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
1.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 。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
不 ,不 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
① 之。霍氏秉 日久,害之者多
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 厚之,宜以
抑制,无使至亡。 三上, ② 。
其后霍氏 ,而告霍氏者皆封,人 徐生上 曰:臣 客有 主人者, 其灶直突
③ , 傍有 薪。客 主人:
“更 曲突, 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默然不 。俄
而家果失火, 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 牛置酒, 其 人,灼 者在于上行
④
,
各以功次坐,而不 言曲突者。人 主人曰:
“ 使听客之言,不 牛酒, 亡火患。今
功而 ,曲突徙薪亡恩 ,焦 上客耶?
”主人乃寤而 之。
(《 ·霍光 》)
【注】 ① 害:妒忌,怨恨。
② : 代制度,上 言事,皇帝不采用的,就来个
,意思是知道了,表示作 。
③ 突:烟囱。 ④ 上行( háng):上位。
(1)解 下列划 。 ① 霍氏秉 日久 ________
② 主人乃寤而 之 ________
③ 客 主人 ________
(2)用 代 翻 画 的句子。更 曲突, 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 3) “曲突徙薪 ” 个故事 明了什么道理?文中上 人引用 “曲突徙薪 ”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答案】 (1) 掌;同 “悟”,醒悟;告 , ⋯⋯
( 2)把烟囱改 弯曲的,使柴草 离(烟囱);不然的 ,将会 生火灾。
( 3) 明了凡事要先考 到危 的存在,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危 生的道理。作者借 个故事委婉 皇上, 徐生 不平,希望皇上能 上疏霍氏 盛 患的徐生 行嘉 。
【解析】 【分析】( 1)考 文言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 文言常用 的掌握来判断字 。解 要注意辨析 和用法的 化,根据 境
判断字 。此 多古今异 ,如 “寤 ”:同 “悟 ”,醒悟。所以千万不要以今 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 。
(2)本 考 学生 文言句子的翻 能力。文言 句的翻 首先要知道文言 的意思,
把 词 语 放 到 语 境 中 , 根 据 上 下 文 推 断 也 不 失 是 一 种 较 好 的 方 法 。 注 意 “更 ”“曲突”“徙 ”“不”“且”等字 的翻 。
( 3)此 考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 要根据文本理解成 和情 ,明确故事 展前后因果关系。 “曲突徙薪 ”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 消除可能 致事故 生的因素,防患于未然。作者借 个故事希望皇上能 上疏霍氏 盛
患的徐生 行嘉 。寓言是 有 或 刺的故事。主 都是借此 彼,借 近,借古 今,借小 大,寓 深的道理于 的故事之中。
故答案 :( 1) 掌;同 “悟 ”,醒悟;告 , ⋯⋯
( 2)把烟囱改 弯曲的,使柴草 离(烟囱);不然的 ,将会 生火灾。
( 3) 明了凡事要先考 到危 的存在,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危 生的道理。作者借
个故事委婉劝诫皇上,为徐生鸣不平,希望皇上能对上疏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赏。【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附参考译文】
当初,霍氏一家骄横奢侈,茂陵人徐福就曾指出: “霍氏必亡。凡奢侈无度,必然傲慢 不
逊;傲慢不逊,必然冒犯主上;冒犯主上就是大逆不道。身居高位的人,必然会受到众人
的厌恶。霍氏一家执掌权利的日子很久了,遭到很多人的厌恶,天下人厌恶,又作出大逆
不道的事,怎么可能不灭亡呢! ”于是,上书朝廷说: “霍氏一家权势太大,陛下既然厚爱
他们,就应随时加以约束限制,不要让他们发展到灭亡的地步! ”上书三次,天子听到了,
未加采纳。后霍氏一家被诛杀,曾告发过霍氏的人都被封赏,有人上书汉宣帝,为徐福鸣不平说: “我听说,有一位客人到主人家拜访,见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又堆有柴薪,这位客人便对主人说: “您的烟囱应改为弯曲的,并将柴薪搬到远处去,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主人默然,不予理会。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邻居们共同抢救,幸而将火扑灭。于是,主人家杀牛摆酒,对邻居表示感谢,在救火中烧伤的被请到上座,其余则各
按出力大小 依次就坐,却没有请那位建议他改弯烟囱的人。有人对这家主人说:当初要是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就不用杀牛摆酒,终究不会有火灾。如今论功请客酬谢,建议改弯
烟囱、移走柴薪的人没有功劳,而在救火时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才是上客吗? ?主人这才醒悟,将那位客人请来。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
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 蒙辞以军中多务 ________ ②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________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 ________ ④ 但当涉猎 , 见往事耳 ________
(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本文运用对话的方式来塑造人物,通过 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揭示了 ________
大有好处的道理。
( 4)文中画线句子是 “刮目相待 ”后鲁肃与吕蒙结友的举动,请你对这个句子进行赏析。【答案】 (1)推托;好处;哪里比得上;粗略地阅读
( 2)①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② 读书人分别三日,就
应该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老兄为什么对(这个)道理知道得这么晚呢!
( 3)孙权劝学;吕蒙学有所成;读书学习
( 4)一方面是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说明他爱才、惜才;另一方面从侧面衬托出吕蒙才
略的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从而表达 “开卷有益 ”的中心。
【解析】 【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平时一定要
注意积累,尤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重视课本课本下方注释
词语的积累.推托 | 好处 | 哪里比得上 | 粗略地阅读。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忠实原文,逐字翻译,语言通顺,特别留
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翻译此句,要注意 “博士 ”
为古今异义, “邪 ”为通假字,要落实 “岂 ”“治 ”的意思。 ①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② 读书人分别三日,就应该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老兄为什么对(这个)道理知道得这么晚呢!
(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主题以及写作技巧理解分析的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认真理解分析并判断正误。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
题的能力。 “通过孙权劝学、吕蒙学有所成的故事,揭示了读书学习大有好处的道理”
(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内
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通过分析可知:一方面是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说明他爱才、惜才;另一方面从侧面衬托出吕蒙才略的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
从而表达 “开卷有益 ”的中心。
故答案为:( 1)推托 好处 哪里比得上 粗略地阅读
( 2)①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② 读书人分别三日,就
应该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老兄为什么对(这个)道理知道得这么晚呢!
(3)孙权劝学 吕蒙学有所成 读书学习
(4)一方面是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说明他爱才、惜才;另一方面从侧面衬托出吕蒙才
略的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从而表达 “开卷有益 ”的中心。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
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注意 “博士 ”为古今异义, “邪”为通假字,要落实 “岂 ”“治”的意思。保证语句通顺即可。译文: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 “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 ”
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 “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
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
常惊奇地说: “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 ”吕蒙说: “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
的变化这么晚呢!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
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
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
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 1)《卖油翁》的作者是 ________朝的 ________。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 睨之久而不去 ________
② 以钱覆其口 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吾射不亦精乎?
② 康肃笑而遣之。
( 4)文中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请分别指出来。【答案】 (1)北宋;欧阳修
( 2)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盖
(3) ① 我射箭的本领不也是很精湛吗? ② 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 4 )陈尧咨因 “善射 ”而 “自矜 ”,了解了卖油翁技艺精湛后态度变得谦和。卖油翁不因有长处而骄傲自满。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卖油翁》的作者是北宋的欧阳修。
(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这里 “睨 ”是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
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 ”“删 ”“调 ”“换 ”“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
“遣 ”的翻译。
(4)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及主题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
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来分析。陈尧咨因 “善射 ”而 “自
矜”,了解了卖油翁技艺精湛后态度变得谦和。卖油翁不因有长处而骄傲自满。
故答案为:( 1)北宋;欧阳修。
(2)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盖
(3) ① 我射箭的本领不也是很精湛吗? ② 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 4 )陈尧咨因 “善射 ”而 “自矜 ”,了解了卖油翁技艺精湛后态度变得谦和。卖油翁不因有长处而骄傲自满。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方面是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有时
还要对主要人物进行评析;另一方面是分析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 ,并分析其作用。在分析人
物形象时一定要找出文中对人物描写的关键语句和具体事例来分析,切记不可脱离文本。
分析陈尧咨和卖油翁的形象时,要注意从两方面全面分析。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1)文段选自《 ________》,作者 ________,是我国 ________(朝代)著名 ________家。
(2)下列选项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可爱者甚蕃(值得)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玩弄)
C. 陶后鲜有闻(新鲜) D亭.亭净植(竖立)
(3)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划线的虚词或指出其作用。
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________ 而 ________
②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 ________ 甚 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 )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请说说 “菊 ”和“牡丹 ”在表达文章主旨上起了什么作用?作者对莲的赞美寄寓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案】 ( 1)爱莲说
;周敦颐
;北宋
;哲学
( 2) C
( 3)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表转折, “却 ”
;从
;十分,很
( 4) ①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 5)作者用菊花来正面衬托,用牡丹来反面衬托莲花的高贵品质,寄寓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解析】 【分析】选自《爱莲说》。作者:周敦颐。朝代:北宋。( 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要注意识记《爱莲说》的作者、朝代等。( 2)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
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积累识记,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
今异义、一词多义。 “陶后鲜有闻 ”的 “鲜 ”是 “少,很少 ”的意思。( 3 )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
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中 “之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表转折,可翻
译为 “却 ”。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中 “自 ”翻译为 “从 ”。“甚 ”翻译为 “很 ”。( 4)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注意 “予 ”、 “染 ”、 “濯 ”、“妖 ”、 “鲜 ”、 “闻 ”的意思。( 5)此题既考查所使用的手法,也考查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文意可知作者用菊花来正面衬托,用牡丹来反
面衬托莲花的高贵品质,表现了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
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1)本文选自 ________,作者 ________,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 山门圮于河 ________ ② 阅十余岁 ________
③ 求石兽于水中 ________ ④ 棹数小舟 ________
⑤ 湮于沙上 ________ ⑥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________
⑦ 转转不已 ________ ⑧ 但知其一 ________
( 3)理解下列句子中 “为 ”的不同含义:
①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 众服为确论
③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③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5)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答案】 (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
( 2)倒塌;经历;寻找;划(船);埋没);颠倒、错乱;停止;只
( 3) ① 被 ② 认为 ③ 成为
( 4)①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带走呢? ② 一定会
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泥沙成为坑洞。 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表面
现象,而不了解深层本质的情况太多了,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5)道理: ① 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② 实践出真知。 ③ 实践经验有时
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启示: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解析】 【分析】( 1)文学常识的考查。答这种题,必须要熟悉原著的情节内容。死记硬背作者。( 2)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
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如 “已 ”:停止。 “但 ”:只。( 3)
“为 ”这个词在文言中词义多变,用法也较多。可以作动词,可以作介词,还可以作句末语
气词。因语义不同,读音也随之有变。比如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此 “为 ”表被动。( 4)文
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
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
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 “尔辈 ”“物理 ”“啮 ”等词语,
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
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要把道理和启示分开来谈。
【点评】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
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 二石兽并沉焉 ________
② 以为顺流下矣 ________
③ 棹数小舟 ________
④ 湮于沙上 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②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用文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 “石必倒掷坎穴中 ”的。
( 4)老河兵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 “老
河兵 ”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15 字以内)
【答案】 (1)一起;认为;船桨,这里指划船;埋没
( 2) ① 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
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② 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 4)老河兵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
的。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根据实际经验,全面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5)应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解析】 【分析】( 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此题较为简
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要注意 “并”解释为 “一起 ”。
( 2) “转转 ”的意思是 “翻转 ”; “已 ”的意思是 “停止 ”;“遂 ”的意思是 “于是,就 ”; “溯流 ”的意思是 “逆流 ”; “逆 ”的意思是 “与顺相对 ”。
( 3)仔细阅读全文,根据题目要求找出文中语句即可。
( 4)从选文来看,老河兵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等因素。从其 “老河兵 ”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 5)解答本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及主题,联系生活实际,由此及彼,谈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启
示,符合字数要求即可。从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来看,可以得出如下启示: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故答案为:( 1)一起;认为;船桨,这里指划船;埋没。
( 2) ① 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
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② 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 4)老河兵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根据实际经验,全面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水流运
动等因素,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 5)应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点评】理解文言实词要遵照 “词不离句 ”的原则,把实词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结合整句的意思来判断它的具体含义。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
活用等现象。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平时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
7.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示儿燕
孙枝蔚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
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 ① 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
②
, 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选自《溉堂文集》)
【注释】 ① 未遑:来不及。遑,闲暇。 ② 旧窑:年深日久的陶瓷。窑,陶瓷器代称。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① 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 ________)
② 然贫家止有此器( 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要怕弄坏书,在书上加圈加点才是读书的好办法。
B. 珍惜书籍是那些有财力的藏书人的做法,穷人学不了。
C. 就算忍渴忍饥,穷人也不要把唯一的古瓷拿来做饭碗。
D. 书是拿来读的,别为了珍惜书籍而不充分使用它。【答案】 ( 1)的;仅仅,只
(2) C
【解析】 【分析】( 1 )本题中的 “止 ”是通假字,同 “只 ”,是一个副词,表仅限于某一范围,解释为 “只 ”“仅仅 ”。
( 2)本题从原文 “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 ”这句话可知,作者认为茶杯饭碗这类东西,明明知道是古瓷,但家贫只有这点器
物,不能不吃不喝去把它们珍藏起来。所以选项 C 的表述错误。故答案选 C。
故答案为: ⑴ 的;仅仅,只;
⑵ C。
【点评】 ⑴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附参考译文】
你在初读古书时,对于书本不要过于爱惜。因为过分爱惜书本,必然会束之高阁。要对书本加以圈点,看坏一本,不妨再买一本。爱惜书本是那些有财力的藏书家们的事情,我
些 的 人来不及效仿 种做法。譬如茶杯 碗,明明知道是古瓷, 当珍惜,但家 只有 点器物, 道不吃不喝去把它 珍藏起来 ?你 当懂得 个道理。
8.文言文
[甲 ]山不在高,有仙 名。水不在深,有 灵。斯是陋窒,惟吾德馨。苔痕上 ,草色入帘青。 笑有 儒,往来无白丁。可以 素琴, 金 。无 竹之乱耳,无案 之
形。南阳 葛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刘禹 《陋室 》)
[ 乙 ]王 字君厚, 陵人也。安 道, 精 ① 耽学,不 ,常丐食 《 》, 家
无 ② 斗 , ③ 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 其 而求改嫁, 笑而 之曰: “卿不 朱 臣
妻邪 ?” 者多 ④ 哂之。 守志弥固,遂 通儒。
(《王 安 道》)
[ 注 ]: ① 耽:极 好 ② 斗 :一斗粮食的 存。 ③ 意怡如:内心 是安适愉快的 ④ 哂: 笑。
(1)解 下列句中划 的 :
① 笑有 儒( ________)
② 无案 之 形( ________)
③ 不 ( ________)
④ 其妻患之( ________)
(2)翻 句子。
①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 守志弥固,遂 通儒。
( 3 )文中 “斯是陋室 ”,而 尾却 “何陋之有 ”,到底 屋子是陋 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 4) “苔痕上 ,草色入帘青 ”用了怎 的修辞方法? “上 ”和 “入 ”用在 里有何好 , 句写出了 境怎 的特点?
( 5) [ 甲 ]文的刘禹 和 [乙 ]文的王 都安 道,其具体表 有什么不同?
【答案】 ( 1)博学的人;使身体 累; 、 求; ⋯⋯感到担
( 2)① 是 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 得 陋了。 ② 王
守志向更加牢固, 于成 一位 学的大儒。
( 3)不 陋,因 居室 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 4 ) 偶; “上 ”“入”二字生 神,化静 ,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 景色的喜 之情; 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 5)甲文刘禹 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王 甘守 困, 心治学, 有所成。
【解析】 【分析】( 1) “ 笑有 儒 ”翻 “ 笑的都是知 渊博的大学者 ”, “ 儒 ”意思是“博学的人 ”。 “ 无案 之 形 ”翻 “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 累 ”, “ 形 ”意思是 “使身体 累 ”。 “ 不 ”翻 “不去 房、地、 等 ”, “ ”意思是 “ ”。“ 其妻患之”翻 “他的妻子 此感到 ”, “患 ”意思是 “ ⋯⋯感到 ”。
( 2)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句中 “斯 ”意思是 “ ”, “惟 ”意思是 “只 ”,“德馨 ”意思是 “品德高尚 ”。 ②“ 守志弥固,遂 通儒 ”句中 “弥 ”意思是 “更加 ”, “遂 ”意思是 “最 ”, “儒 ”意思是 “ 人 ”。两个句子 序正常,据此翻 即可。
( 3)甲文中 然开 写到 “斯是陋室 ”,但从文中可知: “惟吾德馨 ”——主人品德高尚;“苔痕上 ,草色入帘青 ”——居室 境清幽; “ 笑有 儒,往来无白丁 ”——交往人物高雅; “可以 素琴, 金 ”——日常生活 雅。据此作答即可。
( 4) “苔痕上 ,草色入帘青 ”运用了 偶的修辞手法。
“上 ”和 “入 ” 两个字把 “苔痕 ”、
“草色 ” 人化, “上”字生 地写出苔痕漫上台 的状 ,而
“入 ” 字生 地写 “草色 ” 有情,
映入帘中的可 形象,同 与“ ”、 “青 ”色彩搭配, 得陋室 境生意盎然而又与世隔
, 托出主人情趣高雅而安 道独善其身的独特形象。据此理解作答。
( 5)两文中都表 了作者安 道的精神。甲文中作者 身居
“陋窒 ”,但从 “苔痕上
,草色入帘青。 笑有 儒,往来无白丁。可以 素琴, 金 。无 竹之乱耳,无案
之 形 ”可以看出作者却因 境清幽,交往人物的高雅,日常生活的 松而感到高 。
乙文中 “安 道, 精耽学,不 ”, “ 家无斗 ,意怡如也 ”, “守志弥固 ”等句子表
了王 的特点, 然家庭 困,但依然 心治学。据此作答。
故答案 : ⑴ 博学的人;使身体 累; 、 求; ⋯⋯感到担
⑵ 是 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 得 陋了。 ② 王 守志
向更加牢固, 于成 一位 学的大儒
⑶ 不 陋,因 居室 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⑷ 偶; “上 ”“入 ”二字生 神,化静 ,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 景色的喜 之情; 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⑸ 甲文刘禹 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王 甘守 困, 心治学, 有所成。
【点 】 ⑴ 本 考 常 文言 意 的理解及知 的迁移能力。解答此 要 合句子 行理解, 的意思可根据知 的 累 合原句 行推断,考生在平 要注意 常 文言 的特殊用法 行 累。
⑵ 本 考 的是重点句子的翻 。解答此 要遵循翻 的原 ,掌握翻 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 漏、不随意增减内容, 文要 ,翻 要注意重点 和常 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 本 考 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 要整体理解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注意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⑷ 本 考 文章 句的作理解和 析。解答此 要注意 好 析的角度,一般是从修辞、 的运用 行 析。考生要抓住切入点, 合 句的内容、文章的主旨 行分析。
⑸ 本 考 考生的比 能力。解答此 要 懂两篇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人物形象。抓住人物有关的 句、事件 行分析理解。
【翻 】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 就 得有了灵气。 是 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 不到 陋了)。 到台 上的苔痕 色碧 ;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 里 笑的都是知 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 浅薄的
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
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 “这有什么简陋呢? ”
(乙)王欢,字君厚,是乐陵县人。他安于贫困,乐守圣贤之道,专心研究,沉迷于学
问。不去经营房、地、货等财产,经常是边讨饭边朗读《诗经》,虽然家里存粮不多,但
他的心境却始终保持和顺愉悦。他的妻子对此感到忧虑,有一次就焚毁他的书籍,并要求
离异改嫁,王欢却笑着对妻子说: “你没听说过朱买臣妻子的事吗? ”当时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讥笑他。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