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古诗阅读
连夕大风,凌寒梅已零落殆尽三绝(其二)
(宋)范成大
玉雪飘零贱似泥,
惜花还记赏花时。
赏花不许轻攀折,
只许家人戴一枝。
卜算子 ·咏梅
(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范诗和陆词都写了梅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范诗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爱惜之情;陆词写梅花被车轮碾压成尘依然芳香如故,表达了词人对坚贞不屈、死而不悔品格的赞赏。
【解析】 【分析】要求答出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读懂诗句后结合知人论世
的方法解读。两首诗都明白如话,很好理解。如 “玉雪飘零贱似泥 ”是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
泥; “赏花不许轻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 ”是说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自然表达的是对梅花的爱惜之情。而陆词的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
死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
故答案为:范诗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爱惜之情;陆词写梅花被车轮碾压成尘依然芳香如故,表达了词人对坚贞不屈、死而不悔品格的赞赏。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和鉴赏。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逻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考生要从诗歌的内容来剖析诗人的情感,从中去比较,分析不同的情感。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奉诚园 ① 闻笛
(唐)窦卑
曾绝朱缨吐锦茵,欲披荒草访遗尘。
秋风忽洒西园
② 泪,满目山阳笛
③ 里人。
次韵刚父即事绝句
(元)赵孟頫 ④
溪头月色白如沙,近水楼台一万家。
谁向夜深吹玉笛,伤心莫听后庭花。
【注】 ① 奉诚园:原始唐代名将马燧的园苑,马氏因功高盖主,遭德宗猜忌。
② 西园:
系 末建安 人宴游之所。 ③ 山阳笛: “山阳 ” 魏晋之 竹林七 旧游之地。七 中的嵇
康被司 氏 害后,向秀重 其旧居,听到 人吹笛,因而想到昔日游宴之 ,作《思旧 》。 ④ 孟頫:湖州人,宋王室后裔。
笛声中有故事,笛声中有情感, 合典故分 析两首 歌的情感。
【知 卡片】典故指 文等所引用的古 中的故事或 句。运用典故可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言 意丰。
【答案】 《奉 园 笛》: 人由如泣如 的笛声 想到 燧、嵇康的不幸遭遇,表达
人的不平之 和追慕先 的心情以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 感之情。
《次韵 父即事 句》: 孟頫在月色如沙的深夜听到一曲《后庭花》,借 “后庭花 ”的典
故表达内心的亡国之痛。
【解析】 【分析】第一首 写 人 奉城园的所 所 所感,首句通 楚王 和醉吐相茵故事,刻画出一个目光 大、胸次 广的人物形象, 其 是 燧高大的形象,但
一个 大的人物却遭德宗猜忌,表达了 人不平之 。次句 “欲披荒草 ”,咏凭
吊事兼写出旧园 址的荒凉。 “朱 ”“ 茵 ”与 “荒草 ”“ ”的 照,突出了一种今昔盛衰之
感。后两句写 人 古 今的悲痛,用了
“西园 ”“山阳笛 ”两个典故,秋 、园苑,是眼前
景; 笛、下泪,是眼前事。眼前的景,眼前的事烘托了 人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
感之情。
第二首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色,第三、四句写深夜听到玉笛的声音, 人 想到
“后庭
花”的典故,《后庭花》一般 是亡国之音,
人其 是借 “后庭花 ”的典故表达内心的亡
国之痛。
故答案 : 《奉 园 笛》: 人由如泣如 的笛声 想到 燧、嵇康的不幸遭遇,表达
人的不平之 和追慕先 的心情以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 感之情。
《次韵 父即事 句》: 孟頫在月色如沙的深夜听到一曲《后庭花》,借
“后庭花 ”的典
故表达内心的亡国之痛。
【点 】本 考 析 歌中使用典故的能力。把握 中 人的思想感情,要 合 歌的
写作背景,作者所 的 代及 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要 系 中的景、物、意象来体
会,此 要 真分析 歌典故的内容。多 累一些 歌中常 的 史故事,多 一些古
名句,无疑 准确把握 人的情感,理解 歌的主 是很有帮助的。概括思想感情的一
般模式 : 首 通 描写(叙述)
⋯⋯的景色(事件),抒 (表达或 了)
⋯⋯的感
情。
3. 歌,回答 。
秀州 本禅院 僧文 老方丈 ①
(宋)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 ② 已 儿童。
每逢蜀叟 日,便 峨眉翠 空。
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 ③ 百无功。
明年采 天台去,更欲 浙 ④ 。
( 自《 两浙 》)
【注】 ① 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文长老,
蜀人,报本禅院方丈。 ② 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 ③ 搜句:作诗。 ④ 浙东:指钱塘江以
南越、婺、处、台七州。
(1)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 ________。
( 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 ( 1)吴音渐已变儿童
( 2)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解析】 【分析】 ⑴ 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
作 ,苏轼的家乡在四川,长期在江浙做官,离开家乡多年, “吴音渐已变儿童 ”一句点明此意。
⑵ 体会思想感情,要结合苏轼的经历,从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虽然为官,却有一事无成的无奈,表达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故答案为: ⑴ 吴音渐已变儿童;
⑵ 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点评】 ⑴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先把握诗歌的大致意思,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紧扣题目的要求,即挑选最合适的句子回答。
⑵ 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4.古诗文阅读
(甲)临皋闲题
苏轼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
及助役钱耳。
(乙)记游松风亭
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
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 “此间有歇不得处 A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
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甚时也不妨熟歇 B
(丙)纵笔三首(其一)
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注】甲文为苏轼贬黄州时所作,乙文为苏装贬惠州时所作,丙诗为苏轼贬惠州再贬儋州
时所作。
(1)根据语境,给下列加下划线词选择正确的选项。
① 与此孰胜( ________) A.通 “熟” B.谁,哪一个 C.成熟
② 思欲就林止息( ________) A.完成 B.即使 C.靠近
③ 若人悟此( ________) A.好像 B.如果 C.你
( 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 3)结合语境,在乙文 A、 B 两处填上合适的标点,并说明理由。
( 4)丙诗意蕴丰富,选择下列一组词语,结合全诗,描摩诗人情感。
( 5)乙文中 “熟歇 ”意为 “充分休息 ”,它是苏东坡人生境界的一种标志。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说苏东坡 “熟歇 ”的人生境界在甲文《临来闲题》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 ( 1) B; C; B
( 2)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
要回家呢!
( 3) A 处,示例 1:填感叹号,更切合语境,更能表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 “忽得解脱 ”之感跃然纸上。示例 2:填问号,形成自我反问,更强烈
肯定地体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 “忽得解脱 ”之感跃然纸
上。 B 处,示例 1:填句号,更能体会苏东坡经过一番彻底领悟后的宁静。唯有这种宁静
才是苏东坡,才是豁达、闲适的苏东坡,才是看淡生死、看淡一切的苏东坡。示例 2:填
感叹号,因为 “熟歇 ”是苏东坡对人生的一种幡然醒悟,是他对人生的深刻体察。
( 4)示例 1: A:“白须 ”和 “酒红 ”相对(写 “对比 ”也对),通过颜色的变化,先描绘了自己容颜的衰老, “白须萧散满霜风 ”满带凄寒之气。末句忽借酒后脸上暂现红色一事,情绪轻快。色彩从霜白转入绚丽,传达出自己不以衰老为意的自我解脱,表达他对自己贬官且
多病的境遇的超脱和旷达。示例 2: B: “误喜 ”写出了 “小儿 ”把老父亲 “酒红 ”的醉面误当成是体健的 “朱颜 ”的欣喜;诗人自己 “一笑 ”点破 “小儿误喜 ”,对儿子之喜进行否定,回到对衰老的肯定。两词对照,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己病后饮酒的一种自嘲,表现出诗人的旷达和
超脱。
( 5)写作《临皋闲题》时,苏东坡被贬黄州,此次贬官是苏东坡人生的一大灾难。因 “乌
台诗案 ”差点丢了脑袋的苏东坡并没有沉浸在伤感之中,而是转而排遣痛苦。他在临皋亭
下,生活得自在舒服, “饮食沐浴 ”皆取自 “峨眉雪水 ”,竟无归乡之心!这种感受就是苏东
坡被贬他乡、不为困境所绊的 “熟歇 ”。而寄情山水,做江山风月的主人,更是一种旷达、
超脱的人生至境,更是苏东坡的人生 “熟歇 ”。
【解析】 【分析】( 1 )本题 ① 中的 “孰 ”古义既可以是通假字,通 “熟 ”,也可以翻译成
“谁,哪一个 ”,今义为 “成熟 ”,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 B; ② 中的就即可翻译成 “完
成”,也可以翻译成 “即使 ”和 “靠近 ”,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 C; ③ 中的若即可翻译成
“好像 ”,又可翻译成 “如果 ”和“你 ”,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 B。
( 2)本题翻译为 “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
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其中注意 “半 ”翻译成 “大部分 ”; “皆 ”翻译成 “都 ”; “何必 ”翻
译成 “为什么一定要 ”。
( 3)文中 A 处前面的一句表明心中有疑问,但从 “良久忽曰 ”中的 “忽”可知有突然明白之
意,故可用感叹号,若用问号,形成自我反问,也可体现 “忽得解脱 ”的惊喜和轻松之感,
故也可用问号; B 处是结尾句,用句号,平淡结尾,体现的是苏轼大彻大悟后的平静,用
感叹号,表达的是他对人生的深刻体察,故用句号或者感叹号均可。
( 4) A 中白红颜色的对比,表达他对自己贬官且多病的境遇的超脱和旷达; B 中两词对
照,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己病后饮酒的一种自嘲,表现出诗人的旷达和超脱。
( 5)乙文中的 “熟歇 ”二字体现的是作者不畏人生的挫折,在寄情山水之中依旧悠闲自得的豁达情怀;甲文中从 “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
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中可知他称自己是 “闲者 ”,说明他内心的豁达,这与乙文的 “熟歇 ” 相对应,据此可以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 B; C; D;
⑵ 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
⑶ A 处,示例 1:填感叹号,更切合语境,更能表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 “忽得解脱 ”之感跃然纸上。示例 2:填问号,形成自我反问,更强烈肯
定地体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 “忽得解脱 ”之感跃然纸
上。 B 处,示例 1:填句号,更能体会苏东坡经过一番彻底领悟后的宁静。唯有这种宁静
才是苏东坡,才是豁达、闲适的苏东坡,才是看淡生死、看淡一切的苏东坡。示例 2:填
感叹号,因为 “熟歇 ”是苏东坡对人生的一种幡然醒悟,是他对人生的深刻体察。
⑷ 示例 1: A: “白须 ”和 “酒红 ”相对(写 “对比 ”也对),通过颜色的变化,先描绘了自己容
颜的衰老, “白须萧散满霜风 ”满带凄寒之气。末句忽借酒后脸上暂现红色一事,情绪轻
快。色彩从霜白转入绚丽,传达出自己不以衰老为意的自我解脱,表达他对自己贬官且多
病的境遇的超脱和旷达。
示例 2: B: “误喜 ”写出了 “小儿 ”把老父亲 “酒红 ”的醉面误当成是体健的 “朱颜 ”的欣喜;诗
人自己 “一笑 ”点破 “小儿误喜 ”,对儿子之喜进行否定,回到对衰老的肯定。两词对照,让
人感受到诗人对自己病后饮酒的一种自嘲,表现出诗人的旷达和超脱。
⑸ 写作《临皋闲题》时,苏东坡被贬黄州,此次贬官是苏东坡人生的一大灾难。因 “乌台
诗案 ”差点丢了脑袋的苏东坡并没有沉浸在伤感之中,而是转而排遣痛苦。他在临皋亭下,
生活得自在舒服, “饮食沐浴 ”皆取自 “峨眉雪水 ”,竟无归乡之心!这种感受就是苏东坡被
贬他乡、不为困境所绊的 “熟歇 ”。而寄情山水,做江山风月的主人,更是一种旷达、超脱
的人生至境,更是苏东坡的人生 “熟歇 ”。
【点评】 ⑴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
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
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⑶ 本 考 正确使用 点符号的能力。要想正确使用 点符号,必 熟 掌握常用的 点符号及其用法。答 ,要 合 句内容 合适的 点符号。
⑷ 本 考 概括 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 要逐句体会字里行 含的作者的感情,特 要关注 歌中抒情的 句,然后再用 、恰当的
言 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 : 首 通 描写(叙述) ⋯⋯的景色(事件),抒 (表达或 了) ⋯⋯的感情。
⑸ 本 考 体会作者心境的能力,解答此 ,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 是理解作者感情
非常重要的一个步 ,然后在此基 上逐句逐 分析 歌内容,通 体会 歌内容体会 人的心境。
【参考 文】
【甲】: 皋亭下不 就是 江, 江水有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 吃喝洗涮都是从江里打水,何必要去人多的地方住呢?江山 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 在用便可以 是主人。听 范子丰新 了园子,不知和我 里比怎么 ?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 不能 税吧。
【乙】:我曾 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 亭附近散步,感 脚力不堪疲乏,想到
林里休息。却看 松 亭的屋檐 在 林的 ,心里想什么 候才能走到啊 ?后来 念又
一想,突然有了体会 : “ 里 什么就不能休息呢 ?”一下子有了 悟,就好比上 的 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 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 上, 鼓如雷霆,冲上去就
要死于 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 法, ,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丙】:我 个多病的老翁在寂寥中打 光;白 稀疏,面 着冷漠的秋 。小儿搞 了, 我 色 健康;我不禁宛然一笑, 是喝了点酒, 才有些
5. 歌,完成各 。
吉 寺 牡丹 ①
苏轼
人老簪 ② 花不自羞,花 羞上老人 。
醉 扶路人 笑,十里珠帘半上 ③ 。
【注】 ① 当 在杭州做官。 ② 簪:插戴。 ③ 十里珠帘半上 :十里 街,百姓 上卷珠帘。
( 1) “花 羞上老人 ”中 “羞 ”字的妙 。
( 2)描 人醉 的情景,并品味“醉 ”中 含的情感。
① 醉 的情景: ________。
②“醉 ”中 含的情感: ________。
【答案】 ( 1) “羞 ”意思是羞怯,用了 人手法,生 形象地写出了一群老人簪着花走在街市上的情景,表 了出 人超 豁达、狂放不 的襟 。
( 2) 花 酒,沉醉 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 街,珠帘上卷,百姓 争看 位放 不 、走起路来 倒西歪的太守;表 了 人 生活的 度和倔 、洒脱的情
【解析】 【分析】( 1) “花 羞上老人 ”意思是牡丹花因 被插在老人 上而感到 情。 “羞 ”有羞怯, 情之意, 花不愿上老人的 。用了 人的修辞手法,生 形象地
写出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有些不好意思。表现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 2) ①“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诗人赏花饮酒,喝得酩酊大醉,头上插着鲜花,一路走得磕磕绊绊,引得别人的围观和哄笑;教十里红楼卷珠帘,万人空巷争观
看。
②“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意思是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表现了诗人对生
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故答案为: ⑴ “羞”意思是羞怯,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群老人簪着花走在街市上的情景,表现了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⑵ 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点评】 ⑴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
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①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 ① 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②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附常考译文】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戴上一朵鲜艳的牡丹花自己并不感到难为情。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
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形象?
(2)下面有关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从近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
B. 前两句的 “绝 ”“灭”之无,与后两句的 “舟 ”“翁”之有,对比强烈。
C. 诗歌用 “千山 ”“万径 ”的寂静,来衬托渔翁的垂钓,可谓静中见动。
D. “绝 ”“灭”“雪”三字都是仄声韵,短促斩截,烘托了诗的凄冷、肃杀气氛。
【答案】 ( 1)孤独、顽强、高傲(或 “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
( 2) A
【解析】 【分析】( 1 )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
(公元 805 年 —815 年)。唐顺宗永贞元年( 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
把他压垮。题目江雪点明地点和天气情况,此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但却有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人,独自一个人在江边享受钓鱼的乐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顽强、高傲(或 “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渔翁形象。
( 2) A 错在 “前两句从近景入手 ”,前两句应该是从远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 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 ⑴ 孤独、顽强、高傲(或 “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
⑵ A
【点评】 ⑴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 ① 作品的情节
对人物的刻画; ② 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③ 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 ④ 诗
中作者的评论。
⑵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能力。解答此题, ① 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 ② 是要理解
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 ③ 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 是要分析诗歌
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凌十一 ① 归长沙
曾国藩
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 ① 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答案】 ( 1)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 2)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 【分析】( 1) “微雨 ”写天气, “残秋 ”写季节, “微雨送残秋 ”是一幅秋雨萧瑟的画
面; “落叶 ”一词让人想到落叶在萧瑟的秋风在飘飞的画面,而 “落叶东西随水流 ”让人想到
落叶飘落到水里,然后随着水流漂向远方的画面。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 2)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分析最后两句话的含意,这是曾国藩赠给朋友凌十一的一首诗,从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分析,凌十一应该是到京城中谋事,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够成功,因此可以说凌十一当时是失败而归,这让凌十一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当然心情非常的抑
郁,因此作为朋友的曾国藩就写这首诗赠给他,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 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⑵ 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点评】 ⑴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阅读此题可知: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涨满的江水翻滚着白白的浪花,在烟雨迷蒙中传来了杜鹃阵阵的啼声。真是一派乡村四月生机盎然的景象。
⑵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写作意图的能力。分析诗歌的写作意图,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 2 )宋代胡仔《若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
废。 ”请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
【答案】 ( 1)上片:望月;下片:怀人。
(2 )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 “归去 ”与直舞 “人间 ”、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
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
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
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解析】 【分析】 ⑴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上片望
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
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⑵ 要求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故必须从这两个角度分析。这
首词最大的优点是本首词的情感和哲理。诗人能从思亲的情绪中走来,转而写出 “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 ”的名句,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
故答案为: ⑴ 上片:望月;下片:怀人。
⑵ 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 “归去 ”与直舞 “人间 ”、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
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
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点评】 ⑴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根据上下片主要内容归纳。
⑵ 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可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作答。赏析本词可从多角度考虑,如主题、语言、情感、写作手法。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 1)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
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 2 ) ① 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 ② 盼望战乱早日结
束。
【解析】 【分析】( 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露从今夜白 ”,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
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 ”,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
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
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
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
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
雁声。 ”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 “月夜 ”的背景。 “露从今夜白 ”,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月是故乡明 ”,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
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颈联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
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据此可知这首诗表
达的感情是: ① 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 ② 盼望战乱
早日结束。
故答案为: ⑴ 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达
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⑵ 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 ② 盼望战乱早日结束。
【点评】 ⑴ 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有:象征、烘托、寓
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 、以 静、 静 合等,答 要在理解 歌内容和感情的基 上再 合具体的 句做具体的 析。
⑵ 本 考 概括 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 要逐句体会字里行 含的作者的感情,特 要关注 歌中抒情的 句,然后再用 、恰当的
言 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 : 首 通 描写(叙述) ⋯⋯的景色(事件),抒 (表达或 了) ⋯⋯的感情。
10. 《黎明的通知》中的 段,回答 。
① 了我的祈愿
人啊,你起来吧
② 而且 你告 他
他 所等待的已 要来
③ 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 星的照引而来
④ 我从 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⑤ 我将 光明 世界
又将 温暖 人
⑥ 借你正直人的嘴
去我的消息
⑦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
和 方的沉浸在苦 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 他 来 迎我 ——白日的先 ,光明的使者
(1)用文中原 回答。
①“黎明 ”的任 是: ________。
② 人的任 是: ________。
(2)借助 想和想象来理解 ③④ 两 的意境,填空。
“露水 ”“最后一 星 ”形象地表明了 “黎明 ”到来的 ________, “ 方 ”“海上 ” 具体 明了 “黎
明”到来的 ________, “汹涌着波涛 ” 明了 “黎明 ” ________而来的情状。
( 3) 要分析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 / 和 方的沉浸在苦 里的城市和村庄 ”的含 。
【答案】 ( 1)我将 光明 世界 / 又将 温暖 人 ;告 他 / 他 所等待的已 要来
( 2) ;方位地点;迢迢 路和惊涛 浪
( 3) 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 派 占区人民的蒙蔽和 , 除 在那
些人 心 的迷 、悲 , 所有正遭受着苦 的人民立即行 起来,准 迎接 “白日
的先 ,光明的使者 ”——黎明。
【解析】 【分析】( 1) 懂 句大意,概括出 歌的中心,再根据 干的要求找到答案区
域,提取相关 句作答即可。如 “黎明 ”的任 可直接提取 “我将 光明 世界,又将 温暖
人 ”作 答案。而 人的任 可直接提取 “告 他 , 他 所等待的已 要来 ”作 答
案。
( 2)前两个空比较简单,分别是 “我 ”到来的时间和地点。如 “黎明 ”到来的时间,从 “露水 ”“最后一颗星 ”可分析出来。 “黎明 ”到来的地点可分析 “东方 ”“海上 ”两个词语。第三个空需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人经过千难万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从重庆来到
了延安。所以可答: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 3)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诗句表明 “黎明”将降临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把光明和希望带给渴望着它的人们。再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通知那些饱受日寇铁蹄践蹋的沦陷区的、翘首盼望结束战争的善良的中国人,抗战胜利已经是指日可待。这是诗人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的宽慰,对抗战必胜这一信念的真情流露。
故答案为: ⑴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 /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⑵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⑶ 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
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 “白日的
先驱,光明的使者 ”——黎明。
【点评】 ⑴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注意对
诗句的理解。
⑵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内容的理解,要求仔细文段,注意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
⑶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考生要结合语句,结合背景来确定阐述的内容。
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1.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
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
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
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
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