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备课人 学科 语文 所教班级 九 1 班 上课时间 课 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2 课时 课时目标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课时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课时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备 注第一课时一、导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应该是幸福,自豪的,因为我们的国家强大了,生活富裕了。然而,70 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
2、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以体现出鲁迅杂文的风格。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二、授新:1、掌握字词。搽(ch)玄虚(xun)省悟(xng)渺茫(mio)诓骗(kung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
3、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3、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奠定基础。4、“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2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5、文章如何
4、驳论证的?(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3)求神拜佛是“自欺”。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这就是批驳的突破口”。三、小结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二、授新:继续分析课文1、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
5、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3、作者“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4、“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5、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
6、起什么作用?起讽刺否定的作用。6、“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3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二。2、预习智取生辰纲当堂达标训练(检测)题:1解释下列词语。去虚:渺茫:诓骗:怀古伤今:2填空。议论有两种
7、方式,它们是_和_。前者是_,后者是_。驳论文章围绕批判对方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论点,常采用三种方法,它们是_、_、_。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作者所批驳的敌论点是_。作者所采取的批驳方法是 _。3将下面的复句改成一个单句并回答问题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单句:鲁迅先生一向主张将可有可无的字删去,为什么这里不用单句这种更简练的句式?4鲁迅先生说:“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文中的:“脂粉”是指:“筋骨和脊梁”是指:“状元宰相”是指:“中国人”是指:板书设计:提出论敌的论点和论据直接批驳间接批驳得出结论作业设计:A 组质监阅读B 组质监基础题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1 写作背景在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后,在他们找到一些资料后,应该系统的进行讲述。这样学生就有一个大概的了解。2、一堂课完成一两个教学目标就可以了,不用面面顾到。如果面面细细将来,就会使课堂思路4很烦乱,学生的落实也不到位。何不采取在落实中,在练习中落实。3、 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课文要读朗读,在朗读中得到体悟和提升。特别是像鲁迅先生这篇比较含蓄,尖锐的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