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
① 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② ?元方曰: “老
父在太丘,强者绥 ③ 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 “孤 ④ 往者
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
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
【注】 ① 候,拜访,问候。 ② 履行,实践,做。 ③ 绥,安,安抚。
④ 孤,封建时代王侯
对自己的谦称。
(1)从《现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
例句
义项
①
卿家君法孤 ________
A.法令,制度; B.方法,做法;
C.效法,仿效; D.标准,法则。
②
久而益敬 ________
A.更加; B.增加; C.好处。
③
孤往者尝为邺令 ________ A.经历、体验; B.曾经; C.吃一点试试
④
周公不师孔子 ________
A.传授知识的人; B.仿效,学习;
C.军队; D.掌握专门学术或技艺的人。
(2)请用 / 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断
3 处)
袁 公 问 曰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 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 ( 1) C; A; B; B
( 2)袁公问曰 / 贤家君在太丘 / 远近称之 / 何所履行
(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 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说: “家父没有效
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
【解析】 【分析】( 1) ① 句翻译:你的父亲学我,故选 C。 ② 句翻译:久而久之,大家
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故选 A。③ 翻译: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故选 B。 ④ 翻译:周
公没有学孔子。故选 B。
( 2)根据句意:袁公问: “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 ”故句子划分为:袁公问曰 / 贤家君在太丘 / 远近称之 / 何所履行。
(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 4) “此事 ”指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现代话就是: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
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说: “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
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故答案为:( 1) C、 A、 B、 B
( 2)袁公问曰 / 贤家君在太丘 / 远近称之 / 何所履行
(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 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说: “家父没有效
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
【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基本意义)的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意义。解答本题,先读一读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提取出划线字的语境义,再对照义项选择即可。
(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 ,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
确断句的前提 ,因为读不懂就断不好,所以先读一读句子,体会语感节奏,分析句子成分后再谨慎短句。
(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注意: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等;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 ,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
(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据此思考言外之意即可。
【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绍。袁公问: “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
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 ”元方说: “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
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 “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
亲? ”元方说: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
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钟毓、钟会 ① 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
yáo) ② 曰: “可令二子
来! ”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 “卿面何以汗? ”毓对曰: “A
。”复问会: “卿何以不
汗? ”对曰: “B 。”
【注】 ① 钟毓:魏国车骑将军。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
② 钟繇:三国时魏国相
国。
( 1)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中 “令 ”解释,与下列哪一个选项的加下划线词意思是相同的
( )
A. 可令二子来 B.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 C. 三令五申 D. 巧言
令色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复问会曰: “卿何以不汗? ”
( 3) ① 根据语境,将(甲)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与(乙)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两句的
序号分别填入文中 A、 B 两处。
②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兄弟中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4)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你猜测本文应编入《世说新语》中的哪一类?( )
A. 德行 B言.语 C方.正 D雅.量
【答案】 ( 1) D
( 2)(魏文帝)又问钟会说: “你为什么不出汗? ”
( 3) ①A 【乙】 B【甲】
② 【示例 1】我更喜欢钟毓。他见到魏文帝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这是紧张的表现,但也是人之常情,他能如实地说明自己流汗的原因,这是老实、守规矩的表现。而钟会回答
魏文帝的话明显是找说辞,抖机灵,明显是刻意讨巧、耍滑头。
【示例 2】我更喜欢钟会。他见到魏文帝却并不慌张,在魏文帝问话时能灵活应答,既解释了自己不出汗的原因,又体现了魏文帝的威严,及自己对他的敬重,相当机智。而相比之下钟毓的流汗的表现则显得过于胆小与紧张,老实有余,灵活不足。
( 4) B
【解析】 【分析】( 1)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把握 “令 ”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
例句和 D 项中的 “令 ”,意思都是 “美好 ”; A 项中的 “令 ”,意为 “让,使 ”; B 项中的 “令 ”,意为“县令 ”; C 项中的 “令 ”,意为 “命令 ”。故选 D。
( 2)此句中的得分点有:复,又;卿,你;何以,为什么;汗,出汗。
( 3) ① 理解句意,结合上下文回答。 “卿面何以汗? ”是问出汗的原因,故 A 处应填 “战战
惶惶,汗出如浆 ”; “卿何以不汗? ”是问不出汗的原因,故应填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
② 本题要结合二人的性格特点回答。先根据对两人的语言描写分析其性格。两人各有优缺
点,要辩证地分析。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表现出钟毓的老实、守规矩,因为他能如实表
达自己出汗的原因。但是他的紧张体现出他的胆小、过于拘谨、不够灵活; “战战栗栗,汗
不敢出 ”表现出钟会头脑灵活、机智,在解释自己不出汗的原因的同时,还维护了魏文帝的威严。但是也体现出其过于讨巧、耍滑头、抖机灵的性格。对比两人的优缺点,选取一人作答。
( 4)本文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主,而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而且
也并没有表现出德行、方正、雅量的意旨。故选 B。
故答案为: ⑴ D;
⑵ (魏文帝)又问钟会说: “你为什么不出汗? ”;
⑶ ①A 【乙】 B【甲】
② 【示例 1 】我更喜欢钟毓。他见到魏文帝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这是紧张的表现,但也是人之常情,他能如实地说明自己流汗的原因,这是老实、守规矩的表现。而钟会回答
魏文帝的话明显是找说辞,抖机灵,明显是刻意讨巧、耍滑头。
【示例 2】我更喜欢钟会。他见到魏文帝却并不慌张,在魏文帝问话时能灵活应答,既解释了自己不出汗的原因,又体现了魏文帝的威严,及自己对他的敬重,相当机智。而相比之下钟毓的流汗的表现则显得过于胆小与紧张,老实有余,灵活不足。
⑷ B。
【点评】 ⑴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
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本文刻画人物使用的描写方法,根据描写方法即可做出选择。
【参考译文】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
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 “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 ”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冒
有汗水,魏文帝问: “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 ”钟毓回答: “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
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 ”文帝又问钟会: “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 ”钟会回答: “由于恐惧
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
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划线的词
① 太丘舍去 ________
② 尊君在不 ________
③ 下车引之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一起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 陈元方小的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 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 “期日中 ”而 “日中不至 ”是 “无信 ”, “对子骂父 ”是 “无礼 ”,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 “友人 ”之所以 “下车引之 ”,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答案】 ( 1)舍弃;通 “否 ”;牵,拉
( 2 ) ①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
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 C
② 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
【解析】 【分析】( 1) ① 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 ② 句意为:
你的父亲在吗?不:通 “否”。 ③ 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
( 2) ① 句中的重点词有: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句子翻译为: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 ② 句中的重点词有:日中,正午;信,
信用。句子翻译为: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 3) A 项,不是陈太丘不守信用,过了约定的时间,陈太丘才走的。 B 项,陈元方并不是
傲慢无礼,还是比较有礼貌的称呼他 “君 ”。 D 项, “友人 ”之所以 “下车引之 ”是因为认识到
了自己的错误。故选 C。
故答案为: ⑴ 舍弃;通 “否”;牵,拉
⑵ ①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 ② 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⑶ C
【点评】 ⑴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
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
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乙】
孔子观于周庙,有敧
① 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此谓何器也? ”对曰: “此盖为宥座 ②
之器。 ”孔子曰: “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
③ 则正,有之乎? ”对曰: “然。 ”孔子使
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
“呜呼!恶 ④ 有满而不覆者
哉! ”
(《韩诗外传》)
【注】 ① 敧( qī):倾斜。 ② 宥( yóu)座:座位右边。
到一半。 ④ 恶( wū):哪里,怎么。
“宥 ”通 “右 ”。 ③ 中:这里指装水
(1) 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 。
① 好之者不如 之者
② 孔子使子路取水 之
(2)解 下列划 的字 。
① 好之者不如 之者 ________
② 其善者而从之者 ________
③ 孔子 于周 ________
④ 虚 敧 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 成 。
① 三人行,必有我 焉。
② 有 而不覆者哉!
(4) 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 有关, 的都是学 ________方面的 。【乙】文中孔子
“ 有 而不覆者哉 ”的感 了我 的启示是 ________。
【答案】 ( 1) ① 好之者 / 不如 之者
② 孔子 / 使子路取水 之
(2)以 ⋯⋯ ; 点;参 ;空
(3) ① 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 我老 的人。 ② 怎么会有 而不 覆的呢?
(4) 度;做人要 虚 慎,不要狂妄自大, 傲自
【解析】 【分析】( 1)本 划分技巧: ① 句子成分划分:主 定状 ; ② 关 划
分; ③ 介 划分:而、以、于等。 ① 好之者(主 ) / 不如 之者( )。 ② 孔子(主
) / 使子路取水 之。
( 2) ① 好之者不如 之者:喜 学 的人比不上以此 的人。 , 活用,意 用
法,以 ⋯⋯ 。 ② 其善者而从之者: 当 他 的 点去学 。 “善 ”是一 多 :善良,好,擅 。 “者 ”:用在形容 、 或形容 性 、 性 后面,表示有此属
性或做此 作的人或事物。善者: 点。 ③ 孔子 于周 :孔子参 周 。 “ ”是一 多 :景 景色, 看参 。 ④ 虚 敧:空了就会斜着。 “虚 ”是一 多 :空的,不真 的,不自 ,衰弱等。
( 3)本 翻 分点: ① 行,走。 ,老 。 ② ,怎么。覆, 覆。
( 4) ① 内容概括,三 材料主 :第一 材料从知之者、好之者、 之者三个比 中 要以学 , 学 度,。第二 材料从以身 人 ,以身 人 角度 要向身
人学 ,随 学 度,。第三 材料 以比 的方法,从 覆,虚 敧,中 正角度
要 虚,虚心学 度。三 度都 学 度。 ② 启示 一般答 言:告 我 某个道理,告 我 要如何,告 我 不要如何。 有 而不覆者哉:怎么会有 而不 覆
的呢? 里采用比 手法, “ ”指狂妄自大, “覆 ”指失 。启示:告 我 狂妄自大会 致失 ,所以要 虚,不要自大 傲自 。
故答案 : ⑴ ① 好之者 / 不如 之者
② 孔子 / 使子路取水 之
⑵ ① 以 ⋯⋯ ; ② 点 ; ③ 参 ;④ 空
⑶ 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 我老 的人。
② 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
⑷ 态度; 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点评】 ⑴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⑶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 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 这类试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要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自圆其说。
【附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 “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
人。 ”
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乙】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 “这是什么东西呢? ”守庙
的人回答说: “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 ”孔子说: “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
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 ”守庙人回答说: “是这样的。 ”孔子让子路
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 “哎
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 ”子路问: “请问持满有方法吗? ”“持满的方法,压抑然后使之减损。 ”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
闻而传之者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
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寓言四则》)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
① 其仆市 ② 履于肆
③
, 仆私其直 ④ 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
曰: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
⑤ 楚人之门,而悔谢曰:
“吾不能知子而缪 ⑥ 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
【注】 ① 使:命令,派。 ② 市:买。 ③ 肆:店铺。 ④ 直:同 “值 ”,价值。 ⑤ 踵:到,走到。 ⑥ 缪:同 “谬”,错误,荒谬。
(1)选出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适:恰逢
B. 他日,友人来过 过:拜访
C. 逾年而事暴 暴:暴露
D. 而悔谢曰 谢:感谢
( 2)用 “/给”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吾 不 能 知 子 而 缪 以 疑 子 吾 之 罪 也。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 4)《穿井得一人》《疑人窃履》,可以给读者哪些启示?请写出相同点及不同点。【答案】 ( 1) D
( 2)吾不能知子 / 而缪以疑子 / 吾之罪也。
( 3 ) ① 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还不如什么也没听到)。
② 我本来就怀疑是你
(偷了我的鞋),(现在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4)相同点:所闻和所见,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不应轻信。
不同点:《穿井得一人》:从
“闻而传之者 ”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
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至于以讹传讹。(从
“丁
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
的误会和歧义。从 “宋君 ”的角度来讲,无论什么事情,亲自论证才可以下结论,以免造成
更大的误会。)《疑人窃履》:从“友人 ”的角度,生活中往往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
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从
“仆 ”的
角度,做人应当正直诚信,不贪不偷,做了鸡鸣狗盗之事,总有真相大白之时。)
【解析】 【分析】( 1)D 项,谢:道歉。故选
D。(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是
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本句利用对句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即
可。( 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
① 闻,即听到。引申为知道。句意:像这样听
信传闻,还不如不听(还不如什么也没听到)。
② 固:本来;窃:偷;履:鞋。句意:我
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现在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⑷ 《穿井得一人》中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可从以讹传讹的角度、从对待传言要考
察清楚再传播的角度作答。《疑人窃履》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
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这个故事中的友人看见朋友穿
了自己丢的鞋子很生气,当知道自己错怪了朋友以后,马上向朋友承认错误。综合答题即
可。
故答案为: ⑴ D; ⑵吾不能知子 / 而缪以疑子 / 吾之罪也。
⑶① 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还不如什么也没听到)。
② 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
了我的鞋),(现在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⑷相同点:所闻和所见,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不应轻信。
不同点:《穿井得一人》:从
“闻而传之者 ”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
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至于以讹传讹。(从
“丁
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
的误会和歧义。从 “宋君 ”的角度来讲,无论什么事情,亲自论证才可以下结论,以免造成
更大的误会。)《疑人窃履》:从 “友人 ”的角度,生活中往往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
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从 “仆 ”的
角度,做人应当正直诚信,不贪不偷,做了鸡鸣狗盗之事,总有真相大白之时。)
【点评】 ⑴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
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
的理解。
⑵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
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
停顿;介词前停顿。
⑶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
常考题型,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
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⑷ 本题考查文章的启示。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充分把握内
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
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附参考译文】
(一)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而出门到远处打水洗涤,经常派一个人在
外面。等到丁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告诉别人说: “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说了这
件事,并传给其他人,说: “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在议论这件事,使这件事
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 “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了一个劳动力,等于得到一个人。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寻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二)从前有个借宿在朋友家里的楚国人,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来,楚国人
不知道。恰好他让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仆人私藏了买鞋的钱把偷来的鞋子交给他,楚国
人也不知道。有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国人的脚上,很惊讶地
说: “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于是和他断绝了关系。
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他的朋友来到这个人的家里,向他道歉说: “是我不够
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请让我们和好如初吧。 ”
6.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
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 ________ dā n d ān
míng
屠大窘
奔倚
________相向 目似 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 目似瞑,意暇甚 ________
② 并驱如故 ________
③ 顾野有麦场 ________
④ 一狼洞其中 ________
(3)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 其一犬坐于前
(4)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写出
3 个。
(5)《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 1) ji
ǒng;yǐ;眈眈;瞑
(2)神情;原来;看;打洞
( 3)① 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② 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
蹲坐在屠户面前。
( 4)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狼子野心、鬼哭狼嚎
( 5)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注意 “眈眈、瞑 ”二字和看有关系,都是目字旁。
(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
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意:名词,神情; 故:名词,原来;顾:动词,看;洞:名词作动词, 打洞。
(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① 关键词:禽兽、变诈、止、耳。句意: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② 关键词,
犬:像狗一样。句意: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 4)本题考查成语积累。成语大全中,有一部分是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关于动物的成
语。 关于狼的成语有:狼心狗肺 、狼烟四起、狼子野心、狼狈不堪、狼狈为奸、豺狼成
性、豺狼当道、引狼入室、声名狼藉 、杯盘狼藉 、豺狼成性。
(5)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道理。《狼》是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 创作的 文言 短篇小说。描绘了
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根据 “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
笑耳 ”,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
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故答案为:( 1) ①ji ǒng; ②yǐ; ③ 眈眈; ④ 瞑;
(2) ① 神情; ② 原来; ③ 看; ④ 打洞;
( 3)① 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② 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
蹲坐在屠户面前。
( 4)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狼子野心、鬼哭狼嚎
( 5)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字音字形题目,注意多音字,同音字,音形近似字,仔细辨析字音和字形的细微差别。难度大,
涉及的知识点多,属于易错题目。可以从词性、意义、用法辨别读音。窘。 ji ǒng;倚,
y ǐ,都是第三声。
( 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
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洞: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打洞。
(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
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
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 ① 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 “能有多少 ”的意思。哉,语气词,相当于 “啊 ”。 止:只是。耳:罢了。
② 其一犬坐于前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4)本题考查成语积累。答题时应注意,成语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
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关于狼
的成语很多,引狼拒虎:比喻引进另一种恶势力来抗拒原来的恶势力,其祸患将更甚。同“引虎拒狼 ”。鹰视狼顾: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鹰睃狼顾: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同 “鹰视狼顾 ”。鹰挚狼食:比喻凶狠地攫取和吞没。
( 5)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
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
【附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
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
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
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叙,字公叙,吉水人。年十一能诗。永乐
① 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作《黄鹦鹉
赋》,称旨,授编修。历官侍读,直经筵
② 。正统 ③ 六年上疏言事,帝嘉纳焉。八年夏又
上言: “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掌铨选者
④ 罔论贤
否,第循资格。司国计者
⑤ 不问耕桑,惟勤赋敛。军士困役作,刑罚失重轻,风宪
⑥ 无激
扬,言官务缄默。僧道数万,日耗户口,流民众多,莫为矜恤。
”帝以章示诸大臣。王直
⑦
等皆引罪求罢。十一年迁南京侍讲学士。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
【注释】 ①③ 永乐、正统:明朝年号。
② 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
讲席。宋代始称经筵 ④ 掌铨( quán )选者:负责考绩的官员。
⑤ 司国计者:管理财政的
官员。
⑥ 风宪:古代御史掌纠弹百官,正吏治之职,故以
“风宪 ”称御史,泛指监察、法纪部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