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拿来主义第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了解课文所批判的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2能力目标理解文章中比喻论证及驳论的方法。3情感目标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二、教学重点掌握比喻论证,理解如何拿来。三、教学难点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四、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前置学习 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21 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 Q 正
2、传 。1918 年 5 月 15 日发表狂人日记 ,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1936 年 10 月 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 热风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南腔北调集 三闲集 二心集 而已集 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人物生平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
3、敦颐。鲁迅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是鲁瑞。1892 年,11 岁就读于绍兴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1893 年(光绪十九年) ,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回来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 8 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资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因此事家道开始衰落,随后迁入认真阅读所给的材料把相关的重要内容标画。学生要注意在前置性学习中要积累一些文学和文化常识,将有价值的东西摘抄在本上。学生通过阅读所给的材料,进而对作者及创作背景有一个了解,以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同时学生对材料的积累对以后写作有一定的帮助。2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
4、,鲁迅两部小说集呐喊 、 彷徨和散文集病故中可以反映出家庭的变故对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898 年,17 岁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周树人。1899 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并与陈衡恪结下友谊,1901 年毕。1906 年 3 月,尊母命回国与朱安结婚。本年秋天鲁迅携二弟周作人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鲁迅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在仙台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在周作人所著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中,两人都曾引用过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雄公布的鲁迅学年成绩:解剖学
5、57.3 分;组织学 63.7 分;生理学 65 分;伦理学 90 分;化学 95 分;德语 60 分;物理 60.1 分。可见鲁迅考得最好的是 化学。自然科学和医学专业科目成绩较普通,只有藤野担任的解剖学一科没有考及格。总成绩正如鲁迅在藤野先生文中的自述:“同学 100 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对此班上部份同学认为是“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才能有这样的成绩。 ”鲁迅在医校学习一年以后,便从学校退学。他本人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及此事,称自鲁迅己是因为受到一部日俄战争的纪录电影片里,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日本军逮捕要枪毙,喜欢在场围观的
6、也是中国人这类事实的刺激,认为“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 ,于是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据永田圭介的专著秋瑾竞雄女侠传在 1905 年秋瑾回国前曾在陈天华追悼会上对反对回国的鲁迅许寿裳等人痛骂,还拔出了随身携带的日本刀厉声喝道:“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31907 年曾拟创办杂志新生 ,因经费问题未能如愿。1908 年师从章太炎,加入光复会(周作人认为并未加入) ,并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翻译了一些东欧和俄国的短篇小说,就是著名的域外小说集 ,不过销量平平。太宰治生前接受委约,创作了一部描写鲁迅留学生活的小说惜别 ,1945 年出版。鲁迅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7、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他的学生时代及以前经历,成为他的著作朝花夕拾的主要素材来源。1909 年,28 岁的鲁迅从日本回到中国,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生理学化学教员、绍兴堂教员兼监学、绍兴师范学校(今绍兴文理学院)校长等职务。1911 年写出第一篇小说怀旧 (文言文写作) 。1912 年,31 岁的鲁迅受蔡元培之邀,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袁世凯做大总统后,随政府搬到北京,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 1 科科长、教育部佥事。这时,他经历一段思想苦闷时期,对社会改革颇感失望,沉迷于收集研究拓本之中,校编谢承后汉书、 嵇康集 。后受钱玄同影响,重新投身新文化运动,并兼任北京女子
8、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和北京大学兼职讲师。 (注:鲁迅当时在北大兼职讲师,并不是北大职工。因为当时蔡元培校长定规,到北大任职,必须辞去原来职务,而鲁迅是教育部里资料抄写员。这里往往被写北大历史的人搞错,生拉硬拽把鲁迅也当成北大职工。 )1918 年,37 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中国杂志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1921 年 12 月,他还生动地塑造了阿 Q 形象,发表中篇小说阿 Q 正传 。1924 年,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人创办同人周刊语丝 。1924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访紫禁城,北京方面安排鲁迅与泰戈尔
9、会见且合照。当时中国文坛对于泰戈尔访华的评价趋于两极化,鲁迅将其访华评价为“做了一瓶香水” 。鲁迅共做了 14 年的中华民国政府公务员,级别是荐任,机关是教育部,单位是社会教育司(司长是夏曾佑) ,历任第 1 科科长和佥事(辅助司长的高级幕僚) 。主要的业绩有:担任国语统一会教育部代表,协调制定注音字母(与马裕藻、朱希祖、许寿裳、钱稻孙共同提议并执笔文案“统一读音,不过改良反切,故以合于双声叠韵的简笔汉字最为适用” ) ;与钱稻孙、许寿裳 2 位科长合作中4华民国国徽设计案,执笔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 (说明书全文详见 2005 年版鲁迅全集 ) ;并设计了当时北京大学的校徽,系“北大”二字的
10、美术字体;分管图书情报(图书资讯)业务:督导京师图书馆(后来的北京图书馆,现在的中国国家图书馆)等。直到被教育部时任署总长章士钊免职为止。为此鲁迅向中华民国平政院提起行政诉讼并胜诉,依法可以复职,但他选择离开政府体系。好友易培基接任教育总长后签署了让佥事周树人复职的命令,并以兼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身份发出新的教授聘书,1926 年三一八惨案爆发后,易培基等都被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段祺瑞通缉了(注:鲁迅并没有被通缉)。蔡元培将教育部改革为大学院期间,鲁迅被蔡元培聘为大学院“特约撰述员” ,每月工资 300 圆。大学院改回教育部后,这笔工资名义改为“教育部编译费” ,仍按月支付。1932 年起,鲁
11、迅不再兼任教育部“特约编译” 。1926 年 8 月,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抗议三一八惨案,被北洋政府通缉(注:鲁迅并没有被通缉,这里而已集大衍发微 ,于是南下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数月后,1927 年 1 月 16日,46 岁的鲁迅离开厦门,18 日抵达广州,19 日晨在孙伏园、许广平的陪伴下“移入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并与自己 29 岁的学生许广平同居。当时是中山大学校长朱家骅请鲁迅到校。鲁迅日记:1 月 26 日“晚往骝先寓夜餐” ;2 月 1 日(除夕)“夜往骝先寓夜饭” ,骝公邀鲁迅共吃年夜饭。不久又聘顾颉刚来校,顾北大毕业才 6 年就当研究教授,鲁迅很不服气,声称只
12、要顾来他便走人。2 月 18、19 日,赴香港在上环基督教青年会礼堂举行两场题为“无声的中国”及“老调子已经唱完” 的演讲。晚年在上海的生活1927 年 10 月,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到达上海,10 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区域(所谓“半租界” ,是指今天虹口区北部鲁迅公园一带) ,那里有特殊的政治环境保护他写作免遭迫害,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1930 年起先后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鲁迅与左联领导有很多思想上的冲突,因而有人认为他是自由作家。1927 年到 1936 年间,鲁迅创作了很多回忆性的散文与大量思想性的杂文,翻译、介绍外国的进步
13、文学作品。鲁迅在上海期间,和宋庆龄、陈赓有交往。鲁迅所主持的文学团体和郭沫若、郁达夫主持的文学团体有矛盾。鲁迅扶植奖掖文学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萧军、中国第一位女文学家萧红等,也和5化名狄克的张春桥进行过论战。 自 1931 年起,鲁迅大力倡导木刻版画,由此开始了中国创作版画的历史。 1933 年,鲁迅写了为了忘却的纪念凭吊柔石、胡也频等被国民党捕杀的五位“左联”成员。中共宣传部长李立三写信给鲁迅希望他用真名骂蒋介石,鲁迅拒绝说:“文章很容易写但在上海就无法住下去。 ”1936 年10 月 19 日清晨五点二十五分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去世,年 55 岁。他的死讯引起全中国的注意,在上海上万民众
14、自发为他一个文艺界人士举行前所未有的隆重的葬礼,民众代表在其灵柩上覆盖写有“民族魂”的白旗,轰动一时。第一次从万国殡仪馆启灵时的抬棺人共 12 人,分为左右两排,最前面的两个是巴金、鹿地亘,后面依次为胡风、曹白;黄源、张天翼;靳以、姚克;吴朗西、周文;萧军(田军) 、黎烈文。葬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 1956 年,鲁迅墓迁移重建于上海虹口公园。鲁迅的遗嘱共有 7 条,其中前几条交代丧事从简,第 5 条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第 6 条是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 ”关于鲁迅之死,亦
15、有一些争议。鲁迅之子周海婴曾撰文,怀疑是其信任有加的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故意误诊,致其得不到正常治疗而早死,后经证实,鲁迅的真实死因应该为由肺结核和肺气肿诱发的严重气胸。鲁迅先生死后,有很多人来看望他,有学生,有工人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为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环节二:反复阅读文本,完成探究题。要求:1.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注释理解文意。2.弄清楚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思考探究 1:文章前半部分是第一节到第四节。请同学们阅读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参考提示:批判“闭关
16、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懂得文章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学生先独立思考作答,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最后展示。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相互提高。6思考探究 2:同学细读第一节,思考回答:什么是“送去主义”?鲁迅摆了哪三件事实来揭露的?三件事都着眼在一个什么字上面?“别的且不说罢”,“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在揭露中起什么作用?参考提示:
17、举的三件事都着眼于一个“送”字,“先送”,“捧”中寓“送”,“还要送”,虔诚恭敬之态可掬。批判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利用这几件事大叫什么“发扬国光”、“催进象征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用反语进行强烈的讽刺和鞭鞑。“后事”是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事。鲁迅明知,却说“不知”,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反用“进步”,起同样作用,实质是堕落、无耻,字里行间充满了憎恶与鄙视。思考探究 3:默读第三节,要求找出说明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语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参考提示:后果是我们的子孙,“
18、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论述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鞑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指出“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最
19、后,举开掘地下的煤矿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既深刻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奴才相。笔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环节三:课堂小结问题:根据对文本 14 段的学习,请大家从内容和写作的深刻目的上概括说明第一部分的内容及其深刻内含。参考提示:第一部分揭示了反动统治集团由“闭关主义”变为“送去主义”,由“惧外”到“媚外”的发展逻辑,着重批判了“送去主义”,把它的内容,特别是“学艺”方面的具体内容、反动实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7恶劣后果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破得彻底。而且,把问题放到了总结近百年历史教训的广阔背景上来论述,运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句表达,既深刻,又有战斗力。