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桃花源记课题 21.桃花源记 编写时间主备 审 核 课 时 2 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注意文章的古今异义现象,背诵并翻译全文。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感情。【重点难点】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注意文章的古今异义现象,背诵并翻译全文。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政治非常黑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加上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
2、了极大的灾难。在动乱不安中,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2.关于背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 y),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熙二年(420 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
3、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他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2.关于文体。“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学习过程】 一
4、、检查预习。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hu)然开朗 屋舍俨(yn)然 阡(qin)陌(m)交通 黄发垂髫(tio) 便要(yo)还家 及郡(jn)下 刘子骥(j) 诣(y)太守 与外人间(jin)隔 2.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 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 交通运输妻子 古义: 妻子儿女 今义: 指男方的配偶,老婆绝境 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 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 :不管(连词)不足 古义: 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开朗: 古 义:开阔明朗 今义:性格乐观3.一词多义。舍: 便舍船(舍弃) 屋舍俨然 (房子) 寻:
5、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 (不久)志: 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标记) 乃:乃大惊(于是,就) 乃不知有汉(竟) 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遂迷(最终,终于)4.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4)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啊。 6.填空。本文以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渔人进出桃花源的故事。其结
6、构为:(发现桃花林)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二、合作探究。(先细读课文并自己试着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质疑。然后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教师参与)1.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哪些是自然景象,哪些是生活美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热情好客。3.村人为什么“皆叹惋”? 叹惋是感叹惋情之
7、意。叹世事变迁、人间沧桑(时代变迁),惋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4.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5.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这种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8、三、当堂检测。(一)解释加点词语。乃(竟然)大惊 具(详细)答之 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咸(都)来问讯 不复(再)出焉 此中人语(告诉)云 乃(竟然)不知有汉 皆(都)叹惋 便扶向(以前的,旧的)路自云(说)率妻(妻子)子(儿女)邑人来此绝(与世隔绝)境(地方)遂与外人间隔(断绝了往来) 问今是何(什么)世(朝代) 无论(不要说)魏、晋 为具(详细)言所闻 余人各复延(邀请)至其家 辞(告辞)去 处处志(做标记)之 不足(不值得)为外人道 既(已经)出 遣(派)人随其往 诣(到)太守 闻(听说)之 寻向所志(做的标记) 遂(终于)迷 欣然规(计划)往(二)翻译句子。1.林尽水源。译:桃林
9、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这个人一件一件地向他们详细地说出了自己的见闻,他们都感叹惋惜起来。(三)补充下列语句中的省略词。1.( 渔人)具答之。2.(桃源人)问(渔人)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此人一一为(桃源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4.林尽(于)水源。(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答题。(1)写渔人发现桃花源以及桃花源美景的句子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写桃花源人生活环境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写村中人好客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其家
10、,皆出酒食。(4)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五)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污浊的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的意愿。本文以武陵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按时间顺序记叙。(六)比较阅读。穴中人语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悠闲和乐的样子),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1)此公欲来。杨氏(2)老人肯相引至此 穴中(3)此殊不缺也 薪米鱼肉2.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生活状况一样吗?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3.翻译“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一句。你既然愿意带他到这里,那他一定是位贤能的人。【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