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
II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2016年高考真题
一、(新课标全国卷I , 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 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 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 瘦
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 韩琦每咨访焉。
♦ ♦
仁宗末,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 ♦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问矣。 ”周争之,遂下有司 议,
♦ ♦
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 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更不敢禁,皆谓:与之 ♦ ♦
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
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使者即就席。熙宁三,拜
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使。明,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卒,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纯墨, 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 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 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 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 不藏盗/殆从者之鹿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 不藏盗/殆从者之鹿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 不藏盗/殆从者之鹿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 不藏盗/殆从者之鹿耳/索之/果然/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 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 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 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 密州 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 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 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译文: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
二、(新课标全国卷n , 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 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 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 “承宪区
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先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
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 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 享国 ♦ ♦ ♦ ♦
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先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 谋,他日何所不至? ”疏入,贵妃、承先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久之,疏论吏部 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沫、顺 ♦ ♦
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 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 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断酷,多不能安其身。
二十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 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
纯,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 ”因条数事以
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 即进之于朝。帝立遗寺丞锤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 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 归。寻卒。 ♦ ♦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承先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先妻每扬言事 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先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先妻每扬言/事 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先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先妻每扬言事 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先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先妻每扬言/事 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
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 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 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8 .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 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 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成歉收,百姓相食, 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锤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断酷,多不能安其身。
译文: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译文:
三、(新课标全国卷田,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9分) 傅珪,宇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
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
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理恶之。谓於一会典2.成于刘.健等多—一 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隆一…珪修撰俄以.3实录2.成进左生允再迁翰林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代费宏为礼部 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 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 ♦ ♦
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
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 ”诏勿问,田亦竟
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 ♦ ♦
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 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问,
*
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五月,复奏四月灾,因 言:“春秋二百四十二,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大鸣,雹降星殒,龙虎 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
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
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珪归三,御史卢雍称 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 ♦ ♦
日给为累,乞颁月K、岁隶,以示优礼。又谓 珪刚直忠说,当起用。更部请如雍
言,不报。而珪适卒,五十七。嘉靖元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 傅珪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
允/冉迁翰林士 /历史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
允/冉迁翰林士 /历史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
允再迁翰林士 /历史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
允再迁翰林士 /历史部左/右侍郎/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问,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
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
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
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
后家无积蓄,艰难日;嘉靖元,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译文:
(2)又谓珪刚直忠说,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译文:
四、(山东卷,9〜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22分)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 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 ①不同服而王,
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 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古者常有处植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 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 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 植巢②者,以避风也; I
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 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 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 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 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 公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 窠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 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 近其死,下之疾 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日:“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家,宗 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 富与贵也! ”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 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 “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
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 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或周武王)。②橹 (zeH巢:用柴新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
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同“悦”,高兴。
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花纹。
C.下之近其上甚矣 疾:痛恨。
D.宗君而处身宗:尊崇。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A7 I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服之轻重便于.身
B. :青,取之于蓝 *
;■然则曷以禄夫子
CI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
'关市讥而不征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 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 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 级欲与穷兵燃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 少赋税,减轻刑罚等的政治主张。
1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其不为槽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4分) 译文: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3分)
译文:
⑶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3分)
译文:
五、(江苏卷,6〜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1题。(18分)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书,字丑拙,试有司, 辄不利。遂输粟入太,淹赛二十。文恭 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 梯,轴辕传食,不下楼者三。江西邓文杰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 修 法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 父逆开酒肆,不事 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觐歇预。是日将别,顾大父曰: “汝则已
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墨,特耕而不获耳,蔗襄② 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姑“六十而耳顺”题,大父 走笔戎,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 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书夜不辍,病 目着,下帏静坐者三月。 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闺,日未午, 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 不佳,令再上,上
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 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 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案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弃,易 大父为纨绮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鞠 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
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 ” 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
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 “ 奇才!奇才! ” 遂于大父定交,称
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 ,有删节 )
【注】 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②庶
襄:耕耘。
18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不事 文墨久已 事:从事。 .
B.病目着病:疲惫。
C.詈不佳詈:责骂。 .
D.令五县会帆之 鞠:审讯。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 张汝霖早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
名。
B.邓文浩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 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耳贵而名落孙山, 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
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 奇才。
2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译文: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人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译文:
(4 分)
21 .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六、(北京卷,9〜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2〜27题。(24分)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 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 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 ”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 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 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 ♦ ♦
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 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 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 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 I
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 "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 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 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 于民而财 ♦ ♦
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期①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 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 “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 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汆 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羊②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③之术,为之奈何? ”管子对曰:“公其令 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 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 ”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
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 ④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 令人之衡山求买 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大 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冉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期购 粟于赵。赵汆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 齐。齐修械器十七
*
月,修汆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便而归。衡山械器尽. 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 ①隰期:春秋时齐国大夫。②芋: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③衡山:齐鲁 之间的小国。④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22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
C.楚不贼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本:农耕。
23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使人之楚买生鹿
A, ,
我粟而N齐
;共人民习战斗之道
B. 1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0: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D
、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2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大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25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1)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译文:
(2)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译文:
26 .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 的表现。(4分)
①桓公②管子
③衡山之君
27 .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 体回答。(5分)
七、(浙江卷,16〜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8〜32题。(19分) 琅娘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
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 “君
读书几何? ”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内书,若 二十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 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
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 “何 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扁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 篆,曰“琅娘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 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 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 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祷 机》《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 有。茂先为停信宿 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 ♦ ♦ ♦ ♦
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 苔葬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密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纯亦 有记。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 ,千万
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帖蟾。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 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许,此 中或开示。
【注】 ①张茂先:名华,宇茂先。西晋文家。
2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开门肃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信宿:两三天。 ♦ ♦
C.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 ♦
D.读书三十乘 乘:车。 *
2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J
'茂先坐与论说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若二十外书 B;若望仆不相师
C.1
’多所未闻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望石再拜河去
D. :毕礼而归之
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 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 《桃
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 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 “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 痴龙“守此二千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3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3分)
答: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姑蟾。(4分)
32 .用“绪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进言者皆曰大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 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八、(天津卷,8〜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3〜38题。(23分)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 靖康之
*
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 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 ? ”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 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 哀之,必宽譬之,—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 复然。日旦夕号呼,隘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 “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
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 “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
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 怒,试言之,何害? 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
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 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 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
宗质负其母 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母以高终,
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 伟,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予 官中都,宗质造朝,除 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 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问,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 予生八,丧先太夫人,终身饮 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 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 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率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 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
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 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3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 ♦ ♦
A.生宗质而强靖康之乱 罹:遭遇。
B.愿寄怒霁:停止。
C.除知台州除:罢免。
D.终身佻恨饮:含着。
34 .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①东南无之,必也蜀
②必宽譬之,—饮泣强食
③宗质负其母 归
④予一见不敢再
A.焉乃于者B.乎其以者
C.乎乃以也D.焉其于也
35 .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36.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 ( )(3分)
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
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
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
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
⑥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⑥
37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电砚.的一项是( )(3分)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 不思,黯然神伤。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 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 道,规劝世风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 略得当,主次分明。
3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⑴季思轶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2分)
译文: (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3分)
译文:
⑶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 (3分)
译文:
两年经典高考真题
一、(新课标全国卷I , 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孙傅,享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彳扇尚书,傅为言大 ♦ ♦ ♦ ♦
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脩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 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 同苏轼奏贬新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 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召为给事中,进兵部 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钦
♦ ♦ ♦
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慧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十
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 翼嗓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 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 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 ♦ ♦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日: “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
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遗。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 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 "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
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 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 求见二西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 “所欲得太子, 留守何预? "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 日,金人召之去。明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 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新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 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新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 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新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 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新州安置/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图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 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高评价祖宗法和熙、 丰
问的法,批评崇、观问的法,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 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前往,却受到守门者劝 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译文: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西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文:
二、(新课标全国卷n , 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
而卓苹;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 ”群辈惊其 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 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 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 , ♦ ♦ ♦ ♦ 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阕 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 ♦ ♦
“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 ”大业六,
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 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 十二,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 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 “公意 乃尔,朕复何望! "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 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 ”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 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乃遇害。 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 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 ”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 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 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 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 初/宇文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