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考领航】2017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 1 部分 模块 3 第三环节 中外关联铺网成面教师用书明 大 势现代中国 现代世界时间跨度1949 年至今 1917 年至今政治(1)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三大政治制度;“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新时期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2)“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3)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事业起步;20 世纪 70 年代取得重大突破;新时期,外交事业蓬勃发展(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2)二战
2、后美苏形成两极政治格局,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兴力量崛起,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3)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加快,目前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4)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经济(1)过渡时期,通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中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2)“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十年“文革”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中国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暴露(3)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逐步废除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我国的经济体制
3、有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19591978 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19781992 年实行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管理体制,1992 年以后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6)交通和通信事业不断发展,各种传媒不断进步,物质生活变迁加快,社会习俗日益走向文明化,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1)苏俄建设社会主义初期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后来形成斯大林模式,其弊端促使苏联进行改革,最终改革失败,苏联解体(2)1929 年经济大危机迫使各国进行政策调整,罗斯福新政开创了
4、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二战后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组织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19 世纪末产生,经罗斯福新政、凯恩斯倡导,到二战后有了进一步发展(4)二战后,西方社会流行着福利国家的思想。福利国家的动机既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又出于对社会矛盾加深的恐惧(5)世界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两大趋势,最终向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6)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我们带来机遇,也带来巨大的挑战,3我们要积极参与,趋利避害(7)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只能积极地应对,不能盲目排斥或回避4思想文
5、化(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国防科技取得重大成果,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文化建设受到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深刻(2)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全面繁荣(1)在科学上,以量子论和相对论为代表的现代科技诞生,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想观念(2)在文学艺术上,现代主义流派兴起,文学、美术和音乐都表现出反传统的特征清 差 异20 世纪世界形势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领域 表现列强侵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列强共同支配中国到日本独霸中国再到美国控制中国中国
6、革命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革命领导阶级为无产阶级,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走苏俄(联)式到走中国式革命道路政治国际地位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其胜利使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解放战争的胜利最终使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经济民族工业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较快发展,但经济危机及列强侵华使中国民族工业到后期逐渐萎缩甚至破产思想文化思想解放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广泛传播5思想理论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并发展, 模块仿真训练(时间:5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
7、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下表是 19491953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建交国家数 10 9 1 0 0A.新中国面临较大外交困难B美国实现完全孤立封锁中国目标C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解析:选 A。从图表可知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很少,说明新中国外交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故 A 项正确;新中国建立第一年与 10 国建交,可知美国完全孤立封锁中国目标没有实现,故 B 项错误;从图表可知,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很少,故 C 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 1953 年提出,与题中
8、19491953 年的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251949 年,毛泽东强调,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1957 年,毛泽东又宣布, “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 。据此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有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C因实际的需要而随意改变D意识形态大于国家利益解析:选 A。 “一边倒”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是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故 A 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国家利益处理外交关系,与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无关,故 B 项
9、错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没有随意改变,故 C 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国家利益为前提,故 D 项错误。261962 年,焦裕禄同志受党的委派来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第二年他领导人民掀起了挖6河排涝、封闭沙丘、根治盐碱的除“三害”斗争高潮。这旨在( )A推动农业集体化 B贯彻“八字方针”C推动农业合作化 D完成“二五计划”解析:选 B。农业集体化是在建国初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 A 项错误;1962 年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的第一年,国家对农村经济实行改革,推行“八字方针” ,故 B 项正确;农业合作化是在三大改造期间, “二五计划”也在此之前,时间不符,故 C、
10、D 两项错误。27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 ”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A铁犁牛耕推行均田制B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C工业革命发展妇女角色改变D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兴起解析:选 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因果关系,A 项中推行均田制的原因是“国家掌握了无主土地” ,而有部分农民迫切需要土地,而说成是铁犁牛耕,则不符合因果关系,故 A 项符合题意;B 项中,行省制度实行于元朝,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项中,工业革命开始后,需要大
11、量的劳动力,为妇女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有助于妇女角色改变;而 D 项中,新文化运动兴起,宣扬民主与科学,正是针对袁世凯掀起的“尊孔复古” 。28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或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与条约这一内容相关的国际背景是( )A美国推行全球扩张的战略B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D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解析:选 A。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在建国初签订,当时国际背景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美国推行全球扩张的战略,建国初我国采取一边倒外
12、交方针,故 A 项正确;当时二战结束后不久,故 B 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在 1961 年,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是在 1955 年,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间是 1950 年,故 C、D 两项错误。29 “当千百万人面临饥饿的时候,反而减少粮食的生产。整个想法,在人道主义者们看来几乎等于是神经错乱。 ”这段文字评价的是( )A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措施7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选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减少粮食产量,与材料“减少粮食的生产”不符,故A 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期间,为了缓解生产相对过剩,他让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
13、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故 B 项正确;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是改进农业领导、减轻集体农庄义务交售的任务、削减自留地的征税、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大种玉米运动等,没有涉及农业减产,故 C 项错误;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其内容没有涉及到减少粮食生产,故 D 项错误。30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 ,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其最有力的依据是( )A颁布紧急银行法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C “以工代赈” ,缓解失业压力D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解析:选 B。题干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中违背了资产阶级的利益,采取了有利于工人阶级的
14、措施。颁布紧急银行法重新整顿银行,恢复正常的信贷,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故 A 项错误;通过工业复兴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允许工人与雇主谈判,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工人阶级的利益,故 B 项正确;“以工代赈”主要是解决就业问题,故 C 项错误;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是推行社会福利制度,并不专门针对工人阶级,故 D 项错误。31罗斯福新政期间出台了 700 多个法令,其中某法令规定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该法令是( )A 农业调整法 B 全国工业复兴法C 全国劳工关系法 D 社会保险法解析:选 D。 农业调整法是关于农业方面的法律,与材料主旨无关,故
15、A 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法是关于工业方面的措施,与材料无关,故 B 项错误;全国劳工关系法是调整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关系的法令,与题干主旨无关,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罗斯福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相关法令,属于社会保险方面的内容,故 D 项正确。322011 年大陆出版的中华民国史中,对蒋介石追随孙中山,推倒北洋军阀,尤其是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应有的肯定。但对他发动政变、导致国共关系破裂,以及内外政策的保守性和个人独裁,抗战胜利后违背民意、发动内战的责任,也予以充分的揭露和批评。这体现了作者的( )A文明史观 B整体史观C革命史观 D唯物史观8解析:选 D。文明史观侧重于人类文明
16、的发展和演进,与材料无关,故 A 项错误;整体史观侧重于人类横向的联系,与材料无关,故 B 项错误;革命史观侧重于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与材料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蒋介石的功绩和过失作出了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现了作者的唯物史观,故 D 项正确。33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尔平认为, “国际自由经济的存在少不了要有一个霸主,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一个占主宰地位的自由强国,国际经济合作极难实现或维持,冲突将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 。材料表明( )A华盛顿政治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建立的B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美国有主导作用C发达国家不会导致经济秩序不平等D加强协商对话有利于全球化的发展
17、解析:选 B。材料中涉及的是国际经济领域,华盛顿政治体系是一战后政治格局,故 A 项与材料不符,错误;材料强调世界经济发展需要有大国主导,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美国有主导作用与材料相符,故 B 项正确;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资金、技术控制世界经济,发展中国家只能顺应发达国家的需要发展,导致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发达国家不会导致经济秩序不平等与史实不符,故 C 项错误;“加强协商对话”与材料不符,故 D 项错误。342014 年 12 月,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表示,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五大常用支付货币,市场份额达到创纪录的 2.17%,紧随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其中美元、欧元、英镑成为国际
18、常用支付货币的先后顺序应是( )A美元、欧元、英镑 B英镑、美元、欧元C欧元、美元、英镑 D美元、英镑、欧元解析:选 B。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英镑率先成为国际常用货币;随着 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成为国际支付货币;2002 年欧元正式启用,也成为国际支付货币之一,依据时间排序,英镑第一,美元第二,欧元第三,故 B 项符合题意。35国际企业管理学会主席阿兰鲁格曼断言:“虽然存在着一些推动全球化的经济力量,但是更存在着极强的文化和政治壁垒对于大多数(跨国公司的)其他生产部门和所有的服务业而言,区域化比全球化的意义更大。三极区域(美、欧、日)以异质性而不是同质性为特征。
19、 ”由此可见,他认为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A并行不悖 B矛盾对立C相互促进 D目标趋同解析:选 B。据材料“区域化比全球化的意义更大”可知并非并行不悖,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矛盾对立的,故 B 项正确;材料信息认为两者是对立的,并非相互促进,故 C 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两者目标趋同,故 D 项错误。9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40 题、41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4548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40(25 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汉学家或中国学家,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这个意义
20、而言,一部世界汉学史或中国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形象不断被重构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潮”的潮涨潮落17、18 世纪,中国产品丝绸、瓷器、茶叶和漆器等充斥欧洲。一股追求“中国时尚”的“中国潮”在欧洲蓬勃兴起从 17 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人已经从崇拜中国器物和制度转向了崇拜中国儒家文明然而,这种“中国潮”并没有能够在欧洲长期地维持下去为贸易利润而歌颂,为生产利润而贬低的这种现象在中国茶被印度茶和锡兰茶所取代的过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制文化权与 17、18 世纪欧洲“中国潮”的潮起潮落材料二 从法国汉学到美国中国学法国汉学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欧美中国研究的中心。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
21、等国传教士的贡献远比法国重要得多。但是,这个局面很快就被改变和超越了而大西洋彼岸的新大陆(美国)却乘势而起,成为继法国之后西方世界中国研究的中心。制文化权与 17、18 世纪欧洲“中国潮”的潮起潮落材料三 “唱衰中国”与“唱盛中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西方的中国学研究中,尽管仍陆续出版了中国即将崩溃一类“唱衰中国”的著作,但这种声音已远不如先前那样强势。与此相反,一批被称为“唱盛中国”的著作相继问世,并在西方学术界激起强烈反响,这些著作包括中国的天才:三千年的科学发明 、 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等等。西方世界中国研究的典范转移(1)结合所学,从世界贸易的角度分析
22、材料一中“中国潮”在欧洲兴起的原因是什么?从17 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人崇拜中国儒家的哪些文明内涵?(7 分)(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欧洲为“生产利润而贬低”中国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8 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二战后美国成为西方世界中国研究中心的原因。为什么“唱盛中国”著作在西方学术界激起强烈反响?(10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17、18 世纪,中国产品丝绸、瓷器、茶叶和漆器等充斥欧洲” ,结合所学分析可得出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形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儒家思想分析,可得出民本思想、社会和谐思想,以及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科举制。第(2)问第一10
23、小问,据材料一中“为贸易利润而歌颂,为生产利润而贬低的这种现象在中国茶被印度茶和锡兰茶所取代的过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并结合所学,得出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近代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注意时间限制“二战后” ,结合所学,从新中国、美国、两极格局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据材料三“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时间提示,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中外政治、经济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形成。内涵:科举制的公平、公正;民本思想(仁政思想);社会和谐思想。(任答两点即可)(2)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
24、对外开展商品输出。影响:开展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倾销商品,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思想和先进生产方式,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对西方的学习探索,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起步。(3)原因: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研究中国时政以加深对中国认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在亚洲实施冷战,称霸世界战略的需要。(任答两点即可)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全球化;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
25、题;欧美受经济危机影响,渴望寻求缓解危机的有效机制。(任答两点即可)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表为 20 世纪中后期中国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单位:%)择偶标准19481966 年19671976 年19771986 年19871996 年家庭出身、社会关系26.6 28.8 12.65 15.6本人成分、政治面貌30.5 23.5 15.5 13.9学历 10.6 11.7 12.6 25.3职业 17.8 25.8 28.2 40.7籍贯 4.2 4.9 6.7 4.111上表反映了我国青年人择偶标准变化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解析:本题为开
26、放性试题,首先要结合图表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得出择偶标准变化的各种趋势,如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本人成分和政治面貌从高到低,说明对个人政治身份的关注减少,根据学历一栏的数字变化可知重视个人的能力等等。然后选取一种趋势进行说明,说明形成的原因要充分结合材料所提供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发展状况,如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楚。答案: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择偶标准由注重政治出身向个人能力倾斜;择偶标准越来越重视个人的能力;择偶标准对个人政治身份的关注日趋减少;等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示例)趋势:择偶标准由注重政治出身向个人能力倾斜。原
27、因: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文革期间,国家更是以阶级斗争作为工作重心, “左”倾错误思想严重,政治出身受到重视。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个人能力更受到重视。请考生在第 45、46、47、48 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45(15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宋代“重文轻武” ,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
28、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
29、作了较大的改革。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特点。(6 分)(2)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及历史地位。(9 分)12答案:(1)政府重视,录取范围扩大,名额增加;考试过程规范严格;考试内容注重实用。(2)影响: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完善了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皇权。地位:宋代是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科举选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对后世有深远影响。46(15 分)【历史选修 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 1895 年之前,绝少有人提出宪
30、法问题,在中国最早提出宪法问题的是郑观应,1895年,他将“开国会,定宪法”作为救国的主要方略提出,并在诗中鼓吹: “宪法不行专制严,官吏权重民太贱,妄谈国政罪重科,上下隔阂人心散” 。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六书中又提出“开国会” 、 “定宪法” 、开“制度局”的建议。君主立宪的思想于此初步完形,但因戊戌政变而暂时中断。20 世纪初,宪政思想的传播一改戊戌政变后的低迷状态,骤然风行鼓荡,尤其是 1905 年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后,不但士绅及报刊大力鼓吹,清廷大员魏光焘、岑春煊、端方、孙宝琦等也顺时而动,纷纷上奏立宪。8 位总督中有 5 位奏请立宪,军机大臣中则获满汉军机中地位最显要的奕劻、
31、瞿鸿机的赞同。宪政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思潮之一。摘编自郭卫东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宪政思潮兴起和流行的背景。(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运动的特点。(7 分)答案:(1)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对洋务运动缺陷的反思促成了思想界的转变;革命浪潮的蓬勃兴起;日俄战争的刺激。(2)从无到有,范围渐广,朝野共倡,参与阶层较为广泛;从思想潮流到政治实践,历经曲折反复;将宪政民主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意图挽救危亡;与政治改良相结合,但最终因革命而夭折。47(15 分)【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38 年
32、9 月)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纵容下,法国政府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向国人报告说,他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哪一政策有关?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并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10 分)(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5 分)答案:(1)政策:绥靖政策。原因:英法等国流行和平主义思潮;认为一战后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牺牲弱小国家利13益以自保,并
33、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后果: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2)启示:对侵略和扩张行为不能姑息纵容,也不能牺牲他国来保全自己;和平需要世界各国共同维护,要警惕历史悲剧重演。48(15 分)【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抗战胜利一个多月后的重庆,迎来了一位来自北平的客人,他是美国传教士、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司徒雷登在北平被日本人关押三年有余。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是中国的胜利日假期,重庆全城乃至全国各地,游行狂欢。为此,蒋介石特地派专机把司徒雷登从北平接来,让这位曾经与中国同患难共命运的人,也与他关系良好的人,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第二天,九月四日,重庆还将举行庆祝胜利大会
34、,正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在同一个场合,也向司徒雷登伸出热情欢迎之手。摘编自李辉司徒雷登与毛泽东的见面材料二 作为燕京大学无可争议的创办者和灵魂人物,司徒雷登在中美两国的外交史和教育史上都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我们今天再来认真思考和总结。不过,司徒雷登在国内之所以妇孺皆知,却不完全是因为他创办燕京大学的经历,更多是因为毛泽东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 。因为创办燕京大学而在国际上获得极大声誉,司徒雷登被马歇尔看中,做了美国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也正因为大使生涯,司徒雷登在国共之争结束后被取得胜利的中共视为美国对华政策的执行者,遭到毛泽东无情而又辛辣的讽刺。摘编自
35、陈远难于评价的司徒雷登(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胜利前后毛泽东对司徒雷登的不同态度及背景。(6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对司徒雷登在中国的活动做出恰当的评价。(9 分)答案:(1)态度:由赞赏认可到否定批判。背景: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分歧加大);国际形势的变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国对苏冷战)及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扶蒋反共)。(2)抗战前创办燕京大学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人才,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抗战中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而积极奔走,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战结束后,助美推行“扶蒋反共”政策,站到了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