐 八百里大湖
(2)【任务二】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或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帝王年号纪年:庆历四年春、崇祯五年十二月、己亥之二月也
B.七言律诗:《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C.谥号命名:《范文正公集》、《欧阳文忠公集》、《东坡乐府笺》
D.作家称谓:余光中(乡愁诗人)、雨果(法国人道主义作家)、温庭筠(杜陵游客)
【答案】 ( 1) B
(2) D
【解析】 【分析】(
1)根据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忧乐观,可知应
是“先忧后乐 ”,“老范一千年 ”是 “名词 +数量词 ”,可知下联应对 “大湖八百里 ”,故选
B。
( 2) A
项, “己亥之二月也 ”是干支纪年;
B 项,《行路难》是古体诗;
C 项,《东坡乐府
笺》中, “东坡 ”是苏轼的号,不是谥号。故选 D。
故答案为: ⑴ B; ⑵D
【点评】 ⑴ 本题考查考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难度不大,考生在熟悉对联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上联和掌握的知识能够完成此题。
⑵ 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考生在平时注意留心记忆,结合选项的说法,仔细辨析。
12. 下列陈述或做法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为了欢迎来访的兄弟省教师代表参观团,学校挂出了欢迎标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
乎! ”
B. 毕业了,张小明在王丽丽的毕业留言本上写下一则赠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
沧海。 ”
C. 小芳过生日,小燕送个她一个布娃娃,说: “这是我惠赠给你的,愿她天天伴着你让你开
心快乐。 ”
D. 李华将写好的作品出版社的季老师审查,并附了一句话: “尊敬的季老师,这是我的拙
作,请您斧正! ”
【答案】 C
【解析】 【分析】 C项,错在 “惠赠 ”是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故选 C。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的语言运用的能力,要求考生说话要得体,注意平时掌握基本的谦词和敬辞,对选项进行逐项的辨析。
13.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郭沫若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他的代表性的剧作有《屈原》《棠棣之花》等。
B.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一食或尽粟一石 ”中的 “钟 ”“石 ”都是古代的容器,也作容量单位。
C. 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加冠礼 ,仪式上男子束发戴帽 ,后人就常用 “冠 ”或 “加冠 ”表示成年。
D.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周亚夫军细柳》分别出自《左传》《战国策》《史记》。这几部书既是史学著作,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答案】 C
【解析】 【分析】 ABD 表述正确。 C 此题错在 “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加冠礼 ”的表述, 古时男子行加冠礼是在二十岁。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有文学和文化常识,这些常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如: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姓名称谓、天文地理等,非常容易记混,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记多练,才能在考试的时候正确答题。
14. 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被称为 “天下第一楷书 ”,它率意灵动体式变化多端,达到炉
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B. 张老师在书房里挂了一幅对联,上联是 “经霜更知秋水明 ”,下联是 “历劫方显钢骨硬 ”,
李老师说上下联挂反了。李老师的判断是对的。
C.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按照传统的习俗人们通常会去登高,然后喝一些雄黄酒,到了晚上还会一起去赏月、猜灯谜,活动丰富多彩。
D. 小明在家不爱学习,妈妈教导他说:“我今年 40 岁了,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我知
道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你要改正啊! ” 【答案】 B
【解析】 【分析】 A 项错误,《兰亭集序》被称为 “天下第一行书 ”。
B 项正确。
C 项错误,赏月、猜灯谜不是重阳节的习俗。
D 项错误,知天命表示年龄 “五十岁 ”。故答案为 B。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这些常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如:姓名称谓、天文地理等,非常容易记混,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记多练,才能在考试的时候正确答题。
15. 班级正在展 “勇于担当,兼济天下 ”的主题活动,根据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 1)【观点论述】活动中,同学们观看了央视播放的纪录片《天国工匠》第八集 “大任担
当”。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风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
复师马字、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
但也都为此在时间、精力等方面做出了牺牲。观影结束后, “如何看待责任担当 ”成为大家
热议的话题。请围绕话题,发表议论,写观点、理由及结论。( 80 字以内)。
(2)【故事链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上图专我国古代一位在国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历史人物有关。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 60 字以内)
( 3)【对联续写】下面有两副未完成的对联,请选择其中的一副,围绕活动丰题,续写下联。
① 上联:能文能武迎挑战
下联: ________
② 上联: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
下联: ________
【答案】 ( 1)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作为炎黄子孙,都应该勇于
担当,忠诚奉献,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为民谋福,为国出利。
( 2)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攻打鲁国,以强凌弱,关键时刻,曹刿挺身而出,献计于庄公,在战场上指挥得当,最终大败齐军。
( 3)多艺多才有担当;曹刿请命无愧匹夫之责
【解析】 【分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
⑴ 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观点态度。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
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围绕 “如何看待责任担当 ”这一话题摆
明自己的看法并阐述理由即可。
⑵考查学生对名人故事的了解和概括。从图画可以知道,两个人物是鲁庄公和曹刿,是 “曹
刿论战 ”的故事。根据了解的内容概括作答即可。
⑶ 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能力,要结合对联常识来分析。首先,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其次,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第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即词类相当,结构相应;第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第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
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围绕 “勇于担当,兼济天下 ”的主题和上联的提示拟写下联即可。
故答案为: ⑴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作为炎黄子孙,都应该勇于担当,忠诚奉献,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为民谋福,为国出利。
⑵ 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攻打鲁国,以强凌弱,关键时刻,曹刿挺身而出,献计于庄公,在战场上指挥得当,最终大败齐军。
⑶多艺多才有担当;曹刿请命无愧匹夫之责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围绕观点阐述理由即可。
(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学习重积累,多运用,并不断总结活动的经验,作出简洁准确的表述。
( 3)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注意:上下句字数相等;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
16.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富有浓郁民俗特色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五色斑斓。
(1)请根据诗意填写上相应的传统节日,使诗句完整。
A.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 ________。
B.年年 ________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C.爱 ________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D.忆对 ________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2)请写出一句描写重阳节的诗句,并指出诗句中涉及的节日风俗。
【答案】 ( 1)清明;端午;元宵;中秋
(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风俗:登高插茱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风俗:登高。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风俗:赏菊喝菊花酒。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诗句填写传统节日的能力。 A 句出自宋代晏殊的《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诗句应为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 B 句出自宋代赵蕃的《端午三首》,诗句应为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 C 句出自元代的《折桂令 ·元宵》,诗句应为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 D 句出自宋代辛弃疾的《一剪梅 ·中秋元月》,诗句应为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据此填写即可。
( 2)本题考查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有关重阳节的诗句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涉及的风俗是登高插茱萸。
故答案为:( 1)清明;端午;元宵;中秋。
(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风俗:登高插茱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风俗:登高。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风俗:赏菊喝菊花酒。
【点评】( 1)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
关。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
五)、清明节(阳历: 4 月 5 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
( 2)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
生活文化内容,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表现节日的诗句有很多,春节: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王安石《元日》; 2、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 —(唐)孟浩然《田家元日》。重阳节: 1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唐)杜甫《登高》;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秋节: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17. 学习完《马说》一文后,你所在的班级拟开展一次有关 “马 ”的知识竞赛活动。假如你
也是参赛选手之一,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 1)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实的朋友。请根据你的积累,写出关于 “马 ”的成语、谚语以及古诗各两个。
( 2)自古英雄乘骏马,在中国历史上及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诸多英雄豪杰,也有许多宝马良驹。请写出下面名马的乘骑者。
① 赤兔马:
________
② 乌骓马:
________
③ 的卢马: ________ ④ 黄骠马:
(3) “马”字演变的历程是( )
________
A.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
B.甲骨文 —金文 —隶书 —楷书 —篆书
C.金文 — 甲骨文 —篆书 —隶书 —楷书
D.甲骨文 —金文 —篆书 —楷书 —行书
【答案】 ( 1)成语: ① 马到成功; ② 一马当先。
谚语: ① 牛头不对马嘴。 ② 人奔家乡马奔草。
古诗句: ①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②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2)吕布;项羽;刘备;秦琼
( 3) A
【解析】 【分析】( 1)根据平时积累答题,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
答案符合题意即可。示例如下,成语: ① 马到成功; ② 一马当先。谚语: ① 牛头不对马嘴。 ② 人奔家乡马奔草。古诗句: ①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②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2)根据平时对名著的了解答题,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 3)首先,理清中国汉字演变的顺序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再仔细观察
“马 ”字的字体,也符合这一顺序;因此本题选A。
【点评】( 1)本题考查成语、谚语及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默写题主要有:直接性默写题、理解性默写题、迁移性默写题、运用性默写题、简单赏析性默写题五种类型。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
用。默写时要做到 “三不 ”: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属于应用性默写,只要按照识记默写出相应的成语、句子,不出错字即可。
(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积累的能力。名著阅读主要考查《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今中外名著的阅读情况。从考查角度讲,名著阅读主要是从作家、作品、阅读体验与评价
等方面进行考查。要做好这样的题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① 要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
规定的文学原著; ② 要学会对相关知识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故事背景等进行梳理,然后认真记忆; ③ 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训练。
( 3)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学习的知识要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运用,这样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活学活用才是我们所提倡的。
18.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为世界唯一的表意文字,汉字传承着中华文化。形成汉字的每一个构件,都表
达着自己的意思,存在着书写的审美。俗话说, “见字如见人 ”,正是如此。当我们见到苍
劲有力的字迹,会感受到书写者刚毅的性格;见到舒展悠扬的笔画,能感受到作者的不拘
一格。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的程荣教授认为,汉字手写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
被电子输入所取代。
材料二:近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倍受人们的关注。三档电视节目的主创都认为,这是由于节目切中了观众心中对于文化、文字知识的渴求。
材料三:《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说,一个社会的文化诉求是我们能写好字的关键,现在一些人随意拿汉字、汉语调侃、戏谑,解构汉语的语法规则,歪曲一些字的形音义等。长此下去,作为母语的汉字本体就会发生蜕化和异化,它反过来又会侵蚀我们的精神和文化。因此我们的社会要有文化诉求,要有文化素养,让这种文化修养、文化诉求走到全民层面上是写好汉字的关键。
( 1)阅读上面三则材料,分别提取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 2)某学校组织促进同学们手写汉字的有关汉字书写系列活动。小岚认为现代化的汉字输入方式更便捷,手写已经不再重要,这样的活动没有必要参加。请你以朋友的身份劝说小岚积极参加此次活动。
( 3)汉字中有一类字叫做 “会意字 ”,清代学者王筠说: “会意者,合二字、三字之意以成
一字之意。 ”请从给定的会意字当中选择一个,仿照示例对其字义进行解析。
会意字:从、吠、休、炙、苗。
示例:晶,由三个 “日 ”字构成, “日 ”为发光体,三个 “日 ”更具光亮,因此, “晶 ”是光亮的意思。
【答案】 ( 1)材料一:汉字即能表意又具书写美,是不会被电子输入取代的;材料二:汉字及语言类节目受欢迎的原因是人们对文化和文字知识的渴望;
材料三:写好汉字的关键是社会要有文化诉求和文化修养。
( 2)小岚,汉字不仅蕴含丰富的表意文化,更具有独特的书写审美,这些都是传承千年的宝贵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学生,伫立在时代的洪流中心,我们更应肩负起传承汉字文化的责任,因此希望你能加入到我们的活动中来。
( 3)从,两个 “人”构成 “从 ”,二人相随,所以 “从 ”是跟从的意思。
吠,由 “口”和 “犬 ”构成,狗之声从口出,因此 “吠 ”指狗叫。
休,由 “人”和 “木 ”构成,一人在树旁,因此有休息之意。
炙,上面是 “肉 ”,下面是 “火 ”,肉在火上烤,所以 “炙”指烤肉。
苗,上面是 “草 ”,下面是 “田 ”,田中长出植物,所以 “苗 ”指初生的植物。
【解析】 【分析】( 1)从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的程荣教授认为,汉字手写不
应该、也不可能完全被电子输入所取代 ”“三档电视节目的主创都认为,这是由于节目切中
了观众心中对于文化、文字知识的渴求 ”“因此我们的社会要有文化诉求,要有文化素养,
让这种文化修养、文化诉求走到全民层面上是写好汉字的关键 ”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 2)这是一道典型的劝告类口语交际题,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由题意可知,观点一定
是手写仍然重要,这样的活动有必要参加。( 3)此题是根据字的构造对字进行趣解。先明确字的构成,然后根据字的意义写一句连贯的话即可。
故答案为: ⑴ 材料一:汉字即能表意又具书写美,是不会被电子输入取代的;材料二:汉字及语言类节目受欢迎的原因是人们对文化和文字知识的渴望;材料三:写好汉字的关键是社会要有文化诉求和文化修养。
⑵ 小岚,汉字不仅蕴含丰富的表意文化,更具有独特的书写审美,这些都是传承千年的宝
贵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学生,伫立在时代的洪流中心,我们更应肩负起传承汉字文化的责任,因此希望你能加入到我们的活动中来。
⑶ 从,两个 “人 ”构成 “从 ”,二人相随,所以 “从 ”是跟从的意思。吠,由 “口 ”和 “犬 ”构成,狗之声从口出,因此 “吠 ”指狗叫。
休,由 “人 ”和 “木”构成,一人在树旁,因此有休息之意。
炙,上面是 “肉 ”,下面是 “火 ”,肉在火上烤,所以 “炙 ”指烤肉。
苗,上面是 “草 ”,下面是 “田 ”,田中长出植物,所以 “苗 ”指初生的植物。
【点评】 ⑴ 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及概括能力。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每个语句中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提炼出所有信息。
⑵ 此题考查口语交际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认真审明题意,搞清具体语境。具体表达要有称呼,要有礼有节,要符合人物身份,要合情合理,同时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明确。
⑶ 本题考查理解会意字字义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了解会意字的特点,然后再分析这个会意字有哪几个字组成,每个字是什么意思,最后再把这几个字的意思综合起来进行思考,就能明确这个会意字的字义。
19. 给下面各题选出正确的一项。
(1)根据下列句子,从备选答案中选出相应的春天节气( )
射鸭矮阑苍藓滑,画眉小槛晚花迟。一年弹指又春归。
A.立春
B.谷雨
C.惊蛰
D.春分
(2) “爆竹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这里的 “屠苏 ”指的是(
)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3)《诗经》中的 “七月流火 ”指的是( )
A.天气炎热似火
B.天气渐渐转凉
C.流星异常出现
D.天气渐渐转暖
(4)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那句话最相似( )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C.公生明偏生暗
D.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李先生最近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庆祝弄璋之喜,李先生近来的喜事是( )
A.新婚
B.乔迁
C.得子
D.高升
【答案】 ( 1) B
( 2) C
( 3) B
( 4) B
( 5) C
【解析】 【分析】( 1)《浣溪沙》仇远。红紫妆林绿满池,游丝飞絮两依依。正当谷雨弄
晴时。射鸭矮阑苍藓滑,画眉小槛晚花迟。一年弹指又春归。故选 B。
( 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
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 “驱邪 ”和躲避瘟疫。故选 C。
( 3)七月流火 ”一词源于《诗经》 ——《诗 ·豳风 ·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所谓“流火 ”,《辞海》缩印本第 952 页释义: “火,星名,即心宿。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
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时暑热开始减退。 ”另孔颖达疏: “于七月之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将寒之渐。 ”这说的是天气渐渐凉了。故选 B。
( 4) B 符合,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的意思是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
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的意思是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也能成为好人。 A 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C 公正就耳聪目明,偏私就昏暗愚昧。 D 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
( 5)弄璋:古人把璋给男孩玩,希望他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旧时常用以祝贺人家生男孩。故选 C。
故答案为: ⑴ B; ⑵ C; ⑶ B; ⑷ B; ⑸ C
【点评】 ⑴ 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常识的积累。 “射鸭矮阑苍藓滑,画眉小槛晚花迟。一年弹指又春归 ”一句中的 “晚花迟 ”“又春归 ”表现春天已到了尾声,所以对应的应是春天最后一个节气,即:谷雨。
⑵ 本题考查诗歌名句的理解。 “爆竹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是王安石《元日》中的一句, “屠苏 ”是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风俗。
⑶ 本题考查常识的理解。 “七月流火 ”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诗经》,指大火星(心宿二,天蝎座主星)西行,最终逐渐离开天际,古人以此作为夏去秋来,天气转凉的标志。
⑷ 本题考查成语及古语的理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
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⑸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弄璋:古人把璋给男孩玩,希望他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旧时常用以祝贺人家生男孩。
20.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故乡》都出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
B.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 “端 ”字有 “初始 ”的意思,因此 “端五 ”就是 “初五 ”。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 “午”月,因此 “端五 ”也就渐渐演变成了 “端午 ”。
C. 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 “月亮 ”常代表思念, “鸿雁 ”可抒发乡愁, “梅花 ”有高洁之意。
D. “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就算我没有同稼轩一般的才华,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 ”,歌词中涉及到的古人依次是:苏轼、陆游、辛弃疾。
【答案】 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对作者、作品、出处等内容做到了如指
掌,平时对课文的文学常识进行积累。 A.错误。《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中国
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出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故答案为: A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
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