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史》结课论文.docx

相关 举报
资源描述
《园林史》结课论文 中西园林艺术的审美蕴质及其现代融汇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rn Amalgamation: Comparison to Western and Chines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杨新磊 【内容提要】中国园林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园林虽有共性,但迥异赫然,差别悬殊。前者注重 营造意境,彰显天人合一;后者则强调以人胜天,潜心于几何图案之精雕,但是,二者皆难免局 限。明清以降,西方园林思想不断东渐,深刻影响中国园林之设计与营造,以致矫枉过正,盲目 西化。在现代乃至当下语境中,应中西合璧,扬长避短,水乳交融。 【关键词】欧洲 园林 天人合一人定胜天 几何 西化 交融 共性与个色 中西园林,作为供人游乐赏玩的艺术空间,具有共性。 然而,由于自然观、审美取向的不同,两者的造园理论、 造园布局及其美学情趣迥然不同。美国景园建筑学家西蒙 德说:“西方人对自然作战,东方人以自身适应自然,并以 自然适应自身J1 西方的造园艺术,深受西方自然观的影响。西方人信 奉天人对立的哲学观,强调人改造自然。西方人将数和比 例奉为美的重要规则,强调“美就是和谐,和谐有它的内 部结构,这就是对称、均衡、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 几何关系来确定的", 西蒙德《景园建筑学》,亦可参考采烈编著的《中国园林艺术通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2黑格尔《美学》第3卷,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27S页. 注重以人工改变自然界的事物,无 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具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它 是运用建筑法则而不是自然法则建造园林。最彻底的运用 建筑原则的是法国园林,“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 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I 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来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 草坪、雕像、喷泉等秩序分明,呈现出几何形状,充分体 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西方园林处处呈现的平面的、 立体的几何形,一切景物均以规整、匀称的形式出现,透 视感强,平坦开放,一览无余,从而把自由的大自然纳入 规整的建筑系统之中。 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3 排列整齐的建筑,柱廊、花坛、 西方园林的基本布局体现出严格的几何图案。平面布 局以轴线展开,以建筑物为主体,一般以一座体积庞 大的建筑物矗立于园林轴线的起点上,整座园林以此建筑 物为基准,园林的主轴线是此建筑轴线的延伸。沿主轴线 布置主要景观,两侧有次轴线,之间有直干道和斜干道相 连。在纵横道路交叉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 泉、雕塑或其他建筑小品。道路是笔直的,水面被限制在 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池子被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 或椭圆形,池中布设人物雕塑和喷泉。园林铺设大面积草 坪,花草树木严格整形,修剪成锥体、球体、 柱体,草 6 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圆形等图案,一丝不苟地 按几何图形修剪、栽植,绝不容许自然生长形状,被誉之 为“刺绣花圃”、“绿色雕刻”。“园艺要修剪、扶直树木, 使每一株树的形状完全不同于处女林中的树木;正如建筑 堆砌石块成为整齐的形式一样,园艺把公园中的树木栽成 整齐的行列。总之,养花或园艺把'粗糙的原料‘加以改 造、精制,是和建筑如出一辙的。 为了突出人的力量, 西方园林中广为布置人体雕塑,以显现人体美。 林布局 不追求层次感,认为只有把游览视点提高,才能领略造 r=t 艺术的整体美。西方园林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 连花草树木也修剪得对称方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 美。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体 现出严谨的理性,集中表现了以人胜天的思想。 相较之下,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 然之趣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土人对山水自然 抱着敬畏、崇尚的态度,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获 得自由与自足。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强调人 和自然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基于此,中国园林以自然 山水为造园的楷模,认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虽由人 作,宛自天开” (明)计成《园冶•图说九 ,(清)沈德潜《友园记》,《苏州历代名园记》、《苏州园林重修记》,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99、98页。 (清)叶燮《滋园记》. 是中国园林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圭臬。 园林景观呈现出山环水抱,曲折蜿蜒,参差错落,花草树 木怡然自得,从而获得“不离轩堂而共履闲旷之域,不出 城市而共获山林之性” 3的理想生活境界。 中国园林在布局上以自然为宗,“今夫山者,天地之山 也,天地之为是山也……吾之为山也,非能学天地之山野, 学夫天地之山之自然之理也4园林因地制宜,呈现不规 则的平面布局,没有明显的轴线对称,最忌方塘石恤、 间上讲求“隔景”、“藏景”,“合景色于草昧之中,昧之无 尽;擅风光于掩映之际,览而愈新,同6。 要求循环往复,无 穷无尽,“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6此处,“派”通“脉, ,则远矣”。 览而尽的做法,主张庭园重深,处处邻虚 ,曲径通幽。空 造园非常注重因地制宜,因山顺势,变化有致,曲折多端 的手法。园林造景的山、水、建筑、花木这四要素的布置 没有一定的程式,按照自然的形态灵活随意,“因阜垒山, 因洼疏池。集宾有堂,眺远有楼有阁,读书有斋,燕寝有 馆房,循行往还,登降上下,有廊榭、亭台、村柴之属”。 8建筑服从于J 的自然环境,与山水树木相互协调、融为 一体。亭台楼榭轻灵小巧,翘角飞檐,与周围环境互相穿 插,相映成趣。草木的栽种、修剪,注重与山水布置之搭 配,“着眼在画意,高树和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长绿树 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一一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 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9传教士王致诚在写 往巴黎的信中说,在中国园林里,“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 朴野的农村,而不是一所按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地安 排过的宫殿。道路是蜿蜒曲折的,不同于欧洲那种笔直的 美丽的林荫道。水渠富有野趣,两岸的天然石块或进或退 不同于欧洲的用方整的石块按墨线砌成的边岸古 典园林的建造十分符合古代文人的居山四法:“树无行次, 居理想之典型概括。 石无位置,屋无宏肆,心无机事。 这是中国古代文人人 在审美情趣上,中国园林艺术的美,不仅体现在外在 7同6。 8同7。 9同同 10刘天华主编《十大名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03~204页。 11 同 5。 的形式美,而且更追求意境美。“片山多致,寸石生情”, 将客观景致与主观情感相结合,情景交融,借景物窥探自 我心灵,以求物我两忘,进而使景物富有诗情画意乃至深 刻哲理。“意境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特构,无论是对于诗词、 绘画、音乐,还是对于园林乃至盆景的创作来说,都能赋 予灵魂,灌注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使作 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意象含蓄,情致深蕴,从而以其 特殊的美的魅力,引人入胜,耐人寻思是否强调审美 意境之营造,是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乃至中西艺术的重要 区别之一。 中国园林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一条纽带,遵循“天人合 一”的哲学理念,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 西风东渐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西方哲学、科学和文化。 园林建筑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自然成为其中不可 忽视的部分。 传教士到中国后,首先在各地建立教堂。北京宣武门 天主教教堂(南堂),是汤若望在顺治七年(1650年)春 依中国风格建造的,但“堂牖器饰,亭池台榭,式仿西洋, 极其工巧”,并设有喷水池,“左池水上高三四尺,石池水 四道,上喷高四五尺/13教堂内的建筑装饰也明显带有西 洋园林的特点,最终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由徐日升、 闵明我两位传教士将其彻底改建成欧式。 明清之际的江南私家园林也受到西洋建筑的影响,在 建筑小品的装饰和细部做法上模仿西方园林,如西式的石 栏杆、西洋的套色玻璃和雕花玻璃等,诸多异质文化因子 悄然出现。据袁祖志《随园琐记》载,清代文人袁枚在南 京的随园,"书仓’之东厢曰'琉璃世界',为室二重,窗 嵌西洋五色玻璃,光怪陆离,目迷心醉。 "13 14扬州的江园系 17 江方伯始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为官园。园中有 一幢五间的敞厅,乾隆赐名曰“怡性堂”,“堂左构子舍, 仿泰西营造法”。堂前敞后荫,两面夹山,“左靠山仿西洋 人制法,前设栏楣”,模仿意大利山地别墅园的逐层平台及 大台阶的做法,“构深屋,望之如数十百千层,一旋一折, 目眩足惧,唯闻钟声,令人依声而转。盖室之中设自鸣钟, 屋一折则钟一鸣,关拨与折相应。外画山河海屿,海洋道 路。对面设影灯,用玻璃镜取屋内所画影。上开天窗盈尺, 是模仿当时盛行于欧洲的Baroque(巴洛克)建筑所谓之“连 列厅”以及用大镜子以扩大室内空间的“镜厅”做法。江 南的另一处园林景观“石壁流淙”,其一幢建筑物内“榻旁 令天光云影相摩荡,兼以日月之光射之,晶耀绝伦”。 15这 一架古书,缥缈零乱,近视之,乃西洋画也”。墙上绘西洋 壁画,绘画运用焦点透视法,因而逼真,人仿佛可以走进 去。徐履安“作水法,以锡为筒,一百四十有二,伏地下, 上置木桶,高三尺,以罗罩之,水有锡筒中行至口,口七 孔,孔中细丝盘转千余,其户轴织具桔棒辘护关援努牙诸 法,由机而坐,使水出高与檐齐,如的突泉,即今之水竹 居也」16 不难发现,西洋元素在江南私家园林中基本上运 用于园林装饰中,在园林建筑、形制特别是规划中只是部 分地吸收外来因素。 受西洋园林影响最为显著的当属皇家园林,它不仅在 建筑的局部采用西洋手法,而且在园林的立意、布局、建 造中照搬西方理念,甚至任命西方人设计园林,大规模兴 建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圆明园的西洋 楼。乾隆从郎世宁进呈的西洋画中看到西方园林的喷泉图 样,很感兴趣,便征召西洋传教士修建,最后由郎世宁推 荐传教士蒋友仁在长春园的北侧建成了第一座大型喷泉, “乾隆见而大悦。长春园中之其它欧式建筑及水法兴建约 仁等在长春园修造西洋楼。西洋楼景区内欧式的喷泉、迷 宫、雕塑、绿篱、水池等一应俱全,从平面布局到各造园 要素的具体形象均接近于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全园共有七 始于此时J " 乾隆于是命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和蒋友 “同上,第270页. “同上,第285页。 组欧式建筑,从西向东依次为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 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观水法。平面布局体现轴线对 称特点,景区的主要道路均为直线,主要景点的人工水池 也都是规则的几何形状。建筑亦采西洋风格,高大的大理 石建筑、跌落的台阶、华丽的装饰,充分体现了 Baroque (巴洛克)和Rococo (罗可可)风格。建筑的平面布置、 立面柱式、玻璃门窗、栏杆扶手等,也都是西洋做法,细 部装饰为西洋雕刻中夹杂着中国民族花饰。园区中心的“大 水法”为西洋楼的主要景观,仿西方园林的喷泉,大水法 主体为一巨型石龛,前面有狮子头喷水瀑布,成七级水帘。 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大型喷水塔,塔身方形,共 13级,并运用西洋机械引水。在绿化方面,同样采用西方 方法,修剪整齐的草木、花草铺成的花坛等,以构筑西方 方园林在中国第一次较全面、较完整的引进,代表着18世 纪东西方建筑和造园艺术交流的成就,在东西文化交流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 花园内常用的迷阵(Maze)景观 万花阵。西洋楼是西 可见,西方园林要素的引入,拓展了国人的视野,令 人耳目一新。同时,也丰富了中国造园的艺术手法。 局限与根由 但是,西方园林的局限性也是有目共睹的。与追求自然 美的中国园林不同,西方古典园林的一切,均为人工创造。 现代西方园林虽不再有修剪整齐的树木,但还是秉承了古 典园林以大几何图案划分地域、重人工斧凿的特点。现代 的西方园林,大块几何图形的广场确实可以满足普通市民 的健身娱乐要求,但若机械效仿、生搬硬套至中国很多地 方,必定会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而且,西方 林设计过于平面化,人们往往惊叹于设计图纸的美妙绝伦, 但事实上,亲自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往往完全体会 不到设计师的独具匠心。在夏日的骄阳下,人们穿越广场, 步履匆匆,根本无暇顾及满目平整的花花草草。大尺度的 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 大的距离。设计思想过于苍白,一味追求形式美,抛弃实 用功能和延承历史文脉的本质要素,只能导致苍白且反人 性。 当然,中国古典园林的局限性也很明显。中国园林以 源于自然但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从而 “虽有人作,宛自天开”18 而独辟蹊径,先后对日本园林、 欧洲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近些年来,在中国大地产 生了效仿西方园林的众多实例,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中 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的私家园林, 都是由高高的围墙封闭,供少数人游玩居住的,都是私人 园林的封闭性和私密性。但是,现代园林服务的主要人群 园子, 般的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这便注定了中国古典 却是普通的人民大众,这就要求现代园林具有开敞性、大 众性、普应性。古典园林与现代大众需求之间产生了矛盾, 而这一需求恰恰能被开放几何形划分的西方园林满足,从 而自近代以来在中华大地形成营造西方园林的一股股热 明清园林中出现了许多西式景观和装饰技艺。然而, 这些异质因子一般都体现在园林的细部,出现在建筑的局 部,并没有改变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格局。明清园林主体 及整体风格始终是中国式的,即使是最全面地模仿西洋园 且被置于全园也就是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的东北角,并 在它与园内其它中式景观之间加土丘以为隔绝,成为一个 独立的景观。这其实是近现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的一 个缩影。 林的典范 明园之西洋楼,也仅占该园总面积的2%, 中国文化具有固有的传承性。几千年来,中外文化不 断交融,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外来文化是东汉末年的佛教和 明清之际的西学,但都没有影响到中国文化之根本。中国 人从来都是用外来文化服务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是“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19以实现自我的再生和创新。在明清 国人眼中,西洋建筑与西方园林就像其自鸣钟一样,属于 “奇技淫巧” 张之洞《劝学篇讥 2°最早见于《书•泰誓下》:,商王)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J ,仅仅可作为赏玩的对象而已。 中西文化由于伦理观、价值观等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当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外来文 化就必须让步。这就像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利玛 窦等人为了传教的顺利进行,改变了固有传教的方式,制 林艺术的东渐中,当二者相抵触时,也不免要采取本土化 的变通方式。西洋楼这样纯西式的建筑在细节处理上也不 免使用中国古典园林的元素。西洋楼在主轴景观的处理上, 并没设置成像西方庭园一眼望到底的直线,而是沿用中国 传统的造园手法,被建筑物有节奏地分作三段,西洋楼建 筑群同样地把一长条园景分成几个院落,避免拉丁庭园 望无际之感。西方古典主义花园中必不可少的人体雕像在 西洋楼中却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中国传统的祥禽瑞兽: 大水法前的水池中的主雕是一只象征福寿的梅花鹿,谐奇 趣和海晏堂前的主雕是寓意吉祥的翻尾鲤鱼,海晏堂正面 的大水池左右两侧的铜铸喷水雕像则改用中国传统的十二 生肖。可见,中西园林的造园思想和园林特点存在着根本 的不同。 定并推行了天主教儒学化以及科学传教的方针。在西方 r=r 现代融合与当下会通——以人为本 正视中西园林不可忽视的局限性,对二者进行优化重 组,扬长避短,才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正确取向。 西方园林的过于人工雕琢且营地铺装占有很大面积, 而中国园林崇尚自然,从老庄崇尚自然到以表现自然美为 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 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 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21反 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这一点中国园林可以给予 物造景为主运用到现代的大广场式的西方园林中去,应该 切实地把人性需求落到实处,真正的做到使人可停,可赏, 可游,可憩的自然舒适环境。西方园林不仅要在设计中运 用中国园林的自然手法,在实际工程的场地改造中也应注 意因地制宜。 很好的修正和完善。可以把中I 林中师法自然,多以植 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所以, 西方园林还应注意向自然风景学习。自然界创造的风景, 在宏观方面要了解它的地质构造,了解地形和水系的依赖 关系,了解它的形态表现。有一定的熟悉以后,再进一步 纪录自然风景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如果是准备利用 开发的自然风景,还要进一步详细调查,要以土地的自然 属性来决定它的用途。如果不加调查就武断的决定,它的 利用就会遭到失败。 西方园林内涵苍白,而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 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 体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 21语出《庄子♦渔夫》。 也就是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 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它通过园主 对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 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观赏者在游览观赏这些 具体的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对眼前 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与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 观念,甚至直觉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 一种超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现代人生活节奏快, 不可能像古人一般整日赏花饮酒,闲情雅致,也不会产生 那么多丰富的情感。但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员,必定时刻与 周围的一切产生联系。好的景观设计师能洞察人的情感, 体会文化与哲理的审美,其作品必将与社会单体产生更多 的共鸣。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西方的园林风格盛行于中国大地, 传统园林风格受到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受到一次很好的洗 礼,不可避免地印上了时代的烙印。这充分让我们意识到, 借鉴西方园林不是仅仅借鉴西方园林的外在形式,而是借 鉴西方园林中的大众开放性的内在理念。同样,过分追求 中国古典园林风格,一味地仿古,则必然生搬硬套,造成 了景观的滥用和浪费。中国古典园林所表现的人生哲理和 审美情趣与今天新的时代有着很大的距离,它的一些创作 思想和手法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并有其适应的范围。 时代不同了,不应不分条件,到处套用传统园林的做法。 我们要永远把居民、市民的需求放在首位,有机的结 合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现代园林的优越性,以人为本,创 建更完善的人性化现代园林。 【参考文献】 [1J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网[印针之古钟吉,《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4]《法国园林空间构成要素与处理手法的历程研究》,朱同贞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授予,2009年。 [5J《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中国古代园林史》,汪菊渊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为《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张祖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8]《英国18世纪园林艺术:如画美学理念下的园林史研究》,朱宏宇博士论文,刘先觉指导,东南大学,2005年. [9]《中西传统园林的相互影响》,毛子强博士论文,白日新教授指导,北京林业大学,2001年. [101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为0年5月第一版。 [11] Braun. Hugh,/In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Mediaeval Architecture.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51. [12]Francis Ching, Mark Jarzombek, Vikram Prakash, A Global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Wiley, 2006. [13]Copplestone, Trewin. (ed). (1963). World architecture - An illustrated history. Hanilyn, London. [14]Hitchcock Henry-Russell, The Pelican History of Art: Architectur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Penguin Books. 1958. [15]Nuttgens, Patrick (1983), The Story of Architecture. Prentice Hall, ISBN [16] Watkin, David (Sep 2005), A History of Western Architecture. Hali Publications, ISBN [ll]The Romans were the first builders in Europe, perhaps the first in the world, fully to appreciate the advantages of the arch, the vault and the dome. (Robertson, D.S.: Greek and Roman Architecture, 2nd edn., Cambridge 1943, p.231) [^Historical Society of Ghana. Transactions of the Historical Society of Ghana. The Society, 1957, pp81 [19]Robin Middletoih Editor. The Beaux-Arts and Nineteenth-century French Architecture. (I^)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82). o—年一月十日修订于北京 3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93、94、273页。 13黄表《远游略》. “袁祖志《随园琐记》见于陈植、张公池《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367页。 “《扬州画舫录》卷十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8页。 18计成《园冶•图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